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论文

时间:2022-05-11 17:17:23 教育学 我要投稿

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论文(精选6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育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论文(精选6篇)

  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论文 篇1

  摘要:网络时代的文化形态发生转变,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提出新要求。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有助于培养网络时代大学生文化素质。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为提升媒介素养培养,提高网络应用能力和唤醒网络文化意识;在教学上,可以采用多种课堂教学法和多元课外实践方式;在支持资源上,应该体现人文关怀,聚焦网络文化,采用适当的技术,构建生态资源。

  关键词:博雅理念;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文化素质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文化的信息载体不断演变,传播形式不断革新。相应地,人们信息能力的内涵也应该不断更新,并采用适当方式加以教育。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文化传播越来越倚重于网络,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一、博雅理念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缘由分析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源于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源于当前大学生网络文化素质的不足。如何引导大学生适应网络时代的学习生活,需要针对性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1.网络时代文化形态转变:提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伴随网络技术的普遍使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网络资源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冲击。例如,网络具有声画并茂的传播优势,大学生很容易沉湎于其所营造的虚幻空间,而拒绝与他人沟通和外界交往,导致视野狭窄或极端自我内化。

  在网络文化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大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行为在发生转向:由基于面对面的直接交往转变为基于网络的人机交互。由此引发交往对象、交往方式、交往性质以及交往心理等多方面的重大嬗变。网络文化深刻改变大学生的生存方式、行为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甚至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网络时代的文化形态发生转变,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大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传统媒体的应用能力,还必须具备网络媒介素养。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需要经过培养训练才能提高。为此,需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材料和有效的教育途径,引导大学生理解网络媒体所传达的内容意义,把握网络背后的文化内涵,提升大学生应用网络的水平。

  2.博雅理念下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

  “博雅”即博学而高雅。“‘博’指学识广博,见闻丰富,超越单纯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与举一反三,为治学和修养的法。而‘雅’指举止娴雅,不同流俗,即融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为一体,发于中而显于外,是人文精神的境界。”

  博雅理念下的教育“与其说是灌输知识的教育,不如说是陶冶性情的教育;它与其要给人某种绝对不变的结论或教条,不如说重视教育之过程。”以博雅理念为指导,将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置于文化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从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的角度加以审视,能够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提供有益启示。

  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具体说来,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紧扣网络时代信息行为特点,让大学生理解网络文化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不断增强应用网络的能力,探讨如何有效运用网络文化来表达思想。

  二、博雅理念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阐释

  “‘博雅’之‘博’,不仅是形容知识之广博,而更在于法论的打通。通过‘道问学’而‘致广大’,超越知识层面,致乎大道。”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应让大学生具有多元的价值选择与开放的胸襟,在应用网络媒介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时,既学识广博、见闻丰富,又不同流俗、行为娴雅,既不随波逐流而拥有主见,又宽容和善而乐于助人。

  1.面向具体学生,赋予网络媒介素养新内涵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养的内容包括:网络阅读能力(即感知层面看的能力)、网络解读能力(即解读网络隐含意义的能力)、网络表达能力(即网络交流创作能力)、网络创造能力(即高水平的网络应用能力)。不仅如此,还需要面向学习者的具体情况和专业需要,设计特定的与大学生素质相关的教学目标,不断增强他们的网络信息解读能力、网络交流能力以及网络创作能力。

  2.面向生活实践,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体现了从理论讲解到实践应用。首先,阐述媒介素养与网络文化的基本概念,让大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奠定进一步学习的理论基础。其次,根据大学生的经验和知识,分析网络媒体的特征。最后,讲述网络文化的价值,提高大学生网络信息的接受、评估和创造能力。

  3.人文价值引导,唤醒大学生的网络文化意识

  博雅教育追求“在个体人格中达成理性与情感意志、科学与人文等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追求集真善美为一体的人格的形成”。大学生对于网络文化的意识应包含对内部网络文化的“自知之明”意识,对外部网络文化的“博采众长”意识,对历史网络文化的“批判继承”意识以及对未来网络文化的“积极建设”意识。

  “博雅理念包含着受教育者的知识积累的广博性,更标志着其作为行为主体的优雅与高尚。”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从文化素质教育视角出发,将网络技术与网络文化相结合,以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为目标,以网络信息的解读、传播与创造为内容,引导大学生创造性运用网络,促进有效学习,支持思想表达和实现个人成长。

  三、博雅理念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开展

  “说教式的做法将受教育者视为一个被动的、像机械的容器那样的可以任意填充内容与材料的载体,很难将伦理道德与具体的社会规范内化于受教育者本身。”大学生是有发展潜力的、独特的个体人,需要不断的在自我扬弃、自我创造的过程中成长。

  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并不是网络知识的简单灌输,而是高水平思维的复杂训练。因此,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必须让大学生从多种视角对网络信息用心思考,然后赋予意义、做出判断和解释甚至形成多种见解。

