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时间:2020-11-07 12:20:46 教育学 我要投稿

浅析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导语:学科教学中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应该体现科学性。本文是来分析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浅析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中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必不可少的教育任务。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一门学科的任务,而应该渗透在所有学科教学中。学科渗透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心理学相关理论,提高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发展水平,最终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目的的教育活动。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第一,就教育目的而言,各学科教学的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及身心的全面综合及和谐发展。第二,就教育载体而言,各学科课程本身及教育过程中就隐藏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教材作为教学的载体,其中包含的并非都是文字、数字、符号和插图,它还包含了丰富的心理信息。学校所开设的各类课程中都显性或隐性地蕴含着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可供开发利用。而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认识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双方互动交流的过程,亦是师生双方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表现和形成的过程。第三,就目前学校的教育现状而言,中小学的课程体系已经相对稳固,单独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课具有明显的人为操作痕迹,而如果以学科教学渗透的形式进行则可以在不增加人力、物力、财力及时间的条件下达到目标,符合经济实用的要求。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进入学校各学科教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才算真正的实至名归。[1]

  一、正确树立现代教学观和学生观

  现代教学观明确提出要把学生看作学习活动的主体,注重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新时代的教师必须树立现代教学观。一是要有正确的教学目标观。传统教学把传授学科知识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这容易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而现代教学观则把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更加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二是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评价观。传统的教学评价过分侧重甄别和选拔功能,忽视了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严重阻碍了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而现代观念的教学评价则更加重视教学活动中的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更多地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开发学生的潜能,健全其人格的发展。

  教师具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决定了教师对学生施以什么样的教育,直接影响教师对学生教育过程及其构成要素的认识,从而导致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认识、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的不同。一直以来我们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审美、道德生活和需要与权利,使教育教学活动脱离了学生生活本身,过于注重学生的未来生活而轻视了学生的现实需要,从而导致教育难以体现学生的全部意义和人生价值。现代学生观认为我们的教育是基于认识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和遵循学生独立的不同于我们成人生活为逻辑起点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必须珍视学生的世界和生活,把学生看作独立的个体,尊重其发展的需要和权利。

  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树立了现代教学观和学生观,才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最终实现学生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二、合理设置学科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教学目标是学校学科教学顺利开展与进行的方向标,教学目标的设置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质量规格和水平。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决定教学工作成败的重要环节,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只有同时反映学生的心理层面时才能形成完整的目标体系。现代教学理论把教学目标定位于一个涵盖知、情、意、行的多方面、多元化体系,一方面学科内容的传递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基础,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使学科内容心理学化;另一方面,学科内容的传递根植于学生的全面综合和谐发展,强调的是以学生心理发展与心理活动为基础的情感过程和认识过程的双向统一。因此,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为总体目标,根据各学科教材具体实际和学生表现设定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学科教学中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应该体现科学性。第一,是各学科教学基本目标的内在要求。教材本身直接或间接蕴涵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而不是教师脱离教材实际和生活实际额外强加的。第二,是各学科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的基本要求。各学科教学的目标不是单一外显的,而应是把知、情、意、行相结合,各目标相互交融、相互渗透,要具有整合性质。第三,各学科教学目标的差异性。由于学科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所以在制定各学科教学目标时要因地制宜地去设定。文科类性质的学科可借用学科内相关素材资料渗透对学生心理素养和心理品质的培育,而理科类性质的学科则可以借用学科特点侧重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和良好学习态度及习惯的培养。

  三、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潜藏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在学校各类学科教学过程中,它们都各自有其自身的教学内容,但也都不同程度地潜藏着各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语文、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等社会科学类学科都显性或隐性地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语文教材为学生认识社会和体验生活提供了载体,为培养学生心理品质提供了营养。在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和人格教育,还可以通过作文教学或指导学生写日记等形式来转移学生的消极情绪,克服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悲观心理,升华学生的情感,进而促进学生心理的良好发展。在思想品德课中教育者可根据教材内容,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和学生具体情况,积极挖掘学科教材内的积极心理因素激发学生的社会情感,增强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培养学生社会适应性,进而促进自身全面综合发展。

