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知识观转型与高等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时间:2022-04-11 11:35:04 教育学 我要投稿

浅谈知识观转型与高等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浅谈知识观转型与高等教育课程改革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浅谈知识观转型与高等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摘要:

  当代知识观正处在转型期,从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中立性和唯一性转向知识的建构性、情境性、价值性和多元性。文章分析了知识观的转型给课程改革带来的深刻影响,并对高等理科教育的课程改革如何应对这一形势提出了见解,认为高等理科课程改革应遵循从掌握学习到理解学习,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关注学习者的需要等原则。

  关键词:

  知识观;课程改革;高等理科教育

  后现代主义自20世纪60年代兴起后,其思潮已涉入社会的各个领域。知识观从现代向后现代的转型对高等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尤其在课程改革上。因为课程改革首先必须回答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需要什么知识,学校应将什么样的知识传给下一代的问题,也就是要回答斯宾塞关于“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回答都与一定时代的知识观密切相关。承担着为国家培养科技人才以振兴科学技术任务的高等理科教育如何应对知识观转型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课程改革方面进行调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知识观的转型:从现代到后现代

  简而言之,知识观就是关于知识的再认识,即对知识的性质、价值和内容等方面的看法和观点。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引起了知识观的转型,从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中立性和唯一性转向知识的建构性、情境性、价值性和多元性。

  (一)由知识的客观性到建构性

  现代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对认识对象的客观反映,与认知主体的情感、态度、性别、种族等无关,知识独立于认知主体。不论主体的认知能力如何,知识就在那里,等着被发现。后现代知识观反对知识的客观性,认为不存在完全独立于认知主体的知识,知识的产生式认知主体自身的认知结构和认知对象相互作用而逐步建构的结果,个体的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有着重要作用。知识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同一种现象,每个人都有基于自身经验的不同理解,产生关于知识的不同建构。知识是被建构的而非被发现。

  (二)由知识的普遍性到情境性

  现代知识观认为知识的意义是普遍存在的,不因时间、地点的改变而改变,也不因个体经验、态度的不同而不同,知识能超越时空限制和个体差异。后现代知识观强调知识总是存在于一定情境中,与特定环境的认识模式、理论规范、价值观念相符合,不存在超然的知识。罗蒂就曾经说过,“认识的正确与否并不取决于认识与外界实在相符合,而是依赖于它与其隶属的社会集团的认识规范与行为方式是否一致。”[1]任何时代的知识都是当代人对认识对象的一种假设和解释,要接受人们的不断怀疑与修正,“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发展就说明了这一点。个体的知识也会随着时间而改变,小学时对水的认识和中学阶段的认识绝对不一样。

  (三)由知识的中立性到价值性

  现代知识观强调知识具有普遍可证实的特点,知识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一样的.,是价值无涉的。后现代知识观认为不存在绝对中立的知识。知识是通过认识主体认识客观对象而产生。而身为认识主体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本身就带有一种价值判断。任何认知主体都是一定历史文化背景的产物,在认识过程中,其已有的先验、先知会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人们对知识的取舍和选择。福柯在访谈录中曾说:“我惊讶地发现,在人文科学里所有门类的知识的发展都与权力的实施密不可分。”人文知识具有价值性,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上,科学知识也无法做到完全的价值中立。在科学发现和研究的过程中,科学家个人的信念和审美偏爱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沙逊就指出:“在后工业时代,技术不再是僵化不变的教条,知识也是与人、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密切相关的,因此是不断变化与发展的,不再是价值中立的知识了。”[2](四)由知识的单一性到多元性现代知识观认为知识是认知主体对客体性质和规律的正确把握,具有可以反复验证的特点。知识的真理性不受时空的限制,是全人类共同认可和必须遵守的。这种知识观反映了“知识霸权”的特点,科学知识成了唯一正确的知识,形成了知识观上的科学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强势群体”的知识得到发展而“弱势群体”的知识被抑制。后现代知识观承认多元知识的存在,认为除了科学知识还有其他种类知识的存在,包括生活知识、本土知识、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等,各种知识对人的成长具有相同的作用,拥有同样的价值。罗蒂就曾指出,知识的价值主要体现为能够给人类带来自由和幸福,任何知识都是平等的,只要帮助人们协调社会实践,解决社会问题,促进人的幸福和自由,那么在价值上是一样的,不存在地位上的高低[3]。

  二、知识观转型对课程改革的影响

  课程改革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可供使用,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的价值立场和价值需要对人类历史上已有的知识进行筛选以传授给学习者[4],课程作为学校教育实施的有力载体,课程改革与知识观有着紧密的联系。具体说来,知识观的转型对课程改革的影响体现在课程目标的设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环节中。