  1.课堂教学:多种方法,阐释网络知识

  课堂教学以多媒体技术资源为支持,采用演示和讨论等方式,让大学生理解网络媒体的内涵意义。首先,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阐述网络知识的内涵。教师应用启发式教学法,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讲授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引导大学生完成网络知识的学习。其次,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采用案例法,引导大学生分析、评价和应用网络媒体案例,增进网络知识的理解。最后,采用讨论法,促进网络知识的应用。讨论法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加师生间的信息交流,让教师针对性进行指导、评价、反思和总结,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

  2.课外实践:多元方式,提高网络应用

  博雅理念不仅注重学习基础知识,更主张关注生活世界,开展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提升视野、优化行为。博雅理念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课外实践活动通过历史的方式、比较的方式,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网络文化现象,让大学生将课堂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课外实践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素养共提升。

  首先,应用历史的方式,考察不同时期网络媒体的差异。在此过程中,引导大学生以历史的眼光分析网络媒体的发展历史,既提高网络媒体的欣赏水平,又增强网络文化的理解能力。其次,应用比较的方式,分析不同网络媒体的特点。在此过程中,引导大学生分析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差异,深刻理解网络媒体的特征。最后,应用实践的方式,体验网络媒体的实际价值。在此过程中,创造良好的课外实践性教学环境,鼓励设计网络媒体案例,并以小组方式进行案例分析与交流,引导学生体验网络媒体的创作过程,感受网络媒体的效用。

  四、博雅理念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资源支持

  为满足大学生网络文化素质的普遍需求,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面向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开设。由于学生知识结构、授课时间等条件的限制,如何对不同专业、不同个性、不同水平学生因材施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挑战。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通过不断完善教学资源,丰富学习资源,以满足大学生的多元学习需要,促进他们文化素质发展。

  1.注重体现人文关怀,形成资源建设的理念

  博雅理念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资源应该体现人文关怀,实现从单一的认知目标到多元的综合素质。教育资源的符号形式与文化内涵充分融合,教育资源与感悟精神家园有机结合,激发大学生应用网络文化,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方式。为此,应该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手段和多媒体的表达形式,构建对大学生充满魅力的新型数字资源,开发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案例;提供BBS支持讨论和交流,让不同意见交流碰撞,产生思想火花。

  2.聚焦网络文化,体现资源的内容特色

  博雅理念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应该不断创造丰富的网络资源,开发教学互动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体验、交流和实践平台。为此,需要结合历史、文化、科技和社会等方面的背景资料,以外显与内涵、历史与现实、认知与审美为分析视角,既探究传统媒体的历史意义,又剖析网络媒体的当代价值,然后分析如何应用网络媒体实现教育价值。

  3.采用适当技术,构建有效的资源平台

  虽然网络技术形式多样,有多种可供选择,但也要发挥人的主体性,选择适当的技术。“适当的技术是指一种对于解决问题来说是最简单的、最好的工具或手段。适当的技术必须与当地的用户、文化和经济情况相联系。”[7]对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资源开发而言,不在于技术方面标新立异,而要考虑网络资源与大学生的关系,要考虑他们对什么样的资源类型情有独钟、什么样的资源内容喜闻乐见、什么样的资源呈现方式更容易理解接受。

  4.构建生态资源,促进资源的高效应用

  为有效支持学生学习过程建构文化知识、分享不同见解和生成应用网络的智慧,资源建设中需要提供丰富多样的知识建构和信息交流工具。从而,在博雅理念下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中,大学生可以在信息与信息的交融中,领悟网络文化的魅力;在多重视角的反思中,辨析网络文化的多元价值;在社会性的互动中,创造性运用网络实现自我发展。

  五、结语

  “博雅”要求学习者既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又注重道德修养陶冶。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网络信息的理解能力、反思能力和创造能力,还能够让大学生发挥网络文化的价值,营造和谐的生活氛围。因此,在博雅理念指导下,开展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有助于让大学生具备博雅素质,促进文化素质提高。

  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论文 篇2

  一、以视觉文化为导向的媒介素养教育

  (一)视觉文化改变了文化的传播方式。

  视觉文化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其得以存在的根本是电子技术的支持。视觉文化让社会大众对文化的认识产生了改变,社会大众不需要再围绕文字或者语言进行意思上的想象。而是依据本能通过直观上视觉的观察,就可以在最大限度内去理解文化的内涵和意义。这种方便、快捷并且具有人性化的文化表现方式,受到了社会大众的普遍推崇,并颠覆了传统主流的文化传播方式,成为现代文化的核心表现形式。

