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用“联系”的方法学习数学的论文

时间:2022-04-07 14:15:27 法学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培养学生用“联系”的方法学习数学的论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很多人都在不断学习,保持进步,不过,学习不是死读书,而要讲究方法的。你知道都有哪些学方法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培养学生用“联系”的方法学习数学的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培养学生用“联系”的方法学习数学的论文

  培养学生用“联系”的方法学习数学的论文 篇1

  小学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强,前面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面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发展,组成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即“结构”。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础结构。”他认为学生掌握了知识的基本结构,才便于迁移。他说:“简单地说,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因此教师要从教学知识的整体出发,指导学生会用“联系”的观点解决数学问题,这样才能把知识结构有效地转化为认知结构。

  与前后知识的联系

  小学数学教材每一知识块都处在一定层次的系统中,这样无论从纵的还是从横的联系上都出现了教学上的先后问题,即有起始教材和后继教材之分。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到教材的阶段性,不能违反知识的逻辑结构;又要考虑教学的连续性,在起始教材的教学中,使学生的第一步走的稳、走的准,还要注意对后继教材的联系,以减缓后继学习的坡度。

  如在应用题这一系统中,一步计算的简单应用题是起始教材,两步计算的复合应用题是学习三步复合应用题的过度阶段,也是解答复合应用题的关键。例如出示复习题

  “(1)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的棵数是三年级的2倍。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

  “(2)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树112棵,五年级栽的棵数比三、四年级的总数少10棵。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这是两道学生已掌握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学生独立解答后,再出示例题“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的是三年级的2倍。五年级栽的比三、四年级的总数少10棵,五年级栽树多少棵?”这样把以前所学的知识通过组装得到新知识。让学生把这三道题联系起来思考,通过讨论比较解答,明确三步计算应用题是由两步计算应用题扩展而来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常常会出现一种定势,即目前教什么内容就按这单一思路去思考数学问题。如何克服这种消极的思维呢?我体会到教师必须紧紧抓住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适时地回授。

  例如,在学完比例应用题后,出示这样一道题:“用2吨黄豆可以榨油 吨。照这样计算,,吨黄豆可以榨油多少吨?”学生很快用比例的方法解答出来。此时,积极鼓励学生想一想,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可不可以解答,有的同学发现可以用归一的方法解,列式是 ÷2× = (吨)。受此起发,全班同学都积极思考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解答。启发学生换个角度想抓住题中数量间的关系来分析,这样就有了下面的多种解法,列式:(1)×( ÷ 2);(2) ÷(2 ÷ )。这样的训练,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沟通了前后应用题的联系。

  又如,学了整数的意义,问学生:“课本中‘我们在小学学的是大于0和等于0的整数’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有比0还小的数呢?”学生感到困惑,这时教师必须指出整数不仅仅只是0和自然数,还有其他的数,以后再学。这样为以后要学的负整数提前孕伏。同时也对整数这个概念更加明确。

  二、 与新旧知识的联系

  任何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学习几乎是不存在的。现行教材在结构上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每一节新知识前恰当地安排了复习准备题。新知识的学习始终注重直观演示,实际操作,尽量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去发现规律学习新知识;或是新知识进行转化,使问题得到解决。所以在阅读课本时要教会学生通过温习旧知识去发现旧知识与新生知识的联系,学会用转化的方法学习新知识。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促进知识技能的`正迁移。例如,教学小数大小的比较时,让学生先完成例题前的一组整数大小比较的复习题,复习:在○里填上“>”、“<”、“=”。654○543和8321○8436。目的是要唤起学生对已学过知识的回顾,也是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最佳起跑点。再根据课本中的一句话:“整数的大小怎样比较的,小数大小又是怎样比较的呢?”这样学生在学习小数大小比较的过程中,就会与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联系起来去观察、思考、分析,最后总结出小数大小的比较与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是相同的,也是从高位到低位逐位进行比较。同时也把整数和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统一在一起。

  又如,第七册教材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教材在编排上注意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鼓励、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自己思考获得新知识。三位数乘的例题只出现了前两个部分积,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前面两位数乘的计算过程想:乘数百位上的2乘被乘数,得到的末位数该写在哪位上?为什么?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从第二个部分积的写法和算理中,类推出第三部分积的写法和算理。学生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自主学会了新知识而感到高兴,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的能力。

