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对学校体育认识的误区

时间:2022-08-09 18:29:36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当前对学校体育认识的误区

  论文关键词: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终身体育

当前对学校体育认识的误区

  论文摘要:学校体育本是以身体活动为方式,针对人的整个机体而进行的教育,却被视为“体质教育”;学校体育本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人类生命关怀的事业,却被视为“装饰学校的门面”;体育与健康课本强调“健康第一”,却被视为“健康教育课”;学校体育本是倡导学校、家庭、社区体育的互动,却被视为“学校内”的体育;学校体育本应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却被视为“学习阶段的体育”。通过分析以上对学校体育的认识误区,认为对学校体育的认识应当从全面、整体、内在、长远、宽广的视角去把握。

  对任何事物本质的理解都可以从“是什么”与“不是什么”来加以分析。“是什么”是一种肯定的回答,它是对一事物的证实或证明。“不是什么”它所采取的是否定的回答,证明它是虚假、错误的,或者说起码是不全面、不准确的。一直以来,关于“学校体育”的讨论,一般都是顺向思维用得多一些,即以“学校体育是什么”作为研究取向。然而,由于人们对学校体育认识的社会文化背景、学科背景、教育观念背景等不同,加上体育功能的多样性,使得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中往往存在片面认识,从而导致顾此失彼的现象。为此,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以一种逆向思维的方式即从否定方向上去思维,从“学校体育不等于什么”来理解学校体育、分析学校体育,以便为学校体育的准确定位提供宽广的视界。

  1 学校体育不等于学校“体”育

  在近代学校教育中,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程度加深,也带来了教育的“精耕细作”,人们开始对教育组成部分按照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作为实际教育工作职能分工的依据,其良好的愿望是对学校某一工作的强化,持这种观点者认为学生可以像机器一样拆分,可以按照不同的需要来分别定制。殊不知细化不一定等于强化,因为细化的同时,严重削弱了相当一部分教育工作者的体育责任和积极性,也遮蔽了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回顾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历史,可以看出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都是从身体教育角度来确立学校体育的目标。早在1897年由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师范生陈懋治、杜嗣程、沈叔逵等合编的《蒙学读书》中第2篇的编译大意中有:“泰西之学,其旨万端,而以德育、智育、体育为三大纲。德育者,仆役之事也,智育者,参与者知格物之事也,体育者,卫生之事也,蒙学之道,于斯为备,是编故事六十课,属德育者三十,属智育者十五,属体育者十五。”体育的内涵与卫生之事,比例占25%,已为学校教育中德、智、体三育一环,体育被认定为形而下的属性,也是身体健康的部分。《癸卯学制》的教育目标中也明确指出:“初等、高等及女子小学堂均含盖有德育、智育、体育3个领域。其体育目标分别为‘调护儿童身体,令其教育’、‘强壮国民的气体’、‘留意使身体发育’,重点均摆在‘身体发育’的目标,亦即健身的体育目标。”从这些体育教学目标中可以看出,我们对学校体育的认识一直停留在“身体教育”这个层面上。其实,学校中的每一项教育举措,都很难归之于某一育,在体育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上,我国杰出的教育家和体育家袁敦礼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认为体育应以人的整体为中心:“‘身体之教育’者,即传统的二元之遗毒,亦即以人之身体视为解剖台上尸体之见解也。”他认为教育不能分为人之身体何部分的教育,“因人系一个整个的机体,不能解剖式的分之也,教育之方法亦不能割分为何者为身体活动,何者为精神活动?盖身体之活动,同时即为精神之活动,而所谓精神之活动,无不含有身体之成分也。”因为“一切教育均影响学生之各个方面。”袁敦礼先生的这种整体教育观,注重学生身与心的关系,也注重了体育与各学科之间血肉相联的关系,批驳了体育就是“身体教育”的观点,提出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方式,针对人的整个机体而进行教育的思想。

  《奥林匹克宪法》说得好:“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奥林匹克主义谋求把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合起来,创造一种在努力中求欢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体育对人的道德培养包括协作精神、顽强的品质、集体的观念、心理承受力、公平原则、精神修养、道德意识有着特殊作用。体育对于人的智慧能力的发展同样具有特别的意义。“德育”、“智育”、“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3个方面,而非3个分野清晰的分支,因此,对于教育而言,要避免将德、智、体人为割裂开来。我们应当研究和充分发挥体育促进人身心全面发展的价值。努力实现体育在育人中的作用。有学者指出:德育、智育、体育犹如金字塔之有三面,而非鼎之有三足。各门学科虽都有其侧重点,但实际上它们都是密切关联的。任何一育的实施,只有把它视为“全方位”的那一育,如“全方位德育”、“全方位智育”、“全方位体育”等,才能真正有效。

  2 学校体育不等于学校“门面”

  在学校,宽敞的运动场、齐全的体育设施,往往是一所学校亮丽的风景线;而一所学校在各级运动会上取得的体育竞赛成绩,往往又是体现一所学校体育好坏的标志;整齐的操练和训练有素的体育课堂,还是评价一所学校管理水平的主要因素。难怪北京一位名校的老校长、教育家,在一次报告会上说:“大家知道在解放前招聘教师时,我首先选的是什么学科的教师吗?要首先选一位好的体育教师,因为他会影响一校的校风……”的确,体育教学一般在室外进行,具有影响大、交往多的特点,体育还具有竞技属性,能够给学校带来荣耀,这些都是学校体育的魅力所在。

  然而,如果我们把学校体育仅仅看成是装饰学校的门面,以一种外在于体育的价值作为评价标准,强调体育的功效和利益,就会陷入功利主义的体育之中,进而遮蔽体育对于个人发展和精神享用等本体功能。功利主义的核心思想在于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作为其价值的基础和最高标准,在体育中有些学校为了得到“喜人”的考试成绩、为了“争名次”、为了“达标”、为了提高升学率、为了……不惜牺牲大部分学生参与体育实践的机会。此时,运动场成为了运动队的训练场,体育课成为了训练课,重外延,轻内涵;重体育尖子,轻普通学生,其后果是可能获得表面上的成功,但“体育仅仅满足于传授技艺与增进体能,体育的精神意义和体育的崇高境界却被淡化和遗忘了,这无疑使体育走进死胡同。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体育,呼唤理想的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