  (二)视觉文化促进了思维的转变。

  新事物的出现总是带有着一定的未知性,部分专家学者在对视觉文化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视觉文化可能引发的负面状况。例如,社会大众迷惑于表象而失去对内在的探究;社会大众注重感性的认识而丧失理性的判断。但是经部分学者研究证明这些担忧过于偏激,在实际的生活中并不会真正的产生。学者阿恩海姆就针对这些观点给予了驳斥,其指出视觉是人类的本能,而人类在进行视觉活动的过程中带有着明显的选择和判断能力,也就是说视觉是可以被思维所支配的,或者说视觉本身就带有着思维的能力,因此不会出现上述学者所担心的现象。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进一步的认识,就是在视觉文化的影响下,人类会通过视觉产生独立的思考,并对视觉触及的内容进行发展与创造。而且视觉文化还可以避免文字文化和口头文化带给人们的误导,使得一些与文化本身无关的东西可以从文化上剥离开来。因此我们可以说,视觉文化的出现为人类开辟了新的思维模式,让人类在思想上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视觉文化为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文化要想长久存在,并产生更大的影响,就需要文化传播的支持。视觉文化与视觉文化传播紧密相连,通过视觉文化传播的展开,使得视觉文化迅速的成为了现代文化的核心。麦克卢汉认为视觉文化可以更好的让社会大众对思想方面的内容进行理解,将抽象的表达化为具体。而这正是媒介素养教育进行的最佳方式,为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一各更好的平台。具体来说视觉文化的传播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画面、影像是视觉文化的表现形式。在传播过程中被传播者已经不再被动的等待,而是选择了更为主动的索取,这是一种文化传播过程中新的发展趋势,具有较积极的意义。其次,视觉文化传播的感受更为丰富。传统纸质文化或者语言文化,其都是单方面的传播,也就是单纯的在视觉层面或者听觉层面进行传播。而视觉文化传播则带有一定的复合型,不仅可以通过眼睛看见影像,同时还可以在听觉上对信息进行接收,达到双管齐下的效果。同时,视觉文化已经形成了产业化的发展,因此还带有着一定的商业性质,属于精神消费的范畴。最后,由于视觉文化的传播与传统文化传播存在差异,因此其适配的体制也有所不同,需要从生产到最后的消费进行重新的定位与规范。由此可见,新文化的出现,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转变与创新,所以需要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对视觉文化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并积极的鼓励社会大众在视觉文化方面进行实践,以此来弥补社会媒介素养的不足。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视觉文化导向下的媒介素养教育是未来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其对于提升社会大众的媒介素养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应循序渐进的进行,注重深化了解媒介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深入的探究,明确什么是视觉文化、什么是视觉文化传播。随着现代互联网络不断向前发展,视觉文化的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复杂多变,因此相关人员需要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下工夫,在视觉文化的向导下完善媒介素养教育的不足,使得社会大众可以正确的对待视觉文化以及视觉文化的传播。

  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论文 篇3

  一、在实践活动中培养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

  (一)实践活动对培养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作用

  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培养中,基本都是在分析学生需要养成的职业素养的基础上,对职业素养进行分类,基本都可以划分为一般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素养。在分析之后,这些素养基本都是以抽象的语言形式展现出来的,比如,职业素养可以表达为服务意识、团队合作精神、沟通意识能力等等不同的内容。这种抽象的语言表达如果不能回归到具体的活动或者是情境中,那么这种语言形式下的职业素养知识对学生而言是没有实际价值的。学生个体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学生个体只有在一定的环境中,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职业素养才能得到真正的培养。而现在高校的旅游专业教育,大多数局限于课堂、学校,与社会大环境隔离。这种教育存于封闭或者是半封闭的状态下,学生很容易局限于书本学习,职业素养也很难真正提高。而只有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由单一的知识接受的学习模式,转变为实践性学习模式,使学生能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学生的这职业素养才能真正得到锻炼。因此,高效旅游专业职业素养教育要突出实践性学习。实践活动要能够超越书本、课堂和学校的限制,教育积极向学生的生活领域,自然环境,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教育实践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够亲历实际活动过程,进行体验性的活动,这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实践中快乐学习快乐成长。开展实践活动,能够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在合作中发展为人服务的意识,发展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综合提升。

  (二)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对学生进行职业养成教育,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有很多学生原本纪律性差,学习不积极,习惯不太好,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锻炼之后,这些学生的精神面貌会有很大的改观,职业素养也得到很大提升。原因何在,主要当学生处于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厚,实习活动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强。因此,学校要积极的创设与真实工作场景相关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为学生的职业素养的提升创造条件。比如,对于旅游专业教学而言,就可以通过开展探究、调查、访问、实际操作、服务等实践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旅游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能够了解作为一名从事旅游人员所必备的职业素养。需要注意的是,组织实践活动教学,要能够依托旅游企业的现实需要,能够将旅游行业的整个生产、服务等工作环境通过情境有效展示出来,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创设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得到发展。比如,要从事中餐服务工作,就要为学生提供一些摆台、餐巾折花、斟酒等情境训练,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认识到旅游服务质量第一的重要性。另外,在旅游专业教学中,要积极开展职业养成实践。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职业素养课程,聘请企业专家对学生进行系统职业素养培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各种企业管理要素,等等,通过系统化的,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养成实践教学活动,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在旅游专业教学中,要重视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职业养成教育,使学生不仅能够学到专业的旅游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感悟体验,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做中体验,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这是现代旅游专业教育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有效就业的现实需要。

