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质教育观照下的大学语文教学

时间:2021-03-17 18:38:48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人文素质教育观照下的大学语文教学

 论文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 大学语文教学 误区 学习动力 终极关怀

人文素质教育观照下的大学语文教学

  论文摘 要:当今世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不少高校以大学语文课程为依托,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然而,当前大学语文课堂上学生学习动力普遍不足,教师对教学研究呈弱化趋势,本文针对目前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指出其中存在的误区,从教师“读”的误区、“教”的误区、处理教材的误区、心态的误区这四个方面加以分析,进而指出激发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大学语文教学之本位在于对学生的终极关怀。
  
  当今世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人文素质教育主张教育要重视人性,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其内涵在于注重教育对象的价值取向和人格完善。因此,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需求,已成为当前我们高校素质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不少高校以大学语文课程为依托,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然而,当前大学语文课堂上学生学习动力普遍不足,教师对教学研究呈弱化趋势,高校开设的“大学语文”课,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仍未摆脱中学语文教育的传统思路和方式,因而有学生将“大学语文”戏称为“高四语文”。这表明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不够明确,教学方式和教材还不能很好适应大学本科教育格局的调整变化,如何使大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产生兴趣,如何使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自然衔接,同时做好素质教育的渗透工作,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
  陈洪教授等教学团队提出:大学语文教材在选文上要突出“好文章”,要重在“文”,要放在突出语言学的角度上,要超越“文学视野”,要文体多样、风格多元,教材本身要能达到“语文意义识别”、“语文知识化用”、“语文情境创生”的效用。大学语文教材应是“语言”和“文学”的完美结合,每一篇文章都是阅读教学的载体,因此阅读教学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高校对大学语文教材进行修订,我院在大学语文教材基础上修订成“寓情趣于诗文”的特色教材《诗文与修养》。无论对大学语文教材的何种修订与改革都不能脱离文本的阅读教学,但在目前的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严重的误区,违背了阅读教学的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读”的误区
  
  有些语文教师的阅读仅仅是对教参的阅读,他们奉教参为神明,为了备课的方便或是为了追求所谓的教学质量将活色生香的阅读教学进行机械的复制,最后剩下的只是教参过滤后的残羹冷炙,课堂成为千篇一律的模式。也有一部分语文教师从教材的机械阅读走向另一个极端,往往关注自我对文本的理解,忽略了教师与学生人生阅历和个体体验的不同。这是对阅读教学个性化的曲解。
  有些语文教师除了教参外很少进行其他阅读。阅读是语文教师的立身之本,不爱阅读的语文教师肯定是不称职的。只有热爱阅读的教师,才能充实自身,充分体验学生阅读的甘苦,找到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的话题,及时向学生推荐有益的读物,成为学生阅读的榜样。每位教师在大力倡导学生阅读的同时,也要自我反思:自己的阅读状况如何,读了多少书,读了哪些书。
  教师阅读与学生阅读之间要努力形成和谐的效应,达到相互依存、彼此有益的境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共同阅读。教师要先读,同时,教师的阅读面要拓宽,既要读经典作品,还要关注当代作品。不仅要阅读作品,还要阅读一些相关的评论文章和背景材料,以提高对学生的指导能力。其次是共同感悟。师生在阅读中都会有所感悟,但由于年龄和生活阅历的差别,感悟和体验也是有区别的。这就需要师生间及时交流,进行心灵的对话和沟通,以此提升师生间的情感。
  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只要全体师生能够立足实际,走出盲目阅读和功利阅读的误区,强化意志阅读的意识,架起师生阅读的桥梁,阅读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显示其最大的价值。教师要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就是允许完全属于个人的阅读感受存在,它一反传统阅读教学中“标准答案”和“教师话语霸权”的现象而闪耀出人性化的光辉。教师要真正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正视阅读中的“多元”现象。
  
  二、教师“教”的误区
  
  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在特定背景下思想、智慧的结晶,它会打上个性化的烙印。教师必须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不能曲解文章的内容和意义。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把一篇优美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有的问题作者可能没有意识到,或根本不是这么考虑的,而现在偏偏要“挖深挖透”,给它贴上时代标签、政治标签,用现代人的眼光来苛刻作者,编出了一个个离谱的题目,设计出一个个貌似有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往自己预定好的胡同里钻,浪费了时间,为难了学生。从阅读的原生状态来说,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往往是动态的、关联性的,具有整体感。因此对一个词、一句话乃至一段话,都不能孤立理解,应把它看成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否则必然会陷入断章取义的尴尬境地。
  阅读教学应该回归本原,这才是根本出路。阅读教学的本原是什么?就是教读文章,因为我们的教材是文选。阅读教学回归到教读文章这个本原上,“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难题就迎刃而解了。文章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思路写出来的,读文章也应循着作者的思路读完、读懂。教读文章,很显然,也应该按文章的思路教。对此,叶圣陶先生早有论述:“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看一篇文章,要看它怎样开头的,怎样走下去的,跟着它走,并且要理解它为什么这样走”,“就文章本身而言,了解文章里作者思想发展的途径最为切要”,“能够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语文老师。”叶圣陶先生的话,我们应该奉为阅读教学的圭臬。
 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将新旧知识人为地割裂开来。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的学习是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将新知识纳入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教”是为了“学”。教师在课前要注重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尊重学生的学习基础,切实考虑到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努力使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心理活动合拍、和谐。要善于进行心理置换,想一想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想一想怎样安排阅读教学程序以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用怎样的方法更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唤起学生学好母语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