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论文答辩陈述词

时间:2021-04-09 11:40:07 论文答辩 我要投稿

大学毕业论文答辩陈述词范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学毕业论文答辩陈述词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毕业论文答辩陈述词范文

  大学毕业论文答辩陈述词 篇1

  各位老师,下午好!我是XXX,学号XXXXXXX。

  首先,向各位评委老师不辞辛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我衷心的感谢。接下来,我将对本论文的设计目的和主要内容向各位老师做一汇报。。

  一、选题缘由。

  我的论文题目是《论<人生>对我国社会转型期文学创作的现实意义》。选择本课题作为我论文的写作题材的原因如下:

  选择路遥,选择路遥的《人生》,来源于笔者对路遥的兴趣和对《人生》 的反复阅读,更是出于对当前现实文坛混乱局面的一种反思。当下的文学和文坛某些以“新”和“后”为标榜的新锐文人那里,盲目狂热迷恋的是所谓的“精英”“新贵”的倩影和“帝王将相”的亡灵,各种“私人写作”、“美女写作”和“下半身写作”充斥文坛,下层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农民工等社会弱势群体似乎已经被有意地排除出了文学关注的视野。很少见到路遥那样对农民等弱势群体的深切同情、深刻理解和扶持提升。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面对并解决实际问题主观上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和困难。在各种社会问题令人堪忧的今天,路遥的创作对于我国当前文学和社会都彰显出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路遥为什么会是以及怎么成为了我国文学上民间立场与弱势群体的真正代言人,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

  二、论文的结构和内容。

  本文共分成五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介绍路遥的生平与创作;

  第二部分主要是分析路遥作品的主题关键词:苦难与抗争;

  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人生》的主题思想;

  第四部分是对主要人物高加林和刘巧珍进行了分析;

  第五部分是重点和创新点,根据社会转型期的矛盾特点,探讨路遥的《人生》对我国文学创作的现实意义。

  三、论文的创新点和意义。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把对《人生》的研究放在社会转型期中,探讨《人生》对我国社会转型期中的文学创作的现实意义。路遥小说中苍凉厚重的悲剧氛围,以及作家再现生活的史诗品格,为我们提供了探究路遥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悲剧的艺术价值、审美取向新的可能性。《人生》着力剖析新旧交错时期城乡交叉地带农村的诸多现实关系以及正在积聚着的某种变革的不可避免的必然趋势,和我国正处在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样的。在路遥小说中体现出来的既热爱土地又强烈深厚的城市情结,是作家内心矛盾和惶惑的真实体现。用各种方法奔向城市投向城市文明生活的小说主人公的内心无疑是很矛盾的:热爱土地,又竭力从土地上挣扎出去,奔向城市文明,但又忘却不了生养自己的故土。于是就产生了思想与行为不一致的现象,这种不一致更反映了作者矛盾复杂的心态。通过对这一角度的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唤醒社会对弱势群体关注关爱的人道意识,渴盼文学作家能够永葆普通劳动者的感觉,客观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情和困难的同时并认真加以解决,关注弱势群体,帮助弱势群体,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的和谐。同时期盼文学创作贴近社会生活,取材于生活并再现生活面貌,促进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但由于个人能力不足,加之时间和精力有限,在许多内容表述、论证上存在着不当之处,与老师的期望还有差距,许多问题还有待进行一步思考和探究,借此答辩机会,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指出我的错误和不足之处,使我能进一步深入学习。我的答辩自述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大学毕业论文答辩陈述词 篇2

  敬爱的老师同学们,你们好!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公益营销策略研究。

  首先,感谢老师对我的悉心教诲和指导,从论文的选题,结构安排,提纲罗列,初稿审核到最后的反复修改以及最终定稿,她为我提供许多有益的帮助,使我能够顺利完成我的毕业论文。

  其次,我对这次答辩小组的全体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感谢您们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对我的论文答辩表示关注,在此,我诚心地希望我的老师们能够幸福安康!