  三、 形成知识网络

  学习过程若不能把新知识很好地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就只能孤立的简单的应用。随着学生所学的知识日益增多,最后只能形成杂乱无章的堆积,而且会造成知识混淆,错误百出。只靠简单的机械重复来记住学过的东西,会影响数学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有关的知识归纳到一个系统之中形成网络,完善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

  数学概念有些是在旧概念的比较中提出来的。因此应积极主动地用原有认知结构同化新知,把新知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之中。也就是要充分把握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分析出异同点,才能将不同的概念分离出来。如第八册“直线、线段、射线”可以用列表的形式加以对比。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有的章节学完后必须引导学生把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如在教学“数的意义整理和复习”时,让学生进行数的搜集——回忆意义――分类整理——沟通联系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学生自己通过探索、争议、比较,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的意义和区别,构建知识网络,归纳知识网络图。 把分散学习的概念联系起来,串成一线联成一片,结成一网,理清脉搏,使概念的层次一目了然,不仅便于记忆,而且有利于掌握知识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原理,提高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能力。

  四、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重视学生身边的数学,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如归一应用题教材中例题不够贴近学生中生活实际,可以把例题改编:“小明买了3只圆珠笔用去6元。照这样计算,买5支这样的圆珠笔要多少元?”要求5支圆珠笔多少元,必须先知道圆珠笔的单价。这一认识是学生生活经验中早已具备的,因而解答这一问题时,显得容易多了。

  数学问题的解决除了要有生活经验,有时还必须自己去亲身体验。如教学“千米的认识”时,1千米究竟有多长,学生是不能直观看见的。教学时让学生走出教室操场的跑道上走一走,数一数要走多少步,走多少分。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知了“千米”这个长度的概念。数学知识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在“学已致用”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生活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用“联系”的方法学习数学的论文 篇2

  一、要理论联系实际

  比如,我们在学习三年级数学下册的“位置与方向”时,先让学生学习课本中“早晨,太阳在东方。”以小明为中心,并认识到课本中的小明面向太阳的方向,所以他的前面就是东方,背面是西方,左手指向北方,右手指向南方。接着进行小结:早上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如果说刚好早晨第一节课是数学课,而且天气晴朗,那么就可以请学生到教室外选定一个位置,面向太阳升起的方向站好,亲自体验方位了。并随意指定某一参照物让学生辨别方位。这样同学们学习起来不仅轻松愉快,而且容易记住所学知识点。然后学习“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就顺理成章了。

  二、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三角形,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活动,拼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然后找出原来三角形与所拼成图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所拼出的图形的面积计箄公式,就可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了。

  三、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

  所谓观察是指学生对客观事物或某种现象的仔细察看,因而是一种有意注意。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根据例证得到三个等式:

  教师要求学生结合「面的两个思考题观察上面的三个等式都具有什么相同点(即规律)。①竖里观察,等式的左边都有什么特点?等式右边又有什么特征?②横里观察,等式的左边与右边有怎样的关系系?教师再要求学生把记录的文字:两个加数的和与一夂数相乘,两个积的和,两个加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整理一下就;得到了“乘法分配律”了。

  为了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发掘其潜能,义务教育教材己适当地降低了对数学知识体系严密性的要求,拉开了知识结构之间的“距离”,并以“结构化”与“问题化”互补的教材体系呈现出来。因而,学生必须掌握、并且具有一定的学习数学的方法,提高和发展学习能力。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学习,这样才容易启发学生。

  态度出现180度的改变,他们变成课堂的主入,迎来了生动有趣的课堂,生成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有效的教学。

  四、根据学生差异调整课堂活动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虽然面临的是一个班级群体,但这个群体是有一些々性鲜明的学生个体組成的,课堂中教学活动方式也就因人而异才能优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上人美版第二课《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时,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可当老师要求他们撰写鉴赏小论文时,发现他们的热情并不太高,很多学生觉得:单凭一课上完就来篇小论文是有点承受不起。看到学生面露难色,老师及时提出活动建议:“你不会写,你可以演啊!你们不妨以‘名画再现’的方式来选一幅自己喜欢的名画进行表演展示,看你对这幅名画的理解程度”。为了消除学生畏难心理,教师要求学生根据画面情况可采取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展示,学生感到这种方式新鲜有趣,积极参与到这一活动中,上台表演的同学很认真、投入,因为他们知道台下是几十位双眼睛看着自己呢。台下的'学生也很专注,因为他们不仅观赏同学的精彩表演,也要为自己的表演作准备。

