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教育研究

时间:2020-09-21 20:13:38 教育学 我要投稿

初中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教育研究

  为了开展优秀民俗文化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搭建宣传民俗文化的平台,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丰富相关的民俗文化知识,拓展民俗文化的视野。

初中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教育研究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营造民族文化的教学情境、在阐述文本过程中讲述民俗文化、搭建宣传民俗文化的平台”的不同方式开展民俗文化教育,以便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民俗文化;语文教学

  民俗文化一直都是民族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来源,是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开展民俗文化教育,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观念、民俗意识,继承传统文化,提高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并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1.营造民族文化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对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方式。为此,教师在开展民族文化教学的时候,应营造一个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其中获得文化感染与文化教育。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教师可以采取内引、外联、内联等方式,对学生开展民俗文化的渗透,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与教学需要,设置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为了营造民族文化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在教室营造民俗文化氛围,如可以在教室的墙壁上贴上节日风俗画、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诗句谚语等。教师也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传统年画、节日风俗画和一些关于民俗文化的谚语,努力营造一种赋予民俗文化氛围的情境;或者教师可以根据讲课内容,选取合适的视频,等等。

  如在教学《苏州园林》这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准确了解文章中所渗透的苏州民俗文化,教师让学生通过网络或者其他途径,搜集与苏州园林有关的民俗文化知识。然后把搜集的资料张贴在教室里,营造一种民俗文化的氛围。还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比一比哪个小组搜集苏州园林的资料最多、最齐全、最精美,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在上课的过程中,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有关苏州园林的视频,让学生在视觉审美感受中领会苏州园林文化的美妙与精深。教师还可拿苏州园林与西方园林、故宫园林等互相比较,给学生一种视觉上的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播放苏州居民的民俗习惯。通过苏州园林民俗文化的营造,让学生了解苏州的风俗,这样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2.在阐述文本过程中讲述民俗文化

  初中语文教材的篇目中,有许多民俗文化的内容。教师应在讲解课文的时候,挖掘文本中的民俗文化内涵,并以适当的方式,把民俗文化价值与内涵讲述给学生听。教师在教学中,可从课文的阅读提示、注释、字词句等方面入手,整理与之相关的民俗文化知识和哲理内涵,可从课文的情节中挖掘特定的民俗文化含义,可从文章的主题上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传统美德因素。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对传统民俗文化有系统的认识,也能对学生的价值取向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在《孔乙己》这课,其中也讲述了江浙一带的饮食文化。如鲁镇的酒店布局:当街曲尺形的大柜台,柜台里面预备可以温酒的热水等,这些都是江浙一带的布局。在饮食上,只有穿长衫的,才能踱步进入店面隔壁的屋子,要酒要菜……教师应该在讲述课文的时候,重点讲述这些知识,让学生了解古代江南一带的民俗文化,间接也对学生开展了传统文化教育。

  3.搭建宣传民俗文化的平台

  为了开展优秀民俗文化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搭建宣传民俗文化的平台,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丰富相关的民俗文化知识,拓展民俗文化的视野。在民俗文化的宣传平台上,教师可以根据语文教材内容,以课文为依托,选取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开展相关的民俗文化专题探索。或者对课文民俗文化内容进行拓展与延伸,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借助课文,指导学生去阅读家乡民俗文化的书籍,了解家乡的服饰文化、节令文化、婚嫁文化等,让学生传承民俗文化知识,形成热爱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如《江南春绝句》是讲述江南春天的景象。教师可以借此课文内容,让学生搜集本地区是如何庆祝春天的。学生经过一番搜集资料的探究,整理不同的观点与资料。如壮族的“三月三”歌节、云南傣族的“泼水节”,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形成热爱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初中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教育研究】相关文章:

1.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研究论文

2.幼儿生活中渗透多元文化教育论文

3.初中英语跨文化教育研究论文

4.情景教学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5.初中语文写作评价研究论文

6.竞赛法在球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教学论文

7.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论文

8.加强初中语文写作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研究论文

9.中职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质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