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时间:2022-02-17 10:59:20 开题报告 我要投稿

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精选11篇)

  导语:毕业开题报告是由选题者把自己所选的课题的概况,向老师们陈述,然后由他们对科研课题进行评议。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欢迎阅读!

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精选11篇)

  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1

  哈尔滨工业大学

  题 目:

  院 (系)

  学 科

  导 师

  研 究 生

  学 号

  开题报告日期

  研究生院制

  说 明

  一、开题报告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目录

  1.课题来源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课题的来源

  1.2.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不少于500字)

  2.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2.1.国外研究现状

  2.2.国内研究现状

  (注意对所引用国内外文献的准确标注)

  2.3.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不少于500字)

  (综合评述:国内外研究取得的成果,存在的不足或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3.主要研究内容(不少于1000字)

  (撰写宜使用将来时态,切忌将论文目录直接作为研究内容,要突出本人研究内容)

  4.已完成的研究工作

  (详细撰写目前已进行的研究工作内容和完成情况)

  5.研究方案及进度安排,预期达到的目标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5.1.研究方案(不少于500字)

  5.2.预期达到的目标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5.3.进度安排(建议从进入研究课题时间开始)

  6.为完成课题已具备和所需的条件和经费

  7.预计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

  8.主要参考文献

  二、对开题报告的要求

  1.开题报告的字数应在5000字以上;

  2.参考文献应在20xx上,其中外文资料应不少于三分之一。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着重查阅近年内发表的中、外文期刊文章,参考的近五年内(从开题时间算起)文献一般不少于三分之一。本学科的基础和专业课教材一般不应列为参考文献。

  三、开题报告时间应最迟不得超过第三学期的第三周末。

  四、如硕士生首次开题报告未通过,需在两个月内再进行一次。若仍不通过,则停止硕士论文工作。

  五、开题报告进行后,此报告同《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评议结果》存各系(院)研究生秘书处,以备研究生院及所属学院进行检查。

  六、字体、字号及其他规定

  论文中所用中文字体(除各级标题外)为宋体,各级标题用黑体;论文中所用数字、英文为新罗马字体。

  节标题小3号字,建议段前0.5行,段后0.5行;

  条标题4号字,建议段前0.5行,段后0.5行;

  款、项标题小4号字,建议段前0行,段后0行;

  正文小4号字,建议段前0行,段后0行,每页约33行。

  七、层次代号及说明

  层次名称

  示 例

  说 明

  节

  1 □□……□

  题序顶格书写,阐述内容另起一段

  条

  1.1 □□……□

  款

  1.1.1 □□……□

  项

  (1)□□…□ □□…□□…□□

  □□……

  题序空4个半角字符书写,内容空4个半角字符接排

  八、常用的四种参考文献类型标注形式。

  (1)图书文献:

  [1]唐绪军.报业经济与报业经营[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17-121.

  (2)期刊论文

  [1]覃睿,田先钰.从创新潜力到创新成果:一个创新潜力形成与释放模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xx(2):148-152.

  (3)学术会议

  [1]张佐光,张晓宏,仲伟虹,等.多相混杂纤维复合材料拉伸行为分析[C]//第九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410-416.

  (4)学位论文

  [1]金宏.导航系统的精度及容错性能的研究[D].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学科博士学位论文,1998:60-63.

  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2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

  院(系):中文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题目:解析张爱玲小说的恐怖电影式镜头

  指导教师:

  20xx年xx月xx日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1、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院、系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教务处统1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可从教务处网址上下载)打印,不能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3、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1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xx年4月26日”或“20xx-04-26”。

  4、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引注标准要参照<韩山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标准>(韩教字[20xx]53号)执行

  1、本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研究目的:

  张爱玲与电影有过长期亲密的接触,在小说写作中创造性地化用了电影化技巧,使她的文字组合带有丰富的视像性和表现力。文本以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为切入口,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试图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试图在体会张爱玲语言的“现代性”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1种独特的审美方式,从不同的视角解读张爱玲小说的表现手法。

  2、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表现手法的研究主要从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电影造型、电影化技巧等角度切入,考察了张爱玲作品对电影艺术手法的借鉴技巧:

  (1)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犹在镜中——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何蓓)等;

  (2)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造型:<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何文茜)等;

  (3)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何文茜);<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倾向>(申载春);<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张江元);<张爱玲小说对电影手法的借鉴>(屈雅红)等;

  (4)研究张爱玲小说的死亡意识: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等

  国外研究现状:

  海外研究对张爱玲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1957-1984年夏志清,唐文标等人对她作品的介绍与评述”“第2阶段1985年至今,辐射面波及北美等地的华文文学的影响研究分析和评价”。1995年9月后,她在美国辞世后,海外学者多运用西方现代文艺理论来剖析。

  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张爱玲的小说映照了1个阴阳不分、鬼气森森的世界,恐怖镜头繁复缤纷,在她的作品里以人拟鬼,她笔下的人物均飘荡在凄冷荒凉的宿命轨道上。本文尝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在学术界既有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从张爱玲小说、相关的研究书籍及其评论等出发,分析整理资料,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当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

  4、本课题的实行方案、进度及预期效果

  方案、进度:

  20xx年11月—20xx年2月初:收集资料。重读作品,确定论文题目,查阅相关资料。

  20xx年2月—20xx年3月中旬:在老师的指导下,拟定写作提纲和开题报告。

  20xx年3月—20xx年4月:论文修改。听取老师意见,撰写论文初稿,并交指导老师评审。

  20xx年4月——:定稿。

  预期效果:

  本文结合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阐释,尝试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5、已查阅参考文献:

  书籍:

  1、张爱玲,<张爱玲全集>[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xx年6月第1版。

  2、金宏达,<华丽影沉>[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xx年1月第1版。

  3、张新颖,<20xx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m]。北京:3联书店,20xx年12月第1版。

  4、宋家宏,<走进荒凉——张爱玲的精神家园>[m]。广州:花城出版社,20xx年10月第1版。

  5、李稚田,<第3类时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xx年1月第1版。

  6、吴战垒,<电影欣赏>[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

  7、陈卫平,<影视艺术鉴赏与评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8、聂欣如,<类型电影>[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xx年9月第1版。

  学术论文:

  1、何文茜<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xx年第5卷第4期第51页。

  2、李祥伟<“丑”趣———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象>,学术论坛,20xx年第6期第140页。

  3、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广州广播电视大学报,20xx年第4期第38页。

  4、张江元<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涪陵师范学院学报,第26卷第4期,第54页。

  5、屈雅红<张爱玲小说对电影手法的借鉴>,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6卷第6期,第33页。

  6、何文茜<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xx年02期,第39页。

  7、何蓓<犹在镜中—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年第30卷第4期第40页。

  8、申载春<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倾向>,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xx年第19卷第5期第12页。

  9、吴晓,封玉屏<电影与张爱玲的散文写作>浙江社会科学报,20xx年第1期第20xx。

  网络资料:

  1、<恐怖情节心理分析>

  2、<绽放在暗地里几个唯美的惊惶意象>

  3、陈文珊<女性·月亮·鬼气——试论<聊斋志异>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

  xxxx年xx月xx日

  院(系)审查意见

  院系(公章):

  xxxx年xx月xx日

  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3

  论文题目: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制约因素及其对策

  学号:

  姓名:

  专业:区域经济学

  研究方向:环境经济与环境管理

  入学时间:

  班次:

  指导老师:

  填表时间: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制约因素及其对策

  一、选题意义及预期目标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当前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同时,又面临着相当严峻的问题和困难。作为区域经济,如何在激烈的国际、区际竞争中,正确分析面临的环境制约因素,努力做到扬长避短,变不利为有利,确保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这是一个重要的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旨在多角度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制约因素,提出种种对策,以求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外有关学术动态及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80年代末,可持续发展理论开始提出,但至今对经济发展的环境制约因素研究仅局限于宏观的认识,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污染物破坏问题、经济技术水平问题等。而对区域经济的环境制约因素,特别是一些微观内在因素研究甚少。作者拟从微观与宏观的结合点上加以探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制约因素,并提出一些措施和对策。

  三、论文写作提纳

  前言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背景、研究的意义、目的、基本技术路线。

  一、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制约

  (一)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基础;

  (二)区域经济发展对环境产生反作用;

  (三)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才能相得益彰。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制约因素

  (一)失衡增长导致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二)区位资源的不平衡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三)现有环境管理体制与国际不配套制约环境经济发展。

  三、对策研究

  (一)中国区域开发管理体制必须创新;

  (二)适时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发展战略;

  (三)制定完善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政策。

  四、论文工作计划

  20xx年1月至2月拟定论文开题报告,资料与数据收集、整理与分析;

  20xx年3月至4月完成论文初稿并请导师修改,完成论文二稿并请导师修改;

  20xx年5月至6月论文定稿与答辩

  五、参考文献

  1、张敦富主编,<区域经济学原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xx年,北京

  2、李京文主编,<中国区域经济教程>,广西人民出版社20xx年,南京

  3、孙久文,<中国区域经济实证研究——结构转变与发展战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年,北京。

  4、叶裕民,<中国区域开发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xx年,北京。

  5、宋璇涛,<寻求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xx年,北京。

  6、李京文主编,<21世纪中国经济大趋势>,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沈阳。

  7、汤爱民,<大整合>,中国经济出版社20xx年,北京。

  8、顾介康、储东涛主编,<江苏宏观经济运行态势与规律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南京。

  9、薛志平、刘波,<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理念卷),香港文学报社出版公司20xx年,香港。

  10、吴兴鹏、董剑南、谢玉平,<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实践卷),香港大学报社出版公司20xx年,香港。

  11、国家环境保护局译,<选择还是放弃——荷兰国家环境政策计划>,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年,北京。

  12、厉以宁、章铮,<环境经济学>,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年,北京。

  1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编,<西方经济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广州。

  14、陈耀邦,<可持续发展战略读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年,北京。

  15、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等6部门,<江苏省人口资源、环境研究文集>,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年,北京。

