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位能力的《建筑力学》课程整合与融通研究

时间:2020-09-03 10:34:49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基于岗位能力的《建筑力学》课程整合与融通研究

  论文关键词:建筑力学;专业;实践教学;融通;建设
  论文摘要:专业基础课程如何体现基础理论够用,实践内容与专业贴切是高职院校教师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文章针对国家精品课程《建筑力学》的建设路径,从课程内容上对该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构思,对课程涉及的专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创新了专业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程序,完善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融通了实践教学方法,筛选及整合了课程教学重点,对相关兄弟院校专业基础课程建设有一定的借鉴和示范作用。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建筑力学》课程于2006年被立项为省级精品课程。该课程是高职教育“411”人才培养模式中土建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为依据设定的。它是土建类专业学生学习“建筑结构、建设施工技术、专项施工方案、安全技术管理”等课程的前期最主要的基础课程,在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整个精品课程的建设周期,课题组始终把握着高职教育特点,以岗位能力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恰当地运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方法和手段,突出教学效果,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针对专业基础课程理论复杂、知识点多、学生功底薄弱等特点,课题组在实践环节的运作中,重点体现“高教性”和“职业性”特点,大胆地尝试和改革整个课程体系架构,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2007年《建筑力学》课程被立项为国家精品课程。
  一、实践教学课程建设思路
  我校“411”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工程实践为载体,使学生在六个学期内掌握4项专项技能,1项综合实践能力及1项顶岗实践能力。面对教学主体——高职学生的'自身特点,课题组成员对《建筑力学》在实践教学内容中采用了“三结合”原则。即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相结合”。在教学安排上运用了“三能力”培养。即在教学中以提出问题,揭示矛盾,激发学生求知欲为手段,加强学生的“联想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设计以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及开放性为原则,根据专业岗位需求,在实践课程建设中增加了实务操作能力,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训练力度,创建了“教与学”双向互动的社会交往情景和职业情景,根据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建筑力学》的实践及观摩教学。
  二、课程建设中实践教学内涵
  《建筑力学》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普遍反应难以掌握。且对专业职业能力的形成无太大价值,单纯的理论知识已超越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课程建设期,针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及施工行业和市场的新变化、新趋势,该课程构建了以实践性教学体系为主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从专项职业能力出发,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要求,将岗位能力分解,整合为各个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项目,设置了仿真实训、社会调查、情景教学等。实践教学以基本性操作实验为主,以演示实验和综合实验为辅,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指导启发,并通过网络实现网上答疑,由实验教师讲解实验内容,由实验教师、兼职教师、具体分组指导学生做实验。
  1.创新课程实践性教学程序。
  (1)利用学校实验室,建立与课程相关的“实验指导书”、“实验报告”,指导学生完成课堂实验任务及与工程实际相关的实验。
  (2)根据专业特点,探索并开设了结合工程实际的力学试验,如增加钢筋检测实验,使力学试验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起到学用结合的作用。
  (3)与浙江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合作成立了校内建筑结构检测中心,扩大了力学实验内容,使力学实验真正与工程实际相结合。
  (4)经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成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结合工种实训,使学生掌握职业技能,并获得相应的技能证书。
  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课程设计。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实务操作、见习讨论设计。根据建筑行业的岗位需求,添加了钢筋见证取样的操作内容,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角”,亲身体验学习过程。完善了案例实践课设计,教师授课时结合《建筑力学》静力分析中受力图、内力图的绘制讲解,要求学生学会受力图和内力图的绘制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暑期组织学生参加与相关企业合作的社会市场调查,经过教辅人员的点拨和演示,在实验实训场地对该课程实践过程进行亲身体验,不断丰富知识、积累经验、提升能力,逐渐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养成。
