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幼儿教育问题的论文

时间:2020-11-10 11:30:34 教育学 我要投稿

探讨幼儿教育问题的论文范本

  幼教论文:小组活动与幼儿素质教育

探讨幼儿教育问题的论文范本

  幼儿教育是人生中最基础的教育,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是面向全体幼儿,使幼儿主动地、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在教育改革步步深入的今天,许多幼儿园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可喜的经验。然而,在改革的浪潮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方向不明,人云亦云,只重形式不重实质,貌似改革而实为“走过场”、“走形式”的现象。本文就幼儿园小组活动存在的类似问题,对如何在小组活动中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作一些探讨。

  一、小组活动及其意义

  小组活动是幼儿素质教育组织形式之一。它界乎集体活动与个别活动之间,既有集体活动的统一性,又有个别活动的灵活性;既可防止以“教师为中心”而忽视幼儿主体地位,又避免了以“幼儿为中心”而失去教师主导作用;同时还能解决幼儿园环境设备与幼儿人数不相适应的矛盾。它是当前既体现现代幼儿教育观,又符合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有国情的教学活动形式。幼儿园小组活动在对幼儿的素质培养中起着育心、育智、育能的重要作用。

  (一)育心

  育人先育心,这是幼儿素质教育的关键,应调动幼儿的内在发展因素,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使之主动、积极、自信地参与活动。

  自信是幼儿学会做人的基本素质之一。由于小组活动的人数相对地减少,幼儿在教师、同伴面前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相对增加,这使幼儿特别是能力弱的幼儿克服胆怯、怕事的缺点,在教师的帮助下,更多地去接触事物,克服困难,大胆地探索尝试,从中获得成功,自信心得到发展。

  主动性、积极性是幼儿学会学习的基础之一。小组活动中的幼儿,在相对充裕的物质条件下,动手操作的机会多了,教师指导细致了,使他们喜爱各种活动,对各种事物都有浓厚的兴趣,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通过幼儿内在的主体性与外在教育环境的相互作用,使我们教育能真正促进幼儿自身素质的提高。

  (二)育智

  幼儿的智力发展并不在于其会写多少字,会算多少道题,而在于探索、求知的欲望。当今之世界是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知识日新月异,是人们一生也学不完的,我们不单是给幼儿学些什么,而更应是让幼儿知道如何才能学得更好、更多,求知欲是幼儿智力发展的基础,也是我们启迪幼儿智慧的关键。

  小组活动既有教育的要求,又能让幼儿充分地自由活动。幼儿在对客观事物的操作、摆弄过程中,获得大量的感性经验,而不单靠成人的灌输,这样所得到的知识是幼儿理解的,能保持记忆的知识。幼儿的自由操作是自动的、自发的学习,正如我国著名学前教育家陈鹤琴所说的“以‘做’为出发点,在‘做’的过程中去学,在‘做’的过程中去教,在‘做’的过程中去求进步。”这种学习,是经过幼儿自己的动手动脑去获取知识,正是我们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所必须的,它既符合幼儿心理、年龄特点,又符合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幼儿有了对知识、对事物的求知欲望,将是他一生的知识源泉。

  (三)育能。

  人的能力是其把自己的知识与设想变为现实的基础,幼儿各种能力的培养,对其将来进行高一级的学习和实践有着重要的作用。

  小组活动无疑为幼儿学习和掌握各种操作技能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而更大的益处是为幼儿学会合作、交往等社会性能力提供了学习与实践的机会。有时幼儿须互相讨论、商量好如何进行某一活动;有时须通过合作,共同完成一项劳作;有时又须按一定的程序才能进行一项操作;有时又要遵守一些规则才能玩好一个游戏等等。合作能力,互相商量讨论能力,遵守次序、适度忍耐的能力,克服困难、改变现状、进一步开拓的能力等都可在小组活动中得到锻炼。而这些能力更是幼儿将来学会做人,立足社会的必备条件。

  通过小组活动能对幼儿进行育心、育智、育能的素质培养,能更好地发挥其主体性,使幼儿在各处水平上积极主动地发展。

  二、小组活动的操作策略

  小组活动能让教师从“讲台”上解放到幼儿之中,进行观察、分析与指导。如能准确地贯彻目标,选择内容,科学分组与恰当指导,作好全面的设计准备,对幼儿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现就分组方法与指导原则提出如下建议。