  16、方在农主编、彭立明副编,<现代科技知识导论>,河海大学出版社1999年,南京。

  17、<中国环境报>、<农村生态环境>、<农业环境与发展>、<农业环境保护>、<环境保护>、<环境科学动态>、<环境导报>等报刊。

  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4

课题来源、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水平及研究意义、目的。

  电子商务的逐渐广泛运用,将使得各个企业降低交易管理方面的成本,大幅度缩减物流体系的成本,增加资金流运作的有效性和速度。医药行业是世界公认的适宜发展电子商务的行业。电子商务的推行可以改变传统的医药贸易模式,减少交易的中间环节节约企业生产及交易成本。医药电子商务的有效开展受医药企业信息化建设行业特征,以及国家政策等多方面的影响,但是随着我国医药企业现代化的发展,以及国家对医药电子商务的重视与推广,电子商务将为我国的医药企业增加自身价值的同时创造新的商机,而医药电子商务公司发展战略研究将会是中国医药电子商务的主流。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水平

  随着医药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相关研究也逐渐在深度与广度上得到加强。1996年—1999年,为医药电子商务的诞生初期,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必要性与可行性的探讨,旨在明确如何营造更为适合医药电子商务发展的内外环境。如汤振宁在分析了国内医药电子商务发展误区后指出:这个宏伟目标(医药电子商务)若没有强有力的技术和政策支持是难以实现的。

  1999年以后开始出现了有关医药电子商务运营模式与盈利方式的探讨,如李湘娟等对我国医药行业运用电子商务所形成的医药电子商务发展战略进行了总体介绍和分析;李永平等对欧洲主要国家btob、btoc医药电子商务发展战略进行了分析;陈玉文等对我国医药电子商务发展战略的发轫进行分析,阐述其利弊与发展方向。xx年以后,医药电子商务逐渐得到公众的认可,各大医药企业纷纷开始加紧信息化改造,提高信息管理与网上贸易水平,医药电子商务及其相关研究内容日益广泛。包括:可行性分析、现状分析、模式分析、信息化建设、信息化管理、供应链管理、医药现代化物流,其中信息化建设专指医药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与发展,信息化管理是指企业内部信息化改造、管理软件的应用与维护、信息化管理的方式方法等。

  研究意义、目的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企业生存的经济环境,使大多数企业不得不选择电子商务。因而摆在企业面前的问题就是何时选择电子商务,如何选择电子商务,以及选择电子商务后又该怎样做。这就需要对电子商务的企业战略问题进行研究。

  有些人认为互联网使战略消失,但事实是,大多数失败的电子商务企业在开展电子商务时,都很盲目,都没有做过成熟的企业战略研究。迈克尔·波特在总结了电子商务企业的失败案例后明确指出,互联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战略。许多企业对于自己开展电子商务如何取得竞争优势和保持竞争优势缺乏战略管理理论的指导。这些企业并没有自己的理念,往往只是带着更好的技术和剽窃的思想,就宣布迈出了创新的一步。其实,创新的只是技术,而这对电子商务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电子商务企业的战略问题,迈克尔·波特在电子商务企业遭到重创后曾在《哈佛商业评论》撰文做了详细的论述。那篇文章是电子商务企业的管理类研究的重要著作,获得了当年该刊优秀文章奖的第一名。波特认为,电子商务企业的战略管理不仅不过时,而且更为重要,必不可少,因为互联网使得竞争更加激烈,企业更需要通过战略来区分出来。波特从战略角度批评了一些电子商务企业在经营时的盲目和战略的混乱,认为战略的缺乏是导致这些企业失败的根本原因。对于某些行业或传统公司而言,互联网也许是毁灭性的。它使得某些行业竞争优势最重要的资源无效。相反,在许多情况下,特别是对电子商务企业来说,它恰恰能使这些资源变得更为重要。而当所有的公司都利用互联网技术时,互联网本身也趋于中性化,成为了竞争优势的一种资源。持久的竞争优势,来自于诸如独一无二的产品和强大的个人服务和个人关系之类的传统优势。互联网技术通过在更独特化的系统中,将公司所有业务整合在一起,从而增强这些优势,但它并不能替代这些优势。

  最终,能将互联网和传统竞争优势及竞争方式整合起来的战略,在许多行业中将胜出。从需求方面讲,客户需要渠道、配送及与公司打交道方式等方面的选择;从供给方面讲,如果生产和采购使用互联网和传统方法相结合的方式,那么其效率会大大提高。

  对于电子商务企业而言,他们必须首先追求自己的差异化,而不是互相模仿或仿效,他们必须从仅仅聚焦于价格中脱离出来,聚焦于产品选择、产品设计、服务,形象和其他能使企业差异化的领域。电子商务企业同样也能实现互联网与传统方法的联姻。可以通过创造自己独特的方式取得成功,通过屯重兵于能真正展示互联网与传统方法之间权衡的细分市场,取得成功。

  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5

  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独山子石化公司认真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工作会议精神,围绕股份公司总部“建设国际综合性能源公司”的战略目标,开始了一系列的大型建设工程。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建设工程是独山子石化1000万吨炼油及120万吨乙烯改扩建工程。

  炼油部分:建设1000万吨常减压、120万吨延迟焦化、200万吨蜡油加氢裂化、300万吨直馏柴油加氢精制、80万吨催焦化柴油加氢等10套装置。

  化工部分:建设100万吨乙烯、60万吨全密度聚乙烯、30万吨高密度聚乙烯、55万吨聚丙烯、60万吨芳烃、32万吨苯乙烯、13万吨聚苯乙烯、13万吨丁二烯、12万吨MTBE/丁烯-1、10万吨丁苯橡胶、8万吨SBS、2万吨己烯-1等12套装置。

  公用工程部分:主要建设3台1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5台410吨/小时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动力站,以及系统配套项目。

  该工程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炼化一体化工程,是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之一,是中国石油“十一五”重点工程。工程对于拉动地方经济、繁荣西部具有重要的意义。工程总投资300亿元,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12.5%,税后投资回收期8.77年。于2005年8月22日破土动工。

  独山子石化公司在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建设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科学的项目管理经验,建立了高效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同时也有一定的执行过程的问题。因此,根据独山子石化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建设实际情况,分析现有工程管理体系的利弊、存在的问题,总结出完善过程管理的思路和做法,为今后的工程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将是十分有意义的。

  2、国内外研究成果简述

  现代项目管理将整个项目管理工作,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并且将各项目阶段的计划、实施、控制等具体管理活动,看成是一个个完整的工作过程。现代项目管理要求在项目管理中,要根据具体项目所属专业领域的特性和实现过程的特定情况,及实现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限制条件,将一个项目划分成各个便于管理的项目阶段,并将这些不同项目阶段的管理活动进一步划分成一系列的具体管理过程,分阶段、按过程做好一个项目的管理。现代项目管理的目标,是要在生成项目产出物(成果)的实现过程中,通过项目的管理过程去保障项目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结合多年的管理实践,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编制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全面总结巧年来建筑业企业借鉴国际先进管理方法,推行施工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经验,进一步规范全国建设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基本作法,促进建设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水平,与国际惯例接轨拉,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7]。经国家有关部门会审,批准为国家标准,并于2002年5月1日起施行。但系统的引进项目管理的知识还是近几年的事。

  1999年11月,我国与PMI签订合作协议,正式将PMP认证引入中国时,国内知道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和PMP的人很少。2000年6月中国首次PMP考试也仅有60多人参加。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内大量的建设项目,如:三峡工程,西气东输,2008北京奥运会,2010上海世博会等等,需要大量的项目管理专业人才。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从各种渠道越来越多的接触到项目管理的知识,并逐渐认识到项目管理知识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掀起了学习项目管理知识的热潮。项目管理在TI行业中的应用与推广正方兴未艾,己呈星火燎原之势。因为TI行业强烈的示范作用而成为项目管理知识推广的强力推进器。如今,PMP认证与MBA,MPA文凭一样成为中高级管理人员热捧的对象。这一轮热潮的兴起大大加快了我国在项目管理方面与国际接轨的速度。

  上个世纪60年代,项目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学术论文很少。到了70年代,对项目管理软件的开发和使用已成为趋势:有些研究成果已涉及到了图形评审技术(PERT)的应用。这个时段的研究焦点是:成本与进度控制,绩效考评,工作分解结构(简称:WB S)的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本阶段的学术研究大多由政府部门主持与发起,由商业与教育机构发起的研究已有所增加。70年代末期,成本设计(design-to-cost),全生命周期成本的概念己在学术论文中出现,并在80年代发展为一个通用的概念,特别是在政府机构与防卫部门中。

  80年代,关于项目管理的学术论文显著增长。研究专注于成本设计和生命周期成本。关于项目风险管理,成本/进度控制指标体系和挣值(Earned Value)的概念已出现。其它涉及较多的研究范围还包括:团队建设,质量管理,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知识库系统。

  到了90年代,大量的研究集中于人力资源方面,包括:团队建设,领导能力开发和激励:并有大量的文章集中于风险管理,质量管理和沟通管理。

  项目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有:

  a.标准化的过程和工具,以及标准化的术语,有助于项目成功;

  b. Web技术将在帮助项目沟通与协同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c.使用被普遍接受的项目管理实践与观念将会在承包合同的要求中写明;

  d.项目管理的外购服务将会被绝大多数公司所采用。

  3、研究内容与方法

  将按照《工程项目管理学》理论,分析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目前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加强工程管理的改进建议。论文的基本内容和框架结构设计如下。

  1 前言

  2 项目管理理论方法及应用综述

  2.1 现代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综述

  2.2 石化建设工程项目特点

  2.3 现代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在石化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3 独山子石化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及项目管理体系

  3.1 独山子石化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概况

  3.2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体系与管理机制

  4 独山子石化炼油乙烯工项目管理实践的分析

  4.1 项目管理体系结构分析

  4.2 HSE管理分析

  4.3工程质量管理分析

  4.4 招投标管理分析

  4.5 物资采购管理分析

  4.6 工程进度管理分析

  5 总结与建议

  在研究方法与思路方面,广泛收集有关工程建设有关资料,分析现有工程管理体系中存在的差距以及完善工程管理体系面临的问题,着眼于工程建设主要环节,从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角度,构建工程建设管理整体框架,提出符合企业实际的对策。目的在于建立符合独山子石化公司管理需要的内部控制体系,总结出加强和完善工程建设的思路和做法。

  4、开题条件

  本人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按照工商管理学院项目管理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的要求,已修业完成了相关课程和必修环节,学分达到了规定的要求,经学院考核合格,导师同意进入论文阶段。

  5、时间安排

  20xx.02—20xx.05 选题、文献查阅,完成文献综述

  20xx.06—20xx.10 完成开题报告

  20xx.10 开题答辩

  20xx.11—20xx.02 撰写论文初稿

  20xx.03—20xx.05 完成论文中稿

  20xx.06—20xx.10 论文定稿、答辩

  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6

  一、背景及研究意义

  1.1背景

  电力系统运行是电力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其高度可靠性和高度安全性对运行、检修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对于电力生产人员,不仅需要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还需要在理论基础上锻炼其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因此,多年来 电力系统仿真一直是电力行业科研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我国自八十年代引进第一套300MW火电机组仿真培训系统 以来,已先后开发了核电站仿真培训系统、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电网调度仿真培训系统等,这些系统为提高电力 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保证电力安全、优质、高效地生产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2,3].

