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无为思想的低碳意蕴论文

时间:2020-07-30 16:59:02 教育学 我要投稿

老子无为思想的低碳意蕴论文

  摘要:当今社会科技高速发展,可是也带来了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后果。重新审视老子的“无为”思想,挖掘其内在的“低碳”意蕴,为低碳生活、低碳文化和低碳哲学提供传统文化的支撑。

老子无为思想的低碳意蕴论文

  关键词:老子;无为;低碳生活

  低碳“是指较低或更低的以CO

  2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1]11。为了控制CO2的排放,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签订了《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规定:“2008年到2012年第一承诺期发达国家的减排目标作出了具体规定,即整体而言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2]虽然老子的思想只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大放异彩,但是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重新审视老子的哲学思想,会发现他的“无为”思想包涵了丰富的“低碳”意蕴。

  一、“小国寡民”中蕴含的低碳生活当今的科技文明使我们人类能够在地球上占据统治地位。但我们面临一个新的问题:过度开发,滥用资源。

  这就让我们重新审视“小国寡民”中蕴含的积极意义。“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作为“至治之极”,“并不是一个社会,而是一种人的精神境界”[3]。

  1.“小国寡民”思想对全球各国的启发近百年来在发展的同时,发达国家消耗了地球上的大量能源并还想继续消耗下去,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对于资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也非常严重。美丽的地球已经是千疮百孔,蓝色的天空也蒙上了一层灰色。

  老子认为:“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人类具有很强的积极向上的创造力,这是我们向前的动力;但它的另一面就是无尽的贪欲。每个国家在发展的时候经济利益至上,追求更上一层楼的经济目标。大量省力机器的制造,成片农田的被开垦,石化资源的被使用,大量生物的绝迹,都是为了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发达国家,人均消耗大量的物品,使国家成了一台巨大的向其他地区、向整个地球索取资源的机器。这样产生的前景是,国家可能越来越富裕,地球却越来越贫穷。当地球上的人类富裕的时候,地球上的资源也许就成了零。所以,我们人类在向前的同时,应该保持俭朴,创造力高调,消耗资源低调,使地球能随着人类向前而向前。

  2“.小国寡民”思想给中国发展的启示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总量逐年递增,人民生活水平也有极大的提高。我们还要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一切都需要发展、向前。似乎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与我们的实际情况格格不入。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老子认为,深知雄强,却安于雌柔,才是安身保命的根本。我们国家在快速的向前发展中需要大量的资源,没有资源,我们就不可能强大。今天的现实情况好像是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就能够从自然界开发出尽可能多的能源,我们占有绝对的话语权,自然界只有服从。老子认为强大的同时,必须清醒知道自己的弱小。我们不会创造资源,只会使用资源;一旦资源枯竭,气候恶化,我们只有受到更大的损失。我们曾骄傲的造纸厂污染了整条的河流,鱼儿死亡,庄稼坏死。

  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应该持之以恒的向前。但如果发展是以生态作为代价,我们应该忍痛放弃眼前的利益。现在的无为,未来也许可以无所不为;现在的有为,以后可能是自断其为。

  3“.小国寡民”思想对于个人生活的指导老子认为:“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只有少私寡欲、纯任自然才不会进入死亡的范围之内。我们需要良好的物质条件满足我们的生活,保障我们的生命,不过这仅仅是一个基本的条件。人之所以为人,更在他的精神上。当我们掉入物质消费的循环之中,为了生活而生活,便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为自己戴上了枷锁。我们的精神空虚,自然界的`资源也在空虚。何不换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少从自然界索取,给我们腾出时间,享受自然界。自然界包括万事万物,人类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只有顺应自然人类才会生存的更为长久。

  二、“处无为之事”中积淀的低碳文化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整个人类社会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提供物质的同时也在破坏着自然界的平衡。今天越来越多的学者呼吁在日常生活中要培养一种节约的、低碳排放的生活模式和文化氛围。所谓的低碳文化,“指的是在人们的文化生活、生产实践中,要有低碳消费、低碳排放的意识和行为……低碳文化既是一种科学文化概念,也是一种科学文化手段”[1]12。低碳文化就是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但要有具体的降低碳排放量的措施和政策,而且要养成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我们不但要马上行动起来,还要在意识中高度重视。其实,这种生活的策略在老子的思想中已有表现。