  (一)小组活动的分组方法

  小组活动并非单纯为了解决人和物的分配问题,而是为了有的放矢地把发展的课程目标具体落实到每个孩子身上。同一年龄的幼儿有其年龄特点的共性,又有明显的个别差异,教师要全面掌握好本班孩子在身体素质、认知能力、个性特征,分析其在各个发展领域中所处的水平和特点,科学地、灵活地编成不同的水平组,需要时又可编成混合水平组,再设计各组的具体要求,提供相应的材料和预定主要的指导方法。

  幼儿是一个发展着的学习主体,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能更迅速提高,所以我们不能长时间地把他们固定在某一水平上,而应以发展的观点,观察了解幼儿各方面的变化,及时地调整和变换指导方法,以体现幼儿的发展和活动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小组活动的指导原则与实施

  1.启发性原则与实施。

  小组活动是为了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机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在小集体中运用感官和语言交往,主动地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从而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启发性的指导在小组活动中尤为重要,必须让幼儿亲身尝试,在与客体接触中去发现问题、想办法寻求答案和解决问题,培养其求知欲望和主动性等良好的学习品质,因此,教师的指导应该是极富激励性和指引性的。如在分组前进行短时间的集体活动,以好奇而神秘的语态提出问题,以游戏方式交待规则,以实物材料引起兴趣,以期待的诚意或竞赛的形式激励参与等;当幼儿遇到问题、感到困惑而要求帮助时,教师同样要坚持启发性原则,对其加以指导,但应着重于“启”,点到即止。调动幼儿主观能动性去发现问题,懂得和乐意依靠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获取成功,从而使其自信、独立、感于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等良好品质得到应有的发展。

  2.主体性和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与实施。

  教师要认识和真正做到尊重幼儿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有其个性特征和具体需要;但他们年纪小,各方面知识经验都缺乏,十分需要教育者给予指导和促进,才能让其主体作用得以发挥。同时要认识到自己是受过训练的专业人才,有责任、有能力根据每个幼儿的具体需要正确地发挥主导作用,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因此,在小组活动中的指导,既不包办代替地灌输知识,也不放任自流地以“幼儿为中心”,任其过份自由地发展。而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给幼儿明确具体的活动目标,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创设适应幼儿的活动环境与材料。注重活动过程,认真记录,定期分析和调整,使活动的质量步步提高。

  3.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与实施。

  幼儿身心发展各有不同,无论身体、智力、兴趣、感情、性格及发展水平等都有很大的差异,分组活动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针对这些差异做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我们通过分水平组进行指导是为了全体幼儿都在同一目标中得到各自的发展,同时,在每个孩子得到不同水平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全体整体素质的提高,这是一个很有哲理性的、科学的辩证关系。教师应以促进全体幼儿发展为出发点,以小组和个别为着眼点,贯彻“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在活动中注意几个水平层次的指导,在个别指导中做好尖子和后进幼儿的不同辅导。特别一提的是,有些教师由于对高水平组的幼儿提供的材料总是较为抽象或复杂,生怕他们弄不好,或基于急待成果,常常会最先注意这组幼儿的指导,而在中后期才把注意力转移到低、中组,这样只会影响高组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逐步造成其依赖与被动;而中低水平组的幼儿由于水平关系,可能一开始便遇到困难而没有得到及时鼓励和指导,变得更为胆怯和被动了,有的无目的地随意摆弄,有的在焦虑中等待,削减了自信,增加了压抑,使活动处于被动状态。建议教师不妨尝试反过来进行指导,开始时只是轻轻走进高水平组幼儿,用眼神、手语鼓励幼儿自己操作尝试;到中水平组提点关键问题,启发掌握难点;再较集中地指导低水平组幼儿进入操作状态,帮助他们掌握基本方法,鼓励已开始有些微成效的孩子,使全组都兴奋起来,积极主动地投入活动(但对这组孩子平时入区辅导是十分必要的);再回过来指导高水平组,对尖子幼儿应注意培养他们不骄不躁的学习态度,启发他们发现新矛盾,解决新问题,或一个问题寻求多个答案,使孩子逐步具备“学无止境”的思想态度。这样整个活动就能变得生动活泼,幼儿从中感到极大的乐趣,让全体幼儿都获得主动积极的全面发展,其素质必能在各处水平上获得稳步提高。

