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MBA教育培养的融合途径探索

时间:2020-08-05 13:43:10 MBA论文 我要投稿

我国MBA教育培养的融合途径探索

  摘要:MBA教育培养模式是我国MBA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快速发展的中国国情对MBA人才的要求和挑战,我国必须积极推进MBA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文针对现行MBA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理念引导”加“管理模拟”的MBA教育培养融合模式,并对这一融合模式的实施和保障措施进行了详细阐释。

我国MBA教育培养的融合途径探索

  关键词:MBA教育;培养模式;理念引导;管理模拟

  近现代意义上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于1908年诞生于美国的哈佛大学,我国于1991年开始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试点,2001年试点结束正式举办,培养院校已由第一批的9所发展到第九批的236所,招生规模由1991年的94人扩大到2012年的35777人。经过20多年的探索,我国的MBA教育取得重大发展,MBA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培养现代化高层次管理人才的重要渠道,然而培养模式上的缺陷,使得培养的MBA素质和能力与市场期望水平存在差距。面对不断变化的企业需求和国际挑战,重新审视和探索MBA培养模式便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议题,人才质量的要求和MBA办学同轨竞争日益激烈的趋势也加剧了解决培养模式问题的紧迫性。

  一、我国MBA教育培养模式

  英国课程学者丹尼斯·麦奎尔将“模式”定义为:“相应实践活动本身的框架,再现实践活动过程的理论性简化形式,这种框架或形式又是实践活动过程的基本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构成的。”我国学者查有梁从模式论的高度,对“模式”给出了定性叙述:“模式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操作于科学思维的方法。它视为解决特定的问题,在一定的抽象、简化、假设条件下,再现原型客体的某种本质特征;它是作为中介,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原型客体、构建新型客体的一种科学方法。”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高等教育价值观指导下,遵循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成长规律,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构建的较为稳定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总体运行方式。培养模式的关键在于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以及课程体系和教学过程等其它要素是否建构起“基于目标取向的内在逻辑联系”。何谓MBA教育培养模式,目前尚无权威的释义。本文借鉴“模式”的一般原理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涵义,认为所谓MBA教育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高等教育价值观指导下,遵循工商管理人才的成长规律,为实现MBA的培养目标而采取的MBA人才培养过程的结构样式和总体运行方式。

  我国MBA教育经历了向西方主要是美国的模仿摸索阶段、消化吸收与特色化阶段。培养模式较为单一,多数培养院校都采用传承而来的“学科知识+哈佛式案例”教学模式。具体而言,就是一般采取大班教学,偏重理论知识传授和分析,以讲授教学为主,适当的辅以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

  我国MBA教育面向具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对象人群通过考试招生,根据招生考试方式和办学主体的不同,目前主要分为五种主要类型:参加全国统一联考的普通MBA教育、中外院校合作举办的国际工商管理硕士(IMBA)、高级管理人员MBA(EMBA)、独立设置商学院(如中欧工商管理学院和长江商学院)提供的MBA教育和非学历、非学位性质的MBA教育。办学主体和类型比较多元,但培养模式相对单一,虽有学者指出,MBA教育应从传统的偏重理论知识传授的“麻袋装知识”的灌输教育向增加管理实务与技巧,适当减少对管理理论与知识的传授,加强对MBA学员的修养与道德培养的应用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我国MBA培养是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尤其青睐美国模式,已有研究多侧重于对国外发达国家教育模式的介绍和比较,而对国内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探索较为缺乏。

  二、我国当前模式存在的问题

  MBA教育培养模式是MBA教育的核心要素。我国的MBA教育培养模式是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并结合本土国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设立较晚,加上受传统理论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MBA教育在现实中暴露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是MBA学生对管理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入,过多地关注从课堂上获取妙招或金点子。学生学习心态已成为很多MBA院校头疼的问题,如以“顾客就是上帝”的心态来“消费”MBA教育,坐等商学院提供高薪优越的职位,或是因自己的成就而不能虚怀学习,稳扎稳打地掌握好专业知识和锻炼职业技能;或是急功近利地获得解决管理问题的“妙招”或“金点子”;或是学习兴趣不高,为取得文凭而读,严重影响培养质量。

