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探微

时间:2021-03-19 11:05:23 MBA论文 我要投稿

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探微

  摘要:高等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专业教育。专业建设必须坚持面向实践,需求牵引的原则。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学科和专业建设的核心环节。能力是专业培养目标的核心。伴随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工商管理类专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市场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的需求前景比较旺盛;学生的“综合素质”最为用人单位看重; “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培养目标方面的共识;总体看,本类专业课程设置能支撑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与能力构成;理论与实践脱节是本类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必须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加强专业建设,办出特色。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建设;课程设置

  1999年以来,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工商管理类专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与快速发展相伴的人才培养质量、社会供求等问题逐渐凸现,专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1、专业建设的认知问题

  对专业建设作适当的认知分析,有利于大学在专业建设中做到目标思路清晰、上下认识同一,形成可靠的思想、观念与制度保障。

  1)专业建设之所以成为问题,其根本动力在于社会实践的发展,因此谈论专业建设问题必须立足于国民经济发展,立足于社会现实需求;专业建设之所以引起我们的关注,根本原因在于它关涉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因此思考专业建设问题必须立足于学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学科结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知己知彼就搞不好专业建设。

  2)“专业”的内涵。高等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专业教育。在现代大学,专业主要用于说明大学在传授学科知识(而非在发现、创造学科知识)方面的教学组织管理形式,是针对进行训练、培养专门人才的系统工作而产生的一个概念。专业,是高等学校根据科学的发展与学科的分类和社会职业的分工而设置的培养专门人才的学科方案和计划的总称。

  对“专业”这个概念,有几个问题需要把握:① 由于专业设置的依据是科学的分类和社会分工,专业的类属名称基本上依学科的分类而设定;② 由于专业设置的依据处于不断分化与综合之中,专业的新陈代谢合乎规律;③专业的稳定性依从于学科教学结构的合理性,通常以专业所含的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来表达;④ 教学计划是高校实施专业教学的基本文件形式;⑤ 专业特色的形成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基本特色,指专业的学科特色和社会适应特色,二是机制特色,指专业形成、设置与变革方面的思想、制度特色。

  3)“专业建设”的内涵。专业建设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大学设置专业,既要考虑学科基础又要适应社会用人需要,确定具有一定专业适应范围、一定层次与规格的专业培养要求,再按专业培养要求,在系列的学科门类中选择一至三个学科作为专业的主干学科。

  专业建设的任务,主要是跟踪社会对专门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需求,确定专门人才培养的学科教学计划,在计划指导下组织教师在学科基础上进行学科知识、学科方法与思维的选择,组织先进的学科课程及学科课程结构,通过学科教学发现学科问题并加以解决,组织专业教学教育思想的革新,对培养对象进行严格、科学的学科训练。

  专业建设的组织,基本由大学设置的一级教学行政单位和各级学术权力机构共同来研究专业设置方案、确定专业建设的具体任务和专业发展目标,在管理上,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并重的特点鲜明突出。

  专业建设相对于学科建设而言侧重于学科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形成先进的学科教学训练的思想与方法、组织具有学科特色的教学方案、完善学科教学媒体(如主要课程与优秀教材、课件等)与教学设施和其它条件。

  专业建设有五个基本要素:师资队伍、专业方向、课程结构、基础条件和人才培养。

  4)学科和专业建设是高校的立足之本,是教学工作的龙头。一流的大学必然拥有一流的学科和专业。高水平的学科和专业不仅能培养高水平的学者和学生,而且能够吸引高水平的学者和学生。

  专业建设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社会和家长对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实际上是对这所学校所开设的各个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建设、教学管理、师资队伍、课堂教学以及实验、实践等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进行评价。

  学科和专业建设水准是一所大学的品牌和招牌,是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一所大学个性化的表现,是它的全部特色的浓缩。

  2、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的方法论

  好的专业建设源于好的理念和思路,有思路才能有出路。方法论统领专业建设思路。我们的基本思路是: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以学生就业为中心,以优化、提升现有师资存量为主导,以构建特色为突破口,以教学质量为根本,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突出职业技能,培养思想素质与文化素质协调、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时代特征、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和就业生存能力的应用型高等财经管理人才。

  2.1 始于实践,首尾相连专业建设必须坚持面向实践,需求牵引的原则。

  对一个专业的需求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学校发展的需要,二是学科发展的需要,三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归根到底是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实践是学科建设的存在前提和发展动力,也是学生培养质量的最终评判者。

  必须面向市场,分析新专业设置的现实性与可能性。面对高等教育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必须努力创造条件,积极设置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专业。但必须把“市场需要什么”与“我们能干什么”结合起来,有取有舍;必须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尺度,把握专业覆盖面的宽与窄。为了适应市场需要,现有专业的'覆盖面必须拓宽,切实做到“厚基础,宽口径”,充实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的内容,拓宽学生的职业选择半径,增强学生的职业转换能力;必须以专业改革为突破口,建立技术型教学体系,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不断更新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防止“本科教育专科化”倾向。满足人们的职业性需求是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满足职业性需求的途径不是唯一的,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可以是当前的,也可以是长期的;可以是单向性的,也可以是多向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