  4.评价促发展的原则与实施。

  幼儿园任何活动都应有一定的评价,而通过分组活动的评价,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则更有意义。因为人们(包括家长和孩子)多数着眼于知识性的收获,孩子也只能从“我会了”、“我不会”衡量自己的活动价值。而对于潜在的素质发展与提高是很少注意或感觉不大的,但事实上后者收获应比前者更为重要。教师必须掌握这个原则,运用评价去促进幼儿的发展,既肯定其认知技能的成绩,又强调各组和个别在活动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表现,如积极尝试,认真操作,独立自信,主动探索的精神;大胆交往,表达意见的能力;爱惜物品,关心他人的情感等都予以特别的评价和赞扬,鼓励幼儿不单要“学会”还要“会学”和“好学”,从而把我们素质培养的目标自然而具体地交给孩子,让他们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教师在每次活动后及一个活动阶段,必须认真地对自己的组织指导过程作中肯的评价,把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作为评价的标尺,认真分析调整,提高下一次的活动水平,总结经验,使自己的教育思想,专业技能等方面得到不断的升华。这不但有利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同时在教书育人、教学双赢方面会取得有更大的收获。

  综上所述,通过小组活动对幼儿进行素质培养的.基本方法是:以集体活动,明确目标为引子;以合理分组,让幼儿主动参加活动为实施过程;以教师恰当指导作促进;以幼儿活动体验为验证;以幼儿素质发展作评价标尺;及时分析调整,认真总结提高。体现素质教育在幼儿园教学双赢的效果,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地、身心和谐地发展。

  关于幼儿语言教育的几点思考

  语言是人的社会活动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学前期是人的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学前期幼儿语言教育是整个幼儿教育最基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幼儿语言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是从小教会孩子说话,会用语言准确地表达思想。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幼儿的语言教育。

  一、教师要想上好语言课,自身就要有比较强的语言功底。教师首先要会说普通话,其次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这样你的语言才会生动,具有感染力。教师的语言要文明,切忌生硬粗俗,要让文明的语言扎根在幼儿幼小的心灵。

  二、语言教育要贯穿于其他教育之中,语言教育不能单打一。语言教育实际上与其他幼儿教育是一种互为基础、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关系,所以,语言教育不仅是语言课教师的责任,而且应该贯穿于其他各项教育中,也是其他教师的责任。开发幼儿的思维是语言教育的基础,语言是思维表达方式良好的思维活动,应是语言表达的前提。如在体育课活动中进行语言教育,应先让幼儿观察教师的动作,请教师讲述爬、跳、跑等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然后让幼儿模仿教师的动作,再用语言表达是怎样做好动作的,这样通过让儿童亲身体验,再讲述活动特点,从而发展儿童的语言。

  三、营造良好的语言教育环境。长在狼群中的孩子只会嚎叫,这就说明开放的语言教育环境对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至关重要。语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敢于说话,善于说话,以丰富、生动的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要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和开放的语言教育环境,不能让孩子只待在幼儿园课堂上学习语言,要让孩子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感受山,感受水,感受春夏秋冬;要充分理解孩子的心理,消除孩子的紧张情绪,让他们有感而发。另外,还可以用编故事、家长沙龙的形式加强幼儿语言训练。

  四、利用多媒体帮助幼儿学习语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幼儿语言教育在观念、内容、形式、方法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成为幼儿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和工具。教师应充分利用众多的视听手段,让幼儿在听、备、讲、做、想中充分积累语言经验。

  浅谈如何引导幼儿对美术课程感兴趣

  摘要:幼儿的美术活动,大致可分为绘画、手工、和美术欣赏,针对班级幼儿年龄特点,选择适合班级幼儿活动的课程,幼儿对美术活动都是有兴趣的,但不会持久,求异。好奇是儿童的重要的特点,一成不变的绘画材料和绘画形式,只会使幼儿感觉索然无味。这时我们应选择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活动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创造条件、采用多种手段、丰富和积累儿童的视觉表象;结合具体的教育活动,鼓励和正确引导儿童进行大胆地想象。

  关键词:观察;兴趣;欣赏;想象

  正文: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想象是灵视,是主观灵性的东西,想象的空间具有无限性,想象能力是人的创造力形成的基础,而创造性思维的重点是想象力,丰富的创造性想象力才是首创的保证,想象力是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又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借助想象力对类似事物进行推断,可以帮助人认识事物,发尽其所有创造力,

  一、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1、学会观察,分析。

  观察分析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通过多种感官感知事物的造型、结构、色彩、运动模式等审美特征,用脑思考,进行比较的一种方法,目的在于帮助幼儿积累在图式,深化表象,使幼儿获得鲜明、深刻、完整的视觉形象,激起幼儿的表现欲望。

