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汉中音乐教育专业纳入本土音乐的思考论文

时间:2020-08-06 19:09:46 教育学 我要投稿

对汉中音乐教育专业纳入本土音乐的思考论文

  摘要:我们当代音乐工作者应该打破旧有的“学院派”观念,建立“音乐文化多元化”的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本土音乐教育的学科建设。尤其是身处汉中本地高校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将身边的民间音乐精髓好好挖掘发扬光大,以此形成自身学科建设特色、专业发展特色。

对汉中音乐教育专业纳入本土音乐的思考论文

  关键词:音乐教育;本土音乐;汉调桄桄;传承;发展

  一、汉中音乐教育专业现状

  汉中音乐教育专业同其他各高师的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一样,主要是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国家新课标中要求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内容“应当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提倡学科综合,应将我国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并且注意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如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姐妹艺术的综合。”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把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提到十分重要的位置。然而,在为中小学培养师资的摇篮——本校音乐教育专业中,却很难找到当地民间音乐的身影,所开设的有关介绍汉中本地民间音乐的课程少之又少。通过对目前的在校生调查分析,发现他们对本地区的相关音乐文化缺乏最起码的了解和认识,没有正视我们的本土音乐的研究和传承价值,学生往往追求主修专业的“高、深”发展,综合知识能力得不到提高,学科特色得不到体现,这是汉中音乐教育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音乐教育专业应重视本土音乐教育

  我们当代音乐工作者应该打破旧有的“学院派”的观念,建立“音乐文化多元化”的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本土音乐教育的学科建设。尤其是身处汉中本地高校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将身边的民间音乐精髓好好挖掘发扬光大,以此形成自身学科建设特色、专业发展特色。

  历史上,以汉中及其周边地带为主的陕南地区是中华民族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由于和邻近省区间的经济、文化、政治、语言、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和交往,文化艺术历经当地人民群众和民间艺人创作的发展,形成了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风格各异、丰富多彩的各类民间艺术。这些民间音乐艺术诉说着历史发展的渊源,展现着历史行进的脚步,是们生产、生活、劳动集体智慧的体现。但是,在我们整天参与的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活动中,却多年来以欧洲音乐体系为重,这些音乐渐渐渗透我们的音乐生活,尤其是国内地音乐专业教育体系长期的推广传播和教育学习,新一代音乐学习者已缺乏对民间音乐文化的深层次认识,使民间音乐渐受冷落。再加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来音乐的不断冲击,民间音乐又受到了港台、网络音乐等诸方面的影响,学习、热爱民间音乐的人是越来越少。高等院校音乐专业培养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将成为未来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将担负起传播祖国优秀民族音乐文化、培养教育下一代的重任。因此,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作为对民间音乐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特殊部门,应尽快承担起拯救、传承、发展民间音乐的重任,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目前,我校音乐专业对中国众多的具有本土特色的音乐很少纳入到高校音乐教育的课程,就连身边活生生的民间音乐瑰宝也是缺乏研究,这是作为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师生的一大遗憾。音乐专业学生,应首先学习本地区、本国、本民族的音乐遗产,做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才能继承和发展本国音乐,继而为世界音乐文化做出贡献。因此,笔者认为在高校音乐教育中重视本土音乐文化教育十分必要。

