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美术教育中的情与理

时间:2022-11-23 15:38:50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论中学美术教育中的情与理

 论文关键词:经济转型;美术教育;情;理
  论文摘要:社会经济的转型,致使功利主义价值观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人们对于美术教育的认识,直接导致美术教育政策无法落到实处,影响了美术教育的发展。因此,社会各界都应正确认识社会经济转型所带来的影响,认真领会美术教育的目标,切实将美术教育的政策落到实处。而对于服务于一线的美术教师来说,可从以下几点,循序渐进让学生了解美术、培养学习美术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之获得整体素质的提高:动之以“情”,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晓之以“理”,让学生深入认识美的规律、美的原理;情理并进,相辅相成,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美术技法的同时,创作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优美作品。
  
  《中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初中美术课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大纲还强调:通过美术教学,要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意志;提高学生观察、想象、创造等能力。尤其是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前提下,美术教育自然而然就成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
  但是在现实中,出于各种原因,中学美术教育的现状仍旧达不到预期目的。这主要是源于对于美术教育的目标认识不清,直接导致美术教育的政策无法落到实处。在现代社会中,成人对于生存和名利的压力无形中波及到孩子,使得本是最具人格陶冶感化作用的美术教育被扭曲。有些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各种非理性期待,蜂拥而至。以盈利为目的的比赛,以及仅以技能技法为基础的培训等,致使学生绘画中迎合和模仿的现象比比皆是。曾几何时,美术失去了它的情感色彩。而究其根本原因,还是社会经济的转型,致使功利主义价值观不可避免地影响着美术教育发展。
  因此,社会各界都应正确认识社会经济转型所带来的影响,认真领会美术教育的目标,切实将美术教育的政策落到实处。而对于服务于一线的美术教师来说,笔者认为他们可从以下几点循序渐进让学生了解美术、培养学习美术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获得整体素质的提高。
  一、动之以“情”,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美术教育是美育的一部分。美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即情感性。情感具有感染力,它可以扩散、泛化。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以情育人,以情动人,倾注师爱,叩开学生感情的大门。美术教师应该利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通过各种美的形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愉快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达到情感的升华。没有对学生的爱,就谈不上对学生进行美的情感教育。如果一个学生能够在美术学习中获得积极和愉快的体验,他就会希望重复这种体验,期盼下一次的美术活动。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与情。”足见情感对教育的重要性。例如,在设计初中美术第十三册《面具的设计制作》一课时,教师可以搜集大量古今中外关于面具的图片资料给学生欣赏,这些面具来自不同的时代、地域和民族,它们形态各异,多姿多彩,相信肯定能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享受。紧接着,如果老师再向同学们展示下具体实物,这样学生就会对面具有一个具体的感受,会产生一定的认知兴趣。但是这个时候,如果老师能够在课堂上进行具体面具的制作示范,那么学生参与设计的兴趣就能够获得极大的激发。此时教师再加以启示,引导和鼓励学生触类旁通,大胆选用各种材料,适当增加制作工序,教他们制作各种不同类型的面具,学生就不会再胆怯、乏味,更多的是浓浓的兴趣,课堂的气氛也会好起来,做出的面具作品必将是出乎意料的精彩。紧接着的第二节课,教师可以把课题取名为《面具嘉年华》,请学生展示其制作的面具。学生的热情会更加高涨,他们戴着自己制作的面具,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表演小品、舞蹈、歌唱,用特殊的方式展示自己的美术作品。这样的一堂课结束后学生会从这一节课上获得很多,他们会喜欢上这样的美术课。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使学生既悦目悦耳又悦心悦意,在求美、创美过程中更能体验更高层次的悦志悦神,实在是一举多得。在美术教育中,要注重从情感、审美、创造中启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强调以情感人,让学生的情感在艺术知识、兴趣、创造互动的审美体验中获得全面的满足,从而充分融入课堂教学中。
  二、晓之以“理”,让学生深入认识美的规律、美的原理
  美术十分注重技巧,它的技法有着较大含量的科学性。例如,透视学原理、解剖学原理、色彩学原理都是美术技法形成的重要前提。教师通过美术理论教育,可以让学生在美学基础、美术基本理论、美术史常识与文化以及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与鉴评等方面获得系统教育。如此一来,学生才能深入学习生活中美的规律以及美的原理,并以之为创作基础,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例如,“教师在手工课上除了要教会学生动手做东西,更要让学生做的东西具有审美性。素描教学是最重技术性的,但在传授素描方法时,我们始终都要想到,变化与统一所构成的美的因素。我们要考虑画面构成的美,画面黑白灰的协调与变化所形成的美,画面点线面所构成的美等等。学生在掌握技术的同时,审美能力及时得到提高。”[1]
  但是在美术教育中也不能只注重临,单纯注重技巧技法的训练,应注重情理并进,相辅相成,否则学生会被套上许多框框,创造力受到极大抑制。
  三、情理并进,相辅相成,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美术技法的同时,创作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优美作品
  一幅优秀的美术作品既要符合美的规律,又要以情感动人。在作品中,情与理是交相辉映、相辅相成的。而且,美术是独特的人文社会学科,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在于人的本性很本能地得到最完善的发展。
  像宗教一样,美术是可以叩开一个人心灵的媒介物,美术是一面镜子,它反映了一个人的信仰、情感、个性。将情感剥离,单纯依靠技法来进行美术创作,创作出的也只能是教条的呆滞产物。因为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美术思维是断断续续的,如同死水一般,毫无生气和内涵。须知,创作是以真情为前提,虚假而没有生活真实为基础的美术作品是缺少魅力的。确实,孩子们所画的符号就是他们传达个体情感的最好语言。心中没有情,笔下怎么会有情?笔下没有情,画出的画就会沦为一张空洞的,引不起人丰富的内心共鸣的“彩纸”。 美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用真情实感体味我们生活的世界,去(下转第177页)(上接第176页)品评优秀作品中的情感传承,去创造感人之深的美术作品。有时创造一幅充满情绪的画或一尊雕塑,比用词语描写这种情绪更令人满意。因此,要想做出一件好的作品,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与技法,还要有真实情感。
  同样的,学生仅依靠感觉与经验进行美术创作,而缺乏理性思考,那么,创作出的只能是杂乱无章且没有说服力的作品。因此,美术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做到情理并进,相辅相成,在掌握娴熟技法的同时,创作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优美作品。“学生为你的课心动、行动,体验愉快,获得知识或技能上的收益就是好课。”[2]
  社会飞速发展对未来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让孩子在今天获得高水平的综合素质教养是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心愿。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都有着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美术教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传统的美术教育都是以掌握技术、知识作为衡量标准。原有的那种灌输式、技能式的教育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现代学生的需要。随之而来的整合教育、愉快教育等等给美术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如果我们将正确认识后的美术引入校园,走进课堂,那么它所体现出的教育价值定会给我们一个崭新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顾平. 美术教育学导论——高等师范美术专业教程. 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
  [2] 尹少淳. 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3]顾平.《美术教育学导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教程》.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6年版.第64页
  [4]尹少淳.《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39页
 

论中学美术教育中的情与理

论文相关查阅:毕业论文范文计算机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格式行政管理论文毕业论文       

【论中学美术教育中的情与理】相关文章:

论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11-03

论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05-30

情、理、恒并重,转化“边缘”学生08-09

论高校美术教育的创新意识培养05-15

论加强师范院校美术教育的思考08-10

探索论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04-30

论听力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的论文08-26

论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08-02

论美术教学中创造性教育05-11

论设计教育中审美意识的培养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