  这一活动方式改变中,笔者发现学生确实学习兴趣浓厚起来,他们为了在课堂上更真实地再现名画,主动查找有关这幅画的相关资料、找道具,教学效果显著。

  在人美版第三课《走进具象艺术》的教学中,一个年段上下来,笔者发现各班学生对每个教学活动反应也各不相同,比如在“名画再现”的表演活动中,有的班级积极参与;也有班级的学生表现很腼腆,鼓励加表扬都不敢上台。针对这点,教师立足“以生为本”新课程理念,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学生选择,制作了一个调查表进行了解,然后根据各班实际情况而定课堂活动内容。从调查结果中看出:理科班学生比较热衷于经典作品再现表演;而文科班的学生比较喜欢手工制作的方式;要以小论文形式进行的文理科学生都不太多。这也可看出在不同专业倾向的班级,学生对美术鉴赏学习的方式也不同,老师只有根据学生本身差异性改变了教学活动方式,课堂教学才能达到理想效果。教师依据学生的差异性,重新调整了各班的课堂活动方式,使每个班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长,课堂教学目标达成。

  由此例可看出,美术教师只有课堂中注重观察学生的变化,认识学生的差异性,善于总结归纳,研宄分析学生的实际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才能做到面对全体学生,选择适合班级特征的课堂活动方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

  新课程需要新型的课堂,只有在师生积极互动、对话的课堂中,精心的预设教学才能生成多维而生动的教学。只有两者在课堂上的和谐共存,才能促进了学生的深层发展,展示学生的活力与个性。

  培养学生用“联系”的方法学习数学的论文 篇3

  1明确步骤

  当前教育背景下,我们主要的学习模式主要分为四步程序,并且以老师为指导。第一,教师授课,学生听课,此为学习的起点,即听课;第二,借助于课下练习来理解和接受课上的内容,此为作业的部分,做练习可以将课上的内容理解并内化,深刻把握其内在规律,因此还要求记忆以及整理,此为复习的部分;要达到每一节课的学习情绪更为积极,学生要主动提前了解,此为预习的部分。此四项程序各有其存在的特殊意义及功能,不仅如此,它们更是环环相扣,彼此依存和制约。每四个相邻的程序就连成了一个周期性学习过程。在这个循环里,有起点也终点,我们应该主动去引导学生去认识学习周期,使其能够自行发现周期中每一步的印记,独立为一个系统并融入到学生自身的体系中,达到各个程序尽其所能,从而促成整体效果最优,协助学生达到理想的效果。就数学这门课程而言,学生需要完成指定的五步程序才可能将数学知识独立地内化。首先,初次接触新事物,新知识,了解其发展的由来以及存在的变化。例如,研究其存在、演化所需要的前提以及具体的演变轨迹;积极加入到对于新事物的研究过程,从而能够获取对新事物和新知识的第一感受。在获得第一感受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联想———逐步完成新知识的轮廓以及其与原有知识的核心关联———进一步阶段根据感知总结新知本质———脱离感性变记忆为新知———夯实运用新知———把新知转变成一种素质融入到学生针对数学课程的学习中,这能从根本上强化学法的引领,优化授课方式,保证学习效果。

  2完成三个紧密联系

  2.1紧密联系求教和自学:学生从初步接触新知到内化并能运用,不仅需要借助老师的直接指引,更重要的是要靠自己的努力独立思考,去钻研、摸索和掌握,以自身的努力为基础,在需要外界力量的时候再寻求帮助。

  2.2紧密联系学与思:学习不仅是不断吸取知识的过程,更是一次次思考不断使得新知变得更切实际的过程。所以,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针对课本知识需仔细琢磨,勇于疑问,把握好所有概念等基础性知识的内在关联与深刻内涵,并且应掌握隐含其中的推导方法和原理。提出问题以后要舍弃原有的思维定式,保持灵活和机动性,以多方面的思考和方式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2.3紧密联系知识原理与实践运用: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更好的实践,因此,知识原理是基础,需要精确地把握抽象知识的核心,并根据实践的具体抽象成模型理论,熟悉这一转变方式;就已掌握的概念,需要从更为广阔的实践中发现体现其具体的例证,从而将抽象具体化,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学有所用。