  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原来的培训学习系统以逐渐不适应数字时代的发展。比如基于物理的培训系统 ,需要专用设备实现,设备不仅相对复杂,需要相对较大的空间,而且价格昂贵,学习人员不得花费大量的时间和 精力到专门的培训部门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习人数和质量[4].因此,近年来虚拟显示技术被逐渐引入到 了电力系统计算机仿真教学培训中。

  1.2意义

  在电力行业中,由于电是很危险的,每一个生产环节中都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并且不是每一个生产现场都可以 进去的;同时电力设备的昂贵,一旦发生事故则损失惨重。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电力培训系统,不仅能节省资金 ,降低危险,还能使这些环节联系更加密切,使受训员工进入每个部分进行深入了解,往往会学到现实当中无法接 触的东西[5,6].本课题利用计算机在虚拟现实环境中,模拟二次回路故障现场情况,并可以与实际的二次装置相连 接,使学员能够在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环境下,进行所有二次项目的判断、查找以及故障处理的训练。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电力系统中仿真的应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无论实在计算潮流、稳定性分析、系统规划、事故分析, 还是对电力系统工作人员的培训等方面,都离不开电力系统仿真,对于电力系统的仿真现在大致可分为三种:

  一、主要针对电力系统电磁暂态及机电暂态分析的仿真,其主要由一些仿真软件来实现,如Matlab、PSASP、 EMTP、PSCAD、BPA等,这些软件具有强大的模块分析的功能,用程序模块实现电力系统装置各种可能的功能元件, 在仿真时用图形操作将这些功能元件按被试装置的实际结构组成装置的软件框图,根据电力系统的运行结构和参数 ,对系统各种情况下稳定性及动态特性进行分析、研究[7,8,9,10,11].

  二、为物理操作方面的仿真,这种仿真技术在电力系统中主要分为三大块:电站仿真、电网仿真和变电站仿真 ,其主要是由仿真机来实现的。

  一般仿真机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仿真计算机、I/O接口系统和控制操作盘台。运行技术人员通过控制操作盘 台上的模拟操作器、逻辑操作器或按钮、开关把手等进行所需的有关操作例如增加或降低某些设备的负荷,也可能 是启动或停止某些设备。这些操作信号经过I/O接口的输入通道进入仿真计算机,仿真计算机按照输入值的变化, 根据所编制的程序进行数学模型运算或逻辑判断,把运算和判断结果通过I/O接口输出通道送到控制操作盘台上的 显示设备,显示出整个发电机组各参数的动态变化规律[12],例如各参数点的压力、温度、流量、汽包水位、汽轮 机转速、发电功率等,以及各个主、副设备的运转状态,如某设备正在运行中或处于停止状态等。

  仿真机一般用于电厂、变电站和电网调度运行操作人员的培训,且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仿真机的主要任 务是培训运行操作人员、管理人员、技术干部,使其熟悉掌握机组的全部操作,包括正常工况、异常工况和事故状 态的操作与处理,以及自动控制系统投入运行和切除条件下的操作。其可以为学员创造一种身临其境、完全真实的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为实现“学生中心,从做中学”提供了理想的条件[13,14,15].

  仿真机的应用主要有以下特点[16]:

  1、经济性

  在仿真机出现以前,电站机组的运行人员往往只能通过理论知识和实际机组的跟班操作,即“师傅带徒弟”的 模式,才能获得对机组的操作与控制能力。而仿真机在实际投运后,极大地缩短了培训周期,减少了培训费用。同 时增强了培训效果运行人员在培训的时段内,可以自由地操作控制虚拟的机组。能够予以各种运行设置,有练习机 组突发事故的机会。它所带来的是机组运行的新概念与全新操作感受。

  2、安全性

  仿真机问世后,可以放心地在仿真机进行大量故障设置,针对事故的紧急排除,及早消除隐患。由于是软件操 作,不存在任何的安全问题。在培训期间,运行人员的安全,可以给培训人员提供较为宽松的环境,提升培训效果 ,让运行人员在真正的事故中处理起来更加得心应手。这样,就为电站的运行安全增加安全系数。

  3、灵活性

  在实际运行的机组上进行运行人员的培训,一般都会受具体环境制约培训。而如今的培训阶段,教练员又可以 依据相关的情况。例如运行人员的运行水平和机组的特性,合理地安排培训范围与培训内容。在培训课上,教练员 能够方便的确定机组运路线、安排启停机、故障的预设置、仿真速度的调节、事故追忆的多次练习等。

  其缺点是只有二维画面,无法给使用者以真实的三维感觉;使用专用设备来实现物理仿真,导致了仿真培训系 统的庞大、复杂及昂贵;仿真培训系统难以随真实系统的变化而变化等。

  三、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的仿真培训系统

  虚拟现实(VR:VirtualReality)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崛起的一种实用技术,它是一种综合计算机 图形技术、人工智能、仿真技术等多种学科而发展起来的新技术[17,18,19,20,21].它由计算机硬件、软件以及各 种传感器构成三维信息的人工环境--虚拟环境,以模拟方式为使用者创造一个实时反映实体对象变化与相互作用的 三维图像世界,在视、听、触等感知行为的逼真体验中,参与者可以直接探索虚拟对象在所处环境中的作用和变化 ,仿佛置身于一个虚拟的世界中[22,23,24].

  与以往的仿真培训系统相比,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电力系统仿真培训系统具有以下优点[25,26,27,28,29]:① 充分利用文本、图形、三维影像、三维动画和声音等多媒体表现形式刺激学员的视觉、听觉神经,调动学员的积极 性和主动性,从而改善了培训效果;②既可以降低培训系统的硬件投资,又能方便及时地反应电厂、变电站等的变 化。因此采用虚拟仿真培训系统有助于实现对于不可视、不可摸、不可入的危险场所的仿真以及解决培训设备不足 、型号落后且难以更新换代等困难。

  虚拟现实技术所具有的主要特点是[30,31]:

  沉浸性(Immersion):指计算机操作人员作为人机环境的主导者溶入于虚拟环境中,通过多维方式与计算机 所创造的虚拟环境进行交互,能使参与者全身心地沉浸在计算机所生成的三维虚拟环境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交互性(Interaction):是指操作者与虚拟环境中所遇到的各种对象的相互作用的能力,它是人机和谐的关 键性因素。交互性包含对象的可操作程度及用户从环境中得到反馈的自然程度、虚拟场景中对象依据物理学定律运 动的程度等。

  构想性(Imagination):是通过虚拟现实,从定性和定量综合集成环境中结合,引导人们去深化概念和萌发 新意,抒发人们的创造力。

  目前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已经开发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电厂、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31],我国在这方面也取 得了一定的突破,国内的一些大学和电力公司已经开发出了虚拟变电站、电厂仿真培训系统,如江西赣东北供电公 司的110kV东风变电站虚拟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2].但这些仿真系统都是针对电厂、变电站的运行、巡视等方面的 培训[33].

  对于电力系统二次回路检修的培训,至今仍停留在“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在实际系统上现场培训,由于电厂、 变电站始终处于稳定工况下连续运行,受训人员的检修知识只能从理论学习或师傅的口头传授上获得,很难在头脑 里建立起具体的认识,只有在某一设备出现故障的情况下,受训人员才能在老师傅的带领下进行故障处理,受训人 员很少有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尤其是对于一些极少发生的故障处置就更难有机会学习。

  3主要内容

  目前,虚拟现实的开发软件主要用OPENGL[1,4]、VRML[3]、VRP等,本课题利用虚拟现实平台(VRP)软件,根 据丰满电站的实际系统建立与实际一致的虚拟现场,再根据所收集到的各种故障及其所对应的状态、信号和现场表 现,在虚拟模型中将这些现象表现出来,力求与实际现象相一致,使受训人员能够在虚拟现实中得到与实际现场一 样的训练。其具体步骤如下:

  1、教员平台和故障显示平台的建立

  此步工作可分为教员平台和故障显示平台两部分,分别由两台显示器显示。

  教员平台可以由教员设置故障的类型和地点,并观看学员的操作过程,对学员的操作打分,回放故障发生及保 护动作过程。在第二步工作完成后,教员平台还可以通过仿真软件将设置的故障信号输出给实际保护装置。

  故障显示平台可以显示在运行值班室所反映出的故障信号,及相应的光字牌。

  2、计算机仿真与实际保护装置的连接

  在教员平台中建立大型电力系统电磁暂态仿真计算系统,将教员平台设置的故障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输出给保 护装置,并将保护装置的动作情况反映到故障显示平台上。

  3、虚拟现场的建立

  利用一台显示器构建出一个与实际现场环境基本一致的虚拟现场,对应教员平台所设置的故障,在故障地点显 示出相应得故障形式,并将该故障所对应的信号、报警以及光字牌反映到故障显示平台上,学员根据故障信号,通 过学员机选择所需工具,在虚拟现场根据处理方案,查找、处理故障。