  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论文 篇4

  摘要 本文分析了信息时代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迫切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信息时代 媒体素养 教育

  媒体素养指对于各种形式的媒体信息所具有的获取、解释、分析、评估、使用和创造的能力。它是“人们面对媒体各种新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此处的媒体既包括电视、报纸、广播、杂志等传统大众传播媒体,也包含互联网、手机通讯等新媒体。信息时代下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彻底颠覆了传统社会的运行轨迹,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交往方式。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国际交往、文化交流都将产生革命性的改变。青少年学生因其年少阅历浅,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受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影响更大。中国人民大学的喻国明教授就指出,目前我国青少年对社会的基本认识,对游戏规则的把握,甚至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90%以上的影响来自传播媒介。

  一、国内媒体素养教育研究的现状

  我国对媒体素养教育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学术界普遍认为1997年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卜卫发表的一篇系统论述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是我国对媒介素养教育关注的开始。我国对媒体素养及媒体素养教育概念的引入并引起关注只有十来年的时间,到目前为止主要还只是处在引介国外相关理论、对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初步研究以及探讨有关落实措施的初级阶段,而以往的高校媒介教育只限于知识传输,接受教育的学生也只是来自于与媒体相关的专业。

  2003年以来,随着网络媒体素养的负面影响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以及政府对《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大力宣传和引导,社会对媒体素养教育的认识度逐渐提高,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学术交流活动也随之增多。

  网络媒体素养是媒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个体在现代社会所必须学习和具备的一种能力,或者说是现代人信息化生存的必备能力。以往网络媒体素养大多单指网络的认知、或使用网络的能力,然而。网络的发展使网络媒体素养的内涵不断扩充,除了针对计算机网络的基本认识和使用网络检索信息外,还包括对网络信息价值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和筛选能力;对于各种信息的解读能力;对网络世界虚拟性及相对于现实生活真实程度的认知能力;认清网络媒体和网络信息对社会及其社会成员的影响力;以及网络伦理的观念;还有网络交友能力、认识网络为人类社会带来的多重影响的能力等。

  到目前为止,我国学界尚没有对网络媒体素养的概念进行明确地界定。但综合网络的特点及涵义,素养的特性与内涵以及众多学者对网络素养的界定的探讨。笔者认为,网络媒体素养是指网络用户在具备一定的网络知识的基础上。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网络,创造与传播信息,理性地使用网络信息为个人发展服务的一种综合能力。网络素养的内涵应包括知识、技能及非认知因素这三个层面,其中非认知因素主要包括意识与道德这两方面。具体讲包括对网络媒体的认知、对网络信息的批判反应、对网络接触行为的自我管理、利用网络发展自我的意识,以及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道德素养等各个方面。

  综观我国目前媒体素养教育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媒体素养研究起步晚,研究主体主要是一些新闻传播学院的学者和有关青少年教育的社团组织,力量比较单薄。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对媒体素养教育在观念、政策措施、传播导向、经费投入等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有效措施,媒体素养教育没有在全社会形成合力。在关于媒体素养教育的研究内容、研究水平上,依然停留在对国外文献的追溯和引用上,研究方法上侧重定性分析。从研究成果上看,结合国情提出有针对性的、真正有建树和有创新的观点不多。现有的青少年教育课程中几乎没有媒体素质教育内容,迄今为止,尚没有在中小学开设专门的媒体素养教育课程,也没有一本针对未成年人公开出版的媒体素养教材;媒体教育多年来一直局限于培养媒体从业者的专业教育,而非从普通公民的角度对公众进行大众化的媒体素养教育。

  二、信息时代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在当前全球信息化浪潮推动下。新媒体的影响力正在逐渐超过传统媒体。在今天的社会,人们被各种信息包围,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日常生活,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媒体的影响。这些影响有进步向上的,如远程教育的开发、企业网上商务、政府公务上网、网络新闻的传播、个人网上购物等。也有消极负面的,如虚假信息、网络色情、暴力游戏等使网络媒介成为了信息污染的“重灾区”。