  二是MBA学生过多地依赖以往的实践经验,忽视管理理论及实践水平的提高。MBA学生作为具有社会工作经验储备的成年人,不再有升学的压力,有的已经在自己的企业或者社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容易出现过多倚重以往在实践中积累的“老经验、老方法”搞管理,忽视管理理论及理念的重要性,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方法都亟待改善和提高。

  三是缺乏国际化视野和本土化实施方法。面对国际经济管理环境快速变化,一方面,我国MBA培养一开始就在与国际接轨,但当前仍处在初级阶段,由于MBA师资力量薄弱、培养模式落后等因素,导致MBA教育的国际化视野较为缺乏,培养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面对发展最快的'新兴经济体——中国的本土国情,仍在一定程度上生搬硬套,所使用的国外经典教材和案例的时效性和适用性差强人意。缺乏本土化的实施方法,导致MBA教育的国家化视野较为缺乏,且不能很好地紧跟最新的管理趋势和企业动向,因而达不到MBA培养的目标。

  四是管理应用能力偏弱。我国MBA教育参照普通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理论知识的分析与传授比重大,课堂实践能力训练的比重和效果较差,加之学生在学习中的懈怠和旁观者心态,使得此模式在MBA教育的管理业务技能、团队管理等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方面存在较大欠缺,成为当前MBA教育的薄弱环节,故难以达到现代MBA教育的培养目标。

  以上问题将导致MBA毕业生达不到企业和市场的期望和要求,有的MBA学生专业知识不扎实,有的国际化理念和全球战略眼光欠缺,有的综合实践能力不强,这又导致了MBA学生口碑下降和就业障碍,不利于MBA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MBA教育“理念引导”加“管理模拟”的融合模式

  针对我国当前MBA教育培养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理念引导”加“管理模拟”的MBA教育培养融合模式。该培养模式涉及“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两方面的命题。MBA教育是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具有高层次、职业性、务实性和综合性等特点。MBA教育培养的是能推动社会进步与引导企业变革发展的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创新精神和职业品德的商界精英和职业管理人才。自1908年MBA发端起,这一培养目标一直保持至今,从未动摇。我国MBA教育培养的人才是理论型与实践型的有效统一。该模式依据MBA教育的特点和培养目标,以达到培养全球战略眼光、创新精神和实践管理能力与技巧兼具的商界精英和职业管理人才的目标为衡量依据。

  为了满足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化对人才的需求,必须加强对MBA学员的理念引导。理念是人类认识的一部分,因而对MBA学员的理念引导过程是一个逐渐渗透,螺旋上升的过程,不能填鸭式一顿灌输,也不能一蹴而就,急于求成,这符合人类认识过程的基本规律。对MBA学员应注重进行全球视野和先进管理理念的引导,使其具有把握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并能有效应对挑战的能力。

  MBA属于“实战型”、“应用型”的教育项目,进行“管理模拟”是MBA教育贴近市场的重要途径。管理模拟的实施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实践管理能力的掌握、巩固和提升需要不断的训练和加强。该模式是在模拟工商业实践情境的条件下,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企业背景和事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管理能力潜质。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实际情景中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依靠管理理念和原理,在多变的复杂形势下,探寻实际管理问题的本质,实现实战权变,形成脉络清晰,配套化、体系化的解决方案,做出决策,解决问题。

  MBA作为一种硕士学位,对学员的管理理论和知识的传授依然重要,且重点在于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老师对学生进行的理念引导。管理模拟的开展与消化吸收应归结在知识的主线上。管理理论与知识的教授应立足实际问题,有的放矢,以增强理论分析的现实意义,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进而为学员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以增强其管理决策的能力。

  管理理论、理念引导和管理模拟三者有效融合,互相促进,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理念引导和管理模拟不是分块进行的,而是交汇融合于管理理论的教授中。管理理论知识传授的重点是让MBA学员不断明确管理理念,进一步掌握管理方法,进而形成或提高应用能力如管理沟通能力、团队管理能力、管理变革能力和管理决策能力等。不同形式的理论知识不断积累,“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应用能力”的培养思路,循序渐进。“实践问题——知识——实践”的培养过程实际上就是管理理论知识传授、理念引导和管理模拟的有效融合过程。三者形成的合力以“弹簧式”的结构发挥出来,更易于达到MBA教育的培养目标。