  四、工作计划进度

  20xx年xx月至20xx年xx月:学习VRP软件,并构建教员机平台和故障显示平台。

  20xx年xx月至20xx年,建立大型电力系统电磁暂态仿真计算系统,并通过实时仿真进程控制系统使其与继电保 护装置相连接。

  20xx年xx月至20xx年xx月,建立虚拟现场,并添加各种故障现象。

  五、研究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

  本课题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工作量大,这就要求我必须提高效率,端正工作态度,确保已完成任务的质量,并勤 与导师沟通,力求仿真系统的真实性和人性化,便于日后对系统得扩充与升级。

  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7

  一、研究课题

  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需求分析。

  二、课题研究概述

  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几千年来形成的信息传递方式、人际间的沟通方式和社会管理的组织形式,并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和政府运作的方式。村镇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信息化管理直接关系到村镇建设的效果。我国村镇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但村镇建设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却严重滞后,村镇建设标准体系的信息发布、传递和反馈仍然停留在传统方式的阶段,因此构建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的缺失问题,本文研究了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的建立需求。首先,运用需求识别理论分析了系统用户,将用户进行合理分类,分析不同类型用户的特点,结合村镇建设的具体活动明确用户需求内容与特征;其次,基于用户需求分析了系统的功能模块、具体功能需求及业务功能流程,按照管理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研究了系统体系结构和运行环境;最后,根据顾客需求满意度理论,尝试在系统建成并投入运行后,从使用需求和用户满意度两方面分析系统的适用性,并构建了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的需求满意度评价体系。

  综上所述,在充分分析系统需求和满足用户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村镇建设标准化管理的目标和实际工作的要求,实现了以用户需求为根本的村镇建设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涉及用户入网查询、在线验证、内部审核、网上信息发布等一系列功能,通过完善的标准业务流程设定,清晰的操作界面以及明确的工作划分,有效地将用户需求与系统各方连接起来,通过这个系统,用户可逐步认识村镇建设标准的准确性、适用性,使村镇建设标准信息的透明度提高,最终达到用户的满意度。

  三、研究背景

  建国60年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逐渐取代了中国计划经济制度,大力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变革和城镇建设迅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小城镇,城镇化是最大的民生问题,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规划⑴。国家“十二五”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因地制宜、尊重民意、体现特色、量力而行”的原则,搞好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是各项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的保障。

  村镇建设活动极其分散且分布在广阔的地域范围。目前,全国共有约330万个自然村,66万个行政村;有2.2万个集镇、近2万个建制镇,有9亿多人口在农村居住、工作和生活。全国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为3.41亿亩,城镇建城区5700万亩,而农村建设用地2.84亿亩,农村建设用地是城市建设用地的5倍。

  住宅建设一直是村镇建设的主旋律,我国村镇建设规模巨大,且持续增加。据建设部统计,2004年农村住宅投资2334亿元,村镇住宅建设量8亿多平方米,而同期城市的年住宅梭工面积约为25?30亿平方米。2005年我国的城镇化率约为40%,“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我国城镇化率要达到47%。目前农民自建住宅每年还以2%的速度增长,其中楼房比例增长更快,约占60%,年梭工面积达到4亿平方米以上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农村工程建设量将不断增长,一批适应村镇经济发展需要的下店上宅、前店后宅、生态住宅等建筑形式也会相继出现。

  每个村镇的功能不是天然的、自发的,它是受各种因素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如村镇的地理位置、交通运输条件、基础设施状况、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等等。我国现在非常重视依据各地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村镇建设,把村镇定位为分担大城市人U的聚居地,以“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标准配套、高质量管理”为指导,探索建立小城镇规划备案、管理、责任追究制度,严格规划执行,大力加强了村镇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使其承担了重要的社会服务功能而非经济生产功能。

  四、研究目的

  为了有效地改善村镇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大力发展村镇公共事业,就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村镇规划建设计划的编制和实施方式作为技术指导来实现,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适用于村镇建设项目特点的工程建设标准,为村镇建设工程的勘察、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管理、维护、加固、拆除等活动提供一个协调统一的、可重复使用的技术依据和准则。

  村镇建设标准体系的构建、完善和发展是村镇建设标准化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涉及到有关村镇建设的众多标准的申报、编制过程管理、审核和发布、宣贯、修订和废止等等诸多标准化管理工作,同时还涉及到与村镇建设标准相关的信息发布、技术指导、动态辅导、专家支持等。这些工作的开展需要信息化系统平台作为媒介,满足村镇建设领域标准化管理的客观要求,保障标准化工作的实施快捷、方便、广泛传播。

  任何信息服务建设都需要满足相应的需求,适合使用者的特点,同时,能够提高相关工作效效率,节约时间、资源等。本文旨在分析总结当前我国村镇建设的现状,借鉴国内外信息化建设经验,针对我国村镇建设标准不能被及时掌握和标准实施效率低等问题,结合管理信息系统理论,利用顾客需求识别的思想,分析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的用户群体及其需求,设计符合用户需求的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功能和体系构架,构建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的需求满意度评价体系,以测量用户满意度,为系统平台的开发提供依据。

  五、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的研究视角从技术应用和政府职能变换转向用户需求,根据用户需求设计系统功能、体系和开发模式,能够直观地实现用户需求、达到用户满意。以用户为中心的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需求分析涉及用户、用户需求、功能需求和需求满意度四个概念,其巾需求是核心,用户是需求对象,而功能需求是用户需求的实现方式,需求满意度是用户需求的最终目的。因此本文将从用户需求、基于需求视角的功能需求与设计和系统需求满意度评价三个方面展 。

  全文内容分为六个章节。

  第一章,绪论。简述我国村镇建设现状及研究本文的目的,回顾国内外建设领域信息化研究现状,总结现代信息化建设不适合村镇建设,提出建立符合我国村镇建设的标准化信息系统的必要性,规划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相关理论综述。概述了我国村镇建设标准和标准化概念,介绍了标准化信息系统的分析和体系结构。运用需求识别理论,阐述了顾客识别和顾客需求的概念,总结出顾客需求识别流程,提出顾客需求满意度含义。

  第三章,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用户需求识别。运用需求识别理论,针对村镇建设的实际情况讨论系统用户类型及特点,进一步指出不同用户存在不同的需求,分析了系统用户的需求与特征,最终对系统与用户的交互关系进行论述。

  第四章,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功能需求分析。根据用户需求提出系统功能需求的实现目标,继而分析了系统功能框架的设立、业务功能、业务流程、系统体系结构和运行环境,归纳出采用这种结构和运行方式建立系统的特点。

  第五章,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的需求满意度评价。本章是对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过程中,从使用需求和用户满意度方面,利用问卷调查的形式研究了系统的适用性,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构建了系统需求满意度评价体系。

  第六章,结论。总结所做研究的成果,提出本文的不足和对后续工作的期望。

  六、论文提纲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构建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的必要性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相关理论综述

  2.1 我国村镇建设标准化概述

  2.2 标准化信息系统分析

  2.3 标准化信息系统体系结构

  2.4 需求识别理论

  2.5 本草小结

  3、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用户需求识别

  3.1 系统用户类型及特点

  3.2 系统用户需求内容

  3.3 系统用户需求特征

  3.4 系统与用户的交互关系

  3.5 木章小结

  4、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4.1 系统功能的需求实现目标

  4.2 系统功能模块分析

  4.3 业务功能需求分析

  4.4 业务功能流程分析

  4.5 系统体系结构分析

  4.6 系统运行环境分析

  4.7 木章小结

  5、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 需求满意度评价

  5.1 需求满意度分析

  5.2 构建系统需求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8

  第一部分: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的确定,通常容易犯的错误是课题名称定得过大而空泛,没有实际内容,从课题名称中看不出来要解决什么问题。 课题名称应当尽量做到明确而具体,研究所针对的对象和所涉及的范围要尽量小。只有小,才可能做得深入,做得透彻。定得过大、过泛,面面俱到,各个方面都只是蜻蜓点水似的点到一下,这样做出来的论文水平是比较差的。所以,大家在确定自己课题的时候,要时刻注意这个问题。要自己多省察、多考虑。

  第二部分:研究目的和意义

  这一部分介绍所研究问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

  第三部分:国内外情况介绍

  这是开题报告的核心内容之一。介绍国内外在该问题(注意是该问题,针对性要强)的研究情况和进展。 这一部分的写法上要特别注意,综述不是简单地材料堆砌,是在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评述。通常容易犯的错误是堆砌了大量的材料,但完全没有自己的思想。

  实际上,综述是在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对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研究结果进行分类总结,并据此对各文献的价值做出一个评价。在进行评价时,要特别注意与前面第二部分的内容相互对应,也就是说,要让读者清楚,正式因为在以往的研究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还需要从那些方面入手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第四部分: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这也是开题报告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以上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以往研究工作中存在的缺陷或不足或其他问题,明确了该研究工作所要针对的核心内容,那么,在这一部分,就要对该问题的解决提出一个思路来。 在研究方案的设计上,要特别注意逻辑顺序,从什么角度着手,先解决什么问题,后解决什么问题,思路一定要清晰。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要尽量具体和明确,但又不能过于关注于细节。思路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之间还是有区别的,而我们在此所要求的是要提供清晰的思路。至于其中所涉及到的一些具体问题,可能会有多种多样的解决办法,这些解决办法不是开题报告应当涉及的内容。

  注意,即使你在做开题报告前已经做过了一些工作,你也不要站在课题中间汇报的角度来写。开题报告就是开题报告,不是中间报告。因此,要站在课题研究方法设计(工作尚未开始)的角度来写。

  第五部分:时间进度安排

  这是开题报告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就是根据所设计的研究方案,将任务具体分配后一个个的阶段。各阶段的划分不是任意的,是根据工作量、难度等来设计的。