  青少年学生因其本身的特点更易受到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影响。由于新兴媒体拥有许多让青少年学生乐于接受的特性,如体验、参与和互动等,迎合了渴望摆脱被控制、追求自由和独立的学生们的口味,因此,新兴媒体就成了许多青少年学生如影随形的“伙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心态。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对于身心正在迅速发展、对外面世界充满好奇、正处在社会化进程中的学生来说,新媒体提供了一个比家庭和学校教育更为广阔的空间,他们可以利用这一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学习、交流思想及参与一些适当的休闲娱乐。从这个角度看,新媒体提供的无与伦比的便捷服务的确给学生们知识面的拓宽及能力的提高带来了积极的作用,可以让涉世不深的他们多途径地认识和了解社会,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社会化过程”。另一方面,自身好奇心强、知识阅历浅、吸收力强、分辨力弱等特点,使他们很容易受一些不良信息的污染。青少年学生的知识水平较低,对信息的理解往往只能停留在其表层意义上,无法解读出信息发布的背景、目的、意图等深层次内涵,容易受控于媒介信息。青少年学生对信息判断力较弱,媒介知识欠缺,在主动寻求或被动接受媒介信息时,对信息内容的正误、优劣缺乏应有的判断力。

  媒体素养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正确理解、运用媒介信息。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环境十分复杂,媒体上各种信息大量充斥,良莠不齐、真假难辩。如果缺乏对媒介信息的分辨能力,就容易被误导。开展媒体素养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帮助学生分清信息的真假、良莠,从而自觉抵制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可以指导学生正确理解、积极运用媒介信息和文化资源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从而更好地了解社会、完善自我。

  通过接受媒体素养教育,学生能够掌握媒体语言和媒体信息技术的知识,了解媒体再现现实的特性,反思媒体信息的意义,分析媒体组织和传播影响,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在此基础上,能对媒介信息进行分析、选择,进而通过理性思考去影响、督促媒体改善其传播内容,从而提高自身和整个社会的文化品位。因此,开展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刻不容缓,教育工作者更应积极行动起来,尽快让媒体素养教育走进课堂,这将对我国的教育环境和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媒体素养不仅是个体在信息社会应当学习和具备的一种能力,也是个体在信息社会应当具备的一种政治素质。媒体不仅具有信息传播功能,而且具有环境监视、社会调适等政治功能。对于每一位学生而言,接受“媒介启蒙”已经成为成长过程中的必要和必须。从一般意义上说,大众媒介一方面反映现实,另一方面也建构现实。在许多情况下,我们的认知取决于媒介体制、传播者的意识形态、媒体对受众文化的认同和需求的理解等。对受众而言,大众媒介意味着知识、信息、主流文化甚至是权力。在这种情形下,通过媒体素养教育培养学生认识、利用大众媒介的能力和自觉理性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三、信息时代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对策

  媒体素养教育应以培养人的媒体素养为核心,使未来信息社会的人具备识别、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我国应通过媒体教育来提高学生认识和利用媒体的能力,具体地讲,媒体教育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了解媒体的基础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体;学习判断媒体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了解如何建设性地利用媒体来发展自我,

  1 要以学校媒体素养教育为主导,带动家庭、社会媒体素养教育。学生接受媒体素养教育主要靠学校进行,因为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有专门的教育人员。学校媒体素养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能对家庭与社会媒体素养教育的影响发生主导作用。我们既要充分利用社区文化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新闻媒体等场所和机构,又要依托学校。建立课堂教育、校外教育、网络教育等立体化、多样化阵地,给学生媒体素养教育创造条件和打下基础。

  2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对大学生进行媒体素养教育。可以以新闻和传播专业教育为基础,以原有的素质教育为依托,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活动中增添媒体素养教育内容,以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方式,将媒体素养教育与音乐、舞蹈等课外艺术活动放在一起进行。同时,充分发挥媒体优势,对大学生进行媒体素养教育,如大学可以与有关媒体联手开办有关媒体素养教育的知识讲座和讨论会,利用公益广告进行简单的媒体知识普及,等等。

  3 中小学可以信息技术教育为载体,开展媒体素养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不仅要了解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更要学会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和学习工具。信息技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媒体素养教育就是培养人对媒体信息的识别和利用的能力,所以,媒体素养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最终目的是相同的。根据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可以将媒体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整合人信息技术课,在教会学生信息科学技术的同时,教授学生分辨、利用信息内容的能力。大众媒体与教育媒体信息传递过程相同,传递的信息内容不同,学习者对教育媒体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及思辨的反映能力都可迁移到大众媒体。所以,可以将媒体素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整合人信息技术课。

  其次,应将媒体素养教育与其它课程整合,提高学生利用媒体信息的能力。在各门课程的教学中。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平台进行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与信息技术课的整合,可以增进学生对媒体的认识,学会以批判的意识接触、辨别媒体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学生们还要掌握与媒体交往的常识,懂得合理地运用媒体信息服务自我、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前者是媒体素养教育的基础,应尽可能地减少媒体信息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后者是媒体素养教育的提升,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利用媒体信息的水平。

  (四)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并行。目前,我国媒体素养教育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教育实践都明显滞后,必须加快发展。在立足国内媒体素养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既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又要结合国情,开展媒体素养教育本土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媒体素养教育是一项持久的工程,绝非一蹴而就、立竿见影之事,需要长期的熏陶和不断训练。所以,我们既要注重理论研究,又要积极开展媒体素养教育实践,要通过研究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媒体素养教育理论,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实践活动,促进媒体素养教育的健康开展。