  选题目的:

  首先向老师陈述的是我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是:

  公益营销正是最近几年才活跃于市场营销中的一个新颖概念。

  它是通过将企业的营销策略与非营利组织或者公益活动联系在一起,借助公益活动与消费者沟通,在产生公益效益的同时,使消费者对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产生偏好,并由此提高企业品牌知名度的一种营销行为。由于它出现的时间不长,国人对它的了解不够深入,也缺乏科学的了解。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一切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思想都受到一定的支持,本人认为公益营销这种软性营销手段在未来一定会受到企业的热捧。

  通过研究调查目前中国市场中的公益活动营销,提出自己对企业公益营销的建议,希望能对中国目前的公益营销提供一种有益的思路,对我国公益营销以及企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指导。

  论文框架:

  接着向老师简要的介绍一下我的论文,我论文的框架结构比较简洁明了,主要参考车慈慧编写的市场营销的框架结构而制定。

  在第一章简要介绍了当前公益营销的背景以及目前国内外对公益营销的一些研究情况,还有的就是说明对公益营销的研究目的。

  在第二章对公益营销的基本含义进行阐述,向读者讲述公益营销的内涵,主要形式以及其重要作用。

  在第三章中我根据当前我国公益营销的行为和基本情况,从例子中列举出了在我国公益营销中存在的一些缺陷,并逐一进行分析与研究。

  以此为根据进入了第四章,在第四章中,我根据前三章的研究与分析,提出了公益营销策略的构建这个想法。

  在这一章中,我主要从公益营销、营销环境等因素考虑,力求制定出一份适合中国国情的公益营销策略。

  同时,由于营销环境的可变性容易对公益营销造成影响,在论文中,我还提出对公益营销策略的控制,希望公益营销能成为一把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利器。

  不足的地方

  由于本人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实践能力不足,以及文字表达所限,在许多内容表述、论证上方法上存在偏颇以及不当之处,与老师的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思考与探究。

  在论文的写作和修改过程中认识到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的不足,借此答辩机会,希望各位老师以专业的眼光对我的论文进行批判,指出我的错误和不足之处,为我许多更多的宝贵、具有启发性的`建议,让我的论文得到完善与提高。

  趁此机会,我衷心的祝福各位老师,身体健康,事事如意。

  我的答辩自述完毕,谢谢两位老师。

  大学毕业论文答辩陈述词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光电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XX(1)班的学生陈玄玄。我的论文题目是《基于MATLAB的QPSK仿真设计与实现》。我当时之所以选择选择这个题目,是因为我觉得做这个课题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完成仿真的设计内容,可以加深对已学课程通信原理的理解,熟悉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并复习正交相位偏移键控(QPSK)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和误比特率的计算方法,了解调制解调方式中最基础的方法,这些方法包括模拟调制中的幅度调制(AM)如双边带幅度调制(DSB)、单边带幅度调制(SSB)、常规幅度调制;角度调制中的相位调制(PM)和频率调制(FM);以及数字调制中的幅度调制,相位调制,频率调制等方式,了解QPSK的实现方法及数学原理,掌握通信系统Simulink仿真建模方法。

  在着手准备论文写作的时候,我针对这个题目,阅读大量相关方面的各种资料。对QPSK系统的研究概况有了大致了解,缕清思路的基础上确定研究方向。然后,为了完成论文,我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其中主要来自网上的论文期刊、图书馆的书目、学习教材的理论资料。在导师的耐心指导和帮助下从中选取了主要的参考资料,经过阅读主要参考资料,拟定提纲,写开题报告初稿,毕业论文初稿,修改等一系列程序,于20xx年6月正式定稿。

  具体来说,我的论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概述了该课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以及课题可行性和优势,并介绍了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所要研究的QPSK系统和论文中用到的软件MATLAB系统环境。

  第三部分,主要是通过MATLAB中的工具simulink来创建QPSK系统的调制解调原理框图,然后通过编程,应用MATLAB调试、运行,观察分析QPSK调制解调过程中各环节的波形,然后结合QPSK信号调制技术的原理得出在加性高斯白噪声的信道下的传输比特错误率。然后,将比特错误率和理论值相比较,绘制出关系曲线,通过分析系统的`性能,证实了仿真模型的可行性。