  小学的科学课,中学的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等自然科学类学科,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各种心理品质的支持,有助于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观察力、探究力和想象力,以通过对自然的热爱转化为自我心灵的升华,促进和发展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大自然是广阔无垠和充满神秘的,在科学、物理、生物课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领略大自然,通过亲身实践来获取直接的认识,还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尽量给学生呈现自然实物让学生真切感知。这样可以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和勇于创新的习惯,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形成他们各具特色的创造个性。[2]

  音乐、美术和体育等艺术类性质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课程本身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体育运动不仅能够使学生放松心情、精神振奋、缓解心理压力,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音乐可以使学生放松心情、丰富想象,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还可以让学生感悟人生真谛,体验幸福和快乐。美术中的绘画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还可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有效缓解学生内心的压抑,也很容易使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体验到乐趣,从而促进学生去发现自己和认识自己。[3]

  四、加强课堂管理,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表现力和发展力,只有在个人能够感受到心理自由和安全的环境下,才能得到最优化、最有效和最大化的发挥和发展。由此可见,课堂心理氛围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绪的变化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有助于教师授课,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交流互动,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而过于紧张压抑的课堂心理氛围则会使学生情绪紧张、惶恐不安,学习不在状态,造成学生记忆力下降,学习效果也随之下降。因此,营造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不仅可以开阔学生思路、缓解学生心理紧张、丰富学生想象、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提高学生记忆,还可以有效加强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认知方面和情感方面的交流互动,从而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更加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双向和谐发展。

  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持续稳定的、协调融洽的、民主自由的心理关系,是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情感保障,是实现学生身心全面综合发展的有效保证。当课堂教学活动中充满和谐、民主的氛围时,教师就相对容易对学生进行情感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建立和谐、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不仅能够充分发掘教师和学生的潜能,让课堂氛围变得宽松愉悦,而且还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和完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

  2.根据学生实际选择有效的课堂管理模式

  课堂管理模式是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隐性因素。教师应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选择有效的课堂管理模式。民主型的课堂管理模式有助于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成长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开放型的课堂管理模式营造的是一种师生间交流、互动、自由的课堂氛围,这样不仅有助于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学生敞开心扉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还有利于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进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五、提高各学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各科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决定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中能否顺利渗透的关键。教师教育具有示范性,教师如果心理不健康、心理素质差难免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的心理素养尤其是个性品质如性格、意志和情感等都会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地影响着学生,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的成败。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很好地控制自身的情感变化,张弛有度,维护师生之间心理相容的良好课堂氛围,学生就会逐渐变得稳重。另外,教师是否拥有良好的心理素养也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教师如果具有良好的性格和品质,学生就会在无形中受到熏陶,向好的方向发展。所以,教师应该努力掌握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提升自身的心理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各种心理品质的发展规律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地、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使用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有力保证,教师要灵活运用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治法、游戏法等方法,在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另外,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掌握一些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自我接受能力的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在学科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交流讨论或小老师的方式进行锻炼。教师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还应学会整合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结合学科课程中的情感因素自我教育,学会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发挥学生同辈群体的积极影响。

  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综合素质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增强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和增强社会生活能力的有效方法。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需要所有教师的共同支持和努力,这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能做得更好、更有成效也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继续探索研究

【浅析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相关文章:

1.小学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

2.浅析现代教育技术和英语学科整合的意义论文

3.浅析论艺术教育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的教育理论论文

4.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渗透教育论文

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析及其对策

6.心理健康教育与班级管理学科论文

7.幼儿教育中渗透创造思想的教育论文

8.诚信教育在会计教育中的渗透论文

9.浅析汽车保险理赔骗保原因及教学中的德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