  四、我国MBA教育培养融合模式的实施

  MBA教育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理念引导”+“管理模拟”的融合模式从我国MBA教育目前的状况出发,兼具理论性和管理实践互补融合的比较优势。要实施该融合培养模式,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保障:

  1.加强师资建设,提高理念引导的水平和能力

  理念引导的实施以MBA学员为主体,优秀MBA教师为依托。应拓展国际化视野,加大开展中外合作、校企合作的力度,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国内外知名商学院的短期进修、师资交流和企业项目。还可外聘知名学者、优秀企业家、高管等管理成功人士担任兼职教师和或来校客座讲学。要通过培养鉴定、量化考核等方式加强MBA师资的培养,倡导教师不断进修和开展研究性学习,严把质量关。要选拔优秀的授课教师,通过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上课、座谈、社团活动等多元化的方式,丰富学员的体验和感受,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和潜力,引导学生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要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影响,帮助MBA学员建立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强化企业家精神、商业伦理、竞争奋斗的MBA精神等理念。

  2.开展“全真式”管理模拟,解决市场诉求

  对于管理模拟,国外已有一些独特而且有效的做法。著名的沃顿商学院重视学生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影子工程”是该学院最突出的教学特色。在“学生本体论”的教学思想下,我国的MBA教育应逐步建立管理模拟机制,通过制定管理模拟的教学计划,精心设计实验环境,完善与拓展开发模拟系统,培养和选拔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行为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背景的教师任教以及建设专门的管理模拟实验室等相关措施,以角色模式、商业竞赛、小组活动等形式组织开展“全真式”管理模拟。

  3.建立规范化的管理系统,实施本土化管理的机制创新

  为提高学生事务管理和服务水平,可考虑设立或指定对口部门对MBA学员进行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学校还应提供学习生活帮助服务和跟踪服务;应尝试建立MBA导师制,帮助学生确定研究方向,指导学生提高知识,获得管理能力;要加强对学生和教师的考勤和考核,建立规范的考核系统,以方便学院和学员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检查和改进;要完善应用型的教学管理,在教学中注重本土化的教材案例开发与采用,让学生更了解市场的动向和需求;要明确责任分工,细化服务环节,通过建立规范化的MBA管理系统和创新管理机制,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4.多方支撑,保障融合模式更好地实施

  为保障MBA培养融合模式的顺利实施,还应逐步扭转招生倚重考生笔试成绩的局面,加强对MBA学员的面试比重和个人就读动机、实践能力、管理潜质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考察,严把质量关,减少或避免MBA学员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培养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在市场中寻求合作伙伴,以“学企共建的模式”,让企业参与到MBA教育中来,既为学员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为教师积累更多的商业实践经验,又能更好地解决企业的问题,贴近市场的需求;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进MBA教育的创新,学习国外著名MBA培养机构的先进经验,从培养理念、培养手段、师资结构、教学内容、生源国际化等各方面进行交流合作,完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千帆,曹翠翠.高校MBA教育品牌战略实施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5):62.

  [2]吴玉强.中国商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理念和模式再探讨[J].科技信息,2008,(11):178—179.

  [3]陶学文,别敦荣.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创新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3,(2):66.

  [4]陈志祥.我国MBA教育发展与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9,(4):26—28.

  [5]马绍壮.浅析中国MBA教育的挑战和对策——以学生、教师、教学方法到项目管理为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7.

  [6]章达友.中美MBA教育质量控制之比较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8):89.

  [7]崔红伟.中国IYIBA教育的本土化与国际化[J].中外企业家,2012,(1):37.

  [8]王晓义,杨忠直.从美国经验看我国MBA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04,(7):60-61.

【我国MBA教育培养的融合途径探索】相关文章:

1.中小企业品牌核心竞争力途径探索

2.MBA论文的致谢词

3.mba论文的开题报告

4.mba论文的题目大全

5.开题报告途径

6.MBA论文的致谢词范文

7.mba论文的写作时间论文

8.MBA学位论文的读者论文

9.Mba论文怎样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