  第六部分:参考文献

  按照规定的格式规范要求提供完整的参考文献,并与正文中的引用相对应。

  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9

  一、选题的价值、意义及可行性论证

  任何研究都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问题意识作为研究生创新的起点和前提条件,对科研问题意识的培养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科学研究是否充满生命力,就看他是否有问题意识,是否能够发现并提出大量的问题。没有问题意识的研究则预示着研究者发展的衰亡或终止。作为一名教育科学研究生也是如此,有了问题意识,教育研究才会有自己的并且不能为其他学科所还原、替代的问题领域。对研究生而言,仅仅有了问题意识还不够,这个问题意识还必须是科学的。

  但是,现实反映出当前我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水平不高,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又都是受到了科研问题意识淡薄的影响,所以目前极需对教育学研究生的科研问题意识做深入的研究。

  (一)理论意义

  对已有关于问题意识的研究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梳理,进一步加强了问题意识的理论研究,更丰富了问题意识研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成果,为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实践价值

  有利于缓解当前我国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欠缺的现状,有利于高校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在进行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注意培养研究生的科研问题意识,有利于教育学研究生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研究的可行性:

  1.已搜集了大量有关问题意识的文献,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合和整理,已学习和掌握了问卷法、访谈法等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

  2.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教育学研究生,问卷发放对象为在校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访谈对象为河北省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导师及硕士研究生。

  3.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前期调查已经准备就绪,并编制了相应的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一)已有研究概况

  经过文献查阅发现,关于提高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呼吁比较多,如段丽(2003)在自己的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中就提到科学发现往往从问题开始,问题解决则贯穿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同时也是科学研究的落脚点,因而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能力理应是研究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科研能力。但就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关于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及其培养的专门研究还比较欠缺。不过,关于问题意识的一般性研究较多,几乎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各个领域,都有关于问题意识的专门文献。已有研究涉及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l.关于问题意识的研究

  近年来,问题意识越来越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关于问题意识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很多学者提出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不同途径。

  袁来德认为应该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问、优化课堂结构让学生勤于问、教给学生问的方法让学生善于问、激发学生问的兴趣让学生乐于问;

  尹启泉认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有七个,包括提升教师的创造性人格、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积累、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精心设计提问、善于捕捉学生的错误、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等;

  王真东认为应从强化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质疑”的思维方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为学生创设形成问题意识的适宜条件这四个方面着手;

  姚本先提出三个途径:加强双基训练,创造优良的教学气氛和精心设计问题情景。还有一些学者涉及到学生问题意识欠缺的原因。

  陈海燕认为有心理障碍、环境障碍、教师权威障碍、认知障碍和思维定式障碍这五个原因;

  刘春梅认为教师观念陈旧,普遍进行“去问题教学”,现实的课堂教学重传授轻探索、重结论轻过程、重教法轻学法,学校课程、学校活动的内容及范围的局限等造成学生问题意识的欠缺。

  2.关于文科研究生问题意识的研究

  在我所查的文献里,问题意识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文科的,由于理工科的问题都比较明显和外在,所以理工科主要欠缺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由于受哲学思想的限制和方法论的影响等,文科的问题意识相对来说比较欠缺。

  王永斌认为所谓问题意识,就是对一些尚待解决的有科学价值的命题或矛盾的认以及积极解决这些问题的自觉。哲学意义上的问题意识最早产生于古希腊时期,经过近代哲学家和现代哲学家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哲学问题意识的基本特征是沉思和分析,它是一种面向本体的思和面向前提的思,也是一种面向现实生活世界的思。问题是研究的起点,也是学科发展的生长点。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就在于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人们需要人文社会科学,就是要从人文社会科学中找到被社会发展问题困扰而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

  刘大椿认为问题是研究的起点,也是学科发展的生长点。对于人文社会科学,问题意识淡漠,脱离时代与社会现实,无异于切断了它们发展的源头,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命力将随之枯竭。还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的学术研究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呈现出一派虚假繁荣的景象,令学者们自己也感到不满意呢?其原因就在于,学术研究离开了真正的问题,缺乏问题意识。这样的结果是,学术向两个不好的方向发展,一是生吞活剥西方的各派理论,进行空洞的所谓“纯学术”研究;另一个方向是干脆退化成肤浅的“对策学”,对一些具体问题进行并不高明的论证。所以中国人文社科领域的真正问题是:我们有问题吗?或者,我们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如果问题都不明白,要侈谈什么“研究”就是多余,学习就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古代语言中的“学问”一词,比“学术”更有价值。学问即是为了问题而“学”,而学术的目的则不得而知,不过从字面可以看出,反正“学”仅仅是一个手段。这就必然导致“学”为其他不相干的目的服务的问题。事实正是如此,对多数“学者”来说,不过是获取名利的手段而已,与一般人理解的“学问”并没有什么关系

  3.关于教育学问题意识的研究

  (二)已有研究述评

  总的说来,当前国内对问题意识的研究还是比较丰富的,但是专门针对教育学研究生的很少,虽然现在学术界对问题意识也很关注,但是对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而国外目前却缺乏对问题意识的研究,原因在于国外教育对于学生自主性和问题意识的高度重视,学生历来具有强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强烈的问题意识,才使问题意识不称其为“问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归根到底还是需要从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着手,光从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来谈提高研究生的素质,是抽象和空洞的,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因为创新是基于问题的提出,没有问题意识是不能创新的。正是基于这种情况,我将借鉴已有研究的经验和理论,从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教育学研究生的特点,通过了解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存在的原因,为提高我们教育学研究生的科研问题意识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

  三、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1.主要概念界定

  教育问题,是指反映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教育问题的类型,一般有常识问题与未决问题、表象问题与实质问题、“大”问题和“小”问题。

  教育学研究生,是指获得学士学位、第一专业学位、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证书或具有同等学力获准进入高等学校或科学研究机构各教育类专业进行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攻读更高级别教育学学位的学生。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一种问题性心理品质,主要指研究生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人们通常将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倾向称为问题意识。

  教育研究中的问题意识,是研究者在教育研究和实践活动中,以专门的教育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逐步形成的认识教育问题的实质和类型、发现并提出需要研究解决的教育问题的意向和能力。

  2.本研究以处在科研初级阶段的在校教育学研究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运用开放式问卷,调查教育学研究生在科研问题意识上的主要问题和应对策略。

  第二:在问卷调查结果的基础上,选取在校教育学研究生两名,研究生导师两名进行访谈,从中归纳出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现状及相应的应对策略,完善整体研究。

  (二)研究思路

  1.搜集有关科研问题意识的文献,对科研问题意识形成较全面的了解,同时也作为编制问卷的参考依据。

  2.根据已有研究,编制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开放性问卷,并选取在校研一到研三的教育学研究生,人数100人,进行问卷调查。

  3.对调查结果进行编码处理,归纳出教育学研究生在科研问题意识中存在的问题和有效的应对策略。

  4.编制访谈提纲,选取研究生导师两名,在校教育学研究生两名,根据访谈提纲,对4名调查对象进行访谈。

  6.对方谈结果进行编码处理,从中归纳出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的策略。

  7.对访谈数据作分析和探讨,总结研究结果,并撰写论文。

  (三)研究方法

  文献反,问卷法,访谈法

  四、论文总体计划和进度安排:

  20XX.4-20XX.6 理论研究阶段 科学研究的理论研究;

  20XX.6-20XX.8 实际调研阶段 对河北省拥有教育学专业的四所高校的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进行调研;

  20XX.8-20XX.9 资料分析阶段 根据调研所掌握的资料进行分类汇总;

  20XX.10-20XX.12论文撰写阶段 在理论分析和实际调研的基础上,初步撰写论文;

  20XX.1-20XX.3 论文定稿阶段 对论文进行修改、定稿;

  20XX.4 论文审查阶段 将论文提交送审;

  20XX.5 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

  1.著作类

  [1]韩民青著.意识论.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4]刘大椿著.科学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5]冯光廉主编.文科研究生治学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6]何怀宏著.问题意识.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5.

  2.期刊杂志类

  [1]龚放,岳晓东.强化问题意识,造就创新人才.高等教育研究,2000/01.

  [2]赵建.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着重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江苏高教,2000/05.

  [3]黄宇辉.从文科研究生的特殊性看创新能力的培养.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0/06.

  [4]杨针.永远保持清醒的问题意识—访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孙学伟、范文斌教授.科学时报,2001/3/15.

  [5]王真东.关于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思考.中国教育学刊,2001/06.

  [6]张志文,张巳瑛.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教育学刊,2002/0l.

  [7]夏月.教育学研究生如何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教育改革与管理:研究生教育研究,2003/02.

  [8]幻俞国良,侯瑞鹤.问题意识、人格特征与教育创新中的创造里培养.复旦教育论坛,2003/04.

  [9]黄甫全.关于教育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

  [10]周文杰,郑保章.教育交往与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辽宁教育研究,2003/05.

  [11]李永红.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四川教育,2003/02.

  [12]黄飞跃.谈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03.

  [13]刘大椿.教育学研究应突出问题意识.光明日报,2004/3/1.

  [14]尚国营.高师教育学应着力培养师范生的教育问题意识.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05.

  [15]尚国营.高师教育学应着力培养师范生的教育问题意识.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05.

  [16]王源源.试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06.

  [17]崔唯航.问题意识、体系精神与学科特性.学术研究,2004/09.

  [18]冯光廉主编.教育学研究生治学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19]陈海燕.问题意识—走向成功的动力源.教书育人,2005/01.

  [20]陈翠荣.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现状及培养措施.江西教育,2005/01.

  [21]朱珊.没有问题意识,强做研究不灵.中国教育报,2005/l.

  [22]范远波.论探究学习的问题意识.当代教育科学,2005/10.

  [23]蔡拔平.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意义、障碍及路径.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2005/11.

  [24]朱晓瑜.关注问题意识,激发主体参与.现代语文:理论研究,2005/12.

  [25]邓战军;叶小华.学生问题意识的保护策略.当代教育论坛,2005/12.

  [26]李荣.教师树立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国科学教育,2005/16.

  [27]房寿高,吴星.到底什么是问题意识.上海教育科研,2006/01.

  [28]吴江林,陈西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06/01.

