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不同社会阶层居民参与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时间:2021-03-19 13:54:11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城市不同社会阶层居民参与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论文摘要: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体制转轨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促使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结构性的变化,原来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社会结构不复存在,一些新的社会阶层逐渐形成。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法、访谈法、数理法,对我国城市各阶层居民的体育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体育意识、体育人口的比例、锻炼地点的选择、锻炼内容、体育知识的了解程度、影响各阶层居民参与体育的主要因素等等。针对我国各阶层体育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相应的建议。

城市不同社会阶层居民参与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论文关键词:中国;城市;社会阶层;体育

  在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动中,一个显著的趋势,就是人们的经济社会地位、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都多样化了,各阶层之间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及利益认同的差异日益明显,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人们生活方式重要内容之一的休闲方式和内容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量的研究早已证明体育不仅具有健身的功能,而且随着社会变迁,体育的娱乐功能、社交等功能不断得到拓展和演变,体育作为一种健康的休闲方式,我国城市不同社会阶层参与的现状到底如何?于是有了本研究的命题,并把它作为初步探索的开端。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天津市、西宁市、济南市、武汉市、广东省深圳市、浙江省金华市、山西省长治市7个大、中、小城市的9个不同阶层18--60岁的居民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收集、鉴别、整理了有关我国社会分层理论、休闲理论、大众体育等方面的大量文献资料,为论文的分析与讨论奠定了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  设计了<我国城市不同阶层体育现状》调查问卷,发放问卷6000份,回收5516份,剔除无效问卷294份,有效问卷为5222份;回收率为91.9%,有效回收率为87%。调查对象的选取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整个调查历时两个月(2006年6月~7月),在各个调查地区同时展开。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问卷经多位专家审议,87,5%的专家认为比较有效。采用再测法获得信度系数,为0,90。

  1.2,3访谈法  对部分社会学专家及体育专家就关于阶层划分以及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体育发展对策进行了访谈,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1,2,4数理统计法将  把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在上建立数据库,数据分析采用SPSS10,0和EXCEL软件。

  2我国城市不同社会阶层居民的体育现状

  2.1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的体育意识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的体育意识除了“无业、失业、半失业阶层”以外,其它8个阶层的体育意识普遍较高,都有50%以上的居民认为体育锻炼“很重要”或“重要”。只有“无业、失业、半失业阶层”有半数以上(6l,7%)的居民认为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一般“、“无关紧要”、“不重要”。这个阶层的居民谋生的压力较大。还没有更多的精力顾及闲暇生活的安排。可见,对大多数阶层的居民而言,体育意识观念较强。

  2.2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  虽然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的体育意识较强,在态度上令人欣喜,但在行动上却并不理想,很多人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人”,大多数阶层居民的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都较低,其中部分阶层居民稍好,“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居民每周锻炼的次数达到1次以上的比例达47.2%,产业工人阶层达到45.1%,专业技术人员阶层达到39%,办事人员阶层达到38.7%,私营企业主阶层达到33.7%;而其它阶层每周锻炼次数1以上的居民比例都在30%以下(图1)。

  而各阶层居民每周锻炼次数达到“体育人口”标准中规定的3次及以上比例则更低,(具体情况见图)其中以国家与管理者阶层和产业工人阶层分别列第一位和第二位,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较高不值得惊讶,因为这个阶层的居民相对来说,思想观念比较先进,而在工作时间上,相对于私营企业主和经理人员来说,又比较宽裕一些,朝八晚六,生活比较规律。而产业工人阶层符合“体育人口”标准的比例却出乎意料。究其原因,工人的收入水平在各个阶层中处于较低水平,而随着我国医疗制度的改革,以及很多企业的经营效益不佳,有时有的企业工资的按时发放都成问题,更别提及时报销医疗费了,甚至有的企业甚至连医疗都没有,而近些年医疗费用猛涨,虽然国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降低费。但是收效甚微,到医院看一次感冒都得花上一、二百元。所以这个阶层的居民更加注意平时的身体,而体育的健身功能、以及与其它保健措施相比它又具有低(甚至不需要任何成本)的特点。这些因素促使体育成为这个阶层居民的首选保健方式。