  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论文 篇5

  摘要:摄影是一门技术,可以留存图像;摄影是一种语言,可以进行视、听的交流;摄影还是一种途径,可以获取信息。摄影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不可或缺。高校摄影教育中不仅仅包含理论、技能技巧教育,还需要人生教育、价值教育、综合素质教育,也就是对高校生的人文素养的全方面培养。然而,如何将人文素养教育与摄影基础、理论、技巧、技术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进行课程的实施,是需要我们去深思、去谈论、去研究、去发掘的。

  关键词:摄影教育;教育方式;人文素养;课程实施

  由于多媒体时代与网络生活的不断深入,摄影作品也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了解外界、丰富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并非所有的摄影作品都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受到热烈欢迎、体现摄影作品本该具有的价值,摄影作品的质量也良莠不齐,根源在哪里呢?那就是如今的高校摄影教育注重知识传授而轻视能力培养、注重课内知识教学而忽略课外实践、注重规范化教学而轻视个人创新与创造,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摄影者的摄影作品的认知、对摄影作品价值的理解以及对摄影作品创作的灵感和思维[1]。一部好的摄影作品,之所以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可、喜爱、称赞并且获得高的评价,是因为这部作品在基本的摄影技术技巧、理论知识的应用上充分体现的同时也体现出它的人文思想价值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正是由于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在高校摄影教育中进行人文素养教育也是势在必行了。

  1高校需要在多方面对人文素养的培养

  人文素养教育是一个多种教育综合在一起的综合性教育,它不仅仅只是文化知识的传播教育,还是对一个人的方方面面进行尽可能完善的塑造过程。它已经不再是教育我们怎样去学习掌握知识,而是在教育我们如何去认识事物、如何去感知事物、如何去评判事物、如何去衡量价值、如何去欣赏美、如何去学习道理、如何去实践真理、如何去创造创新、如何去掌握生活技巧、如何去学习精神、如何去塑造个性、如何去磨砺心性、如何去获取成功以及如何去丰富自己等。这样的人文素养教育已经不是简单的课堂所能够给予的,多方面、全方面培养才是人文素养教育的真谛。

  1.1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培养方法

  首先,认识到了高校摄影教育中的缺陷与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除了在课程上体现的人文素养以及在课程中人文素养教育的结合,我们的教育教学还应该对高校生本身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注重于高校生本身的文化素养、道德理念、价值观点、性格塑造培养,教育教学中传道授业已经不是摄影教育的唯一重点了。教育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多学科、多领域相互渗透,这样的有机结合恰恰是人文素养教育在课程上所需求的。课程外的教育教学却还是需要进一步地加强,举行摄影展、摄影比赛一类的活动正好可以在丰富高校生的课外业余时间的同时,还能培养高校生的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增强他们的荣誉感。从受教育者本身出发,对其进行更加全面的、深入的人文素养培养,有利于塑造出更具特色、更具优点、更具亮点的新一代接受过摄影教育的高校生。

  1.2庞大的师资力量是教育的关键

  一些高校缺少高层次水平的摄影教学老师,就采取让教师依据兴趣转向教学摄影技术,专业知识不足、理论实践不强的师资力量难以满足时代需求。教师的人文素养高低在教育教学当中就会影响到学生受到的人文素养教育质量,是人文素养教育能否有力实施的关键。在摄影课程上,教师的人文素养极高,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会结合多门学科和综合性的知识来对学生实施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学到的就不仅仅是摄影的专业知识,还有其他的相关知识。庞大的教师资源正好能够尽可能多方面、全方面、专业性地去进行教育工作[1]。就这样,受教育的学生也就在不知不觉间掌握了多种知识、技巧、道理,学会了坚强生活、坚定信念,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是非观等。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高校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才不会落后。

  2摄影教育中需要人文素养教育支撑

  评判一部作品的质量不仅仅看其基本功底如何,更加注重的是对作品的内涵、人文思想、人生意义评定;对于一个人的认定也同样会更加偏向于这个人的个人涵养、文化修养、思想境界、人生观念、价值观念的考究。因而,摄影教育中除了要对个人基本功、摄影技巧方法的重视外,还应该将精神更多地投入到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上,注重于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助于高校生形成独特的个人魅力,实现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创作出更多的具有人文意义的作品。