  (1)观察时,可以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包括用眼看、用手摸等。如绘画“调皮的小猴子”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去动物园参观,还可以在参观后引导幼儿用动作模仿猴子调皮的各种表情、姿态等,这样更能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2)观察被看作是美术活动的基础,没有观察就谈不上分析。分析是指认思维工程,是把头脑中的事物或现象分为各个属性、部分、方面,找到事物的本质。如老师讲了“太阳十兄弟”的故事后,引导幼儿想一想、说一说,你想象的太阳是什么样的?他们发出的光芒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是这样?鼓励幼儿把看到的、想到的变成物象说出来然后再画出来,孩子孩子们感受不同,创造的符号也千差万别,从而产生审美的愉悦体验及创作分析的乐趣。

  2、游戏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游戏是指通过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在愉快、积极的状态下学习美术技能,把视觉形象改变为视觉---运动形象,提高手眼协调能力,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

  (1)游戏教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它的使用灵活多样,游戏性的命题、游戏化的练习方式、对美术成果的游戏性处理以及美术活动中材料的使用等,都可以把美术和游戏结合起来。如“吹泡泡”等游戏化的命题,能提高幼儿的绘画兴趣。如“给小树穿新衣”就带幼儿到树林里,引导幼儿自己调试自己喜欢的色彩,粉刷树干或大片的泼洒小树,这种寓教于乐的活动方式使得幼儿的学习兴致会更高。

  (2)活动中还要增进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如:泡泡画、印章画、吹画、沙画、手工等不同形式的主题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3、学会欣赏和评价

  引导幼儿多欣赏一些中外名家作品和儿童优秀美术作品。欣赏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产生感受,理解和发现作品的表现手法和含义,使他们在获得艺术“营养”的同时,激发他们大胆地表现与创新。

  (1)幼儿的评价、见解往往是很原始的,并且大致在他们的概念范围内转来转去,好与坏,好听与不好听,喜欢与不喜欢,虽然如此,但无论如何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轻视这个美学见解的幼芽。为了呵护这棵幼芽,我让幼儿主动参与评价同伴的作品,允许先画好的幼儿,自由参观别组同伴的作品,看看谁的画最美?谁的画最有趣?谁的画最有创意?然后尽可能多地展示幼儿的作品,引导幼儿既乐于欣赏技能强、创意新的作品,又在那些不起眼的作品中发现其中的优点,给予每个幼儿被承认的快乐,使幼儿在获得经验的同时,逐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使他们由此更加喜欢美术活动,更富有创造的勇气和热情。

  (2)幼儿的绘画作品是充满个性化的,其中有许多值得相互学习观摩的部分,从中可以激发起幼儿另外的想象力、创造潜能,因此教师应有目的的引导幼儿向同伴学习也是十分重要的。具体的做法:及时地介绍幼儿有创意的表现,引导幼儿在学习的基础上想象创造。在幼儿完成作品后,教师可把幼儿的作品全部拿出来展览,引导幼儿乐于观赏,能在别人的作品中寻找、发现优点。

  (3)经过两三年美术教学活动的实践,充分挖掘不同形式的活动供幼儿操尝试,我发现幼儿孩子们越来越非常喜欢上美术课,报美术特长班的幼儿也随之增加了,看到家长欣赏幼儿美术作品是,个个喜形于色,美术活动时也很少听到“老师,我不会画。”“老师,我画得对吗?”之类的话语,都能主动参与,积极地构图、添画、涂色,大胆探索、能独立、自信的表现自己对活动的理解和自己的一些想法。

  二、充分挖掘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让大自然成为幼儿想象的源泉

  让大自然启发孩子的想象力。教师应常常带孩子走出活动室,看看美丽的花朵、摸摸大树、观察小动物等等,这样孩子的兴趣一下子就会被激活,想象也就随之迸发。例如:中班《太阳公公》绘画活动中,教师可提出疑问“太阳都是红色的吗?”让幼儿知道太阳光有不同种类的颜色;用不同的墨镜看可以看到不同颜色的太阳。当幼儿了解、尝试了的时候,教师及时的加以肯定,就会发现幼儿选用了不同的颜色画出了不同的太阳。随即教师还可以提出疑问:“太阳一直是圆圆的脸吗?”孩子们就会对太阳的外型进行装饰:圆脸、长脸、三角脸、梯形脸、花型脸、长头发、短头发、卷头发.例如:大班画《美妙的森林》的时候,就可以请孩子们到户外观察各种各样的树木,然后请幼儿自由讲述他们看到了一些什么样的树,怎样的树干、怎样的树叶、怎样的树枝------通过幼儿的回忆再现观察的物体。

