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构主义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

时间:2021-03-24 10:53:00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论建构主义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 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

论建构主义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

  论文摘 要:建构主义已成为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哲学思想基础。在此背景下,传统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越来越具有反思与重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哲学依据及指导,拟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进行较为系统的整理研究。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思潮与观念,发展到今日已经变成一套融合神经生理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语言学、人类学以及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思潮,它深深地影响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建构主义对教育产生的深远的影响,使其成为面向21世纪科学教育改革的主流理论。
  近二十年来,教学所依赖的认识论基础经历了一个从行为主义到建构主义的发展过程,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在社会学科的教学中,更多地倾向于建构主义的理论与方法。知识观影响着人们对教学的根本看法,美国建构主义理论的倡导者杰夫里·舒尔曼指出,建构主义是关于知识本质的一系列相关的理论,这些理论的共同点是,知识是由人创造的并受他们的价值观和文化的影响。而行为主义认为,知识存在并独立于人们之外,因此,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向学生灌输前人所建立起来的知识技能体系,由此便发展为一种可测量可控制的线型封闭的课程。建构主义认为,社会学科教学旨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并在学科领域内外鉴别多种观点,使其形成对社会学科问题及其发生、发展过程的深入理解和树立坚定不移的信仰,当学生对其掌握的有待评论的事实形成自己的解释时,知识便形成了。
  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哲学依据及指导,拟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进行较为系统的整理研究。
  
  一、建构主义语文教学与课程性质分析
  
  建构主义知识观,在质疑与否定了现代知识型的客观性、普遍性与中立性后,提出了“从客观性到文化性、从普遍性到境域性、从中立性到价值性”[1]的转型,从而为语文知识的性质提供了建构主义的理论视角。
  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并不是一劳永逸、永远不变的,知识也并不是对现实的正确表征,不是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它只是一种解释、假设,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被“革命”掉,随之出现新的假设。[2]在具体问题中,我们需要结合具体情境对原有的知识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因而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更为可能的假设,而不是绝对正确的最终答案,在不同的情况下有其特异性,所以掌握知识并不意味着掌握了规律,而且课本知识只能说是一些信息和符号,只有通过个体的主动建构,才能变成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学习者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只能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来建构,所以获得的理解不一定一致。心理学家维特罗克的生成学习模式较好地说明了这种建构过程。他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人脑并不是被动地学习和记录输入的信息,而是主动地对信息进行建构。学习者以长时记忆的内容和倾向为依据,对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并进行推断,学习者总是结合已有的经验对事物意义进行理解,需要借助于贮存于长时记忆中的事件和信息加工策略。
  所以建构主义语文教学不仅存在着教学与教学对象即知识的关系,还存在着教与学即师生的关系。师与生并不是“主体-客体”关系,而是“主体-主体”关系,这种“主体-主体”关系不构成认识关系,而构成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建构主义认为,一个人的心理是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功能转化的过程从这一原理出发,“维果茨基给教学下定义,他说:‘儿童的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儿童通过活动和交往掌握‘精神生产的手段’可以称为广义的教学,然而广义的教学带有自发性质,狭义的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维果茨基说:‘作为交际和它的最系统化的形式便是教学。’因此教学创造着儿童的发展。”[3]建构主义的课程观强调用情节真实复杂的故事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它主张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由此支撑并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拓展性的学习与基于项目的学习,并以此方式参与课程的设计和编制。因此,语文教学活动即为师与生之间的语文交往实践活动。语文课程是学习者通过语文活动实现人的生成的行为,是以言语为对象的人性的智慧教育,即言语智慧教育。
  
  二、建构主义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研究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知识是学习者基于个体体验活动的产物,是在不断变化的社会情境之中形成的。因此学习者是‘活动探究者’、‘意义和知识的建构者’。”[4]石中英也认为:“在知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上,知识并不是对认识对象的镜式反映。它是由认识者的认识能力、兴趣乃至利益所选择和建构的结果。敲开了认识者的认识能力、兴趣或利益,就没有认识对象的出现或显现。”[5]这一观点明确地指出了建构主义观念下知识的主动建构特点。在个体进行经验建构的过程中,个体的图式会随着不断扩展的经验而不断进化,所有的知识都是在这种个体与经验世界的对话过程中建构起来的,而这是以个体认知过程为基础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出现在面前时,他们往往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当前事物的理解,因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惟一的标准的解释。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者的合作而使得学生对事物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首先,建构主义不认为知识是绝对的,是先于我们的认识客观存在的。其次,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建构意义的过程,离开了个体的主动建构,学习毫无意义可言。“知识”是不能通过教师“导向”学生的,知识是学习者个体内部通过新旧经验的作用建构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