  3.改革教学方法,筛选教学重点。《建筑力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以及学生通过该基本知识、解决基本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的学习重点内容。教学中考虑到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了“教、学、练”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网上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为教师提供了教育和管理的便捷环境,为学生提供的助学课件和网上练习,使“教”、“学”双方提高了教育效率、改进了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了教学效果。具体做法为:通过实例——网络——多媒体教学,加强学生的记忆力、识图力、分解力。通过工程实例——教师辅导——检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解决基本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反馈——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创新思维。
  三、课程建设的组织与案例分析
  1.实践教学组织。根据该课程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时间,确定《建筑力学》理论知识学习领域,对各知识点进行重组划分。具体划分为静力学基础、平面力系合成与平衡、静定结构内力、静定结构的应力及强度计算、组合变形的应力及强度计算、静定结构的变形及刚度计算、超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影响线及应用、实验等九个支块。根据施工现场专业岗位要求在实验环节,教学中重点传授学生的实验知识点是与建设工种密切相关的实验,如轴向拉伸实验、轴向压缩实验、剪切实验、扭转实验、梁弯曲正应力实验、梁弯曲变形实验、压杆稳定演示实验、见证取样钢筋实验等8大实验。
  2.案例讲解流程。文章以八大实验中的“以见证取样”钢筋实验为列。
  (1)使学生明确见证取样和送检制度意义。讲解见证取样制度含有取样和送检两个过程,明确取样的有关技术标准、规范规定;懂得送检是指将试样从现场移交给有检测资格的试验单位的过程。使学生明白取样和送检是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试样的真实性、代表性直接影响检测数据的公正性。
  (2)使学生了解见证取样程序。明白见证取样的主体、对象、式样标识、取样日期、样品名称、样品数量,责任人员签字、检测单位等。进场原材料(钢筋)见证取样是高职学生学习的一项基本技能。要求每位学生会对进场原材料(钢筋)见证取样及取样后进行力学性能的测定,并确定该批进场原材料(钢筋)是否合格,能否用于工程等。
  (3)使学生关注实验课程主要测试技能的要点。如检验批的定义,每批进场原材料(钢筋)的检验批如何确定,每批进场原材料(钢筋)的检验批应取几个试件、试件长度取几毫米、应复验哪几项力学指标;见证人员必须做到哪些内容;检测单位在接受委托试验任务时,应核查哪些内容;检测单位应按照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进行检测,出具公正、真实、准确的检测报告。检测单位应在检验报告单的备注栏内注明哪些内容。
  (4)让学生学会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要求。如根据进场钢筋进料单,初步检验进场钢筋是否与进料单一致;根据进场钢筋进料单,划分检验批数;根据试件长度要求切割试件长度及取试件的部位;对试件进行封样;根据万能试验机的操作规章进行检测;出具检测报告等。
  四项步骤,环环相扣,即学会了知识,也领会了实验要点,掌握了实际工程的检测要求,真正体现了高职教育“学中干、干中学”的教育内涵。
  四、创新与特点
  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改革,《建筑力学》课程的考试已从以往试卷会考、学科分考等形式向着“以实验报告为依据,以动手能力为主导”等方式进行。考核的内容及权重比分别为:实际操作占40%,实验报告占30%,实验综合考试占30%。运行中发现:该课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已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求学,使得该课程的辐射范围更广、引领能力更强。2007年《建筑力学》成功立项为国家精品课程,其创新及特点主要有:①在实验的过程中,突破原来以概念、定律、定理为主线的体系;②在考核的安排上纠正了只重验证性考核的倾向;③在实验项目的选用上,充分考虑有利于提高职业岗位(专业领域)的综合能力和学生未来的发展后劲,强调实验能力靠以实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实验过程训练;④通过实验开发研制网上实验管理系统,配合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切身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效果,预习实验有关内容,解疑答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提高教学效率;⑤使原来从属于课程的验证性实验改革为认知性、验证性、技能和综合创新性的系列实验;⑥ 课程内容设计与岗位任务紧密相连。设置了大量专门训练个体职业能力的实验课程,并明确规定了这些课程所占学时比例。
  
  参考文献:
  [1]王成方.精品课程建设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J].教育发展研究,2008,(13~14).

基于岗位能力的《建筑力学》课程整合与融通研究

相关论文查阅:大学生论文工商财务论文经济论文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基于岗位能力的《建筑力学》课程整合与融通研究】相关文章:

1.基于能力培养的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2.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探索论文

3.基于整合营销的互联网营销研究

4.浅谈基于慕课的计算机游戏课程开发设计思考与研究论文

5.特殊教育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

6.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研究

7.基于整合营销的渠道建设分析

8.基于高职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实践教学研究论文

9.基础医学整合课程的反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