  2、让其它源泉成为辅助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幻灯片、课件等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手段再总结归纳,并与几何图形、夸张变形等相联系,使孩子了解到各式各样的树木之间的不同,但又有着共同的规律。在这基础上,教师再可以请幼儿在自己画的这片树林里进行添画,孩子们会更加兴致勃勃。不光树可以是我们不常见到的,动态的情景也可以是幼儿通过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的。动物园里有机灵的猴子、威猛的狮子老虎、美丽的孔雀等,也都是我们的活教材,看到这些可爱的动物,孩子们对它们形象的表现更为主动。在大自然中孩子们主动探索知识、积极参与活动,可见大自然不仅增添了孩子们的知识和经验,也促进了他们智慧发展,丰富了孩子们的整个精神世界。

  艺术是人心灵的升华,是人美好心灵的向往,借助美术的色彩美、造型美、形态美让幼儿能对周边的环境及人类的内心赋予美,从而感受,体验它。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身兼重任,如何让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应不断提升自我,努力实践,不断丰富吸取理论知识,更好的让幼儿感受美,内心充满美的细胞。

  在反思中创造更有质量的教学活动

  有这样一个现象一直让教师们感到困惑,即我们并不缺乏对新课程教材的认同与实践,但为什么成长有限?我的答案是:教师只有在不断的教学反思中才能创造更有质量的教学活动,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下面,就来谈谈我的真切感受。

  一、教学前的反思——边预设边反思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体会:从一个教学活动方案初步形成到真正付诸于实践,我们常常会一次次地否定、修改教学设计,尤其是在公开活动的时候。其实这样一个不断否定、不断修改的过程,就是教师在不断进行教学前反思的过程。它让我们更关注幼儿的经验,更认真地研读教材,更准确地把握活动的目标、重点和难点。

  1.教学前的反思侧重于教育活动的目标及价值

  教师在精心预设每一个教学活动的时候都要不断思考:开展本次活动对推动幼儿当前有效发展的价值到底在哪里?它包括:为什么在这个时候选择这个教材;开展这个活动能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标;可以选用哪些关键的素材和资源更好地达成活动目标。

  2.教学前的反思要关注幼儿的经验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的基本精神和新教材上一个个素材点,只有在属于幼儿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活动中使用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在教学前我们必须对幼儿的经验进行充分地思考:幼儿已经有了哪些经验?适合本班幼儿最近发展区的、最具有挑战性的经验是什么?幼儿的经验怎样才能得到充分的交流展示、梳理提升和迁移运用?

  我曾经尝试在两个不同的中班开展同一个数学活动“过生日”。

  中一班的幼儿正在开展“幼儿园里朋友多”的主题活动,他们很想和朋友一起在幼儿园过生日,并且已经开始相互调查了解,制作交换生日卡片。所以在认知、情感和能力等方面,他们都具备了开展“过生日”活动的经验基础。在交流“谁是X月份出生的朋友,明日个月出生的朋友最多,谁和谁同月过生日”等问题时,幼儿能很快做出反应,并且生成了很多有价值的话题,如“为什么2月29日过生日的朋友在今年的挂历上找不到”“寒暑假里出生的朋友不能在幼儿园过生日”等。

  中二班的幼儿也喜欢过生日,不少幼儿也有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日的经验。但是他们对自己具体的出生日期并不是很清楚,更缺乏在挂历上看年、月、日的经验。因此,尽管一开始在回忆和交流过生日的快乐体验时也很热闹,但之后的报生日找朋友,在挂历上圈出自己生日等环节就出现了冷场。教师事先预设的一些非常有价值的讨论话题也难以深入展开。

  因此,今年非去年,此班非彼班,该幼儿非那幼儿。在开展每一个教学活动前对幼儿的经验多一份了解与思考,活动的质量也就多一份保证。

  二、教学中的反思——边教学边反思

  教学中的反思是一种难度较高的瞬间反思,实际上是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它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及时主动地根据幼儿的兴趣、热点、生成问题以及学习状况调整活动的方案和教育的策略。

  1.教学中的反思要聚焦在活动中动态生成的事件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育现场幼儿自发生成的事件或者突发事件,及时进行价值判断,调整预设计划,灵活地反馈应对。

