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材创新研究

时间:2020-11-03 12:52:20 MBA论文 我要投稿

关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材创新研究

  【摘要】 当前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材在体系安排、内容选取和形式设计等方面都存在诸多不足。导致这些不足的直接原因在于该课程内容与学习对象之间的矛盾,此外也还存在一些主观原因。综合考虑“经济法”课程的特殊性,需要从体例、内容和形式三个方面完善和创新经济法教材,以实现“懂经济、懂管理、懂法律”的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材创新研究

  【关键词】经济法;课程;教材;管理活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法律在经济生活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与经济有关的法律也随之成为人们从事经济、管理活动的必要知识储备。上世纪8O年代起,我国部分高校就开始在工商管理类专业设置“经济法”课程。

  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以下简称“工管类经济法”)较全面地涵盖了与经济管理有关的各类法律知识,能够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较为详细地了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从事本专业工作所必需的法律法规,学会运用法律手段开展经济管理活动和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到了20世纪末,经济法已经成为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并最终被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确定为该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如果说教学是教师利用特定的教授手段,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遵循人们的思维规律和行为方式,以特定教学媒介和教学程序,把知识、思想传授给受教育者的社会活动,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材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媒介,直接影响到教学内容和方法,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最近几年,工管类经济法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改革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也涌现出大量的经济法教材。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市场上流通的各版本工管类经济法教材已达近百种。然而,相对于其他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来说,现已出版的众多经济法教材从总体上还处在起步性的探索阶段,尚存在着诸多缺陷,给该课程的教学和学习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何克服教材的现存不足,改善教材质量,以适应教学和学习的需要,对于教学效果的优化和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一、当前工管类经济法教材的主要不足

  归纳起来,当前工管类经济法教材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教材体系不合理现有的工管类经济法教材大多以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材体系为蓝本,将其它常用的法律知识补充在体系之中。需要明确的是,首先,作为法学的分支学科的经济法与工商管理类专业开设的经济法在内涵和外延上并不一致。

  其次,工管类经济法教学的对象是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资源管理和物流管理等在内的工管类专业学生,这与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对象截然不同。从而导致学生的知识背景、教学目标等方面的诸多差异。上述差异必然要求工管类经济法教材不能简单按照法学专业的思维模式来构建自己的体系。然而,多数工管类经济法教材的体系安排缺乏对该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教学对象等方面特殊性的深入探索,导致其教材体系既不符合法学的思维逻辑,也与工商管理类专业其他课程难以衔接,没有反映出该课程相对于法学专业课程的特点,甚至表现为对与经济有关的.法律法规的简单罗列。这样的体系难以适应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思维模式,不能满足该类专业学生的特殊需求。学生很难理解各个篇章及其内部的结构层次的逻辑关系,学习起来必然会比较吃力。

  2.教材内容过多教材内容的份量要符合教学实际。按照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教学建议,“经济法”课程的建议学时数为72学时。

  然而,由于工管类经济法教材几乎罗列了所有与经济有关的法律,导致内容庞大,重点不突出。现有的各版本工管类经济法教材动辄七八十万字。一方面,过多的教材内容在实际教学根本无法完成;另一方面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学习和心理压力;此外,教材价格也不菲,更加重了学生的经济负担。

  3.教材形式呆板教材编写的思路、行文技巧和语言风格,应当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心理特点,不仅要具有逻辑性、系统性,还要注意渐进性和可读性,行文必须流畅、明晓、易懂,并能引人思考。一本好的教材是知识的科学理论性和著述的艺术技巧性的高度统一。现有的许多“经济法”教材对理论阐述是演绎式的,条理性强,但稍嫌枯燥。同时,由于教材涉及的内容过多,使教材阐释性的语言被迫简而又简,导致过于抽象,甚至有些根本就是现有法律条文的生硬堆叠,拼凑的痕迹严重。这样的教材更象是一本法律汇编,缺乏生动、形象地说明知识的方式,更谈不上启发性,遑论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导致工管类经济法教材现存不足的原因

  第一,从客观说,课程的内容与学习对象之间的矛盾使其教材编纂必然存在难度。由于经济法课程的内容首先是属于法学专业的范畴,而工管类经济法课程的培养对象却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这一基本性矛盾决定了该课程的特殊性。如何培养复合型人才,实现知识、能力、思维的有机结合与融会贯通而不是课程的简单加叠,是教育领域仍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第二,从主观上看,教材的编写者本身也存在专业局限。

  工管类经济法教材编写者都是法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长于法学的理论知识,习惯于法言法语的表述方式,但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科特点往往缺乏系统的了解,从而难以有效按照工管类专业的思维特点去建设教材。再加上由于职称评定或开拓市场等功利主义目的,也催生了近年来的“教材泡沫”现象,导致教材整体水平普遍不高。