  第四部分,基于仿真软件——MATLAB进一步实现了系统在分别通过理想信道、通过高斯信道、先通过高斯白信道再通过瑞利衰落信道时的QPSK系统仿真设计,将在不同的情况下的系统性能进一步的对比分析,并把所得结果和理论值做对比,这对于理解QPSK系统的性能并对系统面向实际应用的设计,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

  经过本次论文写作,我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由于学生能力不足,加之时间和精力有限,在许多内容表述上存在着不当之处,与老师的期望相差甚远,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借此答辩机会,万分恳切的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多指出本篇论文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我将虚心接受,从而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使该论文得到完善和提高。以上是我对本篇论文的简单的介绍,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

  大学毕业论文答辩陈述词 篇4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叫赵强,来自经济管理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本次论文导师是李刚老师,我选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建筑企业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下面我先汇报一下选择这篇论文的原因以及论文选题背景、基本写作思路、理论与实践意义。

  首先来陈述一下我的写作原因,我毕业签订的工作是一家单位的预算员,然后去年我参加过一个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课题是有关地方科技部门信息公开化,经过我对相关资料的查阅和一些调查,认为建筑业市场混乱,集成度提升缓慢与行业利润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建筑工程造价信息化困难,工程造价信息严重不透明。这样的市场环境难以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企业间信息化集中度就难以提高,市场就会充满无序恶性竞争,因此我觉得结合我的专业与经验,就选择了《建筑企业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一方面希望能通过论文让自己对专业知识以及国外先进理论有所提升,另一方面也希望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为自己的未来做一些铺垫。

  其次,我要陈述的是本篇论文的主要论点及结构。

  本文通过调查相关信息主要论点有:

  1、建筑企业内部造价系统集成化程度低;

  2、建筑企业之间造价信息协同度不高;

  3、建筑企业造价系统的盲目国际化;

  4、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素质不能适应信息化要求。

  从企业内部集成角度分析的时候,我总结出三点,各级软件相互独立工作,则无法形成集成体系;由于信息的计算收集统计难度大,就无法实时对系统反馈,也就无法集成系统;由于建筑业与制造业的不同,具体到实物量的数据难度大,集成化有相当难度。我的解决方案基于造价分析框架,构建出四位一体的集成系统。

  从企业外部协同度分析,我总结出两点,价格信息数量大变化快,企业间信息不同步,企业间难以协调;供应商与造价方的利益冲突,造成信息准确性和透明度差,间接影响企业间信息协同。我的解决方案是从企业内部与外部两个角度,设计出两套方案来解决企业间信息化协同,同时解决信息透明化公开化的问题。

  联系国外先进技术,我发现建筑企业的盲目国际性,总结为两点,通过诺兰模型反应学习技术是无法做到发展阶段的跳跃,如果不借鉴最先进的技术国际化竞争中依然处于劣势;由于只学习国外技术,而不学习信托体制,导致信息化畸形发展。我的解决方案是,学习目前国外最先进BIM4D技术在工程造价信息化的运用,跟上国际步伐;构建美国式的信托机制,促进造价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从人员角度看,素质不高和专业技术与信息技术复合,是目前最大的问题。解决方案是,加大投资对人员的培训,市县人员网上流动管理,和会员服务方式。

  在写完这篇论文的时候,自己感觉条理上还不是很严谨,对一些数据的收集还不足。但通过自己的思考,想出的解决方案有一定的意义,需要不断地实践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同时写作期间,所学的知识与论文的结合,让我对专业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最后,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大学毕业论文答辩陈述词 篇5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非常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参加我博士论文开题答辩,真诚希望各位老师多提意见和建议。

  一、论文题目

  我的论文题目是《基于文化历史理论的教师教育教法学研究》。在正式陈述开题报告的内容前,我先解释一下题目中的两个概念。

  一是教法学。这个概念是我对pedagogy的翻译。Pedagogy通常有两个翻译:一个是教育学,这种翻译将pedagogy泛化了;另一个是教学法,这种翻译将pedagogy窄化了。所以我取了中层翻译:教法学。这个翻译并不是我的原创,使用这个概念的有三位学者,做早在1987。我主要是受到维斯康星大学梁国立教授的启发,另外,这个概念在台湾翻译成教材教法学,也增强我对这一概念使用的信心。