  如在进行“值日生”的公开主题活动中,原本还是艳阳高照的天气忽然打雷下雨了,幼儿一下子将视线转向窗外。教师当即做出判断:这是个非常不错的教育契机,于是马上让幼儿思考讨论:如果你是值日生,你将怎样记录晴转雷阵雨的天气呢?幼儿顿时回过神,非常有兴趣地讨论起来。

  .根据幼儿对教师预设问题的反应进行瞬间反思与调整问题是影响教育活动质量的关键。当幼儿对教师的问题不感兴趣、不知所云、答非所问,或者答案总是处于同一层次,同一角度时,活动就会出现“冷场”。这时教师就要即刻反思调整自己的问题,甚至可让幼儿来提出问题,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在“动物照相馆”的活动中,教师发现幼儿对“近大远小”这一概念非常缺乏经验,就马上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长颈鹿、兔子和小老鼠要拍一张集体照,可是熊猫大叔拍出来的照片总是不能让三个朋友都满意,这是怎么回事?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熊猫大叔吗?这样的问题情境一下子激发了幼儿的问题意识,而幼儿的提问也充分反映出了他们对“拍照”的已有经验,教师就可以有的放矢地提升幼儿经验了。

  三、教学后的反思——反思付诸于行动

  教学后的反思最好在活动结束后进行,这样可以及时把活动中未发现的问题、教育现场生成的问题或者师生间智慧碰撞的火花等记录下来,为后续教学做好准备。

  1.教学后的反思可注重分析活动效果与预设意图的相近性

  教师在活动后可以问自己: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成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哪些环节或哪些问题突破预设,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收获?如果活动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那么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等。

  2.教学后的反思可侧重分析教育现场即时调整或活动后还需调整之处

  教师在活动后可以问自己:今天活动中我哪些地方作过调整了?为什么要调整?怎样调整得更好?

  如在大班教学活动“我们的秋季运动会”中,第一次分组教学时,幼儿对刘翔夺冠等话题交流得非常热烈,但是对接下来如何设计开展自己的运动会却缺乏经验。当时教师的调整是捕捉幼儿现场交流的热点,如“我们比比谁跳绳跳得多”来重点设计如何开展跳绳比赛,从而让幼儿有话可说,有话会说。第二次的调整是,教师有目的地推出“跳绳排行榜”,进一步激发幼儿的运动兴趣和竞争意识,使教学目的得以较好地实现。

  幼儿“自主探索”学习心理的培养

  海门市东洲幼儿园黄涤乃

  在国内影响较大的“学习的智能心理结构说”,强调了学习者主体的智能的和可发展的能动性。幼儿“自主探索”学习就是以这样的学习心理为依据,建构“确定目标——创设情境——自主学习——积极创造——评价分析——强化心理”的自主探索结构模式。充分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习的能力,全面发展学习的整体素质。

  在幼儿的教学活动,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主探索”,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效率,就应该从幼儿独特的心理特点入手,相应地采取教学对策,有效地培养他们“自主探索”的学习心理。

  一、尊重和信任幼儿,共同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习意向动力的一部分,学习目标的确定应该从幼儿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出发,幼儿喜欢学习什么,怎样学,都可以和老师、和同伴共同确定下来,使幼儿的学习成为一种自己的心理需要,成为自己学习的内驱力。教师在引导过程中,应该尊重和信任幼儿,允许幼儿提出各种学习目标或学习方法,包括与教师相反甚至错误的见解。比如在中班幼儿的主题活动中,很多幼儿对汽车很感兴趣,于是教师就抓住“汽车”这个孩子们感兴趣的主题,和孩子制定了学习目标,请幼儿自己设计,并以网络图的形式分列目标。目标包括关于汽车名称的网络图,关于汽车用途的网络图,有围绕“汽车”开展相关教育活动的可能性的网络图,十分清晰地呈现了阶段学习目标和整体学习目标。教学过程中注意,要让幼儿无拘无束,坦露心声,并逐步形成自尊、自信的品质。在这个基础上,幼儿会对学习目标充满兴趣和欲望,学习目标自然容易达到了。正如“汽车”这个主题活动,由孩子们自己提出了各种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活动积极有序,效果非常地好。

