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

时间:2020-11-29 13:11:59 计算机 我要投稿

职高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

  在计算机学科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职高学生普遍存在这么几个问题:基础不好,底子薄,两极分化严重;对学习兴趣不高,厌恶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课的兴趣较浓厚);思维能力差,思维容易受阻,不会分析归纳,举一反三。如何才能关注全体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并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笔者认为,在计算机课程中采用分步分层教学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针对职高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进行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分步分层教学方法,让他们在有效课堂教学进行学习,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课堂教学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即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同步协调发展。具体表现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能力上,从不会到会,从会到精通;情感上,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感兴趣到热爱。

职高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

  笔者就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总结的分步分层教学方法做一介绍,供同行共同探讨,分步分层教学方法包含有分步教学和分层教学两方面内容。

  一、分步教学的具体做法: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参与能力。

  (1)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要特别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去探索、去思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培养主动参与意识的,从培养兴趣开始。培养兴趣,以“趣”促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职高电脑教学应从兴趣入手,我们看到许多学生对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气氛不浓烈,尤其是对一些理论性较强教学,职高学生往往觉得“一个头两个大”,更加不感兴趣,学习效率不高。况且许多电脑概念非非深奥、难以理解,所以,我们应当由“趣”入手,利用他们对各种事物均有好奇心,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可塑性强的特点,让他们在娱乐、游戏、学习中接触电脑,逐渐使其产生好感,发生兴趣,让他们觉得电脑确实是自己的好朋友、好帮手、好老师,自己喜欢与电脑打交道。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兴趣是职高生学习电脑的关键,兴趣决定了职高电脑教学的效果好坏,职高电脑教学中应始终抓住一个“趣”字,在“趣”字上做文章,随时注意激发、保护学生的兴趣,让它至始至终贯穿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学生学习、使用电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兴趣。由于兴趣进而取得了好成绩,会强化学习兴趣,为学习提供更强的推动力;反之,如果常常能取得好成绩,也会促进兴趣的产生。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让掌握技能比较差的学生时常能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和巩固他们的学习兴趣。

  (2)掌握主动参与的方法。学生有了主动参与的意识,还要教会他们主动参与的方法,提升参与学生的参与能力。

  方法之一就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因为在一个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里,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才能使学生通过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才能使学生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如:在学生动手设编制程序前,要将一些基本的语句及编程的基本知识教给他们,但不宜过细讲解,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然后让他们自己动手制作,到了具体的算法设计阶段,再让他们思考如何设计等问题。

  方法之二就是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因为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如:在学习程序编制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去设计一些简单的程序,并用程序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就能得到提高,就能实现从“知识”到“能力”,从“能力”到“素质”的根本转变。

  方法之三就是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创新。如:在算法设计这一单元中,由于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算法来解决,因而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自己讨论设计一种算法,然后将各小组的算法拿到课堂中加以比较,通过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而对于那些很有新意的设计,教师要善于把“球”踢给学生,帮助学生找到创新的.契机,问他们:你们能不能设计出更有新意的呢?学生们就会通过讨论想到更多不同的设计思路,展现蓬勃的创新精神。

  二、分层教学的含义与原则

  1.分层教学的含义

  分层教学是解决统一教学要求与学生实际素质差异矛盾的教学策略,是实施以全体学生发展为本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方法、能力、动机等方面的实际差异,把学生分为若干层次,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分层施教和评价。

  2.分层教学原则

  (1)教师根据各层次的不同要求提出合理学习目标,选择合适教学方法、进行客观教学评价的可接受原则。

  (2)教师根据学生知识、能力动态可变的特性,有针对性地鼓励低层次学生向高层次发展的递进性原则。

  (3)教师采取多途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的反馈性原则。

  三、分层教学的具体实践

  1.问卷调查,落实学生所在的层次

  分层教学的一个前提是必须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知识结构进行教学设计。为此,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其中:A层次学生学习能力较弱,平时很少接触计算机,基础差,缺乏兴趣,接受能力弱;B层次学生学习能力中等,对教材所要求的内容有所了解,学习与操作并不困难;C层次学生学习能力强,计算机知识比较丰富,有浓厚的兴趣,求知欲望高。