  二是文化历史理论。这个理论是维果茨基学派的一个理论,我认为是一个心理学和社会学融合的理论。对于维果茨基的理论命名,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文化历史理论,比如北京大学陈向明老师的博士生魏戈借助于这一理论研究实践性知识。二是社会文化理论。本论文使用第一个名字,主要原因是这篇论文涉及到个人生活史和社会脉络的考量,这个我在概念框架中将详细阐明。而且,我主要借用这个理论中的第三代活动理论的分析框架。

  二、报告主体

  下面进入正题,我今天的报告包括三个部分:前言、文献综述和研究设计。我重点讲解前言中的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的结论与启发,及其研究设计。

  (一)前言

  1、选题缘由

  首先,米尔斯认为一个好的选题既能体现个人的生命的关注,又能够触动到社会的深层结构,我认为我的选题具有这个的特点。学术研究缺乏系统性主要体现在教师教育的研究重视宏观研究和教师研究,但缺乏按照教师教育逻辑的研究。若按照教师教育自身的逻辑,重视在职培训的研究,缺乏职前的研究。从职前的角度来讲,研究的重点在课程、教师教育模式、机构等,我认为目前缺乏一是选拨研究,教师教育者和教学研究,所以我选择了这个题目。

  其二是教师教育研究中教育硕士的项目的启动,我跟项目半年之前,已经初步搜集了资料,发现了一些问题,也形成了一些判断。坚定我研究这个一体的决心和信心。

  其次,如何去研究,我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个角度提出了6个问题,这是研究的起点,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研究问题,这6个问题是我做文献综述的依据。

  2、研究意义

  接着,我说明一下研究意义。我认为本研究最大的价值在于理论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构建教师教育教法学的概念内涵。在开题报告中,基于对文献的综述,我初步借用john Loughran2006年的定义,将其界定为教教学、学教学,及其之间的关系。我认为这一个概念突破了原来将pedagogy仅仅理解为教的局限性。但是,随着文献阅读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这一个概念还将被重新建构和解读。二是我运用了文化历史理论的视角。传统的教法学研究看中教学模式,教学现场等,但我认为这是不够的,我希望不仅探究教学现场发生的事情,更希望探究教育与教师个人生活史,以及社会脉络之间的关系。

  (二)文献综述结论与启发

  选择研究议题后,我必须弄清楚这一议题的研究基础是什么,因此需要对文献综述。这是我文献综述的框架,因为时间关系,我不再报告文献综述的细节,仅仅报告研究综述的结论及启发。

  基于对文献的综述,我初步形成七个结论,顺带说明研究启发。

  一是国内研究处于教学法阶段,国外研究处于教学法阶段。具体体现为国内研究使用微格教学,案例教学等概念来探讨教师培养,而国外研究自1999年Korthagen使用pedagogy of teacher education。到2001,他写出第一部专着linkingpractice to theory—the pedagogy of realistic teacher education, 到2006,2007年专门Loughran的姊妹篇的专着developinga pedagogy of teacher education和enacting a pedagogy of teacher education,再到2007研究手册里出现productivepedagogy,到2008年研究手册中使用learning about teaching and teaching about teaching来探讨教学法。再到专门使用2013年休斯顿大学CherylCraig的三卷本的promising pedagogies,再到2016年教师教育研究手册中专门开辟一章进行讨论pedagogy of teacher education,这说明国外处于教法学阶段。

  二是国内研究缺乏学术共同体,国外研究初步形成学术共同体。在国内,一位学者就这一领域发3—5篇文章就可以成为专家。但在国外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以john Loughran, Fred Korthagen, Tom Russell, Amanda berry等一批具有实质性联系的学者构成的共同体,进行了教师培养中教学的长期研究。

  三是教师教育教法学研究缺乏学科认识论视角。国内研究主要以本体论研究和引进研究为主。国外研究主要是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开展研究。

  四是教师教育教法学缺乏共同的认知框架。这也是本研究要突破的。

  (三)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基于对文献综述,确立了这一研究主题,但如何确立研究问题,并开展研究设计呢?我下面重点报告。我的研究问题有三个,即基于文化历史理论:

  (1)教师教育者教教学和师范生学教学在行为层面是如何互动的?