  工管类经济法在整个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厘定的工管类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会计学、统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和经济法。经济法在课程排列中居于最后一位。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经济法既是工管类专业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其专业知识与能力课程的一种补充,较其他课程及其相互的关照性相比,具有相对独立的特点。其主要作用系服务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这一目标,强化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对经济法律知识的掌握,丰富其知识结构,树立其法律意识并依法开展专业工作。已经出版的工管类经济法教材对于推进我国经济法教学,培养新一代复合型人才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对于该类专业的学生来说,经济法毕竟不仅仅是一门课程的学习,而且更是一个新的专业领域的开拓。我们仍然还需要努力研究该类学科体系和专业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努力探索如何解决当前工管类经济法教材存在的不能适应学科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学习使用的诸多问题。

  三、完善与创新“经济法”教材的若干建议解决

  当前“经济法”教材存在的前述问题,需要对课程的性质、课程的目标定位以及课程设置、内容选择、体系构建的设计方面重新加以审视。综合考虑“经济法”课程的特殊性,笔者尝试从体例、内容和形式三个方面完善和创新经济法教材。

  1.体系上的创新第一,工管类经济法教材在体系上必须摆脱法学专业经济法的影响。如前所述,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与工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区别明显:前者专门围绕国家经济调节之法展开,与民法、刑法等其他法学学科构成了一套系统完整的课程体系;而后者则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侧重与经济管理活动相关性。因此从范围上看,后者牵涉的更为广泛;从程度上看,前者的理论性更深、专业性更强。因此,工管类经济法教材必须独立探索复合自身特质的教材体系。

  第二,教材的体系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其知识背景结构、符合其学习需求。由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没有系统的法学知识背景,所以在经济法课程的学习上面临较大的困难。解决这两个问题,应该着力考虑如何取舍有关经济管理的法律知识,并融其于工商管理类学科的专业知识体系中。

  工商管理类学科以管理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从过程的角度来认知管理,即以管理活动为课程设计的中心。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以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为导向,根据相关法律的调整对象、作用功能来构建新的工管类经济法教材体系。具体说来,就是按照管理活动的过程顺序,结合问题的特殊性程度,从内部关系到外部关系,从共性强问题到共性相对弱的问题来安排篇章,各篇章的内容乃至题目均按照管理问题的角度来设置,从而有效地把经济法的知识融人这类专业学生的经济、管理知识体系之中,增强针对性和应用性,降低学习难度。

  作为工商管理类学科研究对象的管理活动,主要解决两大类关系,即组织内部关系,以及组织与组织外部之间的关系。组织内部关系,包括组织内部的基本建构、财产的组织形式和机构的组织形式,人力资源的管理,财务管理、生产以及创新研发。组织外部关系,主要是交易关系和竞争关系,此外还涉及企业的对外投资、融资等重大战略活动。据此,可以将“经济法”分为上下两篇:内部关系篇(即调整工商管理组织内部关系的法律制度篇),以及外部关系篇(即调整工商管理组织外部关系的法律制度)。内部关系篇下设工商管理组织法律制度,人力资源管理与劳动、社会保障法律制度,财务管理与会计法律制度,生产与产品质量法律制度,定价与价格法律制度,纳税与税收法律制度,创新与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外部关系篇包括交易法律制度(包括合同法、担保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竞争法律制度,支付结算与票据法律制度,融资与金融证券法律制度,等等。

  鉴于上述法律与法理学、民法、行政法、刑法、程序法的一些基本制度密切相关,所以将各部分共同需要的法律知识背景提炼出来作为“法律基础知识”以导论的形式置于教材最前面,概略性地加以介绍。

  上述体系打破了传统的法学思维模式,能够使经济法律围绕着管理活动浑然一体,成为一个具有内在逻辑性和协调性的完整知识体系。

  2.内容上的创新教材的内容应该以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学生的需要为标准加以选取,以课时为标准进一步筛选。现有教材涉及到各法律部门中几乎所有与经济管理相关的法律制度。这样的庞大的内容是现实教学根本无法完成的。因此,必须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的需求及其程度,有选择地安排教材内容及其详略。譬如,许多工管经济法教材中都列有<经济法原理>一章。这部分内容作为法学的重要理论问题对于工管类专业学生来说用途并不大。缺乏法学知识背景的他们也难以理懈这部分知识,因此完全可以舍去。再如,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固然十分重要,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在该类专业“经济法”这门课程中设立相应篇章来介绍这类法律制度。环保意识完全可以在学生活动中培养,环保法律规范通过学生自学也完全能够掌握。

  因此,这部分内容也可以忽略。而对于诉讼和仲裁,确实与当下经济生活密切相关。但在市场分工日益专业化的今天,各类组织面临经济纠纷需要诉诸公力救济的时候,往往通过聘请专业法律人士的方式来解决。而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即使单独开设一门诉讼和仲裁法的课程也无法掌握日常生活中诉讼和仲裁活动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因此,这部分内容没有必要单辟章节,仅在导论<法律基础知识》中简要性地加以介绍即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及需要的程度对教材的内容反复筛选和精心地安排详略,可以大大压缩教材篇幅,缓解学生学习压力,也为更好地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设计教材形式留下了空间。

