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音乐吸纳民族音乐的有效性教育论文

时间:2020-08-10 12:37:57 教育学 我要投稿

基础音乐吸纳民族音乐的有效性教育论文

  21世纪迎来了全球的教育革命,人们普遍意识到,人才的培养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其中艺术教育的价值凸现出来,它在加强情感教育、开启多元智力、拓展人文视野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音乐文化既是最能够代表一个民族本质和文化特征的文化现象,又是最能反映各个不同民族特点并且可以直接感受与交流的世界文化现象”。①2001年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出台正是在这样一个国际、国内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是适应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和音乐教育自身发展的重大举措,同时也适应了世界音乐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音乐课程标准》中强调了一个重要的课程理念,即“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代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地方民族音乐,并将民族音乐纳入教学实践。地方民族音乐,也称民间音乐或乡土音乐,它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的音乐历史、音乐类型与音乐形态,它与当地建筑样式、绘画风格、手工艺品、园艺技术、烹饪技艺等一样,都属于民族、民间和地方性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各个组成部分都有一个漫长的历史积淀过程。地方民族音乐包括:民歌、民族舞蹈音乐、说唱音乐以及地方器乐等。本文将民族音乐的视野框定在学生所赖以生存的空间区域,探讨的是基础音乐教育吸纳学生自在于生存空间范围内的地方民族音乐,以此探讨地方民族音乐融合于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基础音乐吸纳民族音乐的有效性教育论文

  一、基础音乐教育吸纳地方民族音乐是积极构建

  “母语音乐文化”体系的重要选择20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的音乐教育不管是从理论观念、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都是以西方音乐的音乐理论体系切入,教育格局仍然突出西学为重的特点。尽管很多学者为建立民族音乐体系付出了艰苦的探索与努力,但仍然没有形成以中国音乐体系的格局,民族音乐仍然只是点缀而没有形成主流。究其原因,是长期以来对民族音乐认识不足,尤其是在音乐教育中对发生在人赖以生存空间的地方民族音乐的漠然态度,对地方民族音乐从心灵深入缺乏美的认同,致使基础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教育仅仅流于形式。地方民族音乐的意义不仅在于其本身的曲调和节奏,更在于其所处的境域系统的自在表达,离开特定的境域,民族音乐也就不复存在。笔者曾对安徽省2010年“音乐国培计划”部分学员的音乐教学情况进行过抽样调查,调查显示:95%以上的学校的音乐教学没有将学校所在地的民族音乐吸纳到教学中来,他们坦言,基础音乐教育对待民族音乐的态度是“雷声大而雨点小”,对于地方民族音乐教育仍然停留于知识层面,突出的表现是,缺乏音乐艺术所应该给予学生的“精神家园”,学生的听觉根本没有触及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现实创造性音响。另据调查,淮南地区的学生对淮河流域重要的`艺术花鼓灯知之甚少,对推剧更是一无所知。长此以往,学生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音乐事件很漠然,这便是“母语音乐文化”严重缺失的典型表现。诚然,在当下音乐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背景下,中国草根文化中的经典一直处于被忽略的边缘,但我们必须认识到,经典确是人类的宝贵遗产,中国民族音乐的基因携带着深邃的母语文化代码。

