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方院校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

时间:2021-03-23 19:29:46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论地方院校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

  论文关键词:地方院校 研究生创新能力 培养模式

论地方院校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

  论文摘要:本文以地方院校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为出发点,指出了地方院校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和要求,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课程设置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对导师的要求,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为了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全国绝大多数地方院校都开设了管理类本科专业,其中相当一部分院校还拥有了博士硕士学位培养权招收管理类研究生。然而,对地方院校而言,由于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缺乏相应的社会氛围,这就造成地方院校培养出来的管理类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对此,本文分析了地方院校管理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1地方院校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和要求
  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全面的管理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了解我国经济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趋势和现代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具有系统思维、战略眼光、企业家创新精神和卓越的执行力,具备有效运用管理理论和方法等分析与解决现实管理问题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对于地方院校而言,虽然实现上述目标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并不能因此放松培养要求。在研究生培养的具体实践中,应该达到以下具体要求:(1)掌握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能够掌握政治、经济、法律、外语、现代科技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及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和计算机工具,了解国内外管理的新形势和新特点。(2)具备从事管理政策分析的能力和实际技能,包括调研、决策、组织、协调、指挥、激励、文字阅读与理解、口头与文字表达、熟练运用多种管理技术与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的能力,以及贯穿在其中的创新能力。(3)比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一门外语,能顺利阅读本学科及相关领域外文文献。(4)身心健康,具有团队精神和较高的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能适应管理工作的需要。
  2地方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课程设置
  由于管理专业硕士专业学位是具有特定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旨在培养适应我国企业改革和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较高的管理素质和较强的创新精神,能独立从事企事业部门管理工作的`管理人才。对其而言,培养重点在于现代管理理论、创新的管理模式、现代信息手段应用以及全球化观点与我国企业管理实践的有机结合,以期通过向我国工商界输送具有创新精神的新生力量,推动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培养时应主要从组织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国际企业管理等工商企业管理的主要职能以及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等方面教学和训练来体现我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使学生成为能适应现代生产经营与科技进步,具备分析企业包括财务和会计等在内的各类门体的综合能力的专业管理人才。因而,在培养方面要求学生不仅要按计划学好管理理论及实务课程,还要在信息技术、计算机及网络应用、外语及数学等方面打好扎实的基础,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技能、自学习和自组织的创新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充分体现这一特色,课程的基本结构主要是:
  (1)学位课程,主要包括管理英语、管理学、管理心理学、财务管理等课程。
  (2)方向必修课,主要包括与管理方向有密切联系或相关的课程,以及能加强、扩展或更新学员学科专业知识的课程,如管理课程与管理理论等方面的课程。专业必修课的体例一般应采用专题形式,重视对学科研究具有范例价值的内容。

 (3)选修课,主要包括能开拓学员管理专业与学科专业知识视野、能帮助学员了解和解决工商管理方面的课程,以及具有通识性的选修课程,尤其是能反映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前沿领域的课程,如国内外工商管理改革动态评价,课程改革与实践及部分学科基础理论前沿问题讲座课程等。选修课一般以专题或系列讲座的形式开设。
  在课程建设的具体实施上,可以采取国外常见的“33制”两种教学模式。第一种模式是三分之一的任课教师是大学教授,三分之一是校外专家或企业家,三分之一为校内有丰富教学经验、学有专长的教授;第二种模式是三分之一的学习收获来自课堂教学,三分之一的学习收益来自同学之间、同行之间的经验交流,三分之一的学习收获来自自学和到重点企业考察实习。在吸取国内外名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发挥优势,突出特色,采用动态调整的原则,合理设置管理类研究生教育的学位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注重案例教学。
  3地方院校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对导师的要求
  一流的导师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键,研究生教育的关键在于质量,质量的关键在于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于导师。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研究生导师的思想和道德素质、学术水平、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指导能力和工作作风,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研究生的未来成长。如何提高和保证导师素质,关键在于不断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和优化导师队伍。
  3.1严格导师遴选标准,完善动态管理机制
  导师遴选应坚持“明确标准、严格程序、公平公正、宁缺毋滥”的原则。在遴选中,既要坚持学术标准,又要重视教书育人;既要坚持对科研水平及其成果的要求,又要重视对教学工作及成果的评价。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明确研究生导师是培养研究生的一个重要岗位。在导师遴选中实行导师资格复审制度和师生双向选择制度,真正做到研究生导师遴选有上有下,评聘分离。
  3.2拓宽研究生导师来源渠道,优化队伍结构
  注重吸引优秀的、具有海外工作经历的学者加盟到研究生培养的行列;注重从培养单位以外吸收一批实践经验丰富、有一定学术水平或技术专长的专家学者作为兼职导师,参与研究生的培养;二是优化年龄结构,加大中青年研究生导师的培养和选拔力度,形成梯队合理、老中青相结合的研究生导师队伍;三是改善学缘结构,增加具有校外、国外学术背景研究生导师比例,增加具有实践经验的兼职导师比例。
  3.3建立健全研究生导师岗位培训制度
  对新增研究生导师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培训内容以研究生教育的理论、实践经验,以及国家、省和本单位有关规章制度为重点。充分发挥学术水平高、指导经验丰富的优秀研究生导师的传、帮、带作用。对在岗研究生导师定期举行“导师沙龙”、“导师论坛”和培养经验交流等活动。鼓励研究生导师聘请校内外相关专家学者参与研究生培养,实行双导师制或多导师制,倡导跨学科、跨单位、跨国度联合培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