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与幼儿的主体性活动刍议的论文

时间:2020-09-12 19:56:46 教育学 我要投稿

素质教育与幼儿的主体性活动刍议的论文

  摘 要:要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提高,必须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活动;必须建立幼儿活动教学区;必须创设适合幼儿发展的环境,从而培养出跨世纪的人才,为孩子的将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素质教育与幼儿的主体性活动刍议的论文

  关键词:主体性活动;教学区;环境

  进入高科技和知识经济时代,伴随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教育需求也呈现多样性,国家对跨世纪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希望,如何提高幼儿的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幼教领域的一大研究课题。实践证明,只有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提高,才能为孩子的将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幼儿的主体性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桥梁

  1.从幼儿园的教育任务来看

  幼儿园的教育任务是形成、发展和提高幼儿的素质,而不是给幼儿灌输多少知识,这一点已经成为广大幼教工作者的共识。幼儿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提高必须通过也只能通过幼儿的主体性活动来实现。

  2.从幼儿园教育内容来看

  间接知识经验的学习不能替代主体的身体力行,只有通过主体的身体力行活动,才能发展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实践创造能力。因此,对于幼儿素质教育的形成、发展和提高来说,获得直接经验是幼儿稳步发展的阶梯。

  3.从幼儿园教育方法来看

  只有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彻底解放幼儿的口、眼、手、脑,让幼儿充分地感知、操作、探索,在实践中形成自我认识的科学经验,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不仅能从一个问题出发展开多方面的思考与想象,而且能从丰富的想象中去粗取精,提出新的观点和见解,让幼儿在主体性活动中获得素质。

  二、活动区教学是幼儿主体活动的具体表现

  1.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实践证明,素质教育只有在幼儿的主体性活动中才能实现,而活动区教学经过近年来在我国幼儿教育中的广泛实践,证明它是一种以强调幼儿的主体活动为主要特征的教育形式,逐步成为我国幼儿园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活动区教学突破了传统教育中幼儿处于被动、静止状态的局面。我们现在所谈到的活动区教学,是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给幼儿提供操作环境,让幼儿在各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2.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活动内容

  人有一种先天性的行为倾向趋向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回避消极的情感体验,活动区教学就是针对这一特点,全面性和层次性为幼儿进行帮助选择的活动提供了保证。幼儿园常设的活动区有语言区、数学区、科学、美工区等涉及幼儿发展的各个方面,这为幼儿进行选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活动区的层次特点主要表现为小、中、大班幼儿设置不同的区域,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材料,这样才能适合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和自主选择的需要。

  3.在相互交流中产生共识

  一般具有共同的或相似兴趣爱好的幼儿喜欢在同一活动区活动。在活动中,他们都在有意无意地关注同伴的一言一行。由于来自同伴的激励和启发往往比教师的说教更能激起幼儿求知和探索的欲望。因此,每个幼儿都能通过伙伴之间的相互交流不断地产生新的思想火花,进而不断地进行新的探索。在活动区教学中,教师成为幼儿的交流伙伴,师生之间的这种相互交流对提高活动区教学质量,促进幼儿素质的形成、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4.在活动中不断进行新的探索

  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最初的创造意识是幼儿园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而要达到这个目的,提供给幼儿可持续探索的环境和材料以及进行个别指导是十分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提供给幼儿的活动材料应不断引发幼儿思考“为什么”和“怎么样”,促进幼儿积极思考。

  三、教育在主体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环境的创设首先来源于幼儿,而且这些环境所反映的应该是对幼儿发展实实在在的真切关注。但在创设环境的过程中,我们总是在确立了主题和内容后不自觉地陷入一个怪圈:教师自己想好了环境创设的思路,而忽视了对幼儿在活动中兴趣需要的观察,忽视了对幼儿活动过程的关注,导致环境创设与幼儿活动和发展脱节,仿佛是为了创设环境而创设,活动与环境成了两张皮,搞得教师很累,同时也难以达到呈现幼儿经验、活动过程和梳理经验的效果。为了跳出这个怪圈,我从如下途径去做:

  1.根据条件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为幼儿创设活动环境的能力,把教育内容物化为幼儿可以操作的环境和材料,切实从“教会”幼儿转变到通过准备适当的环境和材料引发幼儿的兴趣,并引导幼儿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操作材料的活动中主动地“学会”.这样我们通过活动促进幼儿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提高,目的就有了实现的基础。

  2.教师要引导幼儿去探究环境。

  教师在为幼儿提供了适宜的活动环境后,就应引导幼儿和环境相互作用。教师的角色应该是提供舞台、指出方向、关键时刻给予指导的“导师”.只有教师成了幼儿活动的“导师”,通过活动促进幼儿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提高,才能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3.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年龄特征调整活动环境

  教师在引导幼儿活动的同时,要注重幼儿的年龄差异和克服形式主义的倾向。教师要通过认真的、经常性的对幼儿进行观察,包括幼儿的活动兴趣、活动水平、发展需求等问题,并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不断为幼儿提供更为适合他们年龄特征和兴趣的活动环境。

  总之,只要我们幼教工作者团结奋进,不断追求和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努力成为创造型的教师,幼儿的素质教育就一定能提高。

【素质教育与幼儿的主体性活动刍议的论文】相关文章:

1.教师心理素质与素质教育的论文

2.视觉文化与艺术素质教育论文

3.浅谈英语情趣教学与素质教育论文

4.浅谈区角游戏对幼儿素质教育的作用论文

5.刍议英语听力教与学的有效衔接论文

6.普通高校和声教学刍议的教育理论论文

7.和谐共生 素质教育的哲学观的论文

8.浅谈小学语文中的素质教育的论文

9.浅析素质教育的实行路径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