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方向、分层次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论文

时间:2020-12-10 10:34:21 工商管理 我要投稿

分方向、分层次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论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当前传统的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企业日益增高的人才需求及质量要求下逐渐呈现出无法满足的缺陷。面对社会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者人才需求的新结构,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做出一定改革,在高职教育中突出自身特色。分方向、分层次是指将高等职业教育中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在细分的基础上具体化,是一种具有目标定位与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而在探讨“分方向、分层次”在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中的意义及实施的具体措施前,我们首先应对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社会需求情况有一定了解。

分方向、分层次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论文

  一、中小企业管理类人才需求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的柱石,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推动力量。无论在确保经济平稳增长、优化产业结构,还是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中小企业都正在发挥着越来越不可替代的生力军作用。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经占全国企业数量99%左右,其经营管理队伍主要由三部分人员组成。小部分是从各类院校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的专业管理人员,具有较强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水准;另一部分是企业在“跑业务”做“设计”提升上来的,虽工作经验丰富但管理理念较缺乏;第三部分则是利用亲属关系、裙带关系走上经营管理岗位的人员,这部分人员既缺乏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又没有现代管理理念,但能完成一定的管理任务。3在整个企业管理队伍中,只有一小部分是从各类院校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的专业管理人员,高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对接缺口较大。而中小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为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高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

  据有关调查显示,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大部分都在中小企业中从事与基础业务管理有关的工作,只有10%左右毕业生从事其他工作。4中小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基础技能及专业技能的训练要求较高,目前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教学逐渐呈现出无法满足学生对技能提高要求的趋势。工商管理类人才在职业岗位群选择方面较广,在对职业进行选择的过程中不少学生会觉得迷茫失措。另一方面,不少企业认为刚毕业的高职工商管理类毕业生普遍比较自我,抗压能力较差且比较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开拓创新能力方面也较为一般。中小企业对高职工商管理类毕业生的要求还包括忠实度、踏实度等。另外,企业单位普遍认为高职在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中应注意与企业实际需求接轨。教育部就高职教育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指出,高职学校必须立足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对人才培养目标明晰的基础上,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化。

  三、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中“分方向、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分方向”培养是指对接区域优势产业,将行业特色并不明显的经管社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细分,针对具体行业实施人才培养;“分层次”培养是指对接行业的岗位需求,根据生源特质实施不同规格人才的培养。H传统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往往带有大一统性质,这种培养方式则突破了传统培养方式,对行业特征与岗位特征有充分体现,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同时,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是以人为本培养思想的践行,对高职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人才培养的“分方向、分层次”有利于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类型之一,肩负着对第一线需要高技能人才进行培养的重要使命,直接关系着我国诸多领域的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文件还指出,高等院校应对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跟踪,对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主动适应,在学校办学条件的基础与前提下,对专业进行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0从这点来说,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就是培养国家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无论从培养目标还是培养规格或培养内容来看,高职教育的生命力都根植在区域经济社会中,高职教育必须以行业、企业为依托来实施人才培养,在对16号文件贯彻落实的过程中,工商管理类专业通过“分方向、分层次”人才培养方式实施,可进一步实现与社会需求一致的人才培养目标。

  其次“分方向、分层次”模式能够为高职工商管理人才高质量就业提供基本保障。虽然工商管理类专业具有较大市场需求,但近年来就业调查数据显示,很多毕业生就业离职率较高,毕业生薪资水平等数据在表现上普遍不够理想。深究该种现象的产生,根本原因在于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特征不够明显,在核心竞争力方面比较欠缺。所以,对市场需求进行细分,根据地方经济产业结构实施“分方向、分层次”培养是十分必要的。以具体行业为支撑,根据具体行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能够促进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实现就业市场上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不可替代性,从而解决高职专业人才与企业的对接问题,为高职工商管理人才高质量就业提供基本保障。