  (一)课程目标的设定:目标由预设的变成生成性和创造性的

  现代知识观认为知识是人类历史不断积累的结果,教育的目的便是将知识传承给下一代。在我国尤为如此,多年来以专业、学科为基础的高等教育注重在教学中给学生传授了多少知识,在考试中考查学生获取了多少知识,并以此作为检验教学成败的标准。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下,学生成了存储知识的容器,知识贮存得越多越好,丧失了作为一个认知主体的主体性和自觉性。后现代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境遇性,认为不存在超越时空限制的所谓绝对真理,尤其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和“能学的”知识之间矛盾愈加激烈,知识更新速度变得如此迅速,学会的任何知识都随时面临着过时的危险,只有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思维能力,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

  课程目标从注重知识的积累转向关注学生思维方法和获取知识能力的训练,而思维方法和能力训练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学习者个体差异的存在又使得方式各不相同。诸多不确定性的存在注定以往在现代知识观指导下预先设定课程目标已不太可能。知识观的转型使得课程目标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更生成性的,具有极强的创造性。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科学知识和其他各种知识共存

  现代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价值中立性的特点,因此,只有那些反复被生活和经验证实的知识才是科学知识,其他的知识都是非知识和准知识,而非知识和准知识是不可能存在于课程中的。基于这样的知识观,课程内容的编排就应该按照学科的逻辑顺序,将学科的事实、概念以一定的序列呈现给学习者,无形中将知识的整体性人为地割裂开来。而学习者最终要回归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单一的被割裂的知识结构无法满足适应社会的需求。事实上,除了被证实的科学知识还有无法被证明却富含道理的生活知识,除了人类共同的知识还有个体的生活经验,除了能用概念、原理、法则表述的显性知识还有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隐性知识,各种知识间除了共存还能相互作用,促进理解。若是学校课程只教授科学知识而忽视其他知识,学生在应对真实的生活世界时将会因缺乏各方面的知识而无措,也会因知识结构的单一使视野变得狭窄,影响人的创造潜能的发挥。不论是从教育要培养人才的目的还是人的社会化这一特定的教育目的来讲,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都应该改变只有科学知识的传统,容纳其他各种知识于其中。

  (三)课程实施:消除权威,强调师生双方的互动共建

  现代主义害怕放松了控制的弦。现代知识观强调知识权威的地位,谁掌握的知识多谁就拥有话语权。在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教学既然以传授知识为任务,那掌握知识较多的教师自然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和主导,将学生看成接受知识的容器,强行灌输知识。教师是整个课堂的驾驭者,载着满车的学生驶向终点。后现代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建构性和情境性,不承认知识权威的存在,课堂的实施也不是按照课程计划规定按部就班的静态过程,而是师生双方相互参与,协商调整得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权威地位被消除,成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师生共同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乐于面对学生提出的质疑,并与学生一起共同反思每个人所获得的心照不宣的理解,达成共识。整个课堂中,教师更多的是以“平等者中的首席身份参与”。

  (四)课程评价定位:是过程,环节而不是终结

  现代知识观认为知识是独立于认知主体对认识对象的一种镜式反映,认识结果不随时空的改变而变化,只有被证实的科学知识才能成为课程内容,因为其科学性和实证性,任何问题便有了标准答案。课程评价的目的是精确描述掌握标准答案的学生数目和课程偏离标准和规范的程度,是为了划分等级,区分胜利者和失败者。事实上,后现代知识观对知识的情境性和价值性的强调很显然向我们阐明了一个道理,那便是学习本来就不存在胜利者和失败者,对学习活动作任何绝对的区分和定位都是毫无意义的。评价除了可以为课程质量的鉴定提供事实和依据外,更应将其看成一种反馈,通过提供反馈参与到课程的循环中去,对借由评价而是学生反思得到的思想成果开展讨论,将会让学生受益良多。课程评价是一个过程而不能作为某一过程的终结。

  参考文献:

  [1]余碧平.现代性的意义与局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120.

  [2]姜勇,阎水金.西方知识观的转变及其对当前课程改革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4,(1):19.

  [3]王玲.新实用主义知识观作用下的美国大学本科教学改革新趋势[J].外国教育研究,2007,34(3):44.

  [4]夏启德,脱中菲.高等教育知识观的转变与高校课程改革---一种改善高等教育质量的对策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4,(6):82.

【浅谈知识观转型与高等教育课程改革论文】相关文章:

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论文10-09

浅谈民法学课程改革论文12-12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浅谈的论文06-24

高职法律课程改革论文03-07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中方法的改革与完善论文10-30

高职《保险学基础》课程现状与改革论文07-31

推进法学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举措论文12-11

浅谈财务会计的改革与创新论文07-29

职校基础会计课程改革论文09-14

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课程改革探究的论文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