  春秋时期每个读书人、每个国君都想通过自己的学说和力量在“中国”占有一席之地。游说、合纵、连横、武力,天下如一锅开水,沸沸腾腾。那个时期,天下不统于王,大家“逐鹿中原”,老子的无为只能意味着挨打,没有人愿意信奉,也没有人敢于信奉。老子在他的学说中提到:“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无,是形成天地的本源;反过来,天地的本源也来自于无。“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世界上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但攻击最坚强的东西还是需要水。老子的学说中是在“无为”中隐藏着“无所不为”,而我们今天的做法是“无所不为”,而很少考虑“无为”。人类的足迹烙在了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科技之花曾经幻想着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进入到21世纪,人类才发现发展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可谓是顾此失彼,让我们焦头烂额。老子学说中“无”、“弱水”的文化重新进入到我们的视野。我们不得不检讨我们的做法和思想,“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人类应该真正行动起来,放弃高消耗的发展模式,降低大气中碳的排放量。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的发展,以此制定自己的前进策略。我们的发展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而是融合于自然之中。对于那些不必要的排放碳的生活方式,一定要摒弃。从各个国家到每个人,都要密切关注自己每天的碳排放量。要让每一个人都知道,我们今天多排放一克碳,明天可能要用十倍的力量消除掉。老子曰:“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4]。社会的文明是一种高度的精神文明,是一种可以长久持续的文明。我们今天可以从老子的“处无为之事”中吸取“低碳”的无所不为的新时代的营养。整个国家培养一种在集约中发展,在“无为”中竞争的全新的文化意识。

  三、“吾无身”透露出的低碳哲学一个人的哲学观可以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哲学观。进入封建社会之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存条件越来越好。人们对于自己的注意势必越来越多,个人中心论、国家中心论的观点非常普遍。但老子认为:“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老子认为想拥有,一定要勇于失去。失去自己的一切欲望,你就拥有驾驭一切的力量。不追求富裕的物质生活,不追求“先贤”、“圣王”的名号,自己就可以任意驰骋。这样的哲学观太理想化,在春秋时期“吾有身”还不免挨打,被杀戮。“吾无身”呢?谁也不敢去想。

  我们今天的哲学观还主要是社会逐渐向前,向更发达的情况发展。一个社会形态既有物质文明也追求精神文明,但首先要解决物质文明这个基础。人类进入到20、21世纪,经历着超加速的发展。技术在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不断改变着我们的思想。我们正按着既定的目标改造地球,使所有的一切为我们服务,人类的成就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满足。但危机却悄悄来临,环境正在一步步恶化。老子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认为天地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的一切运作都不为自己,所以天地才能够长久。天地最初并不为自己,最终成就了自己的长生。人类时时都在为自己,极度地发展自己,较少考虑到其他生物的感受,整个地球的感受。为了自己的发展,不断地让其他的力量为自己让步。最后,当其他的整个系统运转出问题的时候,人类也就无法生存了。这不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出问题了,而是我们考虑世界的方式出现了偏差。

  今天资源越来越枯竭,地球已经不堪人们的重负。这个时候,我们如果还要追求过度的“吾有身”的话,最终我们整个人类一定“吾无身”,集体进入又一轮生存恐慌之中。“吾无身”不应该是一个口号,它应该是我们每天点滴之中的一种“低碳”生存意识。

  参考文献:

  [1]罗顺元.论低碳文化与文明前景[J].发展研究,2010(5):11.

  [2]《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与国.京都议定书[EB/OL](.2002-09-30)[2010-11-23]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9/03/content_548525.htm.

  [3]张念.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双重阐释[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12):66.

  [4]耿云峰.从老子的无为而治看领导艺术[J].理论探索,2010(1):80.

【老子无为思想的低碳意蕴论文】相关文章:

1.对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美学思想的感悟论文

2.老子与王弼伦理思想比较论文

3.低碳经济与绿色化学的教育论文

4.谈老子的女性哲学思想

5.试论盐业低碳经济的转型与发展论文

6.关于低碳农业经济的思考论文

7.对马克思消费思想的双重意蕴进行研究论文

8.油气公司低碳经济认知及启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