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朗读 夯实基础 感悟思想教育论文

时间:2020-09-10 14:55:01 教育学 我要投稿

借助朗读 夯实基础 感悟思想教育论文

  摘要:文章针对怎样能夯实他们的学习基础,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笔者在教学中特别是文言文教学作了一些摸索实践,即“借助朗读,夯实基础,感悟思想”,可以说还取得了一些成绩。笔者就《寡人之于国也》一文的学习来谈谈具体的实施过程。

借助朗读 夯实基础 感悟思想教育论文

  关键词:朗读;感悟思想

  笔者是一名职业高中的教师,深知自己肩上的重任。现在的学生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学习基础非常薄弱,但他们也有强烈的学习知识的愿望。

  学习文言文的重点:①反复朗读课文,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夯实基础。②理解文章各段落关键句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进而理清本文的论证结构和思路。难点:品读,理解孟子的“仁政”主张在本文中的具体内容;研读,分析孟子运用的论辩手法,感受其中蕴含的思想魅力,培养探究意识,提升精神境界。

  1 诵读——疏通字词,梳理结构,夯实基础

  1.1 疏通字词,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教师范读,正音断句。学生分成两组,就各节文言知识分为提问组和解答组,诵读翻译,梳理归纳。教师点拨并适时以激励。

  (1)字音。

  王好(hào)战 弃甲曳(yè)兵 饿殍(piǎo)

  不王(wàng)者 孝悌(tì)

  (2)重要词语。①通假字:“无”通“毋”、“颁”通“斑”、“涂”通“途”、“直”通“只”;②一词多义:凶、兵、鼓、王、之、于(援引学生学过的古诗文例句,帮助学生理解);③词类活用:填然鼓之/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谨庠序之教/然而不王者;④特殊句式: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判断句)/非我也,兵也(判断句)/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⑤语言积累:成语:“五十步笑百步”;名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3)以同桌为单位,检查落实对重点字、词、句的翻译。教师抽查。

  1.2 梳理结构思路,感知文意

  学生边诵读边抓住文中关键句,互相交流,形成以下板书:①提出问题:民不加多,原因何在;②设喻论理,回答问题;③养民教民,王道之成;④反面论证,万民归顺。

  2 品读——分层解读主题“仁政”,夯实基础

  (1)这篇文章一开始梁惠王就提出了什么问题?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

  明确:春秋战国时期,列国战争和统治者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地广人稀、兵员和劳动力匮乏。为达到富国强兵、拓展疆土、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千方百计地争夺、吸引和控制人口,以增加劳动力和兵员,发展生产。梁惠王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自矜“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于是提出了“民不加多”的疑问。

  (2)孟子对梁惠王这个问题是如何分析的?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战争设喻,用“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梁惠王的“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这里暗示着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3)问题的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过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是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结合第三、四自然段说说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明确:两个方面:王道之始,王道之成。

  王道之始:“不违农时……材木不可胜用也。”(排比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3种措施及效果,强调养民、安民。

  王道之成:“五亩之宅……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三组排比)又提出了发展生产的3种措施及效果,强调养民、利民、教民。

  (4)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的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那么使民加多的态度应该是怎样的呢?

  明确:“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殍”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接着运用比喻指责了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最后言简意赅地提出使民加多的态度——“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同时也回答了梁惠王开篇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问。

  学生小结:“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

  明确:孟子主张仁政,反对暴政,仁政的基本内容,孟子认为不外教、养两个方面,所谓“养”,就是使民有恒产,足以饱身养家;所谓“教”,就是礼仪道德的教育,二者的关系是在“养”的'基础上施“教”。行仁政的具体做法,孟子认为,应先给“五亩之宅”、“百亩之田”,使“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然后“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就可“王天下”。

  3 研读——分析论辩手法,感悟思想魅力

  (1)文章气势充沛,朗朗上口。下面大家朗读,体会一下本文的充沛气势。进行小组朗读竞赛。各组评论,形成共识。播放多媒体配乐朗读。

  (2)合作讨论,归纳出孟子善用的论辩手法和本文气势充沛强的原因。

  明确:第一,善用比喻说理,如“五十步笑百步”。

  第二,语言上多用排比的形式,使文章气势充沛,如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小结:本文朗读,既要读出作者的说理气势,更要读出作者那种高尚的情操,那种民为国本的思想。

  (3)拓展引申:我们常常说“古为今用”,同样孟子的“仁政”思想在今天也具有深远的意义,那么我们对孟子的“仁政”思想可以作哪些合理的引申呢?

  提示:可以从两方面引申:①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首先,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第二,加强文教德化,提高人民的精神修养;第三,统治者严于律己,不推卸责任。②注意到了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不能乱砍滥伐,滥捕滥杀,更不能竭泽而渔。而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性互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4)反复朗读,背诵课文。本课教学就是针对笔者所教的学生基础薄弱的现状而进行设计的。

  首先,通过朗读,疏通字词,梳理结构,夯实基础。学习文言文,读懂弄通是第一步,而这对于学生更为重要。因此在疏通文意时,学生分组,互问互答,归纳重点。在疏通文意后,再加强对重点字、词、句翻译的检查与落实,夯实他们的文言基础,并适时以鼓励,让他们从中获取学习的成就感。

  接着,通过朗读,分层解读主题“仁政”,进一步夯实基础。层层解读,从提出问题到设喻论理再到王道之始、王道之成和统治者应有的态度,学生或阅读或思考或讨论回答,兴趣盎然,和老师一起走进课文,感悟孟子的“仁政”思想。到最后小结时,学生思路清晰,能准确地表述出“仁政”思想在文章中的具体表现。可以说这进一步夯实了他们的学习基础。

  最后,打通古今隔阂,让他们汲取民族的智慧,获得精神成长的营养,真正感受到孟子的思想魅力。这一步学生也做得很好,当然,如果学生没有前面的基础是不行的。

【借助朗读 夯实基础 感悟思想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1.思想教育文化传播建设探究论文

2.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的方法研究的论文

3.英语朗读艺术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4.加强朗读背诵提高语文素养教育论文

5.综述朗读在小学教学的运用论文

6.论文写作感悟

7.中职基础会计教论文

8.浅谈基础会计教学论文

9.校园网的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