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民工子女学校少先队员养成教育论文

时间:2023-01-26 05:38:19 教育学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探析民工子女关于学校少先队员养成教育论文

  养成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养成良好的习惯,是队员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对后世养成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十分注重习惯的培养,他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高素质的社会公民必须从小抓起,从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始抓起。

探析民工子女关于学校少先队员养成教育论文

  2001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的《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小学德育工作中要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然而,在全力倡导以德树人、德育为先的今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中的短板,对这个少先队员群体开展良好的养成教育,对于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当前,东部沿海地区的民工子女学校学生,大多来自云、贵、川、豫、皖等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山区。由于经济条件、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制约,这些外来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外来民工本身的文化素质比较低,很多父母一字不识,生育的孩子多,又忙于生计,疏于也无力对孩子进行更好的教育,所以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不是很高。同时,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管理也比较简单粗暴,动辄打骂,使许多孩子跟父母的关系比较疏远,亲子之间的交流少之又少,使得孩子因感情缺失或多或少地存在自卑、自闭心理,对人冷漠,敌视同伴,并形成了胆小、不愿与人交流等方面的素质缺失。民工子女外部的社会环境也不理想。一般外来民工子女都居住在城乡接合部,社会治安不好,孩子们耳濡目染的不良行为很多,要让孩子们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很难。

  另外,目前的民工子女学校办学条件较差、师资较弱,人员的流动性也大,造成了孩子们所受教育的质量普遍不高,教育的断层性对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影响就更大。因此,外来民工子女的习惯养成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是,这一群体也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对他们的教育也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地区来说,他们的健康成长也能促进县域教育的整体发展,同时对县域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对民工子女学校的队员在小学阶段开始进行养成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队伍抓建设提升管理能力

  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只有辅导员队伍和少先队员小干部队伍两手抓,才能起到双管齐下、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一)加强辅导员的管理能力

  中队辅导员是中队的领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中队辅导员始终是一支重要的骨干力量。笔者所在的德清县,民工子女学校的教师年龄主要集中在两头,即50岁左右的老教师和20岁出头的年轻教师,这个群体的教师或教育理念陈旧,或教育教学经验缺乏,而且教师的流动性也大。因此,抓好辅导员队伍建设尤为迫切。以作为民工子女学校的德清育才学校为例,小学有22个班级,共28名教师,除了行政和后勤人员,几乎人人都是班主任兼辅导员。针对这种现状,笔者试着通过对辅导员队伍进行主题讲座、专题培训、每周例会等形式,培训辅导员怎样敬队礼,如何与家长交流,从哪里入手来培养队员的良好行为习惯等问题,切实提高辅导员的思想意识和管理能力,同时强调辅导员的自身垂范作用,做少先队员思想道德的引领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文明生活的关怀者、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一支具有良好精神风貌的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是对民工子女进行养成教育的先决条件。

  (二)培养小干部的管理能力

  当前民工子女学校的少先队组织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虽然各个学校有少先队大队部、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等机构设置,但基本上形同虚设,作为队员进行自主管理的主要机构如大队委员、中队组织等严重缺失,更没有队员参与学校管理和活动开展的机制建设。为改变这种状况,笔者首先在试点的民工子女学校开展少先队大队委员的竞选。通过让队员上台竞选演讲的方式,逐步改变了队员初始表现出来的胆怯感。尽管有成功也有落选,但是从参选队员欣喜的表情和激动的泪水中,可以感受到他们获得肯定的幸福感和成就感。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好的教育,就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作为学校全体少先队员的骨干和标兵的大队委员,首先要要求他们必须做好全体队员的榜样,处处以身作则,通过不断的自我督促、自我约束,从而形成“我是最优秀的”潜意识,最终形成良好的品行习惯。少先队大队部通过晨会等机会,不断提升少先队干部的威信和榜样作用,并将良好行为习惯辐射到全体队员。心理学常识告诉人们,要改变一个人的态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其参与其中。红领巾监督岗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它给队员提供宽松的环境,让队员感受到参与的过程也是培养主人翁意识的过程。红领巾监督岗的队员每天对各中队的文明、卫生、安全、礼仪等进行全方位的检查和监督。学校根据监督岗一周检查情况进行汇总,评选出表现最优秀的中队,在每周一的晨会上进行表彰,颁发流动红旗,并对获得红旗情况进行张贴,促进队员的自我管理、自我督促、自我提高。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校园环境卫生、队员文明礼仪等各方面均有了明显的改善,队员们会主动地向老师问好,地上的垃圾有人会捡,队员之间懂得互帮互助,良好的道德氛围逐渐形成。

  二、活动促发展培养良好习惯

  要想彻底改变民工子女学校队员的不良习惯,仅仅靠队员之间的监督还不够,它需要建立并不断强化一种长效机制,为规范的教育和训练起引导作用,强化德育教育,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升旗仪式创氛围

  学校的升旗仪式是对少先队员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结合每月教育主题,学校开设“光荣的升旗手”“国旗下的讲话”“一周反馈”等多个环节。每周讲话内容结合文明、安全、礼仪、读书等内容,结合时令节日、校园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主题教育。少先队辅导员把“光荣的升旗手”作为一种荣誉,由少先队员中的优秀队员来担任,提升队员的荣誉感和自信心。值周领导对队员一周行为习惯进行互动式的反馈。实践证明:升旗仪式上对民工子女学校的队员存在的问题进行反复性、互动性教育,队员记忆深刻,效果明显,对少先队员良好品质和行为的养成提供了重要的教育平台。