  2.1高校摄影教育中所存在的缺陷分析

  首先,高校摄影教育课程一般都是对图片的分析、对拍摄经过的讲解、对拍摄内容的描述、对拍摄技巧的解析这样的过程,俗称教育模式相对固定的经验式教育,很难达到摄影教育的真实需求[2]。这样的教育模式对于高校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严重不足,严重影响他们创新、创作能力。其次,高校摄影作品评判中则会掺杂些许功利性的因素在内,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这部作品在市场上的空间如何,能不能创造出可观的利益等,高校生在接受这样的教育中或多或少会受到一些影响,同时为了自己的作品能够通过院校的审核,获得院校的认可,也不经意间会加入一些功利性的因素在作品当中[3]。最后,由于一些院校只注重全面性的教育教学,忽略了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怠慢了学生个人性格培养与创新、创造能力的养成[4],也使得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历史观、审美观等存在一定缺陷,不利于高校生的正常发展。

  2.2人文素养在摄影教育中的重要体现

  首先,在对摄影技巧的教育中,高校生需要掌握各种或基本或高等的拍摄技巧、图像选择、光线选择与处理、作品修饰等手法,了解的知识也要相对广泛得多,这些技巧、方法的掌握与知识的了解,正是丰富他们的人文素养、审美观念、创新创作能力、思维拓展等综合素质的体现。其次,在教育教学当中,通过不断地鉴赏、欣赏并解析各种著名作品,逐渐地加强了高校生自身的美学素养,有助于审美情操的培养、思考能力的提升。同时开拓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有助于他们的创作创新[5]。最后,摄影也并非一帆风顺,在摄影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导致摄影的进度变得缓慢甚至是停滞,需要摄影者自己去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地积累摄影生活的来解决这些问题。同样作品的问世也有失败的,被不认可的,摄影者就需要坦然地面对失败,总结经验,为下次的成功作品打基础。这样不但培养他们面对困境的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细心耐心、不屈不挠的性格。

  3课程结合人文素养教育与摄影教育

  由于国内的摄影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加之多媒体与网络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使得国内的高校摄影教育发展迅猛,各大高校纷纷开设摄影教学课程。但是国内高校摄影教育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最为突出的就是虽然高校摄影教育中包含有对个人人文素养的培养,但是力度还是不够,而且还不够全面[6]。为了能够使摄影教育顺应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求,跟上世界艺术教育的脚步,也就需要科学的课程设置作为重要保证。

  3.1摄影历史文化与著作鉴赏课程必不可少

  通过对摄影、文化、艺术历史和发展的了解,对历史作品的研读,使得高校生不但要明白每一种技艺、手法甚至是发明的由来,还要知晓其对这些历史的发展所作的贡献,懂得对艺术本质的追求,对摄影不变的初心以及对文化的不懈坚持。从了解的过程当中,认知摄影、文化、艺术之间相互包容、相互融合的关系,理清摄影教学中包含的其他人文素养。而著作鉴赏不但要让高校生学习在著作当中所使用的高超技巧和扎实的功底,还要让他们能够细致认真地了解著作背后所隐含的文化、背景、内涵、哲理等等,拓宽他们的眼界,通过对作者作品形成过程的了解,学习其完成作品时所体现的精神,形成属于自己对摄影以及人文素养培养的独特见解,再在老师的技术技巧教学下,以自己独有的风格和别具一格的创造力创作出属于自己的具有价值意义的摄影作品来。这样注重于人文素养教育的学生所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算作具有内涵以及应有的价值意义。

  3.2摄影点评与良好作品收藏课程相继开展

  摄影点评不单单要对名作进行自己认知的点评与判定,还要对周边他人以及自己的作品进行理性、认真、合理的点评。还需要将别人对同一件作品以及自己的作品的点评与自己相比较,取长补短,逐渐地形成中肯、合理、具有自己特点并有见地的评判点评标准。当有了合适的评判标准后,自己的作品也就相应地会在无形当中向之靠拢,使得自己的作品不仅具有基础功底,还具备深刻内涵,体现深远价值。而收藏课程的开展则是进一步在摄影教育中培养高校生人文素养,收藏自己认为值得收藏的作品,对一部作品的内涵以及价值的判定,锻炼他们的评判能力。点评与收藏课程同时进行,相辅相成,不但培养一个人在摄影方面的基本能力和人文素养,还能进一步加深他对摄影、摄影作品的认知,形成属于自己的较为准确的价值观,在教育课本知识的同时更是巩固了人文素养方面的能力。

  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论文 篇6

  一、加强音乐素养教育在学前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幼儿教育重在保教结合。幼儿园一日常规教学需以游戏为主,倡导快乐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而这一切都同音乐教育形影不离。不论是儿童故事、儿童剧、歌谣、舞蹈律动还是其他游戏设计组织和幼儿智力和身体协调发展,都离不开音乐元素。因此,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音乐素养。音乐素养属于学习音乐以及与音乐相关的艺术活动的基础性理论性课程中的综合素质教育范畴,基本涵括读谱能力、听音能力、节奏能力以及和声、创编能力的综合训练,经过严格规范的教学训练,可以具备较全面的音乐理论知识、音乐发展史知识和较强的音乐欣赏能力、器乐声乐表现能力。鉴于学前教育专业所培养的人才,主要从事幼儿教育教学工作,而幼儿课堂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几乎都与音乐有关,幼儿需要从舞蹈、歌唱、器乐弹奏和音乐剧中学习愉悦身心的节奏、和谐美妙的声音,体会优美氛围的环境创设,一个不懂得音乐内涵、不理解音乐和不会欣赏音乐、表现音乐的人,只是在机械地重复各种声音排列的人是不可能达到课堂教学基本要求的,是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的。所以,在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中,一定首先重视音乐素养的基础教育,只有给学生坚实厚重的基础,才会使他们拥有将来持续持久的专业发展能力。

