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小提琴音乐之意境的表现

时间:2017-08-18 我要投稿

  论文摘要:意境是中国的最高追求,也是中国小提琴的最高追求。文章从空白、气韵、音腔三个方面,研究和探讨了中国小提琴音乐之意境的表现,期望将中国音乐传统与西方小提琴演奏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以反映中国音乐的精髓。
  论文关键词:意境 留白 气韵 音腔
  
  意境是我国古典美学思想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话题。因之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理想,是中国艺术的最高追求,也是中国小提琴音乐的最高追求。研究和探讨中国小提琴音乐之意境的表现,是探讨中国小提琴艺术本土化、化、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研究范畴。同时,对于中国小提琴音乐能从音乐的本质上体现人类的审美追求,从而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追求“静、虚、淡、远”。由“静”所步入的意境感是“幽深”“飘渺”和“空灵”。许多小提琴经典之作如《夏夜》《渔舟唱晚》等都弥漫了清静、淡雅的音乐意境,使人回味无穷。“虚”在音乐中主要表现为音量的幽静微弱,音色的空灵淡漠,和演奏的舒展徐缓,它们共同表现出幽深、飘渺的意境;“淡”则蕴藏着中国音乐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旺盛的生命活力;“远”是由声音渐虚、渐微、渐静所产生的空间效果,通常是以悠长、舒缓的乐音逐渐将思绪、意境引向远方,以得其弦外之音,音外之韵。
  
  一、空白
  
  宗白华说:“空灵和充实是艺术精神的两元。”①人们对出现在艺术作品中的空白有一种特别的领会,听音乐往往会在音与音之间的停顿(空)处感觉出“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境。山水画中大幅面的空白,书法艺术中的飞白,戏剧舞台上简洁的舞台装置及表演招式等让人玩味无穷、沉醉其中。这些空白往往是透露艺术旨意的玄关,展示了中国艺术独特的艺术境界。因此中国艺术非常讲究留白。
  1.休止的留白
  钱钟书如是注释“大音希声”:“聆乐时每有听于无声之境。……寂之于声,或为先声,或为遗响,当声之无,有声之用。……静故曰‘希声’,虽‘希声’而蕴响酝响,是谓‘大音’。”②白居易也曾在多篇文章里论及无声之美,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夜筝》)、“歇时情不断,休去思无穷”(《筝》)等。留白成为表现淡泊、空灵的至法,以留白引发出心底的感悟。
  就小提琴而言,它是一件以演奏旋律为主的乐器,因此,它与我国民族音乐有着共同的内在联系——善于展现中国音乐的旋律线形美。以单线思维为主的中国小提琴音乐,生成于民族的音响特色,抑扬顿挫婉转多彩,具有自然挥洒的灵性。坦荡的空灵美时常是用一根单线条并以白描的方式勾勒出来,将音乐形象与情感表现得抽象而虚幻,以体现感性生命的张力和节律。在音乐旋律蜿蜒起伏、百转千回的线形流动中,虚实、迟速、强弱之变化呈现出中国音乐特有的意境美。而其间存在的休止符所提示的音响间隙,仿佛书画家笔下“笔断意连”的留白,意蕴深长。这无声的间隙表面上虽说是音响的暂时阻断,但内在却通过无声的处理延续着乐思的流向。它是线条存在的隐性方式,具有“凝绝不通声暂歇,此时无声胜有声”之美感效应。因此演奏时可运用气息以气贯之,产生气韵一体的线条运转的美感。
  2.散节拍的留白
  中国音乐重于节奏的自由表现,不拘泥于西方音乐那种固定框架的积聚表现。其速度感不在于拍子的多少,而在于音序的排列,乐曲常呈现出一种“散”形时间结构状态。这种在时间流程中体现出的张弛、起伏以及抑扬顿挫,使得中国人的艺术思想表达自古以来就呈现着一种高度的自由和浪漫,为演奏者留下了极大的创造空间,也为欣赏者留下了自由想象的空间。如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的引子部分,以散板的模式,完整地演奏稍加改编的“飞歌”曲调。在这里音乐速度极为自由,速度标记仅仅是一个模糊的约定,演奏者可以随着乐思,随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即兴发挥。琴声在明亮的高音区自由地持续一段弹性时间,突然轻轻控制住,使情绪到了高潮处,欲扬故抑。这在听者感觉里,反倒生出了无限遐想,展现出苗岭晨初露的静谧情景。接着,小提琴借用二胡的滑音、颤音和笛子的花舌音等演奏手法,以即兴、直觉的自由速度,模拟出百鸟清脆婉转的鸣唱,一段飞弓过后以上滑音与下滑音的奏法,使序奏在缓缓的歌唱性的余音中结束。这种散节拍极大地丰富了音乐作品的表现张力,使音乐有了即兴抒发情感的空间。

关于我国小提琴音乐之意境的表现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