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乡土资源发展农村艺术教育的思考

时间:2020-09-20 10:44:40 教育学 我要投稿

利用乡土资源发展农村艺术教育的思考

  导语:农村艺术教育的发展,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拓展农村艺术文化教育资源,采用不同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多舞台,让学生学习,这是一个较好的途径。

利用乡土资源发展农村艺术教育的思考

  长期以来,很多美术教师认为艺术教育资源即是所教的美术教材、教具、学具、挂图、多媒体资源等,教学就是教教材、再现编者意图的过程。其实,在新课改的学习和培训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艺术教育课程不仅仅是由专家编制、教师执行的静态文本,还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创建的鲜活的发展形态。支撑美术课程的物质资源也不应该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进、变化和更新。

  一、挖掘乡土资源的美术价值

  随着现代教育思想的普及和课程理念的不断更新,我越发感到,因地制宜、让每一位农村孩子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善于发现美的眼光、动手操作创造美的能力、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美好品德、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怀等,都应是普通教育美术课程永远追求的目标。

  要实现这一目标,作为教师的我们就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实践,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出课堂,到社会、家庭、大自然中去发现、寻找,感受美术材料的形态、肌理、色彩、质地,让学生感受到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并不神秘,美就在自己的身边、在自己的生活中。

  师生共同发现新材料、利用新材料的过程也是学习美术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创造美术课程的过程。新课改提出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素材,这就意味着教师既要充分挖掘美术教学中生态教育素材本身的教育意义,又要创造性地赋予其他的教育意义。为此,教师应该大胆地发挥创造性,让生态教育素材为我们心中想实现的教育目的服务。艺术来源于生活,为了让学生创造性地表现生活,我们要引导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变化,为他们创作积累素材。

  二、将乡土资源引入美术课堂

  众所周知,上美术课,要准备很多材料,如画笔、颜料、纸张等。要购买这些材料,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花费。如果没有这些材料,美术课便难以开展。为了改变现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美术的兴趣,我提倡学生将乡村随处可见的材料引入课堂。于是,在美术课上我制定了三条原则:贴近学生生活,适合学生身心发展;容易获取、便于携带;经济实用、有开发潜力。

  鉴于学校地处农村,农作物材料随处可见,我们在美术课上将一些材料引入课堂,如将普通的瓜果蔬菜,或因势造形,或巧妙利用其固有的质地、颜色,设计装饰或依照构思再进行简单的切削、组合、拼贴、雕刻,制作出一件件或夸张或写意的传神作品,如用苦瓜和洋芋制作小老鼠、用茄子制作海豚、用南瓜制作孔雀、用苹果等制作神气十足的小精灵等。没有橡皮泥制作泥塑,可以使用随处可得的黏土、马铃薯、红薯、南瓜等;鸡蛋壳、毛线、碎布,都可以用来制作手工艺品。

  用茅草的花穗做成的猫头鹰,用茅草茎编成的风车,用竹管做成的乐器,用碎布做成的仕女图,用皱纹纸做成的白雪公主……于是,美术课堂便成为学生的手工作坊,别具一格的装饰画也应运而生。

  三、拓展农村艺术教育资源

  农村艺术教育的发展,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拓展农村艺术文化教育资源,采用不同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多舞台,让学生学习,这是一个较好的途径。

  于是,家乡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墙一角、一人一景等教育素材均成为塑造学生动手、动脑、合作、创新以及学生个性培养的教学素材,而且这种素材是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挖掘、丰富的,它的价值是在“创造性”使用的过程中显现的。

  继续开发应用本土的教育素材,成为我们农村学校美术学科教学素材持续开发与应用的一种重要形式。同时,教师还要善于用孩子的眼光去继续挖掘更多的美术素材资源,并尽可能多地运用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教学。学生也能通过挖掘身边资源,经过美术课堂教学转化,美化生活,提高审美情趣,唤起他们热爱家园、保护生态环境的欲望。实践证明,这些做法是把学生从想学美术而又怕创作不好的畏难情绪中解放出来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