  2.3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长度  不同阶层每周锻炼达到1次以上的居民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长度令人欣喜,各个阶层60%以上的居民能达到30min以上(包括30rain),这样会提高体育锻炼的效果,大多数体育项目如果锻炼的时间太短,那效果恐怕会不明显,故体育人口划分标准中有一条规定:每次锻炼的时间长度要在30arin以上(包括30rain)。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有些居民每次锻炼的时间超过2h,虽然目前关于不同项目每次锻炼的时间没有硬性的规定,但还是要防止“过犹不及”,避免由于过度运动而引起一些运动损伤。

  2.4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坚持体育锻炼的年限  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坚持体育锻炼的年限从总体上来看,都比较短。超过50%的以上的不同阶层居民坚持体育锻炼的年限都在5年以下,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居民在1年以下,这说明要养成我国居民的体育锻炼习惯,使体育锻炼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5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  受我国长期提倡的“体育具有健身功能”、“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等观念的影响,我国城市各阶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还是以“增进健康”的占大多数;占第二位的是“消遣娱乐”,这与我国近些年来提倡“快乐体育”的观念有一定的影响:排第三位的是“减肥、健美”,选择这一目的大多数是一些女性,这与我国近些年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个人形象有关系,尤其是女性更希望青春长驻,美貌永远,所以近些年一些女子健身俱乐部应运而生,如:“舍宾”、“瑜伽”、水疗馆等。而选择“社交”这一目的多为经理人员、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事业单位负责人、私营企业主这三个阶层的人员,这主要是出于工作、事业、升迁的需要,现在社会上流行一句话:“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体育正被人们视为一种新的社交手段。可见,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呈现出阶层分化和性别分化。

  2.6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促成因素  关于“您是在谁的影响下开始进行体育锻炼”的回答排位依次是:“自己爱好”、“同事朋友”、“家人、亲戚”、“大众媒介”、“其他”,巧合的是这个顺序是各个阶层一致的,这也是本次中惟一各阶层的回答一致的一道题。各种社会分层理论。

  其实有一个共同的假设。就是同一社会阶层的人。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的东西,如共同的社会地位、共同的利益需求、共同的生活方式、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行为取向或共同的消费品位等。但在现实中,一个人的行为和思想,有时受其生活圈子的影响也很大,而不是单纯受人们为其划定的社会阶层的影响。现实社会的生活网络,除了阶级阶层和地位群体之外,还有各种社会圈子,如血缘圈、亲缘圈、姻缘圈、宗缘圈、地缘圈、族缘圈、义缘圈、语缘圈、单位业缘圈、教缘圈等等。这些社会圈子,互相交叉,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行为选择和观念取向。例如,尽管一个人内心深处喜欢开赛车,但他的家庭害怕这项活动可能会给他带来危险,因此他也许不开赛车了;此外,如果你喜欢下棋,而你的所有朋友都在玩扑克的话,那么你或许也慢慢地爱上扑克而不是棋了。

  2.7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地点选择  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地点主要还是集中在住宅小区空地、的体育场馆、公园广场、公路街道边等地;涉足收费的体育场馆较多的阶层是:私营企业主阶层、经理人员阶层、个体户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这几个阶层居民首选的锻炼地点为“收费的体育场馆”的人数比例都超过了调查总体的5%,私营企业主阶层甚至超过了10%,达到了11.5%,这与这几个阶层的收入较高直接相关。可见,在锻炼地点的选择上,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了阶层分化。

  2.8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锻炼的内容  从各阶层的项目选择上也可以看到阶层之间的差别,像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城市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这三个低收入阶层居民选择的多为无需或很少经济投入的体育项目,而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部分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和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有很大一部分比例的居民选择需要一定经济投入、甚至需要大量经济投入的体育项目,如:保龄球、体育旅游、甚至高尔夫(表1)。
 

  虽然说所有的体育运动项目并没有高低之分。但对在具体的形态和背景下生活的具体人来讲,不同的体育项目服务的对象又是不同的。特别是那些被人为的,包括以金钱、等级、地位、格调等涂抹、包装过的体育运动项目常常被用做区别身份、地位、格调和品位的标志。在美国,体育运动已经是一种用来判断一个人格调和品位的标准。保罗·福塞尔在<格调》第五章“消费、体闲和摆设”中专门有一节介绍了格调中的“体育运动”。作者认为:“参加体育运动,甚至对此感兴趣。也会提高等级。但不是所有的运动,而是某些经过精心选择的项目。”<格调》说,“上等阶层的体育比赛使用的球一般要比其他阶层的小”,“就地位的高下而论,高尔夫球和网球就能压倒足球、篮球、排球和棒球”,“当然,还有保龄球。”作者认为,在美国“拥有最多和最完备的保龄球设施的城镇。一定是等级最低的地方”,而上层社会的人士通常热衷于高尔夫、网球、游艇、赛马。¨2]可见,同样也存在着体育项目选择上的分层。