  (2)这种互动与教师教育者和师范生的个人生活史的关系是什么?

  (3) 影响这种互动的个人生活史又是如何受到社会文化影响的?

  关于研究问题,做两点说明:一是在提问时直接将教师教育教法学分解成教教学和学教学两个子概念进行提问。二是在提问时直接将文化理论理论的概念融入在问题中,比如互动(我将这种互动视为活动。)个人生活史和社会文化。

  具体而言:我将教师教育教法学界定为教师教育者和师范生以语言和活动作为载体进行的文化活动。这一概念本身具有文献综述的基础,同时又融入了认识论的要素。

  2、理论基础

  如何研究这三个问题,我选择文化历史理论,这一理论历经三代,我只要借助于第三代的活动理论的模型来认识研究问题。

  首先,这一理论中包括主体、客体、工具、共同体、劳动分工和共同体等,通过这一活动体现内化产生人的高级心理结构。同时这个心理结构又可以影响活动。选择这一框架的适切性体现在我将教师教育者和师范生之间的互动,也看做是一种活动。但我对这一理论的改造是:一社会文化塑造人的高级认知结构需要一个中介,我认为这个中介就是个人生活史。二是这个概念框架中客体进行改造。换言之,我们不能仅仅将师范生看做客体。

  3、概念框架

  为了明晰研究问题,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之间的关系,下面我为大家呈现概念框架。

  首先,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教育者和师范生两个主体,或者说一个当做主体,一个当做客体。两者经过教教学和学教学两个活动,从而发生互动。我特别关注互动过程中的工具,主要体现为语言和活动,因此我特别关注语言和活动资料的搜集,也为我后面采用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奠定基础。其次,我分析这种互动或活动背后的意识和观念,进一步分析这种意识和观念的个人生活史之间的来源。并进一步分析个人生活史是如何受到社会生活的影响。

  4、研究方法

  有了分析框架后,如何开展研究。这就涉及到研究方法问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为了完成本研究我需要搜集课堂互动的资料,需要关注教师的个人生活史,需要追问个人生活史与社会脉络的关系,基于此,本研究的研究方法的考虑如下。

  首先,从范式层面上本研究属于以解释主义取向的研究。虽然也包含了科学主义的内容在。

  其次,从路径上来看,本研究是以案例研究。因为互动关系,互动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关系甚是复杂,符合案例研究的特性。

  再者从具体的方法和工具上来看,本研究主要通过观察、访谈、视频等,具体的工具包括观察表和访谈提纲等。

  5、研究框架

  到此,我们如何将研究问题,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可以操作的研究框架呢?请大家看我的研究框架图。

  我将研究问题总结为三个:互动关系,互动关系与个人生活史的关系,个人生活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通过文化历史理论中的活动、中介和内化三个核心概念,尤其是活动理论的分析框架,透析三个研究问题。在研究方法上,对于第一个研究问题,可以采用视频、观察、访谈等。对于第二个和第三个研究问题,主要研究方法为访谈。我将搜集的资料进行活动分析和话语分析。互动分析是选择视频中的一个完整的活动作为分析对象,话语分析则更为微观,分析转录的文字之间的互动。具体的方法是分析归纳法和连续比较法,总体而言,就是及时分析。通过分析形成互动模式,做出解释,回答研究问题。

  以上就是开题报告的核心内容,有关其他内容,我的PPT中也有呈现,在提问环节再与于各位评委交流。

【大学毕业论文答辩陈述词范文】相关文章:

1.论文答辩阐述词

2.论文答辩陈述词模板

3.教师的论文答辩陈述词

4.论文答辩:毕业论文答辩陈述词

5.硕士论文答辩优秀陈述词

6.关于毕业论文答辩陈词的例文

7.湘潭大学毕业论文答辩

8.大学毕业论文答辩自我陈述

9.论文答辩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