  再次“分方向、分层次”模式将人才培养进一步具体化和细分,有利于解决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组织困难。工商管理类专业具有比其它行业更加宽泛的就业行业,且没有固定的程序化,使得实践教学的`设计与组织有一定难度。目前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方式鲜少对毕业生就业范围进行细分。在这种缺乏细分的背景下,学生毕业后就会缺乏具体的岗位指向。而“分方向、分层次”在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的应用,则可以在岗位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将具有典型行业属性的工作岗位分离出来,在教学中根据岗位特征强化重点教学,促使学生岗位工作能力的提高。

  四、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分方向、分层次”教学模式实施建议

  第一,对行业和企业类型进行分析定位,在此基础上改善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教学组织与管理方式。对专业面向的行业进行分析定位主要是对高职院校所在区域主导行业做出分析,其分析指标除了行业产值外,还必须涵盖发展前景等方面的分析,在全面掌握这些指标的基础上可以设定一些行业作为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的目标行业。H不同规模和层次的企业对人才学历能力要求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因此需要对企业进行类型的分类。从实际调查可以看出,大型企业的人才需求一般学历要求为本科及以上,中小企业多数要求大专以上学历。那么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可定位于中小企业。在分析定位行业和企业类型后,还应相应地对教学组织和管理方式加以改善。已经明确了培养方向与层次后学校应打破原有教学组织体系,将“大锅”培养改为“小灶”培养。可采取选修式教学组织,前期实施公共基础课教学,后期让学生对行业方向自愿选择,最后一个学期引导学生对岗位进行选择,并在这一阶段针对目标岗位强化学生的工商管理职业技能实训。

  第二,对工商管理类人才行业工作岗位、核心能力及核心课程进行定位。明确行业的企业类型后,在梳理企业岗位的基础上,根据企业需求和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职业可发展性对岗位进行筛选,对最终的岗位加以确定。在定位了工商管理类人才行业工作岗位后,确定岗位核心能力,同时立足核心能力定位教育教学核心课程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对核心课程的设计。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在市场拓展岗位中,其要求的核心能力是业务拓展和销售网络维护,则核心课程设计应包含市场调查、客户谈判、客户服务等;在市场督导岗位中,其要求的核心能力为终端人、场、货的管理,则核心课程设计就应包含终端管理及营销策划实务等;当岗位定位为销售工程师时,其要求的核心能力是客户开发与销售跟进,则核心课程设计应包含推销与谈判技巧、客户管理等。

  第三,规划课程体系,对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重组。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主要包括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两种类型,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基础教育等都属于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技术课程、实践课程等则属于专业课程范畴。就人才培养方案来说,如果培养理念为其灵魂,课程体系则是其血肉般的存在,立足培养目标的科学课程体系是关键环节。高职工商管理类“分方向、分层次”培养模式下,其课程设计必须对行业、企业需求变化随时了解,不断地进行更新和调整,在调整过程中可以与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有关,也可以与局部课程调整有关,但始终必须突出行业、企业对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需求特点,始终紧随市场的变化需求。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中必须注意的是,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应与兄弟专业不间断地进行沟通,通过对兄弟专业课程信息和师资的了解来不断改善和充实自身课程合理性及师资力量。在处理课程内容的过程中,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必须以岗位核心能力和企业现实需求为重心。

  第四,优化师资队伍,完善教学实践条件。“分方向、分层次”教学模式,是一种直面行业、企业具体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的素质有较高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承担培养方案中设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还需要熟悉相应行业、企业的具体工作。因此教师可利用寒暑假时间参加企业培训或直接在相关行业企业实习,从而加强对行业、企业的认知。学校也可以聘请具有相关管理工作经历的人员,充实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师资人才队伍。另外,高职院校应根据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定位和需要有针对性的创造实训条件。在校内,除了创建专业的实训室,还可以跟兄弟专业的优势实训资源共享。在校外,则可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与企业良性合作机制的基础上建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从而最大化地完善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实践条件。

【分方向、分层次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论文】相关文章:

1.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2.浅议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

3.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研究

4.工商管理类论文

5.议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分析

6.工商管理类论文选题

7.工商管理类论文范文

8.工商管理层次教学创新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