  [29]朱新秤.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意义与策略.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30]王朝阳,崔华华.创新视野中的文科研究生能力培养.中国高教研究,2006/08.

  [31]康静.对高校教育学中“问题意识”的思考.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3.

  [32]阎亚军;周谷平.问题意识与教育研究.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04.

  [33]郝明君;王光明;人文社科专业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09.

  [34]宋宁娜.教育研究要增强问题意识.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

  [35]劳凯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学理意识和方法意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36]徐福利;李淑珍.高等教育应重视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02.

  [37]祁琛云.问题意识是学术创新的源泉.中国出版.2010/06.

  [38]吴原.论教育研究中的方法情结与问题意识.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3.

  [39]刘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与方法.中国教育学刊.2010/03.

  [40]姚则会.张部昌.问题意识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及其实现路径.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07.

  [41]张晓东.学校文化建设中问题意识缺失的反思与建构.当代教育科学.2010/12.

  [42]刘铁芳.教育研究中的问题意识与学科意识——评《在权力与权利之间:教育政治学导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06.

  [43]周江林.我国民办高校存在问题的统计分析:实证的方法——兼谈教育研究者的问题意识.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0/06.

  [44]于洪卿.教育科学研究中问题意识的特征.教育探索.2010/10.

  [45]李士更.创新性学习重在问题意识的形成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1.

  [46]张琼.“问题意识”小议——以《批判理论和文化研究的“问题意识”》为范本.2011/02.

  [47]石玉欣.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创新能力.2011/19.

  [48]李长华.浅谈有效激发问题意识的策略.科学教育.2011/08.

  [49]王豪.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学周刊.2011/13.

  [50]王树军.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学周刊.2011/13.

  [51]张永利.增强问题意识 培养创新能力.学周刊.2011/17.

  [52]刘献君.国际论坛增强了高等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国际意识和地方意识.中国高教研究.2011/07.

  [53]赵万祥.论教育哲学研究问题意识的确定.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

  [54]王美娟.增强问题意识,提升思维品质.江苏教育研究.2011/32

  [55]李曙光.乔姆斯基语言心理学的问题意识与方法论意义.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

  [56]肖林根;王卫华.问题意识与毕业论文题目选择.科技信息.2011/32.

  [57]孙刚成;陈希;乔刚.研究生科研意识养成因素分析.中国高校科技.2012/21.

  [58]任艳丽.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育教学论坛.2012/07.

  [59]王虎学;调查研究要有“问题意识”.学习月刊.2012/01.

  3.硕博论文类

  [1]段丽.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2]唐成亮.探究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方海宁.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王元元.研究生问题意识欠缺的现象、归因及对策.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5]周倩.高校研究生学术批判思维的训练策略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文章大纲:

  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研究

  一、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应然分析

  (一)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涵义

  1.问题意识

  2.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

  (二)科研问题意识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

  (三)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特殊性和培养的必要性

  二、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实然分析

  (一)对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调查

  1.基本思路

  2.研究方法

  3.样本描述

  (二)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现状

  1.问卷调查

  (1)研究设计

  (2)研究过程

  (3)研究结论

  2.访谈

  (1)研究设计

  (2)访谈整理

  (3)访谈结论

  (三)调查结论

  三、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欠缺的归因分析

  (一)研究生自身内在素养的原因

  1.自身知识基础与知识结构的障碍

  2.学习动机、学习目的不明确

  3.学习方法不科学

  4.存在学而不思的`情况

  5.缺乏实践经验

  (二)社会、学校和家庭外在影响的原因

  1.传统文化与社会

  2.学校与导师

  3.家庭与父母

  四、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优化

  (一)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优化的理论依据

  (二)借鉴发达国家加强研究生问题意识的经验

  (三)加强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具体对策

  以上是《教育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的范文参考详细内容,讲的是关于问题、意识、研究生、研究,教育学、科研、培养,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10

  开题报告是硕士学位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指为阐述、审核和确定学位论文题目而做的专题书面报告,它是硕士实施学位论文课题研究的前瞻性计划和依据,是监督和保证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训练硕士科研能力与学术作品撰写能力的有效的实践活动。

  《中国青年报》报道:复旦大学新闻学院xx级硕士所做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仅有不到1/3的博士硕士获一次性通过,而78位硕士硕士,10人没获通过,仅有19人获一次性通过。这在复旦大学乃至于全国硕士教育的历史上“都很少见”。但据笔者了解,倘若以严肃的眼光审视目前学位与硕士教育的开题报告工作,可以说,管理部门、导师、硕士三者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认识不足的问题———视“开题报告为走过场”、视“开题报告为形式”。除思想上重视不足外,对开题报告的撰写方法缺乏了解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管理工作体会,就开题报告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做一探讨。

  1、选题的原则

  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一般要求满足以下原则。

  ①开拓性:前人没有专门研究过或虽已研究但尚无理想的结果,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或是学术界有分歧,有必要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②先进性:硕士学位论文要有新的见解,博士学位论文要做出创造性成果;③成果的必要性:所选课题应有需要背景,针对实际的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即应有实际效益或学术价值;④成果的可能性:课题的内容要有科学性,难易程度和工作量要适当,充分考虑到在一定时间内获得成果的可能性。

  以上要求说明,题目不是给定的,而是研究出来的,只有在对所研究领域的过去、现在的研究资料等信息进行全面把握、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够确立满足以上“四性”要求的选题,从而为完成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奠定坚实的基矗无论是结合导师已有科研任务的选题,还是自选课题,选题之前的“信息积累”与“发现问题”均是硕士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尽管导师已完成了以上过程,但导师并不能替代硕士,这就是硕士学习、研究的独立性要求。

  2、开题报告的内容与撰写要求

  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立论依据(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条件分析(仪器设备、协作单位及分工、人员配置)等。

  2.1题目题目是学位论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①准确、规范。要将研究的问题准确地概括出来,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反映出研究的性质,反映出实验研究的基本要求———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及实验效应等。用词造句要科学、规范。②简洁。

  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一般不得超过20个汉字。

  2.2立论依据要考虑①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即回答为什么要研究,交代研究的价值及需要背景。①一般先谈现实需要———由存在的问题导出研究的实际意义,然后再谈理论及学术价值,要求具体、客观,且具有针对性,注重资料分析基础,注重时代、地区或单位发展的需要,切忌空洞无物的口号。②国内外研究现状,即文献综述,要以查阅文献为前提,所查阅的文献应与研究问题相关,但又不能过于局限。

  与问题无关则流散无穷;过于局限又违背了学科交叉、渗透原则,使视野狭隘,思维窒息。所谓综述的“综”即综合,综合某一学科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概况;“述”更多的并不是叙述,而是评述与述评,即要有作者自己的独特见解。要注重分析研究,善于发现问题,突出选题在当前研究中的位置、优势及突破点;要摒弃偏见,不引用与导师及本人观点相悖的观点是一个明显的错误。综述的对象,除观点外,还可以是材料与方法等。此外,文献综述所引用的主要参考文献应予著录,一方面可以反映作者立论的真实依据,另一方面也是对原著者创造性劳动的尊重。

  2.3研究方案要考虑①研究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才能保证具体的研究方向,才能排除研究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干扰。②研究的内容。要根据研究目标来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要求全面、详实、周密,研究内容笼统、模糊,甚至把研究目的、意义当作内容,往往使研究进程陷于被动。③研究的方法。选题确立后,最重要的莫过于方法。假如对牛弹琴,不看对象地应用方法,错误便在所难免,相反,即便是已研究过的课题,只要采取一个新的视角,采用一种新的方法,也常能得出创新的结论。④研究的过程。整个研究在时间及顺序上的安排,要分阶段进行,对每一阶段的起止时间、相应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均要有明确的规定,阶段之间不能间断,以保证研究进程的连续性。⑤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对可能遇到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关键性困难与问题要有准确、科学的估计和判断,并采取可行的解决方法和措施。⑥创新点。要突出重点,突出所选课题与同类其他研究的不同之处。

  2.4条件分析突出仪器设备等物质条件的优势。

  明确协作单位及分工,分工要合理,明确各自的工作及职责,同时又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密切合作。提倡成立导师组,导师组成员的选择要充分考虑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要以知识结构的互补为依据。

  以上就开题报告之构成要素的撰写进行了简要的介绍。要写好开题报告,除了掌握必要的写作方法之外,笔者认为,思想上一定高度重视,平时要勤动笔,并善于学习借鉴他人开题报告的优点。

  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11

  一、论文题目

  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研究

  二、选题意义的研究

  作为一种提供资金融通服务的金融形式,对其加以法律规制,既是现实问题,也是理论问题。30余年改革开放,非正式金融支持了中国民营经济的大力发展,缓解了农村地区资金的极度匮乏现象,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增长。然则,长期以来,非正式金融在中国是个颇有争议的议题。一方面,作为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结果,其内生性推动了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间接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长期体制外循环对社会经济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影响了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甚至对正常的金融秩序造成影响。为此,我国政府对于非正式金融的“管制”是较严苛的,但效果并不明显。

  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低迷,欧债危机持续不断,中国实体经济遭遇挫折、国内通胀压力不减、股市楼市财富效应暗淡的情况下,大量民间资金流向民间借贷行业有其必然性,借助民间借贷渠道,众多求贷无门的中小企业获得了宝贵的资金“输血”。但在实体经济盈利低下的情况下,巨额高息的民间借贷,无疑是“一剂饮鸩止渴的毒药”,浙江“跑路”潮恐是最好的实证。民间借贷如果演化为纯粹的资金炒作,没有实体经济做支撑,那只能是击鼓传花的游戏,风险终会爆发。面对如此现状,正视非正式金融成为必然,对其进行必要的法律规制是当务之急,近年来中央乃至地方相继对民间借贷这种非正式金融形式及其组织进行规范正是现实所迫,但就法律规范本身而言,目前对于非正式金融的规范位阶过低,多集中于部门规章与司法解释,这并不能解决中国面临的民间融资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的必要性、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关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实践,提出中国非正式金融契约治理与监管并行的规制路径,通过监管边界的设定,具体设计中国非正式金融的法律规制,以希将非正式金融的风险控制在一个可承受范围内,并借此发挥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本文的理论意义在于变消极事后“管制”为积极“法律规制”和变“堵”为“疏”的理念以及监管边界设定的思路,全文贯穿着对非正式金融的宽容思想。文章创新之处在于将非正式金融的契约治理机制与适度监管结合起来,设定监管边界。

