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构建论文

时间:2020-09-25 11:18:26 教育学 我要投稿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构建论文

  1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现状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构建论文

  自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第一次提出信息素养概念至今,信息素养已经走过近40年的发展历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信息素养的内涵及其教育形式、方法等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数字社会的到来,信息和知识与所有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继续学习和终生学习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一种生活习惯,作为适应信息社会特质及与外界沟通所需要的一系列能力,信息素养其实已成为立足社会的一种竞争力。信息素养教育作为赋予个人有效搜索、选择及评估信息资源能力的过程,不仅是对学生进行信息检索等技能的培训,而且是对学生进行一种更高层次的、在信息社会中生存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涉及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媒体素养、信息道德及终身学习。信息素养教育是多学科的综合教育,涉及综合教育技术学、图书情报学、心理学、伦理学及信息技术等多门学科,不是通过一门课程和几个培训就能完成,更不是简单的技术和方法。高等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高校图书馆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以其拥有的信息资源和专业馆员优势自然成为高等学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核心,承担着它应尽的教育职责和义务,在信息素养教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得角色。目前,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一个需要向公众开放的新时代,高校图书馆也需要全方位展示其对学校的贡献与价值,信息素养教育成为高校图书馆价值评估的重要指标。目前,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形式有3种:

  (1)非专业性通识课程,即面向本科生或研究生的信息检索和信息利用学分课程;

  (2)嵌入专业课程的整合式教育,即将信息素养内容与专业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完成学科作业的过程中运用信息技能;

  (3)专题培训,主要包括新生图书馆利用指导和各类专题讲座。信息素养教育经过长时间的规划、实践和发展,其内容不再局限于信息检索能力、图书馆及计算机素养范围。信息素养教育的主体内容已经不再是文献和网络信息的检索,而是培养学生分析、利用、评价信息的能力及信息道德,其教学内容较为完整地涵盖了获取信息的意识、知识(含媒体素养)、能力及道德等多个方面。目前,国内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大多还处于通识教育阶段,其形式主要以信息检索课和图书馆资源的检索使用讲座为主,如新生入学教育、常规专题讲座、图书馆在线教学等,其提供主体一般为图书馆,对提升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用户行为习惯的改变,现有模式逐渐暴露出很大的弊端:

  (1)相对于庞大的师生用户群体,面对面的信息检索课或讲座的受众比例非常小,有限的讲师资源也导致现有模式难以覆盖全校;

  (2)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吸引新的学生群体主动参与;

  (3)现有的在线教学模式基本是原课堂教学的网络化再现,有些会加入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元素,让学生可以在线学习、提交作业及测试等,具备一定的交互性,但其传统的教学框架(学与用的分离)及模式对用户学习环境的限制(用户需使用计算机进行持续地学习),导致用户体验差,难以吸引用户主动、系统地学习;

  (4)非系统化的教育模块难以培养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具有信息素养能力的人才。

  2构建多层次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实践

  面对新形势和新需求,有些高校图书馆,如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均在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创新、拓展。为了保障学校教学、科研及学习的各类需求,浙江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浙大图书馆)经过多年的实践,从需求发展、人员分类等角度出发,针对本科生、研究生、教师、科研团队及科研管理人员的不同需求,为其提供系统化、层次化的教育服务,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

  2.1多级分层的新生信息素养教育

  新生信息素养教育历来是各个高校图书馆的一个重点。图书馆一般在新生入学之际,通过举办“入馆教育”主题讲座、发放新生手册、制作宣传板报等多种形式进行图书馆宣传,让新生充分认识图书馆。浙大图书馆非常重视新生入馆培训,对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不同的培训,并根据现代大学生的特点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尝试创新,希望新生从了解、感受到享受大学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使其更好地为适应数字时代做好准备。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体系根据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需求和能力的不同而进行分级设置。本科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以普适性教育为主,注重信息意识教育培养,让本科生初步了解图书馆功能、布局、服务及资源和意识到图书馆和信息交流的重要性,如“信息达人”系列活动。研究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则注重告诉他们信息素养对其未来几年的学科和科研的重要性,使其能在未来研究生生涯中主动培养自己的信息评价和利用、信息道德与伦理、专业资源了解与获取、论文写作规范等信息素养能力。