  3.细节与形式上的创新学生是教材最重要的使用者,一部好的教材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现有的工管类经济法教材往往从概念讲起,体系结构比较固定,推导严谨,偏重内容而忽视形式,加之法学本身相对抽象,因此,工管类经济法教材更应讲究形式多样灵活,避免枯燥死板。

  笔者认为,在形式创新方面,关键是要促使学生易于学习和乐于学习。因此,经济法教材在细节和形式上宜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章节以提出问题开头,籍此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中,使其产生关心学习问题的兴趣。第二,教材适宜使用精确的语言、简短的句型,对核心概念要给与透彻解释。要避免使用生硬难懂的法律术语,尽可能将复杂问题使用通俗易懂的一般性语言作深人浅出的分析。第三,教材要注重应用。从现实问题出发,从例题人手,由案例推出结论,增强跳跃性。案例要富有时代气息,有较强的参与性,便于学生接受。第四,可以适当采用图表。法学理论知识本身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用丰富精美的图表,展示法律知识体系不仅能够加强对学习者的视觉刺激,提高学习者的阅读速度,避免视觉疲劳,而且还有利于为教材“”。譬如,工商管理组织法律制度一章涉及到了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全民所有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在内的各类经济组织的法律规定。为了直观易懂并节省篇幅,应采用图表等形式对各类企业舶资本、组织形式、法律责任的基本问题进行比较式的介绍,改变过去的直陈式的教材行文方式。第五,教材应该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路径。为使教材具有一定的弹性并节省篇幅,教材宜列出本领域内最为重要的法律法规和该领域内的有典型立法意义和实用价值的案例,提供明确的索引路径或网站网址,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法律规定,结合案例深入思考有关法律问题提供指导。

  同时由于我国市场经济法律体系还处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因此,法律的制定修改比较频繁。而教材出版周期较长,很难确保更新的及时。因此,经济法教材也应向学生提供搜索国家新制定或新修改法律的途径,譬如一些官方的网站、权威报纸期刊等 J。

  广义的教材还包括除教科书之外的其他材料。因此,可以考虑进一步开发系统的教学辅助材料。包括教师用书、学生用书、测验手册、习题集及解答等;从载体来说,包括图书、多媒体、幻灯片、电脑软件、网络等等。在工管类经济法教材的创新建设上,要以纸质文本为依托,围绕上述三个方面,逐步形成立体的、全方位的教材配套组合。辅助学习材料和载体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进一步学习的途径和工具,有助于有助于加强教材弹性,从而使教课书本身的重点更为突出、详略更为得当,表现方式也得以进一步丰富。

  四、实现教材创新的途径实现上述创新,首先要对工商管理类课程的体系和专业设置的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同时,最为重要的是编撰者本身的素质。工管类经济法教材涉及到许多法律部门,由于教材本身的综合性和应用性,囿于研究者本身的教学范围和研究专长,一个人不可能企及熟悉该教材所涉及的每一个法学学科或法律部门,也不可能精通每一个环节的教学技巧。因此在编写教材时,应聚集法学各个领域杰出专家学者,在共同研究确定统一编写范式后,充分发挥其专长:教材的各个部分由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撰写。同时,为保证教材能够适用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学习,应选择既有多年教学经验又有丰富工作实践经验,在经济管理活动领域兼职或曾经有过相关工作背景的管理学领域专家参与体系安排、内容选取、形式设计乃至具体编撰,从而真正打造出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材精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高等学校培育合格的“懂经济、懂管理、懂法律”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对于新世纪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因此必须努力探索该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调整课程体系,改革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教学手段,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教材是课程的物化。因此,只有把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与教材完善与创新工作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教学改革的实质性成果,并使之得以有效地普及和推广【4】。基于经济法课程的特点和相对独立性,必须高度重视工管类经济法教材建设在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努力编写、出版适应新时期经济管理人才培养需要的高质量教材。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核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杜,2000:1.

  [2] 肖海军。论“经济法学”教材结构体系的创新[J].大学教育科学,2004,(3):48—51.

  [3] 苏开颜,邢美园。国内外高等教育教材差异比较[J].出版发行研究,2002,(7):14—15.

  [4] 苏力华。高等教育教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2):58—59.

【关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材创新研究】相关文章:

1.工商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2.浅议工商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3.工商管理类经济法课程教学探讨

4.探讨工商管理类经济法课程教学

5.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创新模式论文

6.高职营销策划课程教学创新研究

7.工商管理课程教学与改革研究

8.探讨工商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实践教学论文

9.工商管理层次教学创新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