  同时将司法系统长期以来在非正式金融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加以疏理,对于浙江省通过司法“试错”来反应非正式金融的创新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为司法介入非正式金融提供了路径依赖,即便是在现有非正式金融立法环境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地方司法的改革来适应非正式金融不断创新的路径也是可行的;司法可以第一位次的解决非正式金融纠纷,如民间借贷纠纷等。全文贯穿着实证分析方法,并在第四章中就契约治理机制的论述过程中,对于各种具体非正式金融行为的法律规制进行了具体论述,同时对于非正式金融的监管制度进行了初步构建。非正式金融的研究不仅对于中小企业融资、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同时对于中国金融法律制度的完善也具有一定意义,弥补了法学领域对于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系统研究的不足。

  三、课题的基本内容

  30余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创造了世界经济史奇迹,其中民营经济对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则,民营经济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并不足以说明其在正规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其中企业数量占比为99%的中小企业,占GDP比重为55.16%,占全国新增产值比重为74.17%,占社会销售额比重为58.19%,占税收比重为46.12%,占出口总额比重为62.13%,占城镇就业岗位比重为75%左右。

  但只有极小数的中小企业可以从正规银行类金融机构获取所需资金,如同KelleeS.Tsai所言,中国经济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却缺失正规信贷,民营企业并没有直接受益于国有银行的信贷配置。同时,证券市场的门槛又将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拒之门外,在无法从正规金融系统融入资金的情况下,多数中小企业在创业初期、产能扩张期或者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选择了非正式金融。

  与此同时,中国广大农村出现了资金逆向流出现象,农村信用社及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从农村吸收的存款,不断地输入到城市,如果农村信用社全部改制成商业银行,成为与大型商业银行类似的运营模式,可能会随着大型商业银行在农村的萎缩而逐渐缩容。面对此格局,在农村长期的金融体系中,非正式金融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民营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的非正式金融,又如何陷入风波之中?非正式金融是否比正规金融体系更加脆弱,更易引发系统性风险,否则政府何以将绝大多数非正式金融视为非法,予以取缔而快之?基于一系列疑惑以及近年来民间借贷风波的发生,本文试图对非正式金融的法律规制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对中国现有非正式金融法律规范进行疏理,并采取历史、经济、比较以及实证的分析方式探究我国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的现状,及我国民间借贷纠纷大规模发生、非法集资手段不断推陈出新、非金融企业间借贷不断地变相发展的制度动因,同时通过对境外有关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的实践经验进行疏理与比较,最终对我国非正式金融的法律规制路径进行思考。基于这一思路,全文的研究分为五章层层展开。

  第一章是全文的理论根基,从非正式金融内涵与外延的界定着手,通过非正式金融生成逻辑的多维分析以及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的理论基础分析,为后文的法律规制确定理论基石。有关非正式金融内涵的界定是仁者见仁,但关键在于其是否受到监管、是否纳入政府金融监管体系,处于金融监管体系之外的各种金融组织及各种资金融通活动统称为非正式金融。换言之,非正式金融是指不受政府对于资本金、储备金和流动性、存贷利率限制、强制性信贷目标以及审计报告等要求约束的金融组织和金融活动的总和。基于这一内涵的界定,非正式金融区别于民营金融、非法金融等,同时具体的非正式金融活动包括民间借贷、企业内部集资、非金融企业间借贷(文章并不赞成将其排除在民间借贷范围之外)、通过私人钱庄与合会进行的金融活动、钱中与银背等中介组织进行的金融活动、P2P网络信贷以及各类非法集资行为、影子银行的行为等等,只要满足其内涵均可以确定为非正式金融范畴。

  对于非正式金融的生成逻辑,文章从二元金融结构与政府的“父爱主义”入手提出非正式金融在当代中国生成的特殊环境,并且对于我国长期存在的金融抑制政策加以分析,同时对非正式金融生成的制度动因进行深入阐述,非正式金融的变迁作为一种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结果,更是地方政府、中央金融权威机构与非正式金融参与者三方之间博弈的一种金融制度创新,最后通过经济学上交易成本理论的分析为非正式金融的存在与发展提供进一步的经济学基础。文章一方面强调非正式金融生成的逻辑机理,另一方面对非正式金融长期隐蔽运营所造成的社会问题以及金融本身的脆弱性进行论证,从而为非正式金融的法律规制提供基石。

  依照明斯基的金融脆弱性理论,一旦不具备偿还债务能力的组织或者个人,只是通过不断举借新债偿还旧债时,随着这种非正式金融主体的增加,非正式金融将处于不稳定状态,即极易发生危机,而温州民间借贷风波的发生即有此等因素的作用。与此同时,金融市场所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性、外部性及垄断问题,通过政府公权力的介入,初步是可以解决的,但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监管被俘获的问题,故而如何将这种公权力的介入控制在一定边界内,即对非正式金融的监管控制在必要的范围内,进行适度地监管成为各界所关注的问题。作为外在制度的金融法律制度,是否具有普适性、是否与内生演化而来的规则互补、金融法律制度的供给是否满足社会需求,这一系列问题亦成为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的必要前提。

  第二章就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现状加以阐释。通过温州民间借贷风波的简要论述,引出中国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的发展历程,此后对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寻找出如此管制强度之下,民间借贷纠纷泛滥、非法集资行为范围不断扩张的制度原因,进而为变非正式金融“管制”为“法律规制”提供法律制度上的现实原因,也为后文“契约治理”与适度监管的规制路径的提出提供法律制度基础。

  一国的金融法律制度一般都会基于金融稳定、安全的考量,从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出发,确定具体的金融法律制度。为此,从1949年至今,我国对于非正式金融的法律态度前后有所变化,从建国初期的提倡私人借贷到此后一段时间的绝对禁止,形成了非正式金融一度基本消失的状态。对于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而言,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经济赶超目标基本是不可能的,计划经济也就成为当时恢复经济的首要选择,这种强制性积累机制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

  然而在改革开放之后,民营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政府对非正式金融的管制也有所松动,故而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20世纪90年代初的投资过热现象,以及诸如沈太福、邓斌事件的发生,和1993年-1995年期间大量金融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又适逢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促成了新一轮金融严管政策。故而,在20世纪90年逐步形成了行政取缔与刑事制裁非法集资行为的规制模式,各种非正式金融组织亦成为非法金融组织。2005年,相关法律制度开始松动,中央对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出36条,同时促进了民间资本向金融领域的发展,而2010年有关民间资本36条的出台,更是为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提供了决定性的法律基础,从而对非正式金融的管制有所松动。

  现有规制非正式金融的法律规范多集中于金融行政法规、规章,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性文件,效力位阶比较低,甚至与其他基本法律相抵触。这种将民间借贷限制于自然人间、自然人与企业组织之间的借贷,排除非金融企业间借贷行为的规定,以及民间借贷利率四倍以上不受法律保护,同时又通过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规章将其确定为“爆收益”行为,却无相关法律责任的规定,等等一系列法律制度上的不完善,憱就了非正式金融管制的低绩效。文章通过规范分析方法阐述了非正式金融现有法律规制的低绩效与严管制的现状,为第四章论述私人契约治理与适度监管路径提供逻辑基础。

  第三章围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关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实践与经验,为后文的论证提供比较分析的基础。本章分为两部分,即发达国家,诸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国有关非正式金融发展的经验,尤其是法律规制的经验,并且将对中国非正式金融发展的启示融合于其中;发展中国家则以非洲撒哈拉以南国家小额信贷机构的发展经验、南非《国家信贷法》的规制实践以及亚洲孟加拉格莱珉银行的成功发展为例,为我国小型金融组织的发展提供参考。而南非《国家信贷法》的简要阐述为我国民间职业放贷人的规范提供了可资借鉴之处。无论是发达国家的美国、日本,抑或是发展中国家的非洲诸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对于非正式金融的法律规制,既重视非正式金融固有的契约治理模式,同时考虑差异化监管,并且非正式金融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法制的先行。

  第四章围绕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理念的重新树立、契约治理与适度监管的论证展开。金融监管强调安全、稳健、有效等理念,然而在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过程中,过分强调“管制”,造成自由与效率价值的忽视,甚至是公平的丧失,并不符合非正式金融规制现实需求,更不利于非正式金融的规范化健康运作,必须重新树立理念价值,客观地认识非正式金融与正规金融法律规制的区别。强调效率理念:非正式金融的私人契约治理机制的有效利用;自由理念:赋予公民、企业一定的融资自由权,即民间自治权的发挥;公平价值:公平信贷权理念的树立;保障安全价值:需要适度监管;最终实现正式规范与非正式规范的弥合、非正式金融与正规金融的联结。

  非正式金融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并得以发展,除了具有多维度的生存空间,在缺乏有效的法律机制保护情况下,其特有的私人治理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无论是非正式金融的隐性担保机制(缘约文化)、基于长期合作与重复博弈形成的声誉执行机制,抑或是团体贷款中的连带责任(同行压力),都是以社会资本和声誉价值为基础,其运作机理的关键在于交易者声誉信息的传递,以及对不良声誉惩罚的可置信性。但其受限于特定的社区范围内,无法应对规模化运营,对于超出血缘、地缘、亲缘关系的非正式金融,这种私人治理机制的效用不断弱化。同时,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信息不对称问题、交易不确定性问题依然会困扰非正式金融的正常发展,再加上长期在法律体系之外运营,无法得到法律的保护,对于组织化程度较低的非正式金融而言,缺乏有效的风控机制,这些都对非正式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投资者的利益保护不利,为此,需要来自于第三方的法律治理机制来弥补这些治理空隙,并矫正这些私人治理机制失效的领域。