  3丰富知识的获取渠道

  在当今这个知识信息化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知识,因此,应该摒弃传统的只依靠课本获取知识的方式,所谓开卷有益,就是要学生广泛涉猎相关的非课本资料,有助于开拓视野,并且通过多渠道的涉猎专心探索课本内容,将教材的知识结构内化。

  4及时归纳回顾

  4.1学而时习,即要求学习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复习。首先,复习是巩固知识的必要步骤,复习之后的练习能够更好地帮助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所以,要在每一阶段的学习之后安排必要的复习工作,使得零散的知识系统化。

  4.2善于归纳。阶段性的归纳和反思是增进学习动力和强化学习目标的有效途径,可以帮助建立知识体系,灵活运用解题规律,还可以协助调整学习方法和态度,估量能力水平。要在每个阶段注意归纳各项指标的进步状况和切身感受。

  4.3结合具体知识灵活采用恰当的方式。例如如何理解课程中的基础性概念知识,如何灵活运用学科语言;如何提升数学上的各方面能力,如运算、逻辑转换思考、综合分析等一系列学科能力;如何理清解题思路;如何避免过程中的偏差;如何及时得到效果的信息;如何客观评估归纳解决问题的思路;如何应对考核等,深刻挖掘问题的内在,无疑会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纵观古今,曾有众多卓越杰出的`前辈掌握了独具特色的学习方法。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祖冲之,他将其学习的过程精要的提炼为“搜炼古今”。搜即为搜索之意,广泛采纳原有的功绩,进行深入研究;炼即为提炼,就是通过对比众多主张,进一步地提取精华。国外的优秀学习方法的例子也是不胜枚举,比如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自己独有的学习方法。倘若可以把众多优秀的体会和经验规整出来,必会收获一笔巨大的财富,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是达成学习目的的有效途径,也是习得学习方法的必要途径。

  培养学生用“联系”的方法学习数学的论文 篇4

  学教育的实践和历史表明,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对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具有巨大的影响。因此,提高基础教育中的数学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可目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等现象。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但教学质量却原地踏步。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学习能力,没有学会学习。因此,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 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启迪学法

  数学课本是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的主要来源。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首先应该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首先指导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养成边读、边划、边思考,手脑并用的好习惯。每次教学新内容,我都向学生指出要学习内容的要点,并要求学生根据要点,新授例题下面的提问和提示,带着问题去预习。在指导学生课内自学时,我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本,分析算理的文字说明,让学生深入思考知识的内在联系,启发学生找出其它的解题思路。

  数学知识有着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在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时,我启发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转化的观点去自学。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有80%的例题)这题是在学习了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来的,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就是把百分数(80%)转化成分数(4/5),因此,在指导自学过程中,我们只要紧紧抓住了这种联系,因势利导,就能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顺利地解决新的`问题,也使学生学得轻松,启边了学法,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渗透学法

  为了摆正教与学的关系,真实地体现学生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为了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在参与中主动探索,学会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跟学生共同商讨的教学形式,师生平等相处,引导学生去思考、解决问题,真正使学生在成为学习的主从。而教师的主导作用,我则表现在善于控制教学的双边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和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创性,在学生充分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将教法转化为学法,使学法教法配合默契,以取得较高的教学质量。

  如教学“圆的面积”时,为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我从学生的知识特点出发,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实践,探求规律,推出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时,我先用教具演示,将一个圆8等分,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然后组织学生参与操作,把一个圆16等分,拼成一个挖的平行四边形,再引导学生观察得出:两个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后者更近似于平行四边形。接着引导学生想象,把一个圆32等分、62等分————当把圆无限等分时,就转化成了一个长方形。最后让学生将刚才16等分的两个半圆收拢,并将其中一个半圆及半径分别涂上红色,再展开拼插。这样学生很快发现了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等于原来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先天圆的半径,从而就很快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为:S=∏R2。

  这样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热情高,并能创设“想学、乐学、会学”的课堂情景。

  三、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掌握学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学生思维的源头,就是在教师的鼓励与引导下,对教学设计的题材提出问题,展开思维,并力求抓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善于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引导他们展开讨论,在解疑的过程中掌握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用“联系”的方法学习数学的论文】相关文章:

培养文化意识的过程与方法论文03-11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论文03-14

浅谈小学数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论文01-08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论文03-24

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和方法论文11-14

小学数学教学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论文(精选6篇)05-20

浅析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05-31

关于数学论文选题与写作方法04-07

浅谈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论文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