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本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模式及启示论文

时间:2023-02-24 09:51:23 教育学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谈日本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模式及启示论文

  一、日本“高大协同”的衔接模式

浅谈日本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模式及启示论文

  广义的“高大协同”是指高中与大学协同开展的有助于改善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的措施; 狭义的“高大协同”主要针对中等教育而言,要求中学积极利用大学教育资源并朝着高等教育培养的目标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由于“高大协同”是针对两个不同层次的教育阶段而言,所以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有不同的活动形式。

  ( 一) 针对高中生的活动

  这类活动主要是利用大学的教育资源对高中生进行教育,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是旁听大学课程。高中生以旁听生的身份到大学学习,对于所修习的学分不仅学分制高中会予以认可,而且当以后进入到这所大学或其他大学后也会作为先修学分来予以认定。这一方式能让高中生通过对大学的先行体验,初步了解大学的专业和教学方式。二是参加大学针对高中生所开设的讲演。这种讲座形式、内容多样,时间和地点比较灵活,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对学生未来的出路予以方向上的指导。三是大学开放校园,让高中生参与体验入学。这种活动一般是对大学学习、生活的介绍,通常都是一个年级或学科的全体学生来参加,但时间较短。通过以上这些活动既可以帮助高中生在了解大学的基础上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同时也可以使大学获得合适的生源。

  ( 二) 针对大学生的活动

  这类活动主要可以分为两种方式: 一是以大学生为对象而实施的以提高基础学力为目的的补习课程。随着日本高中必修科目的减少、大学生源多样化等因素导致了许多大学新生基础薄弱、学力低下。在此背景下,大学开始针对未能充分掌握高中学习内容的学生,提供“补习教育”。二是针对大学一年级学生实施的“初年度教育”。这一部分的学生主要存在着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等问题。初年度教育可以帮助这些学生实现从高中向大学的顺利过渡,获得学业和人格上的成长,也可以称为“在大学第一学年帮助高中生成为大学生的计划”。这种教育方式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已经成为大学的正规课程。

  二、我国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现状

  20 世纪60 年代,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关注的问题,相比之下,我国起步较晚,对于不同教育阶段的衔接研究得还不是很深入,缺少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 一) 教育理念及目标的脱节

  目前,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它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同时还要具有创新科研的能力。然而,包括中等教育在内的基础教育为了提高升学率,仍以精英式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和选拔学生,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理念上,两者之间出现了脱节。相应地,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就存在着断层,以至于习惯“常识性”普通课程的中学生在升入大学后难以适应以“博雅”、“通识”为特点的专业课程。

  ( 二) 教学和管理模式的差别

  中等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以考试大纲为出发点,以提升学生成绩为主要目的,在教学上实行统一、标准化的教学模式,学生需要按部就班地进行接受性学习。而高校的教学则以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主线,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发展水平和兴趣去设计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同时,高等教育阶段的评价方式和内容相较于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的中等教育评价方式也更为多样、全面。因此,过去一直依赖老师、缺乏能动性的学生会很不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这两个缺乏连续性的教育评价方式也会使学生表现出巨大的迷茫和无措。

  ( 三) 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缺乏互动

  中学与大学作为教育系统中两个重要的节点,前后联系、互相影响,理应相互沟通,加强了解,互相促进,开展多种合作,但是目前我国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联系和交流并不充分。对中学而言,只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对大学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管理模式等并不关心。同样,对高校而言,它们一直“高高在上”,从不担心招不到学生,很少主动与中学进行沟通和交流。这种互不关心、互不理解的关系就导致了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隔阂,十分不利于教育系统的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三、对于我国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的建议

  ( 一) 贯彻落实前后一致的教育理念与目标

  教育衔接对于整个教育系统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首先在设计层面上要给教育衔接以充分的关注,出台一些相关的教育政策,指导并支持我国不同教育阶段衔接工作。同时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教育由始至终都要贯穿于人的一生,因此,要树立并落实统一的教育理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建立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和计划,以学生为本,培养高素质人才。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培养工作的连续性和深入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才有能力及时调整好心态,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 二) 改变教学管理模式,做好课程的衔接

  中学采取的是统一化的管理模式,现阶段学校应转换管理方式,吸引教师、学生的共同参与。同时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并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一些有助于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课程和课外活动。同时在教育评价体系上,要充分尊重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需求,形式上力求多样,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力图形成一个在目标、方法与内容上具有连贯性和承接性、全面性、立体化的全方位评价体系。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高大衔接”的过渡期。

  ( 三) 促进中学与大学的相互了解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各个教育阶段衔接的缺乏会使整个教育系统变成一盘散沙,所以在中学和大学之间需要架起一座沟通彼此的桥梁。首先大学应充分利用已有优势,与中学共享教育资源,同时在交流中切实了解中学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向中学广泛宣传各专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帮助中学做出调整规划。其次中学可以组织学生进入高校或实验室参加相关研究,使他们开阔视野,拓展知识,先一步与大学生活相衔接,这样不仅可以激励学生学习,帮助中学生了解大学生活,也可以帮助中学教师了解大学的专业设置和最新发展动向,从而使自己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做好与大学的教学衔接。学业和人格上的成长,也可以称为“在大学第一学年帮助高中生成为大学生的计划”。这种教育方式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已经成为大学的正规课程。

【浅谈日本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模式及启示论文】相关文章:

聋人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接轨的问题论文05-06

浅谈幼小衔接对幼儿发展的意义论文09-23

网红模式引入高等教育中的探索论文06-25

浅谈众筹融资企业实现平稳运营模式论文07-30

浅谈知识观转型与高等教育课程改革论文04-11

浅谈职业学校汽车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研究论文04-17

浅谈国外配网自动化建设模式对我国配网建设的启示06-13

浅谈初高中英语衔接中学生的快速适应问题论文05-27

浅谈问题设计论文08-09

德国中等教育改革中的争议与问题的论文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