  法律治理机制对于私人治理机制的弥合,需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即政府公权力的介入,需要有一定的边界,换言之,需要设定非正式金融监管供给与需求边界,为非正式金融的私人治理与政府监管提供一个可行的平衡点。对于监管模式的选择上,文中并不赞成在目前的中国实行自律性监管为主、政府监管为辅的监管模式,而是仍以政府监管为主,充分重视自律性监管及非正式金融领域存在的非正式制度。通过立法上一定程度地赋予非正式金融法律身份,从而为监管制度的具体构建提供法律基础,否则市场准入、退出及交易活动等监管制度的设计皆为惘然。

  第五章探讨司法对非正式金融的保障。尤其是在现有法律规定不加以改变的前提下,对于体制外运营的非正式金融而言,在自身私人治理机制无法解决契约纠纷时,或者已经获取一定的法律身份的前提下,发生纠纷,司法机制也是其最后的保障,同时,司法能动性是回应非正式金融创新的最可行路径。司法介入非正式金融不仅有助于金融监管目标的实现、解决非正式金融纠纷持续走高问题,同时也可以弥合现有法律制度的粗疏与滞后性以及监管不足的现象。然则,完全依赖于司法规制并不是法律规制的应然之路,非正式金融阳光化的发展,不仅需要尊重其自身固有的特性,更需要立法上予以承认其法律身份,并且需要行政监管部门的适时护航、司法部门的最后保障,即形成全方位的规制体系。

  四、课题的重点和难点

  “存在即为合理”,行文伊始,笔者提到非正式金融的广泛存在是否合理的问题,通过二元金融结构的分析、非正式金融生成的制度动因分析,非正式金融作为一种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结果,更是地方政府、中央金融监管机构与非正式金融参与者三者之间博弈的一种金融制度创新,也是经济学上交易成本理论作用使然,这一系列制度经济学的阐释,为深入分析非正式金融广泛存在的正当性提供了依据。然而,非正式金融长期以来隐蔽经营,甚至是近些年的异化发展所引致的社会问题同样不可小觑。无论是从金融脆弱性角度、公共利益角度,抑或是法律制度的供给与需求角度而言,更或是中国现有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状况而言,都需要对非正式金融加以进一步规制,将其引入规范化发展之路。如何既考虑非正式金融固有的私人契约治理机制,又将法律、监管这些正式的治理机制融入其中,将二者完美的相结合,成为全文考虑的重心。

  行文至此,本文已经初步对非正式金融的法律规制路径问题做出回答,即非正式金融的私人契约治理机制+适度金融监管,伴随以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理念的重树、金融监管模式的设定以及司法介入非正式金融领域路径的探析。具体而言,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非正式金融作为一种内生自发性金融形式,具有多种存在的制度动因,并不会因为政府的严厉打击而减少,近年来民间借贷规模的不断增长、非法集资手段的不断创新及其涉案金额与范围的不断膨胀、非金融企业间变相借贷形式的不断推陈出新,已然说明非正式金融的存在绝非是可以通过严刑峻罚来加以压制的,适当地承认其合理性与正当性是规范非正式金融的必要前提。

  2.以尊重非正式金融契约的私人治理机制为基础的法律治理机制,进行适度监管是其法律治理机制的关键,尤其是在非正式金融监管缺位、管制过多的情形下,依照适度监管的理念构建我国非正式金融监管体制是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非正式金融监管供给与需求边界加以设定,从而为金融行政监管部门介入到非正式金融领域提供边界,进行适度地监管。

  3.进行适度监管,并非是放松监管,而是正视非正式金融的特性,采取区别于正规金融监管的方式。考虑到监管主体的不同、市场自治程度、我国金融业监管传统、非正式金融发展现状等多方面因素,笔者认为,政府既要监管非正式金融,同时对相关监管者予以必要的限制,将政府行政监管与行业自律组织的自律性监管相结合。目前阶段并不适宜以行业自律性监管为主的模式,毕竟中国的自律性传统还不足以采取这种监管模式,非正式金融市场的行业自律组织仍处于起步阶段,待其发展成熟,参与者的自律程度达到一定水平时,可以考虑政府逐渐退出。为此,本阶段需要建立以政府的监管为主、行业协会的自律监管为纽带、非正式金融参与者的内控为基础、社会监督为补充的监管体系。

  4.对于非正式金融监管的各种制度设计,其前提离不开法律对非正式金融的适度承认。而现有非正式金融的立法规定极其不完备,对各种非正式金融组织的规定过于粗疏,在规制实践中,司法机构发挥了更大的作用,法律规范也多以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性文件为主,这种法律规制现状无法调整非正式金融异化发展的现实。为此,部分地区通过地方司法“试错”的方式对非正式金融的不断创新加以体现,例如浙江省的高级人民法院,甚至是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出台了一系列领先于全国其他地区的司法性文件,作为处理非正式金融纠纷的规范性文件。但是对于这种先行先试,要有一定边界的限制,需要处理好与立法、地方行政的关系。

  综上所述,对于非正式金融的法律规制,是一个综合规制的体系,既需要立法的确认,同时需要行政监管部门的维护,以及司法部门的最后保障。从广义上而言,应该是在尊重非正式金融固有特性与契约治理机制的基础上,做到事前监测、事中监管、事后保障的全方位的非正式金融规制体系。

  本文的研究尚有未尽事宜,譬如对非正式金融具体行为的规制论证,尤其是实证方法的运用,在文章中尚有所欠缺,虽则笔者在近两年多时间里几赴浙江省的温州市、丽水市、宁波慈溪市,江苏省的南通市、无锡市,山西省的临汾市等地市,就民间借贷问题进行调研,但仍囿于调研范围及深度,不能充分就文中相关观点进行论证,也不能完全确定自己提出的规制路径是否能够在非正式金融活动中得到完全验证,然而,对于源自于民间的非正式金融,笔者能够确定的是全文是基于大量实地调研收集的资料所进行的思考与写作,而且会继续这一本土化的“草根学问”。

  五、论文提纲

  目录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意义

  三、非正式金融研究文献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非正式金融及其法律规制的理论基础分析

  第一节非正式金融内涵与外延的界定

  一、非正式金融概念的厘清

  二、非正式金融类型的界定

  三、非正式金融的特性分析

  第二节非正式金融生成逻辑分析

  一、二元金融结构与政府“父爱主义”

  二、非正式金融:金融抑制政策使然

  三、非正式金融:制度动因

  四、非正式金融:交易成本分析

  五、非正式金融:有利于竞争政策优化

  六、非正式金融:个人与企业的选择

  第三节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的理论基础分析

  一、政治学基础:公共利益理论

  二、经济学基础:金融脆弱性理论

  三、法经济学基础:法律制度的普适性准则和制度的供给需求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二章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的现实需求--我国非正式金融法律

  规制的发展历程及其问题

  第一节我国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的发展历程

  一、1949-1978年:从提倡私人借贷到绝对禁止

  二、1978年-1995年:适度宽松,但仍对非正式金融进行抑制的时期76

  三、1995-2004年:非正式金融的严格管制期

  四、2005-2010年:虽有限制但法律开始松动

  五、2010年至今:进一步放宽非正式金融管制

  第二节我国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的现状

  一、非正式金融的法律地位

  二、对非正式金融采取的管制措施与管制主体

  三、非正式金融的法律责任

  第三节我国非正式金融现有法律规制的缺陷

  一、管制强度高、绩效低

  二、金融管制理念的偏差

  三、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体系的不健全

  本章小结

  第三章境外非正式金融发展与法律规制实践及其启示

  第一节发达国家非正式金融发展、法律规制实践及其启示

  一、美国非正式金融向正式金融的成功转型:社区银行

  二、充分尊重合作制本色的合作金融法制典范:德国

  三、日本轮转基金组织的成功转型:无尽→联合股份公司→互助银行→一般性商业银行

  第二节发展中国家(或地区)非正式金融的法律规制实践与启示

  一、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小额信贷机构的发展

  二、小型银行典范:孟加拉格莱珉银行

  三、强制替代的代表:20世纪50年代的印度、泰国

  四、契约治理的典范:台湾

  本章小结

  第四章我国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的构想

  第一节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理念之重树

  一、效率:非正式金融的私人契约治理机制的有效利用

  二、自由:赋予公民、企业融资自由权,即民间自治权的发挥

  三、公平:公平信贷权理念的树立

  四、安全:适度监管

  五、合作:正式规范与民间规范的弥合、非正式金融与正规金融的联结

  第二节我国非正式金融的契约治理

  一、契约自由与契约治理

  二、非正式金融契约治理机制现状

  三、非正式金融契约的法律治理机制对私人治理机制的弥补与矫正

  第三节非正式金融监管边界的分析

  一、监管理论述评

  二、非正式金融监管边界设定中的主要假设条件分析

  三、非正式金融监管成本分析

  四、非正式金融监管的供给强度边界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五、非正式金融监管的需求边界分析

  第四节我国非正式金融监管制度设计

  一、非正式金融监管模式的选

  二、监管权限的设定

  三、我国非正式金融监管制度的具体设计

  第五章司法介入非正式金融的路径分析

  第一节司法介入非正式金融的必要性分析

  一、各地民间借贷纠纷、非法集资案件持续走高

  二、现行有关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制度的粗疏与滞后

  三、监管有效与无效论下的司法介入

  第二节司法介入非正式金融的路径选择--以“先行先试”和司法能动性为视角

  一、地方司法“试错“的可能性

  二、能动性下的地方司法

  三、地方司法与地方行政的良性互动及司法能动性对立法革新的推动

  第三节地方司法“试错”边界分析

  一、地方司法“先行先试权”的授权合法性

  二、地方司法“试错”主体的限定与时间、范围的限制及监督救济

  三、司法的能动性不能取代立法

  四、司法介入非正式金融应注意的问题

  本章小结

  结语

【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精选11篇)】相关文章:

解读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09-04

硕士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范文11-21

硕士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08-29

关于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08-16

如何写硕士开题报告相关毕业论文09-04

硕士开题报告例文07-25

硕士开题报告格式10-09

硕士开题报告范本10-05

工商管理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07-30

论文开题报告格式硕士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