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教学中学生心理因素的分析(2)

时间:2021-03-24 11:39:04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篮球教学中学生心理因素的分析


  (二)分析学生心理变化的原因
  1.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目的是否明确,是决定学生心理变化方向的主要因素
  通过和学生交谈我们发现,有一部分学生,他们对体育运动没有正确的认识,对运动本身不感兴趣,上课采取“见习”策略,或抱着学两招以应付考试的态度,学习十分被动。
  2.学生的身体条件和技术掌握的程度对学生心理也有很大影响
  身体条件越好,技术水平越高,个性越强的学生,越有求知欲望,学习情绪越高,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而那些素质、技术比较差的学生,总觉得自己没有天赋,再多的练习也没用,缺乏自信,大多不喜欢主动练习,进而产生厌恶心理。
  四、不良心理因素及其相应措施
  (一)不良的心理因素的表现及特征
  1.无力型性格
  这类学生外部表现为精力和体力的不足,很容易疲劳,常常向老师抱怨自己身体的不适,时刻怀疑自己的健康,有疑病的倾向。这导致他们经常情绪不高,运动负荷加重,意志较脆弱,耐力不足,不能迎难而上,属于消极型。
  2.不适应型性格
  不适应型性格指的是对环境的不适应,对外界变化的抵抗能力差。冬季的低温、大风、下雨,都会使这类学生畏手畏脚,拒绝活动;夏季他们又怕热、怕晒,专门找阴凉的地方,属消极型。
  3.循环型性格
  这些学生经常在兴奋和忧郁的两极之间波动。在情绪高涨时,会一时冲动而不计后果,运动中缺乏冷静思考,对教师的要求充耳不闻,其技能掌握通常出现极端化,属于不稳定型。
  4.分裂型性格
  此类学生表现为性格内向、不合群、害羞,回避与他人的接触,情感淡漠。这些学生即便参加活动也是应付了事,属于消极型。
  5.焦虑型性格
  这类学生对事物和人表现出焦虑和紧张、忧心忡忡、犹疑不决的状态。这些学生的好胜心比较强,但又恐怕自己的技术不如别人,更怕考试成绩不好。这种性格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属于不稳定型。
  (二)相应措施
  1.加大时间和练习次数
  课程开始前,教师应事先将内容告诉学生,以便他们对将要进行的课程有所了解,合理地分配体力。
  2.在准备阶段,教师要营造轻松的氛围
  学生通过一些轻松的活动或游戏,熟悉运动练习的环境,并进行充分热身。与此同时,课程中要尽量多地采取新的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们喜欢追求新鲜事物的心理特点。
  3.技术练习和对抗比赛结合
  学习任何篮球技术都可以采取比赛的形式,比如学习投篮的时候,可以把学生分组,依次投篮,以哪一组率先达到一定进球数为胜。对抗性比赛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
  4.培养学生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品质
  教师应有意识地在课程中培养学生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品质,以应对大剂量的训练和克服训练中的困难。
  总之,在篮球的教学过程中,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变化会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学习的效果。因而,体育教师需要随时根据学生心理变化的特点及其产生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调节他们的情绪,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于令宝.培养学生的心理能力对篮球教学的影响[J].新课程,2010-05.
  [2]谢桂英,周萍.解析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能力和体质能力[J].教学与管理,2010(15).
  [3]潘桂芝,周利民.浅谈篮球课教学中学生心理特点及其教学措施[J].哈尔滨体育学院,1999-03.
  [4]王社雄,陈青源.篮球教学中学生不良心理因素的分析及对策[J].内江科技,2010-12.
 

篮球教学中学生心理因素的分析

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