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体育分层现象研究

时间:2017-08-11 我要投稿

  论文摘要:当代中国,各阶层体育的数量、体育活动的项目、体育活动的场所、体育消费水平都存在着显著性差异,称之为“体育分层”.基于社会转型这一宏观背景,分别从体育社会问题的构成要素和种类分析了体育分层,认为体育分层现象属于体育社会问题,并具有结构性和变迁性体育社会问题的双重属性.围绕体育分层现象提出了几个值得研究的新问题:如何解决体育分层问题;如何选择体育分层标准;如何研究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分层现象.

  论文关键词:体育分层;社会分层;转型时期;体育社会问题

  1前言

  当代中国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由社会向社会过渡、由计划体制向经济体制转轨的第三次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转型对我国的、经济、、组织、观念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这一宏观背景下,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迁,社会阶层也产生了新的分化趋势.中国社会已由传统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逐渐演变为如今的十大社会阶层和五大社会经济等级.十大社会阶层分别是国家与社会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五大社会经济等级分别是社会上层、中上层、中中层、中下层、底层既然社会分层客观存在,那么体育作为社会的个子系统是否也存在分层现象?基于此,笔者曾对这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体育领域里也存在着分层现象,“体育分层是指一个社会的成员在参与体育活动时或者不同的体育项目在被社会成员选择时因种种因素产生了纵向差异,从而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和层次的过程和现象”.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笔者所指的体育分层仅是社会体育领域的分层现象,暂不包括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领域.正如社会分层体育分层也意味着不平等.笔者试图通过本文对社会转型期体育分层现象的性质及有待研究的新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2体育分层现象概述

  2.1表现之一——各社会阶层体育人口数量的差异

  吕树庭教授研究表明,广州市各阶层体育人口的分布呈现如下差异:社会上层(管理人员阶层)在总人口的比例很低(2.1%),但在广州市体育人口中的比例最高(22.2%);作为社会中下层的农民阶层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最高(44%),但在广州市体育人口中的比例偏低(5%).仅从这一社会现象就足町以折射出一定的体育社会问题.参体育活动本应是每个公民都能够享有的基本权利,体育面前人人平等,但从广州市这个个案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卜确实存在着各社会阶层体育人口数量分布极不均衡的现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居于全国前列的广州市的这种体育人口阶层分化现象应该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2.2表现之二——各社会阶层体育活动项目的差异

  孙淑惠等对西蜀重镇雅安的显示.党政事业单位干部与业主阶层更多地选择较高档次的运动项目,像网球、高尔夫球、保龄球等,同时他们对健美操、体育也是情有独钟;知识分子,他们更喜爱运动强度中等、消费较为中等的体育项目,如有54%的人首选乒乓球、羽毛球、跑步、做操等运动项目;对工人和农民阶层来说,他们更多的是选择篮、排、足球等一些比较容易参与,且不高的各种球类运动,同时跑步、游泳等对于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的运动项目也是他们的首选.陈正的研究也表明,不同社会阶层在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上也存在明显差异.体育项目似乎成为了现代社会人们身份和阶层地位的象征,一些体育项目俨然成为了奢侈品,在体育面前人人并非是平等的.

  2.3表现之三——各社会阶层体育活动场所的差异

  舄树庭教授对广州市各社会阶层体育活动空间的选择进行研究后发现:社会中中层以卜(含中中层)对收费体育场馆的平均选择水平为34.9%.而中中层以下的平均选择水平为13.1%;社会中中层以卜(含中中层)对公园、广场的平均选择水平为34.2%,而中中层以下的平均选择水平为58.2%.胡春旺等f6l的研究也表明,富裕阶层和小康阶层基本上都选择收费的经营性休闲体育场所,而温饱阶层、贫困阶层及绝对贫困阶层则更多地选择的健身场所进行锻炼.中中层以上在参加体育活动时似乎更多的是为了追求一种享受,凸显一种身份,炫耀一种地位.

  2.4表现之四——各社会阶层体育消费水平的差异

  “广州市社会各阶层体育人口中,有16.6%的人无体育消费,这部分人主要集中在社会中下层和底层.广州市以家庭为单位的年体育消费额最高的是社会中中层(小业主、个体户和社会上层(管理人员),最少的是社会中下层中的农民阶层.这与鲍明晓教授‘占近70%的居民,由于收入增长缓慢,基本上没有体育消费能力的研究结论是可以互相印证的”由于各社会阶层所拥有的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差异性,导致了其体育消费水平的层级化现象.

社会转型期体育分层现象研究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