  二、创设和激发“两境”,积极增大学习动力。

  “两境”是指学习环境和学习心境。“两境”的创设和激发能力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注意力,培养其坚强意志力。“自主探索”中“两境”的创设就是要求教学利用实物演示、表演体会、语言描绘或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同时建立友好的交互作用的学习环境,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的积极参与,唤起幼儿良好的学习心境。在数学教学活动“认识大小”中,教师为幼儿创设了一个优良的教学情境,春天的花园里有着五彩缤纷的大小花朵,令幼儿身临其境,轻松愉悦,再加上电脑设计的数学答题令幼儿觉得活泼有趣,同时教师扮作可爱的春姑娘,用亲切的态度,恰当的表情,有效地增大了幼儿的学习动力,提高了幼儿的学习效果。这样的“两境”创设,就是以最大限度调动与增大学生学习的意向动力,促使智力与能力快速、稳步地提高。

  三、支持和强调激疑拓展,努力培养良好思维品质。

  “激疑拓展”强调的就是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产生创造的欲望,获得创造的成功,这是“自主探索”中尤为重要的一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幼儿创设问题提出的情境,启发思维,启发质疑,要创造一种“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的“多思”教学模式,通过激疑拓展这一环节,培养幼儿“自主探索‘的学习心理。比如在科学教学活动“磁铁的秘密”中教师首先为幼儿准备了各种不同特征的磁铁玩具,让幼儿在初步的玩中提出问题:“玩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拔后认识了磁铁,然后再在磁性的问题拓展幼儿的思维:“两块磁铁,为什么有的相吸,有的相斥?”请幼儿带着问题的质疑步步探索,幼儿的思维得到了步步激发,问题提出了,思路开拓了,乐于自主探索的思维品质也就逐步养成了。

  四、调节和控制教学思维,激发主动参与热情。

  培养幼儿“自主探索”的学习心理,除了要求教师创造有利于幼儿自身学习的情境之外,还非常强调让幼儿自己发现、自己探索和自己解决。这“三自一体”能够使孩子有效学习的各种心理认识能力,得到综合的锻炼,促进幼儿学习心理因素的形成。教学活动应该以幼儿的活动为主,让幼儿学会学习。如何调节和控制教学因素是教师的艺术,更是培养幼儿学习心理的着急在控制教学因素中,要注意三个并重:智与能的并重;动脑、动手的并重;智能与非智力因素并重。比如在设计语言教学活动:“我会说话”中,教师要让教师讲述的课堂变成幼儿讲述学习的课堂,在教师指导下,让幼儿有足够时间去参与对话活动,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热情,来发展幼儿口语能力。其次,要培养幼儿“自主探索”学习心理,教师应该认识到幼儿的参与活动不应该只局限于课堂,而应该课内外结合,走出封闭的课堂,不能滞留于师生间,同学间的横向参与,还要逐渐开展形成多样的纵向参与。

  五、注重和提高评价效果,进一步调动学习积极性。

  让幼儿不断的成功,不断的满足,不断的激励,导致不断的努力,是幼儿“自主探索”学习心理的良好体现。这就要求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和提高评价效果,进一步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评价要以激励学习为目的,可采用即时性评价激趣。如在教学过程中,某幼儿的即时表现出色,教师就可以这样评价:“你说得真好!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或者采用阶段性活动评价激趣。让幼儿根据阶段性的学习表现,采用个人表扬、小组推荐、全班表决的形式,定期推选“优秀小评论员”,让幼儿在自我评价中进一步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在评选“绿领巾”活动中,大班幼儿自主探索,自由评价得到了最佳体现,他们在向他人学习,对自己完善中,进行对比与评价,思索与学习,幼儿学习状态被彻底激活了,学习心理也得到了培养。

  总之,对于幼儿而言,养成了“自己探索”的学习心理,才能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积极地进行探索,学得快,学得活,学得轻松。作为探索者,在当今“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教育思考下,要扎扎实实培养好幼儿的“自主探索”学习心理,让幼儿更好更快地发展。

  发表于名师之路

   在园本培训中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

  作者: 费世津 单位:静安区威海路幼儿园

  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各种方式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一轮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培训。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同时,加强幼儿园教师教育信息素养、顺应教育信息化潮流,对幼儿园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