  地方民族音乐文化中透射出祖辈传承下来的、纯朴纯真的、带着祖先原始气息和韵味的生产生活方式,每一个民族或族群都会在他们的音乐中融入强烈的族群认同和审美价值,更为重要的是,这些音乐艺术又具有超越某一特定民族和族群的“人类价值”。应该承认,地方民族音乐有其自身特殊的成长经历和无可替代的人文价值,作为文化物品之一的地方民族音乐之所以具有传统的含量,是因为它生长在相对原生态的氛围里,它之所以具有历史意义,是因为只有在一个具有清晰历史脉络的环境孕育中,其源流和特质才能够得到认定,歌舞艺术,不能被带走,也不能被购买,只能在当地欣赏,它属于一种特殊的符号艺术,此乃真正“好的艺术”,“有用的艺术”。布洛克认为,所有与音乐舞蹈有关的艺术,其主要特征都是语言性的。语言性交流不仅是基本的交流媒介,同时它也构成了音乐和舞蹈形式的基本要素,唱歌除了实际上使用的语言外,还带有与语言活动相关的发音、节奏等,而这些与语言活动相关的发音和节奏确实是“母语文化”的实在性物质基础。中国高教美育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彭吉象教授强调:“我们的美育,不光是要学生会唱歌、会跳舞,而且要让孩子们在艺术中寻找到精神家园。”如何在艺术教育中寻找精神家园?笔者之见,基础音乐教育的任务应该首先在“生活家园”中寻找“精神家园”。也就是说,构建“母语音乐文化”必须首先依托于人所赖以生存的地方民族音乐。“乡音难改,乡情缠绵”,民族音乐是音乐文化中的“母语”,我们应该真正让他们在艺术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二、基础音乐教育吸纳地方民族音乐是传承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重要途径

  音乐课程具有怎样的价值?《音乐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表述,即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毋庸置疑,各个地区都生存着特色鲜明的音乐文化,发生在学生身边鲜活的音乐故事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基础音乐教育理所当然地应该将之列为直接的学习内容,以实际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为传承地方民族音乐文化做出贡献。需要明确的是,在音乐教学中吸纳地方民族音乐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我们要真正以欣赏的眼光和仰视的态度来承认和肯定它的美,要用美的眼光来审视艺术家以独特的技艺,通过技术化到艺术化的过程制作出来的只属于这一族群和音乐产品特性的、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的音乐作品。

  我们承认多样性与差异性,提倡树立文化多样性的观念,但是要调整眼光和趣味,不能光吃着汉堡、听着流行音乐、跳着街舞,而不觉得那些老腔老调与我们有关。而应当明激发学生发掘、保护、培养当地文化元素的热潮,果如此,必将为当地文化的繁荣乃至提升人民的生态文明意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本质的文化意蕴是对本民族先民历史的再现。属于自己历史的集体记忆不至于在现代化中失落。唤醒人们模糊的乃至忘却的“我从哪里来”的记忆,引领人们去回归大自然,返璞归真,守护好“人类疲惫心灵的栖息地”。

  淮南地处淮河流域,花鼓灯艺术是淮河流域人民思想情感的代言、欢乐与忧伤的交响、生命与灵魂的歌唱、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花鼓灯艺术最本质的特征是特定时空中节奏和音调的有机结合,这一特征为花鼓灯的即兴表演提供了规范,她用音乐和舞蹈诠释着生命的真谛,所有这一切,成就了花鼓灯艺术不可替代的社会文化价值。近年来,在“文化强市”战略指引下,将花鼓灯艺术作为重要的地方音乐舞蹈文化加以发展,淮南市教育局、文化局等联手大力实施基础音乐教育吸纳地方音乐文化传承工程。具体做法是:教育与文化部门先后组织音乐教师到以陈敬芝为代表的陈派花鼓灯发源地进行实地采风,邀请舞蹈专家到淮南进行民族民间音乐和舞蹈编创讲学,举办全国少儿舞蹈艺术高层论坛,选派一大批骨干音乐教师到北京舞蹈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进修学习,举办以淮南音乐文化为主题的音乐课堂教学竞赛与教学研讨会,编写体现淮南音乐文化特色的校本教材,切实将淮南本土音乐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落到实处。淮南市主办或承办的大型节庆活动如“中国豆腐文化节”、“安徽省花鼓灯艺术节”、“淮河文化风情艺术节”、“中国?淮南少儿艺术节”等已经成为安徽乃至全国的着名节庆品牌,在这些节庆活动中集中涌现出来的体现淮南地区特色文化的少儿舞蹈艺术更已成为继黄梅戏、花鼓灯之后的安徽省第三大文艺品牌。淮南少儿舞蹈,特别是体现地域特色的花鼓灯舞蹈在国内外屡获大奖。通过教学、表演、比赛等多种形式,极大地拓展了地方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空间,花鼓灯音乐、舞蹈、推剧音乐在现实的教育中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继承和发展。在教学中仍然需要注意的是,要突出音乐知识的境域性特征,突出当地民族音乐的音感,并加强对音感的训练,音色语音、强弱处理、旋法、句法、强调、衬词衬腔、演奏与演唱的形态与情态、打击乐的组成与演奏等。这对于学生深入了解地方音乐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基础音乐教育吸纳地方民族音乐是实现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理念的重要通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与自然和谐的宇宙观,主要表现为文化上的宽容和共享,费孝通所主张的多元文化之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其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智慧和文化相对论思想的结合,是人类美好愿望的表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意思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也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意思是,不同民族应该互相尊重,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即求同存异。“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前提是“各美其美”并“美人之美”,换句话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是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重要通道。