  2.2共性与个性并存的专题信息素养教育

  共性专题信息素养教育是指无专业限制的通用信息素养知识传播,教育内容包括常用数据库的使用、OFFICE等软件的应用及文献管理工具的利用等,一般通过常规讲座来实现。个性化的专题培训(个性专题信息素质教育)是指具有学科特色、特定人群需要的信息素养知识培训,教育内容包括医学文献的查找与利用、博士点基金的申请等,这类需求主要通过定制讲座来实现。常规讲座主要面向学校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教学科研人员开设,一般在图书馆内每周举办一次,旨在帮助学校研究生和科研人员在确定研究课题、立项、开题、研究或实验、论文撰写及投稿发表等学术活动的全过程中有效查获、组织管理及利用文献信息。定制讲座旨在满足学校各院系、研究所、学术团队、学生部、团委等社团的特定需要和个性需求,其组织形式一般是院系或团队向图书馆提出定制讲座的请求,图书馆根据其个性化需求(如学科竞赛)定制指导性讲座,讲座地点则根据需求设在院系或图书馆的小型研究空间。

  2.3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公共选修课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是教育部要求高校图书馆承担的唯一课程,浙大图书馆主要承担面向研究生的《计算机信息检索》和《生物医学研究信息快速获取和评价》两门课程。课程主要考虑系统化和层次化原则,采用课堂面授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这也是当前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所采用的主流形式。

  2.4面向“卓越”的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卓越工程师离不开灵活的学习和创新性的思维、熟练运用各种信息获取技能,以借鉴前人的经验,探索研发的捷径,直至产生创新的灵感。在此背景下,浙大图书馆以培养具备卓越工程信息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将教学对象划分为高年级本科生、硕士生及博士生,然后根据对象不同分别采用“嵌入启蒙”“融合成长”及“拓展提升”3种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通过实体传授和虚拟平台两个途径展开教学,期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1)嵌入启蒙:针对高年级本科生,采用播放自制动画视频和PPT演讲的方式开展嵌入式课程教学,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起飞打下扎实基础;

  (2)融合成长:针对硕士研究生,采用融入课题组的学术研讨和科研进程,以专题形式带动同学边学习边实践,扎实掌握查找和利用文献的技巧,从而让其信息获取能力伴随其科研过程共同成长,避免学过就忘的现象;

  (3)拓展提升:针对博士研究生在科研和学习中遇到的个案问题,开展“一对一”的服务,从而全面拓展提升其信息资源的获取能力、竞争情报的分析能力等。

  2.5泛在的新型信息素养教育

  在泛在信息社会的环境下,信息资源内容、信息设备、信息需求、信息行为、信息应用等莫不存在泛在性。笔者认为,在如此环境下,需要泛在的信息素养教育来实现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包括泛在的教育方式(如“云中课堂”)和泛在的信息内容(如“精品讲座”)。“云中课堂”以移动互联网为依托,基于学校的无线网络,通过云技术,实现信息素养课程的云端教学,是云服务与教育云(以云计算的方式来提升教育的效率和质量)的结合,体现了信息素养教育可以随处实现的特点。它将信息素养课件拆分重组,以情景模拟为主;它提出问题或者由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并设计方案,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多种工具来解决问题;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手持终端利用学校的高速无线网络访问云服务器,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喜欢的学习模式;这种方式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信息意识、信息工具使用能力及信息资源分析组织评价能力,从而逐渐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用户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实时地与教师及其他用户进行交流,加深学习印象。“精品讲座”则体现了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内容的泛在性。例如,浙大图书馆以打造系列“精品讲座”为核心,为配合讲座举办相关的导读图书展、藏品图片展等活动来营造图书馆文化氛围,如浙大图书馆举办了“寻找失落的文明——浙江文化系列”“艺术史系列”“国家记忆系列”“马一浮人文讲座系列”等精品讲座,吸引了大批听众的参与。通过这种系列精品讲座、文化讲堂的方式,吸引更多读者到浙大图书馆来,激发师生对内容的兴趣,进而引导读者在听完讲座之后查阅相关资源、进行延伸学习。与直接的信息素养教育授课相比,这种方式吸引了更多本科生的参与。