  2.9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对体育知识的了解程度及知识来源  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对体育知识的了解都不尽如人意,各阶层选择“很”和“了解”选项的比例都比较低。只有三个阶层的居民选择这两项的人数比例超过20%.它们分别是:办事人员阶层(28.6%)、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22.6%)、专业技术人员阶层(22.3%);“有所了解”和“不了解”的居民占大多数。

  而大多数阶层的体育知识来源主要是大众媒介.其次是上学时学习获得、社会体育员、身边的人(家人、亲戚、朋友、同事等)、社区内的宣传栏、上培训班。大众传播媒介是各国传播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渠道,所以随着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我国城市各阶层居民的体育知识自然而然地大多来源于大众传播媒介。

  而来源于体育员的比例很低。除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的居民接近10%(9.7%)以外,其它阶层的比例都相当低,这与我国培养了大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事实极不相称。截止到2004年全国已培养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达43万余人,比2000年翻了一番。虽然每年都会涌现会一批优秀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但是老百姓真正能接触到的还是少之又少,这与我国推行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的初衷背道而驰。

  2.10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运动损伤情况  各个阶层在体育锻炼中都有不同比例的居民曾遭受过运动损伤。除了经理人员阶层以外,其余的阶层曾有过运动损伤的比例都超过了10%,有的阶层的比例接近20%,如:产业工人阶层是18.7%、城市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是18.7%,有的阶层甚至超过了20%,办事人员阶层是2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是23.6%、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是20.9%。这与我国各阶层居民的体育知识了解程度较低直接相关,这个问题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否则会极大地影响居民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也会降低锻炼的效果。

  2.11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的体育锻炼预期  我国城市不同阶层中每周锻炼1次以上的居民大多数都毫不犹豫地认为以后还会持之以恒的坚持体育锻炼,很多阶层回答会坚持下去的人数比例占总数的70%左右,如:个体户阶层67.8%、专业技术人员阶层68.7%、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69%;有的阶层甚至超过了70%,如:办事人员阶层73.3%、产业工人阶层71.4%、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是71.2%;只有三个阶层持肯定态度的比例较低,分别是经理人员阶层36%、城市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41.3%、私营企业主阶层46.8%。经理人员阶层和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居民可能是由于时间上不能够保证,所以预期不明朗,而城市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主要是生活的压力太大。对未来比较迷惘。

  2.12影响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体育参与的因素  影响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体育参与的主要原因有:没有时间、认为体育锻炼没有意义、没有兴趣、身体好用不着锻炼、不懂方法不知如何锻炼、身体不好不宜锻炼、没有场地没法锻炼,其中尤以没有时间的比例最高.在偶尔或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不同阶层居民中有很大一部分人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是由于没有时间,经理人员选择“没有时间”选项的比例达到31.6%,私营企业主占20.1%.其它阶层由于这个原因影响体育参与的人数比例也大都接近或超过10%。因为本次的对象是在职群体,所以由于工作、家务方面占用的时间较多,在很大程度上挤占了体育参与的时间。

  3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体育发展建议

  针对我国城市各阶层居民的体育意识有待于提高、居民体育锻炼的频率较低、体育人口比例太少、有过运动损伤经历的比例较高、锻炼的科学性亟待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率太低、等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1)体育科普工作任重道远;2)加大媒体宣传力度,树立人们正确的体育观念,并且付诸行动;3)关注城市弱势体育群体,提高城市中下层居民的体育人口;4)发挥社区的积极作用;5)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率,发展体育志愿者。

相关论文查阅:大学生论文工商财务论文经济论文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城市不同社会阶层居民参与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相关文章:

浅谈重庆市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教育论文10-20

工商管理发展现状及对策11-01

工商管理发展现状及对策探析09-17

谈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现状及解决对策10-11

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及其对策研究的教育论文09-12

高校内部审计现状及对策研究毕业论文11-19

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08-23

体育产业结构现状及发展策略论文07-25

零售药店药学服务工作现状及发展对策的论文08-23

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的论文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