  从一定意义上而言,艺术“俗”极而雅。清丽、善良、朴厚,以至圣洁,这些美好的品质从作品中弥漫出来,如何不感动人?直白、舒展、精诣、不做作,这些艺术家的创造素质,如何让人不赞叹?是艺术的直白和心地的表白。在他们的内心世界中,生活和艺术永远是纯净和美丽的,他们的艺术,让我们知道,美,在于通达:把艺术的力量通达到他人,让人顺会通晓,与艺术家共同体味艺术创造的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基础音乐教育阶段的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音乐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传授单一的音乐知识和专业技能,而是直接指向人的生存质量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使人正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追求真、善、美的人生理想。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对地方音乐的关注、认识和体验,看重音乐艺术活动中学生的感悟和发展状态。学生的艺术活动成果不要求有多高的水平,学生都是愉快地参与活动,不需要担心考试成绩,而是当成体验审美,宣泄情感,彰显个性,发挥才华的平台。“各美其美”,要求我们在音乐教育中应该以尊重生命的情怀去尊重本土音乐经典,从而传承经典、发展经典。要着重向学生展示地方音乐文化中健康的东西、正面的东西和美的东西,要培养健康的格调和兴趣。传统音乐文化的价值与精神只有贯穿于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场景中,才真正具有跃动不已的生命活力。通过模仿和操作来诠释和再现传统文化,使得这一文化得以传承与发扬。民族认同与凝聚的功能,通过特有的外在形式,使崇高的文化理念深入学生内心,形成根深蒂固的文化心理习惯,促成了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并在与其他文化的接触过程中,产生民族认同感,能够营造出有别于他者的“文化场景”,真正形成坚实的“母语音乐文化”理念,并最终在与其他民族音乐的碰撞中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理想。

  人类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世界各国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交流的日益扩大,全球性的相互依存关系不断加深,各国的民族意识普遍加强,文化竞争已经成为诸多方面“对话”的主要方式。反思当下不难发现,经济越是发展,文化越是进步,许多社会问题也更加地凸显,我们可以从先人的智慧中寻求解决的方法。民族音乐反映了人民生活的喜好,感性的皈依,心理的安慰和心灵的期许。传承民族音乐不仅仅是对于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对于当下更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在基础音乐教育阶段就应该直接将地方音乐艺术纳入教育教学的视野,引领学生弘扬当地优秀文化,吸纳先进文化的成果,提高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学校、音乐教师更要以文化的视野看待地方音乐文化,关注当地人民的主体意识和主观感受,感受当地人民的文化尊严,实现学校艺术教育与社会艺术教育的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艺术活动的结合,不断提高青少年的鉴别力与鉴赏力

【基础音乐吸纳民族音乐的有效性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1.加强民族音乐教育 弘扬民族音乐文化艺术论文

2.民族音乐硕士论文写法例文

3.民族音乐教育在思想政治的作用论文

4.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的有效教法的论文

5.论文写作的有效方法

6.法学的实践性教育论文

7.关于音乐的论文提纲

8.音乐专业的论文提纲

9.关于有效施教初中的政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