  信息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信息的认识能力,以及他们在信息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的综合素质。它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思维、信息手段、信息伦理道德等内容。园本培训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以针对性强、灵活可操作的优势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静安区威海路幼儿园是上海市示范性幼儿园,信息技术应用在全区幼儿园中处于领先水平。随着数码照相机和数码摄像机被广泛运用于日常教学活动,我们发现教师拍摄的数码影像往往不清晰、不能确切反映主题内容,没有很好地捕捉幼儿活动的瞬间。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教师缺乏拍摄的专业技能技巧,不能把握拍摄的最佳角度和捕捉幼儿精彩瞬间的绝佳时间。因此,对于教师来说,他们最需要得到的是这方面的培训,但这不仅仅是现成的信息设备与技术的使用,还涉及到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使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活动中发挥其作用。因而,威海路幼儿园领导在分析幼儿园现有教师的信息素养和能力现状后,提出了开展“幼儿园教学影像资料的拍摄和积累”的园本培训活动,希望通过培训,不仅提高教师的拍摄技能和编辑技能,而且能提高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技巧,从而使拍摄的影像资料发挥应有的作用,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更好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

  一、让教师在培训中获得技能

  幼儿园领导邀请了儿童摄影专家来园为教师作专题讲座,如“如何了解自己照相机的性能”“拍好一张照片的三要素”“照片取景的不同角度与方法”“如何评价一张照片”等,让教师通过多次培训,了解不同照相机的性能和拍摄技巧。

  在培训中教研获得了许多新知识,如以往我们都不熟悉数码照相机的ISO拍摄模式用途,通过培训我们才了解到ISO有不同的感光度:100/200适合在天气晴朗的室外,400/800适合在傍晚和多云的天气,而1600则适合在夜间或黑暗的室内。 ISO感光度越高,闪光灯的有效范围就越大。这样,教师对自己原来为什么照片拍摄失败找到了原因和解决的方法。

  同样,同一人物和景点拍摄取景的角度不同,效果也不同,平视、仰视、俯视……这些拍摄的技巧让教师受益匪浅。

  当教师掌握了照片拍摄技能后,我们又组织教师进行了相关内容的培训,如“非常好色”“光影魔术手”“绘声绘影”等软件的学习,使教师能将所学的内容与实践结合起来,并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去。

  二、让教师在培训中获得发展

  在园本培训中,如何使教师真正成为培训的主角,是关系到培训成效的根本性问题,我们在继承传统培训方式优点的同时,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对新途径、新方法的追寻。

  “参与式”培训是指运用“参与式方法”使每个教师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我们利用外出旅游的机会,要求教师根据要求拍摄不同角度和内容的照片,让教师在实际的操作中提高照片拍摄的专业技能。

  “案例分析式培训”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培训方式,它不同于传统的讲解式培训,主要是运用案例去激发教师思考和探讨,充分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如我们将每位教师拍摄的照片回园后一一归类并请专家和其他教师在培训过程中进行现场点评和互评,通过点评使教师们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和改进方法。

  这样一来,培训并不是把专家的意见直接灌输给教师,而是组织教师先讨论,最后汇总得出结论,由专家进一步引领。

  三、让教师在培训中获得成功

  在园本培训中,教师是最大的受益者,由于园本培训的内容来源于教师的困惑和需求,因此培训的内容针对性强、灵活可操作,受到教师的欢迎。

  如由于“非常好色”“光影魔术手”软件的学习易上手,操作简单、方便,立刻赢得教师们的推崇,学会使用“非常好色”“光影魔术手”软件以后,教师们将平时拍摄的照片运用已学的技能进行编辑与装饰,上传到幼儿园班级网站上,立即受到家长的欢迎和好评。如蒙五班的教师运用“非常好色”软件制作了富有班级特色的月历。在培训交流过程中,每位教师的作品都让我们为之赞叹,他们运用不同的表现方法来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在这里每个人都获得成功,每个人都获得自信,每个人通过培训享受到无尽的乐趣。

  又如在学习了“绘声绘影”软件后,蒙氏教研一组的教师们在教研活动中,将幼儿的活动内容根据需要进行剪辑与编辑,为现场教研提供真实的素材……

  在走向信息化的现代社会,提高幼儿园的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积极开展园本化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是刻不容缓的大事。园本培训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以针对性强、灵活可操作的优势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只有教师具有了创新的教育理念,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够真正推动我们的学前教育走向教育现代化。

【探讨幼儿教育问题的论文范本】相关文章:

1.大连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讨论文提纲

2.药学生的教育问题解析论文

3.幼儿教育呼唤人性化探讨的论文

4. 探讨大学体育教育论文

5.探讨网络技术的影响论文

6.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探讨的论文

7.幼儿跆拳道中茶礼仪文化融入的作用探讨论文

8.当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探究论文

9.微机接口技术教学探讨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