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保险的角度分析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现存的问题与改革对策论文

时间:2020-06-16 16:55:37 金融保险 我要投稿

从保险的角度分析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现存的问题与改革对策论文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我国金融业的迅速发展,各本科院校相继开设了金融专业,截至目前为止,开设金融专业的本科院校已多达130余所,这不仅顺应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而且还能为国内外金融行业培养所需的专业人才。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一员,不少高等职业院校也纷纷效仿本科院校,在原有相关专业的基础上,衍生出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金融专业,但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往往陷入一个误区,即过分重视银行业与证券业的课程教学,而忽视了金融行业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保险业,那么,如何从高职院校的实际出发,使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更加多样化,最终培养出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素质金融专业人才,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

从保险的角度分析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现存的问题与改革对策论文

  一、我国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现存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单一,学科特色不突出,不能体现大金融(包括保险学)的内在逻辑性

  现代金融的二大领域分别是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伴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实行混业经营,并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务,其中保险服务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保险业和银行业、证券业一样,已然成为现代金融领域同等重要的“二驾马车”。同样,如果一所高校的金融学科没有设置保险学方面的课程,其金融学科就是残缺不全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制约其金融学科的发展高度。

  以某些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为例,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与经济学相关的基础课程外,其他专业课的设置都过分倾向于货币银行学与证券学,保险学只是作为选修课课程或者可以说是附属课程列入金融专业的教学计划,而在每年一度的专升本考试中,保险学是专业课必考利月之一,个别学生因在校期间没有或很少学习过保险学方面的知识,导致考试失利,学业上也遭受不小的损失。

  (二)学生素质整体偏低,数学基础差,不能掌握专业化的数理知识

  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较强,但基础知识薄弱,对于内容枯燥的知识,尤其是专业化的数理知识,则学习效率低,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都有待提高。但事实上,金融专业的许多课程都不可避免地要与数学拄钩,有的课程甚至还需运用高等数学方面的知识。在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如果高职院校一味地照搬本科院校,不仅培养的学生缺乏职业特色,不能很好地满足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要求,还会导致高职教育“画猫不成反类犬”的尴尬局面。

  除精算学这一模块,保险学涉及到的数学原理和公式并不多,无论是理论性知识还是实践性案例,教师只要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加以引导,学生们是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所以,对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说,与其开设一些听起来“高大上”、学生们却不能正常“消化”的课程,不如引导他们多掌握一些浅显易懂且贴近生活的实用性知识,在现代金融学体系的二大领域中,保险学便很好地体现了“简单实用”这一特点。

  (三)就业口径窄,就业率低,不能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以市场为导向,致力于培养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从目前的办学现状来看,部分高职院校的个别专业忽视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偏离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标准与规格。

  以笔者所在院校的金融专业为例,其就业率与商学院的其他六个专业相比有明显差距,在2014年毕业的98名毕业生中,最终从事跟金融相关工作(指银行和证券公司)的毕业生,仅占全部人数的10%,而面对入职门槛相对较低且对毕业生需求量大的保险公司,竟无一人选择到保险公司就职,这除了受社会上对于保险行业和保险人员传统偏见的影响之外,最关键的原因可能在于大多数高职院校毕业生眼高手低,将自己的职业定位设置得过高,对就业单位挑二拣四,这种现象不仅会造成专业人才与相关行业的`供求脱节,还会导致人才资源的浪费,进而与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违背。

  (四)专业教师资源匮乏,缺少一定的实践经验,尚未形成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

  相比较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结构尚不合理,金融类的专业教师,尤其是新兴学科如保险学的教师资源缺乏,有不少专职教师并不是科班出身,且在金融领域缺少学术权威与科研成果,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会影响相关专业课程的建设,同时也会给学生带来相应的负面情绪。

  近年来,为改进并优化教师梯队结构,高等院校包括高职院校不断引进年轻教师,这些教师大多是应届毕业生,在专业知识层面优势较大,但在教学以及实践经验方面则存在一定的劣势。另外,金融行业的日新月异需要高校教学内容的更新,这就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我国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改革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以学生为本,从实际出发,打造具有高职特色的金融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应针对学生自身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情况,注重培养学生在某一领域的实践能力。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可以适当借鉴西方一些高校的做法,灵活采用“1+1+1”的教学模式,即在第一学年,规定所有学生统一学习与金融专业相关的基础课程,如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经济学基础等专业课程;经过一年的过渡阶段,在第二学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从银行学、证券学、保险学这二个不同的专业领域任选一个具体的发展方向,比如选择了保险业务的学生,必须要学习人身保险、财产保险、社会保险、保险投资、保险法学等课程,简言之,就是将“大金融”专业细化、分专业方向教学;在最后一学年,这也是体现高职院校职业特色的阶段,学生通过在校企合作单位或实训基地的实践锻炼,以及专业教师的跟进指导,能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工作,同时为毕业后进入职场奠定良好的基础。

  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应针对市场需求的变化来调整教学内容。一方面,由于金融行业的发展,许多金融业务须要持证上岗,如在保险公司从事保险业务,无论财险还是寿险,员工一律要考取保险从业资格证书,另外,大多数高职院校实行“双证书”制度,即要求学生在取得学历教育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使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标准相对接,使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相接轨,是各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待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金融业务、金融产品的日益多样化,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已不再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在制订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时,高职院校应适量删减一些枯燥难懂且不适应经济形式变化的金融课程,多增加一些浅显易懂且有发展前景的课程。

  (二)加大与金融企业的合作力度,拓宽校企合作平台,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近几年来,相当多的金融机构(如国内外大型股份制银行、证券公司等)对应届毕业生的学历要求都为本科或本科以上,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毕业生与本科院校的毕业生相比,在职业选择方面明显不占优势,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限制了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长远发展。而对日益严苛的应聘条件,各高职院校唯有从自身“变”起,一方面要不断加强与金融企业的沟通交流,拓宽校企合作平台,合作范围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金融机构,入职门槛相对较低且对毕业生需求较多的新兴金融行业,如保险公司、投资管理公司等也应是各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合作对象,这些合作单位既可以作为校外实习基地为大二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和条件,同样可以作为学生毕业后就业选择的对象;另一方面,各高职院校应在合适的时间开设与职业指导和心理辅导相关的课程,职业指导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克服不利的就业条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行业和职业,而心理辅导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自信心,帮助学生放平心态,以应对越来越复杂的就业环境。

  三、积极引进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

  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且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要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关键在于能否拥有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为更好地发展本院校的金融专业,各高职院校一方面要积极引进金融类,尤其是新兴金融学科的优秀人才,这些优秀人才不只包括普通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在企业工作多年、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金融界精英也应是各高职院校的引进对象;另一方面,为培养“双师型”教师,学校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专职教师利用夏季或冬季学期到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进行企业研修,积累实践经验,同时聘请金融界的资深人士担任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共同组织开展双向的学术交流活动,并参与到相关学科的课堂教学中。

【从保险的角度分析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现存的问题与改革对策论文】相关文章:

1.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课程改革

2.高职院校金融行业人才供给和专业设置现状调研分析论文

3.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的论文

4.对中小企业财产保险现存问题的对策

5.金融教学的改革分析与建议

6.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问题分析论文

7.金融保险教学模式改革分析

8.关于高职院校德育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参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