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对策

时间:2022-11-24 08:14:11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谈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对策

  论文关键词: 实践 订单式培养 工学结合

  论文摘 要:首先分析了传统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对策,并分别从明确培养目标、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建立开放式技能考核制度以及进一步完善配套教学条件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和网购业务的快速发展,现代物流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热点,社会需求日趋旺盛。与此相适应,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逐年增加,基于此,许多高职院校作为职业人才的培养基地,纷纷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近千家高职院校开设了此类专业。然而当学生们怀着对物流专业美好就业前景的憧憬走向社会时,却发现很难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与此同时,许多企业也感叹“我迫切需要人才,但我找不到人才”。物流专业的教学面临一个极其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招生形势喜人,另一方面,就业情况却又不太理想。因此如何依托当前较好的经济发展形势,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使学生能学有所需,学有所用,是我们高职物流教育者急待解决的问题。

  1 传统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不足

  物流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边缘学科,高职院校开设此专业的时间尚短,仍处于摸索阶段,对物流职业教育了解不深,对社会、企业的需求特点研究不足、不成熟,定位较为含糊,造成了毕业生“产品”与社会需求的不完全协调。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以及与兄弟院校及企业间的交流,我们认为当前传统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走入困境主要是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1 没有依托地区经济特色进行专业细分

  目前除了天津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系下开设了公路运输与管理专业、电子商务专业、连锁经营管理等侧重点各不相同的专业,全国其它院校基本上都没有进行专业细分,这样就使得大部分物流专业的学生三年下来学的内容不少,但是杂而不精,什么都只知道个皮毛而没有自己的专长,找工作时没有底气,觉得自己每个岗位好像都能搭点边,但是又都不能完全符合企业需求。随着物流研究的不断深入,物流学科包含的内容越来越宽泛,除了运输、仓储等基本知识,采购物流、第三方物流、国际物流等内容也成为教学重点,任何一个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都不可能把所有的物流相关知识全部传授,因此各高校应该综合考虑自身的师资、教学设施等条件,结合所处的区域大环境对人才的需求特性,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细分。

  1.2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缺乏重要论证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是培养高质量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关键和基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必须在充分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完成,同时要发挥行业专家的作用,做好专业论证。但是许多高校在制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急功近利,看到当前物流专业招生形势喜人,立即决定开设这个专业,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许多数据的采集都不准确全面,人才就业导向不明确,课程设置也有拼凑痕迹,专家论证这一环节就如同是走过场,许多专家一味迎合高校意愿,不能很好地履行义务,这就使得我们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缺乏行业专家的监督,论证工作形同虚设,按照这样的方案培养出来的人才又怎能适应社会需求?

  1.3 课程设置实践性不强

  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不同,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是以“为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高级实用人才”为目的,强调的是“零距离上岗”,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用人单位欣赏的是一到岗位就能马上工作的学生,而不是一个什么都懂得一点,但没有某一方面专长的学生,所以在课程设置上更要突出实训环节。但众多的高职院校由于资金、师资等各种条件的限制,实训环节开展得极不理想,不但学时分配不合理,教学质量也不尽如人意,学生根本没有掌握到应有的技能。在课程的设置上,许多高职院校没有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照搬别的高校的课程设置,有的甚至按照所选的教材套系来设置课程,这样的课程安排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力,而且也没有对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分析,学生在学完了这些课程后只会感到学无所用,进而也对这个专业失去了信心。

  2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对策

  2.1 明确培养目标

  首先,培养目标定位一定要清晰,岗位要明确。作为物流专业,包含的环节多、涉及面广,所以培养目标若定位在整个物流领域是不现实的。其次,培养目标一定要与当地的经济结构以及学校自身的特色相结合,充分运用学校主打专业的特长与地区的经济优势,对内利用基础优势和资源,对外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重点锁定在某些岗位群,逐步打造出自己的品牌专业,为物流专业的指向性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三,培养目标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高职物流专业学生不仅要靠质量在就业市场上取得一席之地,而且要靠自身的特色,在众多院校中取胜。

  以我院——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我院坐落于江苏省南通市,南通地处长江入海口,与上海有着相似的区位优势,近年来南通除了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外,铁路、公路、民航货物吞吐量均有大幅增长,独特的区位优势及其面临的内外经济环境对现代物流业产生了强大的需求。目前南通地区物流行业就业岗位群分布较广泛,在生产企业主要有物料采购、储存保管、半成品及成品库管理、包装、分拣、配装等岗位,在第三方物流企业主要有储存、运输、调配、保管、分装、加工、信息发布与接受、集装箱管理、报关、结算、货运代理、物流服务器管理等岗位。我院是一所纺织类的专科院校,纺织业在南通又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可以充分依托纺织这个品牌,围绕纺织品物流运作所涉及的运输、仓储、配送、国际货代等业务展开。