  2.6质量反馈及评价

  在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体系中,选修课程仅仅是其中的一项。因此,虽然考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评估方法,但在浙江大学的信息素养教育质量评价反馈中,它仅作为一个方面的内容。由于浙大图书馆的教育体系更多地是通过各类讲座、活动等非强制性方式来实现,因此其质量评估与反馈需要考虑较多的因素,质量评价指标包括PPT质量、参与人数、讲座活跃度(互动程度)、课件点击率、下载次数、用户反馈信息等,图书馆还根据质量考核小组定期考核结果,不断改进教育内容、提升教育质量、完善教育体系。

  3保障体系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人力资源等的保障。浙大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保障体系由人员保障、宣传保障及空间保障组成。

  3.1人员保障

  培训人员队伍主要包括馆员讲师队伍、学生信息专员队伍、专家队伍等。馆员讲师队伍建设将图书馆的个人馆员(PersonalLibrary)选拔与青年馆员业务素养培训相结合,统一教材、统一培训,借助馆员技能比拼大赛等活动激发馆员的工作热情,择优选拔一批业务素质过硬、工作积极性高的馆员讲师队伍。学生信息专员队伍建设则借助院系团委、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选拔一批对图书馆工作和服务感兴趣的同学加入到学生信息专员的队伍中来,由馆员讲师对其进行定期的统一培训,并设立相应的认证,学生通过认证后方可成为信息专员并为院、系、所的同学进行信息素养培训、图书馆业务的推荐等,特别优秀者也可被纳入到馆员讲师队伍中来。这将大大扩大图书馆业务宣传和培训的人员规模,确保将图书馆的各项业务辐射到学校师生。专家队伍是培养高水平且与时俱进的馆员讲师的保证,其职责包括指导图书馆各层次信息素养具体教学计划及实施,负责信息素养各类课程、讲座及项目等的督导工作,旨在促进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升教学水平与效果。专家队伍分为馆内专家队伍和馆外专家队伍。馆内专家队伍由图书馆咨询部、读者服务部和资源建设部负责人及具有丰富信息素养教学经验的专业馆员和学科馆员代表组成。专家组根据需求组织内部试讲,帮助主讲者改进课件及讲座质量。由主讲老师完成的课件和教学内容,必须经过专家试听这一程序,主讲老师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修改课件和教学内容,由专家确定后,主讲老师才可以向读者进行宣讲。馆外专家队伍由院士、教授等组成,由图书馆聘任或临时聘请,策划主讲“寻找失落的文明——浙江文化系列”等讲座,以提高学生的科学和文化素养、启迪其人生发展。

  3.2宣传保障

  浙大图书馆成立了专门的应用与服务推介部门,指定专人负责信息素养宣传海报的设计、制作与张贴以及制作讲座所用的PPT系列模板;指定专人根据讲座内容向不同的学科及用户(老师、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新生等)进行Email主动推送、通过网站发布讲座信息;指定专人做好现场摄影等资料的收集、新闻报道工作等。这样的宣传保障机制既可以让信息素养培训人员专注于内容建设,也使宣传工作做得更加专业、到位,进而保证讲座成效最大化。