  二、目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及对策

  正是因为有了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发布的政策利好刺激,近两年学前教育事业有了跨越式、爆发式的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各级学校开设学前教育专业,加快提高培养速度和规模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但是,任何一个学科领域的人才培养,都需要几个完整的包括计划、实施、反思、调整、提高、完善等教育环节的发展周期,以努力适应社会市场对人才规格的变化需求,才能获得一个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所以,在大而快的发展形势下,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学前教育专业以及学前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对音乐素养教育未给与高度重视。大多学校的学前专业非常注重基本文化理论课程,特别是初中起点专科,在课程设置上为了体现全科教育,只注重了文化理论厚重扎实,语数英理化史地生政各学科齐全,三学六法必修,却忽略了幼儿教师最为需要的音体美课程,而其中的音乐课程再分散到键盘、器乐、声乐、合唱等门类中,每周学生只有三十几个课时,音乐素养类的乐理视练和声欣赏教育教学时间少到什么程度就可想而知了。因此,一定要在教育思想上重视综合素质培养,更加注重教师教育技能教育,首先加强音乐素养教学,必须进行课程体系调整,在教学时数上对音乐素养课程予以保证,并引导教育学生在音乐素养学习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音乐素养课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所有艺术类包括语言类技能的必须基础,其在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中技能学习和人文素养提高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

  二是急功近利思想影响音乐教育教学。毋容讳言,各类学校特别是学前教育专业扩招速度和办学规模迅速加大,使学生入学质量根本难以保证。且不说学前教育招生现在基本没有了入学面试,艺术技能考查更是无从谈起,学生入学只有一条标准,那就是高考或者中考成绩。如此一来,虽然我们搞了几十年的中小学素质教育,但我们的青少年学生艺术素养特别是音乐素养基础,就连学前教育这样的非艺术专业也很难谈到满意,这就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遇到很大困难,首先是音乐基本能力水平差距过大,五音不全、不识简谱线谱、没见过钢琴的学生,同业余器乐或声乐十级的学生按专业划为一个教学班,这种情形怎能一个分类施教或者区别教学解决得了。其次是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必须在规定时限内完成,教师面临着各种教学考核,这就势必造成在音乐技能教学上的急功近利思想,往往在学生还没有受到良好音乐素养教育的基础上,就开始进行键盘学习和声乐学习,结果学生只是掌握了应付考试的曲目,简单机械地毫无音乐艺术美感地完成所谓学习任务,根本不能达到承担幼儿园教学活动组织要求,更枉谈愉悦身心的综合素质培养和进一步的教师职业持续发展,这种忽视音乐素养教育为基础的人才培养做法其危害不言而喻。

  三是教育教学方法必须改革改进和提高。面对这如此现状的教学局面,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和音乐教师,必须改革和改进教学方法,必须坚定地把音乐素养教育当做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来抓好抓牢,切记不可违背教学规律而急功近利。首先,所有的音乐、舞蹈老师利用一切条件和机会加强学生音乐素养教育,使学生最起码能够具有听辩、唱读、视奏、欣赏四项能力;其次,鼓励学生克服畏难心理,一定打好音乐素养基础,除了学习规定教材,平时加强练习学习,特别是中国音协考级委员会的音乐基本素养考级教程,特别适用于无音乐基础的学生,属易教易学的普及教材。再次,教学要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切忌简单枯燥,特别是理论教学,更应以激发兴趣为主,可以听音模唱、节奏游戏、儿歌竞赛、欣赏演说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并同其他音乐课程如器乐和声乐学习内容相结合,使学生学习过程感同身受,全面提高学生感受音乐、欣赏音乐、创造音乐的积极性,就会使音乐教学和整个艺术教学步入和谐、融洽和学生身心、思想情操全面发展的较高育人境界。

【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论文(精选6篇)】相关文章:

浅谈提升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论文07-11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作文教学教育论文10-09

新课改理念下实现教师的角色转变的教育理论论文04-23

企业营销理念演进下的道德营销论文04-13

新课标理念下英语教师的成长之路论文09-03

网络文化下计算机教育教学理念的思考论文06-29

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论文08-28

理论与理念下的声乐教学运用论文08-12

中国民族下的声乐教学理念论文08-06

生本理念下的高职经济学论文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