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传播的解释学思考分析

时间:2017-06-22 我要投稿

  国际传播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化信息在不同国家间的传播,本文是对国际传播的解释学思考?

  国际传播是文化信息、价值观念在不同国家间的传播,每个国家和民族的人们都面临着对这些文化信息的解释问题。国际传播的解释学意义不仅在于对某种信息的理解和把握,而在于通过对这些信息的解读实现不同国度人们之间的沟通。而要实现这种沟通就需要克服国际传播的解释困境,这需要传播主体和解释主体的双向努力,也需要人们对人类生活世界中的“共识”有着深切的把握。

  关键词:国际传播;解释;共识

  国际传播活动古已有之。古代出使他国的说客、使者、跨国经营的商人,甚至一国的首脑,都是最早的国际传播者。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以及大众传媒的出现,国际传播不仅关系到广大的普通民众,而且涉及到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军事交流的各个方面。国际传播的途径也不断增多,除了传统的媒介传播方式外,又增加了许多新的媒介传播方式,比如网络与手机等。在信息传播全球化的今天,由于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习惯等差异的影响,使得国际传播不仅表现为全球化的特征,而且也明显地具有地方性色彩。在国际传播问题上引入解释学的视角就是在国际传播的全球化与地方性的矛盾中来分析国际传播的解释学意义。

  一、沟通与理解——国际传播的解释学意义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的事实,在现代世界的经济交往中任何一个国家离开其他国家都将难以生存和发展。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带来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摩擦和冲突的全球化,于是各种各样的国际传播途径自然地产生了。国际传播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化信息在不同国家间的传播,在每一种国际传播途径中,都有一个将本民族的各种信息及文化传统公示给对方的倾向,因为只有让对方充分地了解自己,才能够有效地实现国际社会的沟通。但每种文化都有自己固有的特征,当人们在国际传播中公示自己的文化的时候,在对方就会有一个理解和解释的问题,而这正是解释学的核心问题。

  但是,在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中,人们又是如何来理解并解释一种完全陌生的文化的呢?按照海德格尔的看法,“把某物作为某物加以解释,这在本质上是通过前有、前见和前把握来进行的。”[1](p150)也就是说,一切理解都不是对对象的无前提的理解,理解都是基于解释者的前结构的先行的前理解。而这个前结构可以理解为解释者所具有的背景知识。①在国家民族之间的交往中,这种背景知识也会发生作用。在这样的背景知识中既包含了国际传播的文化地方性,也包含了共识。这与文化的共性与个性相似。尽管每个民族在很多方面存在着重大的差异,但差异并不否定共性,基督教文化与儒教文化都具有“善”的共性。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追求“中道”的精神境界,并且都将其看作是实践智慧。从解释学的意义上看,在国际文化传播中人们不仅能够解释个性的差异,而且也能够解释出共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国际社会一直认同“求同存异”的精神理念。

  国际社会之间一直在努力增进沟通与理解,而各种国际传播方式促进了这种沟通和理解的深化。在传播信息和文化的过程中,传播的理解不是要寻求一种完全的客观性,②这种客观性也是不可能达到的。一个民族的传播主体,不能指望其所传播的信息文化得到对方的客观性理解。虽然在国际传播中达不到客观性,但也决不是绝对的差异性,而是差异中的共识,共识中的差异。解释学不是一种方法体系,而是一种实践哲学。作为实践哲学的解释学寻求的是人类最大的善,是人类的沟通与理解。“诠释学是哲学,而且作为哲学,它就是实践哲学。作为实践哲学的诠释学所研讨的问题就是那些决定所有人类认识和活动的问题,是那些决定人之为人以及对善的选择最为至关紧要的最伟大的问题。”[2](p331)目前人类面临很多共同的善的问题,比如环境保护,对灾难与疾病的防治,和平与发展,等等。作为实践哲学的解释学要求国际传播中必须关注这些最基本的人类共同的问题,并在这些问题上进行理解和沟通,形成共识。

  国际传播也是通过语言进行理解的过程,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行为。一切解释都具有语言,理解只有在解释的语言性中才能实现。哈贝马斯认为语言问题在解释学中占据中心位置,他指出,“交往行为与其他人类行为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惟有交往行为把语

  言作为直接理解的媒体。他说,目的行为只是把语言作为许多媒体中的一种,通过这种媒体,各为取得自己成就的发言者相互发生影响,使对方构成或发表符合自己利益的愿望的意见或意图;规范调节行为首先把语言作为一种可以提供文化价值、取得一致意见的媒体,这种媒体只是再现一切其他进一步的理解活动;……”[2](p283)在哈贝马斯看来,解释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建立人际关系功能的语言行为的意义,即“最基本的交往行为”的意义。对其进行语言分析的目的,是达致“理解”,以作为使“行为同步化的一种机制”。[3](p134)国际传播中的多种形式都是以语言为载体的,语言交往行为也理应是有一种实践理性的价值趋向,追求共识,这就是国际传播的主旨。

  二、国际传播中的解释困境

  在国际传播中,人们很容易在一些关键点上产生理解的分歧,这样就不可能达到彼此之间的认同,造成解释的困境。国内一本文摘型杂志刊登了这样一则幽默:一位广告设计者,为一种饮料设计了一份很有创意的广告,它由三幅图画自左向右依次排列,第一幅显示一个人在沙漠里行走,已经是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第二幅图则是要推广的产品;而第三幅画面显示这个人喝完饮料后又变得精神饱满,容光焕发。但不幸的是设计者却被广告公司解雇了,原来该广告要投放的地区是阿拉伯人居住区,而阿拉伯人的阅读习惯是从右向左的!这样这种饮料广告岂不是起了反作用?这个故事揭示了文化的相对性及其经解释所带来的困境。只要有国际传播就无法完全避免这种解释的困境。

  这个故事传达了一种表象的事实,但在这个事实背后却有着深刻的原因。

  首先,在国际传播中存在着解释的客观性要求与解释者的主观性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使得国际传播中的解释困境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这是人们亘古追求的目标。根据海德格尔提出的前理解概念,解释者在理解过程中要不断地考察他的在前结构内的预期意义,从而发现这些前结构是否基于事物本身。但在无穷的倒退过程中,也就是在解释的循环中,解释者又是如何发现哪种解释是基于事物本身呢?例如,我们将自己的文字所表现的文化和传统用媒介传送给国外,外国人总是希望了解我们中国文化的本来面目,但是在文字转述过程中有些东西就已经发生了变化,再加上外国人来理解一种陌生的事物,就很难获得文化的真相了。因此,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生活,希望在生活中切身感受中国的文化传统。虽然如此,他们仍然不可能彻底了解中国文化的真实面目。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外国的理解者本来是有他们的文化立场的,他们在原来的国度里生活了那么多年,怎么可能就不受到其主体结构的影响而完全地理解中国呢?

国际传播的解释学思考分析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