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政府宏观调控的发展分析论文

时间:2018-04-29 17:53:43 经济学 我要投稿

解析政府宏观调控的发展分析论文

  随着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政策的完善以及节能减排工作责任的落实,地方政府以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为代价换取经济和财政收入增长的行为将受到抑制。

解析政府宏观调控的发展分析论文

  科学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这就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了解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大势,把握国内宏观战略调整的关键,以明确区域的发展方向,找准区域发展的空间节点,这是当今任何一个区域或地区推进发展必须认真而又审慎思考的重大课题,尤其是要从区域经济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的角度,探索我国内陆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问题。从时代发展趋势和加快区域协调发展要求出发,本文就“我国宏观发展战略变化与内陆区域发展路径选择”这一问题做一些浅尝性的思考。

  一、我国宏观发展战略变化呈现的特征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融入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受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加之在发展过程中,我国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凸现,国家对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其调整变化的特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发展战略的总体性。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由过去以行政区划为主体的“省份经济”向区域经济为主体的“总体经济”的发展战略转变,其核心是把我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块,即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其战略指向又是东部率先、东北振兴、中部崛起、西部开发。在这四大块的“总体经济”发展战略下,国家又实施了打造“增长极”的区域发展战略。至目前为止,国家先后批准了#% 个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东(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深圳经济特区、海西经济区、江苏沿海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横琴总体发展规划)、中(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西(成都市、重庆市的成渝综合改革试验区、北部湾经济开发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这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的批复和出台,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速度来看,均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所罕见,也使我国形成了“总体经济”发展战略下的区域增长极格局。

  2、发展布局的功能性。国家在提出总体发展战略以外,还提出了建设主体功能区。为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从划分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宗旨来看:优化开发区域是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这个地区实际上指的是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等沿海发达地区;重点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这个地区很大部分应该指的是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的城市集群区;限制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这是一个需要一些保护的地区,实际上现在把农业区也都划分为这个地区,就是作为生态区;禁止开发区基本上指的就是现在已经设立的各种自然保护区。

  3、发展产业的规划性。提出总体战略和功能区建设的基本依据是,我国当前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发展阶段。统计数据显示,!""/ 年中国经济和沿海一些发达区域经济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比照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历史经历可以得出结论,目前全国人均0*1 超过。""" 美元,意味着我国社会经济总体上已接近或正在完成技术成熟过渡阶段,由此积蓄了足够的能量,启动大众高消费阶段。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教授提出的“经济增长阶段论”认为,“成熟阶段”是“一个社会已经把(当时的)现代技术有效地应用于它的大部分资源的时期”,其主要标志包括产业多样化、新的主导部门发展壮大并代替了“起飞”阶段的老部门。而“大众消费阶段”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城市化加速以及城市人口居住的郊区化。面对这样一个转型升级的发展阶段,我国产业政策也出现了重大调整,国家先是推出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即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物流。今年国家又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2 大产业,这2 大战略性产业必将成为我国新一轮刺激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

  4、发展调控的常态性。为了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也为了管好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掌控好全局和地方的发展,一国发展经济都要适应市场的发展变化对其经济政策、措施进行一定范围的调控。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包括我国经济都进入了一个加速调整的时期,而且这种调整的状态可能是频繁和剧烈的。比如:!""、年,为防止经济发展过热,中央实施了“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宏观调控政策,主要是货币政策从紧,土地政策从严,财政政策转向;到!""/ 年下半年,由于受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为防止经济发展过度萎缩,中央及时调头,实施了以扩大内需为核心内容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扩张的财政政策。!""0 年1 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0 年第二季度)》指出,下阶段将坚定不移地继续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根据国内外经济走势和价格变化,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动态微调。进入!"#" 年新年伊始,央行出其不意地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1 个百分点2 其宗旨是为了遏止商业银行不均衡投放信贷的不良势头,同时也把抑制通胀和资产泡沫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宏观政策调控,保持经济平稳可持续增长,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将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

  二、我国宏观发展战略变化激发的态势

  我国宏观发展战略的变化,也给我国经济发展格局带来了多种新的发展态势,使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走向和决策思路沿着螺旋式上升的轨迹,正走上一个新的发展境界,也给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赋予了新的决策思考。

  1、推进规划区域发展的积极态势。国家总体发展战略激发的一个态势是,过去地方主要是向中央要项目和资金,现在更多的是地方政府向中央政府要规划,尤其是去年以来,伴随着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相继出台,各省区市“雨后春笋”

  般掀起了将地方层面发展诉求搭车到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规划的热潮。如:江西提出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圈”,安徽提出建设“皖江经济带”,河南提出打造“中原城市群”,辽宁提出环渤海经济带,陕西提出建设“关中经济区”,新疆提出构筑“环天山经济圈”。地方区域发展在中央和地方两种动力的推动下全面辅开,突出的是使地方能够准确找到自己的定位,依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寻求新的发展途径。

  2、促进产业梯度转移的“落差态势”。国家在对国土进行功能划分的同时,又对功能区的产业发展进行了“转折性布局”。对沿海发达地区的布局是:产业发展取向“高端”,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构建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对中部地区的产业布局归纳起来就是“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即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这就使我国经济发展具有了阶梯性特征,沿海———中西部形成了巨大的“经济落差”,这种“落差效应”将会使东部发达地区的下游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内地,实现阶梯性布局,形成产业的“内部回旋”。还有一个就是我国产业振兴规划的确立,其目的就是要大力限制和淘汰一些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和部分产能严重过剩的产业,对一些还具有竞争力的传统制造业也由东引西,异地发展,这也必然会导致大规模的产业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