  (二)主题教育抓重点

  结合民工子女学校队员的特点,可以开展形式多样、具有趣味性和教育性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如在新生入队仪式中,让队员学会敬队礼、系红领巾,感受到当一名少先队员的光荣感和自豪感;在教师节期间,让队员为老师做一件事,在活动中学会感恩;在迎新年圆梦行动中,征集队员们的微心愿,通过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爱,帮助他们实现微心愿,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心和温暖;在“学雷锋精神,做最美少年”活动中,树立队员为他人服务的意识,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在“书香伴我成长”读书活动中让队员静下心来看书……实践证明:少先队员在活动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队员们逐渐变得自信、大方,并学会了努力、懂得了感恩。

  (三)典型榜样作引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基于少先队员具有善于模仿的心理特点,学校通过为少先队员树立可敬、可亲、可学的榜样,激发队员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如:树立乐于助人的“爱心少年”,主动捡起垃圾的“文明小标兵”,语言行为文明的“礼仪之星”,勤奋学习、热爱读书的“书香少年”等不同的榜样,并将这些榜样人物的照片和事迹张贴在主要宣传位置,通过红领巾小广播宣传这些榜样的先进事迹,让少先队员身边的这些榜样引领示范,达到影响和带动其他队员向上向善的目的,进一步推动养成教育的成效。

  三、评价显提升激发自主参与

  (一)对辅导员注重过程管理

  建立辅导员评价机制,就是对辅导员工作进行过程化管理,充分调动辅导员老师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对辅导员老师工作实行静态和动态相结合考核办法,每周一小结,每月一考核。开学初,辅导员老师要制订好学期德育计划,及时记录好《辅导员工作手册》和撰写一篇辅导员工作随笔,每月不少于5个家访和10个谈心,并做好记录,同时结合值周领导检查和每周红领巾督查岗检查情况综合评定,每月的考核和老师的绩效奖励直接挂钩。期末,综合平时考核评选优秀辅导员老师和优秀少先队集体。在这样的考核评价下,辅导员老师对中队的管理有了重点,将养成教育落实在平时,落实在细处,队员的点滴不足都会引起辅导员老师的重视,进而能够反复强调。抓落实,反复抓,队员的行为习惯就会有明显改善。

  (二)对少先队员建立多元评价机制

  打破原来单一的老师评价机制,采用多元的评价体系,能更全面地提升少先队员的综合素质。在辅导员老师考核的催化下,各中队队员评价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于是,“比比谁最棒”“一天一进步”“争星夺章”等注重过程性评价的各种评比活动应运而生,队员的情感在评价中丰富,队员的养成教育在评价中得以巩固,队员的行为素质在评价中得以提升。通过这种多样化的评价,把队员放置在一个宽松、和谐、积极的环境中,让队员在微笑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在希望和鼓励中汲取成功的动力,在快乐的评价中得到全面发展,让不同层次的队员都能在评价中感受到成功和被关注的快乐。一年来,学校评比“最美少年”“文明之星”“优秀小干部”等达三百多人次,极大地激发了队员内心的正能量,有效地促进了养成教育。

  四、家长同携手合力共谋发展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而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只有家庭和学校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真正达到培养人的目的。

  (一)定期召开家长会

  家长会是教师和家长平等交流的平台,也是家长和教师进行沟通、相互了解孩子情况的好时机。每次家长会要精心安排会议内容,重点以家庭教育为主题,共同探讨育人的最佳方法,赢得家长的支持。特别是对在校表现不尽如人意、学习成绩较差的孩子,切不可开成“成绩发布会”或“批斗大会”。在家长会上,要注重和强调孩子平时行为习惯和品质培养的重要性,多表扬多鼓励,让家长看到孩子在学校的进步,使他们有督促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提高学习成绩的信心。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探索,这些家长自身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也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养成教育问题。

  (二)重点做家访

  家访是沟通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重要方式,是教师与家长全面了解学生的重要渠道。俗话说“情感是教育的桥梁”,人与人之间要经常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才会更加亲密。只有通过家访这种形式才能真实地全面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况。当看到民工的孩子们住在简陋的出租房里,没有明亮的灯光,没有一张像样的书桌,就会深深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会努力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以寻求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关注,对良好品质养成教育的重视。在实际工作中,学校要求每位辅导员老师一学年达到100%的家访率,并做好家访记录,撰写家访心得,开展家访案例交流会等。家访工作的有效开展,明显地改善了教师和家长的关系,提高了学生养成教育的成效,有力地推进了和谐校园的建设。通过探索实践,少先队员在有效养成教育策略的引领下,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等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孩子们会主动问好,乱丢乱扔的现象明显减少,学生个人卫生大有好转,上课注意力集中,参与学习的热情高涨,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升。自信、向上、向善的精神风貌日渐蓬勃,民工子女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也逐步得到提高。

【探析民工子女学校少先队员养成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问题探析论文04-15

学校实施养成教育论文06-27

学校德育功利化倾向探析论文08-17

伦理与道德的关联探析论文04-20

和谐社会中城乡结合部学校外来员工子女的养成教育论文07-30

股权结构与代理问题探析论文09-26

高职新生心理适应问题探析的论文06-05

朱次琦的史学思想探析论文05-02

学生养成教育论文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