  3.3空间保障

  环境的“熏陶”对于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好的`培训环境将会吸引更多师生的参与。因此,浙大图书馆除了使用各类大、中、小型会场进行信息素养培训外,还专门建设了研究空间、学习空间等,给用户提供一种创意性学习环境、创新的学习模式及共享的交流社区。研究空间是独立、全封闭的研讨室,每间可容纳6~10人,配有投影机、白板、会议桌、网络接口等,图书馆对其采用每间的使用者不少于4人、使用时间不超过4小时的方式进行预约管理,可在研究空间专门对某科研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并现场演示、交流。学习空间则为用户提供了相对独立的个人学习环境,配置大屏输出设备,用户可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上网获取资源、进行自助网络学习,并在需要时求助馆员进行相关辅导。知识空间则充分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软硬件的特殊要求,为学习、科研提供全面支持,计算机中预装各种常用的软件,还安装NoteExpress(一种参考文献管理工具)、化学公式和数学公式编辑软件等专业化应用工具软件,用户在此可以上网、自主打印、扫描、复印,进行工具使用和信息检索咨询等[7]。这些不同类型的空间为用户提供研究、教育及学习等活动所需的不同载体信息资源的一站式服务,提升了信息素养教育成效。

  4实践成效与延伸思考

  浙大图书馆在构建高校多层次信息素养教育体系的过程中与学校本科生院系等进行了多次意见交换,结合对国内外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状况与趋势的考察,完成了《图书馆多层次信息素养教育指导体系框架与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分层设立了面向不同用户群体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及相应的信息素养能力指导实施方案,确立了负责本科生、研究生及教学科研人员的教学工作的责任部门和协同部门及其职责和工作内容,保障了多层次信息素养教育工作有序开展。经过几年的实践,浙大图书馆多层次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图书馆开设的各类与信息素养教育相关的教学、讲座及其他活动,得到学校师生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喜爱,如常规讲座时常爆满,师生纷纷发邮件表示感谢,认为图书馆举办的相关讲座让其受益匪浅;得到学校相关部门(包括本科生院系和大学园区)的认可,面向新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方案被列入学校新生教育计划;得到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主管部门的重视,面向卓越的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已被列入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用户需求的变化,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也需要不断变化。例如,当前轰轰烈烈的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运动正在激烈地影响着全世界的高等教育模式,将会给信息素养教育带来怎样的冲击?笔者认为需要思考两方面的问题:第一,信息素养MOOC对图书馆员的冲击问题,这将与其他MOOC的冲击一样,且信息素养教育作为一种通识教育,更易于“MOOC化”。然而,教师的天职是授业和解惑,MOOC在授业方面能做得很好,但如何能保障高质量的解惑呢?且教师现场授课的与时俱进性与地域文化特性也是MOOC难以跟进的。第二,高校图书馆如何参与本校轰轰烈烈的MOOC建设?笔者认为图书馆应该从一开始就介入,在各种MOOC设计中嵌入信息素养教育内容,这样将能更好地实现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碎片化时代”的来临极大地影响了用户的学习习惯,用户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改变。人们用于学习和研究的时间被频频来袭而又无序的大量信息和包含着信息的各种事务割裂得支离破碎,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自己的生活充满了时间碎片。针对这一挑战,高校图书馆可以将信息素养教育内容进行“碎片式信息传播”,让有需要的用户完全可以利用其时间碎片进行“碎片化学习”,“云中课堂”的设计初衷即源于此。当然,“碎片式传播”并非简单地将信息素养教育碎片化,必须“形散而神不散”,需要系统化的设计、布点及管理。总之,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是一个系统、复杂而又必须开展的工程,是人类适应信息社会的生存之道,是学习型、知识型社会的基础要素,高校图书馆必须对其进行系统、分层规划并积极实施,同时也必须耐心地看待效果,并将其置于战略高度对待。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构建论文】相关文章:

1.高校成人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浅析论文

2.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体系的构建论文

3.学生信息素养现代远程教育论文

4.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浅析论文

5.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应用论文

6.信息素养MOOCs教育课改思考论文

7.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举措论文

8.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构建论文

9.关于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构建研究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