  2.认真备课,制定分层递进的教学目标

  利用教研组集体备课的优势,根据教学、统考大纲,设计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l)基本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统考时达到初级水平,适合A层次学生;(2)提高目标:要求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扎实,且具有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统考时达到中级水平,适合B层次学生;(3)高水平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技巧能力,统考时达到中级优秀水平,适合C层次学生。如在讲授PowerPoint这一教学内容时,课堂上先向学生展示一组“贺卡”幻灯片,丰富多彩的画面和悠扬的音乐,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这时我激励学生:圣诞、元旦将至,大家也可以把最喜爱的事物,最喜欢的音乐,最崇拜的偶像的个人资料制作成幻灯片,作为一份特殊的礼物送给老师或同学。一下子,学生的兴趣都被调动起来了,迫切想知道贺卡是怎么做成的。这时,我通过网络教学系统统一进行广播讲授,为各层学生呈现适合于本层学生水平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如A层次学生要求他们做3张具有背景色、文本、简单动画效果的幻灯片:B层次学生要求他们至少做4张幻灯片,具有个性化背景、艺术化文本,添加按钮和超级链接;C层次学生要求至少制作5张幻灯片,具有个性化背景、艺术化文本且有图文混排,幻灯片元素添加动画效果且顺序得当,能添加个性化按钮、复杂的超级链接、优美和谐的音乐背景等。由于各层学习目标符合各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经过努力完全可以达到,这就大大地激发了各层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3.独立尝试,分层释疑。计算机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要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此,教师要事先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和探究问题,再通过网络教学系统分传给各位学生。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后,按照各自的程度和速度进行学习和训练,在此过程中,既可以就不懂的问题与小组其他成员讨论,也可向教师请教。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聆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根据情况作出不同的解答。有些问题需要演示操作过程,有些问题需要简短的讨论,有些问题需要直截了当地回答,有些问题则需要用另一个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教师要加强对A、B层次学生的管理,尽可能进行面对面辅导,带领学生学习;对C层次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引导并鼓励他们尽其所能拔尖提高。教师要做好课堂巡视,指导到位,及时反馈。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促进各层次的相互递进。

  4.评价激励,全面发展。评价分为层内评价和综合评价,层内评价贯穿于巡回辅导、分层释疑的全过程,对操作快的学生给予肯定,鼓励他们向更高层次递进;对操作有困难的学生给予鼓励,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对调皮的学生给予提醒或警告,使他们认真完成任务。通过层内评价,利用对个体的关注,肯定成绩,鼓励上进,张扬个性,给学生增添学习的自信与勇气,激发对计算机课的兴趣,有利于良好班风和学习氛围的形成。综合评价是在学生各自原定目标达成后,对学生的练习、作品作出客观、公正、科学的总体评价,它既是教学反馈的有效途径,更是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有效手段。

  5.课外分层拓展,激励成就需要对计算机某部分内容特别感兴趣的学生,在课外可成立若干个兴趣小组,进行广义上的分层。如爱好网页制作的学生,可让他们编辑管理班级的网站,参与部分学校网站的建设工作;有艺术才能的学生,引导他们学习Photosh叩或其他图像处理软件,参与学校宣传海报的设计;对多媒体软件熟悉的如Authorware、Powerpoint、Flash等还可以帮教师制作小课件,这样既可拓宽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又能培养其优良品德和创造才能,成就其社会责任感。

  三、分步分层教学实施后的启示

  融洽了师生关系,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了教学效率。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培养了团结合作精神。尽管分层教学模式有诸多的优点,但实施分步分层教学也有许多具体困难。

  (l)教师的备课难度加大,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分层教学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努力在和谐的氛围中帮助、指导学生全面发展,这便增加了教师讲课的跨度和深度,使备课层面拉宽、难度加大、工作量增多。同时更要求教师精通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吃透新课程目标,自如驾驭课堂,以渊博的知识和教学艺术满足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

  (2)学习小组的动态搭配,给教学与管理带来了不可避免的麻烦。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发展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学习小组的搭配,要动态地进行把握,视发展情况及时调整,以激励学生不断竞争向上。但频繁调整小组搭配会给教学安排、调度产生较大障碍,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管理上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