  三、本土音乐教育对汉中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由于汉中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民族杂居文化习俗融会交流的特点,使各县区都形成了非常丰富独特的地域民间音乐资源,其中地方戏“汉调桄桄”已被列为国家级保护项目。汉中市 “汉调桄桄”的发源地,它与秦腔有着一定的脉承关系的。很早以前,老秦腔向南流行,到了明朝万历年间,已传入了汉中地区。清朝乾隆年间,洋县一带的秦腔艺人借用当地的方言、山歌、小调等,丰富了原来的唱腔曲调,使老秦腔的音调、风格,不再像秦腔那样高昂激越,强烈急促,而变得柔和细腻,缠绵悠扬了。从而,就形成了汉调桄桄这个富有地方特色的剧种。由此可见,汉调桄桄至少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它在这块土地上产生、发展起来,是非常具有本土特色的传统音乐形式。我们身处它的发源腹地却没有看到过一场汉调桄桄的整场演出。我在想,这个极具区域特色的剧种如何在我们年青一代的音乐工作者手中传承发展、发扬光大呢?而不至于像很多传统剧种面林濒危灭绝的境地?于是我准备带学生进行一次采访活动,这也正是利用区域优势对学生进行本土音乐教育的机会。于是,我带着几名学生采访了几位汉调桄桄剧种的老演员。在她们那里,我们了解到了汉调桄桄剧种的雏形、创立、发展、辉煌直至今天传承危机的过程。演员们从汉调桄桄的音乐、表演、剧本、角色、唱腔等各个方面讲解示范其的剧种特色,给同学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本土音乐教育课。由此笔者认为,开展本土音乐教育课对我们的音乐教育专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从学习本土音乐开始,逐渐过渡到了解民族音乐的多元性。通过这次采访活动,我们了解到汉中这个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语言特色和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劳动人民的性格、生活习性,以此形成的特殊的音乐文化,它反映了当地劳动人民的性格、爱憎好恶和审美习惯,而这具有区域性的朴素的民风和艺术审美情趣,又决定了本土戏曲文化的审美选择,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由此我们联想到我国5000年的文化历史,我们多达56个民族的`音乐文化该又是怎样的五彩缤纷!我们的民族音乐该是怎样的具有多元性,我们有何理由对它置之不理而去崇拜别国的音乐呢?

  2.充分认识本土音乐生存的现状,增强民族音乐的忧患意识。“汉调桄桄”这朵具有汉中本土特色的传统音乐之花在周边地区曾经广受欢迎,也曾为陕西省的戏曲艺术增光添彩。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一切音乐文化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使人们的审美意识、价值观等发生了多角度的变化,“汉调桄桄”这一极具区域特色的艺术形式和其他传统音乐形式一样开始走下坡路。它的传承、发展越来越让人担忧。我们这次采访活动极大地唤醒了同学们的忧患意识。我们作为身处汉中本地的高校音乐专业的师生们有责任去接近它、了解它、宣传它,呼吁人们共同努力把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继续绽放它的艺术魅力。

  3.通过加强本土音乐教育,增强研究能力。近年来,我国在高等教育中提倡研究型学习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让学生接触本土的音乐文化,掌握第一手资料,对于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提高研究能力是十分有效的。例如,关于汉调桄桄剧种的创立、发展、剧目、代表人物、音乐特色等知识,只在地方戏曲志上少量提及,同学们是不可能从教材中获得的。可是当我们真正地接触这个剧种的艺人,听她娓娓道来,加之声情并茂的讲解和表演,那些久远的年代,抽象的人物名称变得鲜活起来,同学们既增强了对戏曲的了解又提高了自身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同学们认识到一个剧种的创立、发展过程。不只是音乐形式变化的过程,而是涉及到历史发展、社会变迁、地域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因素,这些为将来进行音乐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现状研究、消费与管理的应用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是进行研究型学习的良好开端。

  结语

  传统乐种必须在其蕴含丰富的地方文化中传承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活态传承。以地方性高等院校作为本土音乐传承的一个平台,将地方乐种作为传承对象纳入当地高等院校的教育研究体系中去,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真正实现在高等院校里开设这样一个课程,还需要一个漫长的探索、实践过程。我们应该抓紧时间积极抢救民族音乐瑰宝,避免“人死艺亡”的悲剧发生。这次带学生进行传统音乐采访活动,它的意义不单是对“汉调桄桄”剧种本身的了解,它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发挥区域特色为本土音乐文化教育能否走进高师课堂教学作了一个示范性的启示。只要我们进一步用新的教育理念武装头脑,积极行动起来,相信发挥区域特色在高师实施本土音乐教育的愿望就一定可以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国传统音乐的诠释. 国际传统音乐学会第 37 届世界年会[C].2004

  【2】《半月谈内部版》2008年4月国内统一刊号CN11-1599

  【3】冯光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03 年第1期

  【4】张天彤.高师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关于高师民族音乐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J].中国音乐学,2004年第1期.

  【5】谢嘉幸.中国学校教育中的民族音乐传承. 中国音乐研究在新世纪的定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对汉中音乐教育专业纳入本土音乐的思考论文】相关文章:

1.理工学生音乐教育培训思考

2.音乐教育学论文

3.浅论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的联系论文

4.论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的联系论文

5.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论文

6.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实践研究论文

7.对写作教学的思考论文

8.对云状观测记录的思考论文

9.音乐专业的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