  2.2 增强教学的实践性

  教育部2006年第16号文中强调,高职院校应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

  2.2.1 积极尝试订单培养

  订单培养是解决当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好像什么都懂,其实什么都不太懂”的现状的有效方法,因此已经成为一个发展方向。订单培养可以针对不同企业的需求着重对学生进行业务培训,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高职院校应多与相关企业尤其是已有一定意向的物流企业交流洽谈,积极尝试开展订单培养,从而实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零距离接触,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接触,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

  2.2.2 深入开展工学结合

  当前一些知名的国际集团,如麦德龙、家乐福等不但设施先进、制度完善,而且也愿意与高校开展合作,虽然立即实行订单培养可能有一定难度,但是开展工学结合还是完全有可能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可根据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各门课程的具体要求以及实习条件,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开展不同形式的工学结合,力求低成本、高质量地培养合格的人才。

  (1)分段循环式:先集中理论后集中实习。实施学院(理论)—工厂(实习)—学院(理论)—工厂(实习)的学校教学+企业顶岗实习培养模式。

  (2)交互式:边学理论边实践。实施学院(理论)—工厂、实训室(实践)—学院(理论)—工厂、实训室(实践)的工学交互培养。

  (3)融合式:现场实际做、教、学三结合。在学院实训室、企业现场以员工身份,采用师徒结对,边做边教边学的工学融合培养。

  2.2.3 教学手段革新

  (1)项目驱动教学法的运用。

  所谓项目驱动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这里的项目,是指以合理完成某一时间段一定量的物资流通为目的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和指导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2)积极开展物流设计大赛。

  物流是个操作性很强的行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就业前景,我们可以尝试与企业合作,以企业真实的数据为案例,开展物流设计大赛。学生通过参加比赛,能够学以致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一个系统的设计方案,提高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对学校来说,改变了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的局面,很好的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实现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对企业来说,一方面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也为企业解决困境集思广益,甚至可以挑选到自己中意的人才。

  2.3 建立开放式技能考核制度

  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应强调对学生社会认可技能的培养,争取让每个学生毕业时拿到一书多证(一张毕业证,多张职业技能证),真正体现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突出学生“能力本位”培养目标的要求。

  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核,应切实建立起以能力考核为主、常规考试与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核制度。教师一方面可利用学生校内、校外实践实训的机会,对物流专业核心课,采用实际操作、技术比武等多种考核方式考查学生实际能力;另一方面可与社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结合,通过专业资格证的考取,综合考查学生的专业水平。

  2.4 进一步完善配套教学条件

  2.4.1 师资梯队的建设

  由于物流专业建设时间短,师资一直是制约各院校专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我们应使用一批、培养一批、引进一批,形成年龄结构上的老中青结合,学历上硕士、本科相结合,职称上高级、中级、初级相结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是增加在职教师的进修机会,有计划的安排教师参加专业学习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二是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三是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四是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外聘教师队伍,弥补师资的不足。

  2.4.2 专业教材建设

  积极组织人员结合物流现状及发展趋势、专业特色,编写适用、够用的系列校内教材、讲义和实验实训指导,形成特色专业的特色教材。

  2.4.3 实训基地建设

  一是深化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在学生没有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之前,由于没有能力顶岗,企业不可能允许学生在生产岗位上有太多的实训时间,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培养学生顶岗所需要的技能。

  二是建设校外物流教学基地,使学生在学习物流理论知识和校内实践的基础上,参加社会物流实践,早期融入社会物流行业。各院校要建立起物流专业重点联系企业制度,实行学院与企业对专业的动态双重管理,沟通联系,监测专业运行情况,协调解决问题,为将来学生的“零距离”上岗打下基础。

  3 结束语

  物流业已经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高职院校要抓住这个发展契机,加快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出符合物流产业发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欧阳宁.发挥特色优势,培养专门人才[J].现代物流报,2007,(2):8.

  [2]?程欣.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现代物流报,2007,(2):8.

  [3]?王荻.项目驱动教学探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6):17~18.

  [4]?邢晖.多角度解析“工学结合、半工半读”[J].中国教育报,2006,(11):15.

  [5]?许利民,张连生,苏海青,于桂宾.浅谈工学结合[J].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66~69.



【谈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对策】相关文章:

浅谈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建设08-25

探析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建设08-25

高职院校学风建设08-12

探讨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内容05-21

高职院校教风学风建设问题与对策论文04-30

谈高职院校图书借阅工作08-06

高职院校设备管理问题和对策论文05-09

关于高职院校秘书专业的市场前景及发展对策08-08

谈谈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和对策05-31

谈当前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