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传统尊老文化的表现变迁及影响

时间:2017-09-08 11:34:19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论我国传统尊老文化的表现变迁及影响

  【论文关键词】

论我国传统尊老文化的表现变迁及影响

  尊老文化 现代养老体系

  【论文摘要】

  文化、价值观取向是决定一个国家保障模式的重要方面。探究一个国家的文化、习俗,将有助于更好的解释该国的相关政策。养老制度背后有表现多样的尊老文化,作为社会行为,中国历史上的养老受中国传统尊老文化的深刻影响并延续至今。

  “文化”一词在中国出现比西方早。国内大多者认为,狭义的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是纯粹精神创造的成果,如、科学、、、、风尚与宗教等方面的内容,是一种观念形态。广义的文化是人类一切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总和。本文将使用狭义文化的概念,着重对精神文化中与养老(尊老、养老、敬老)相关的文化(文中将其一概论为“尊老文化”)的表现形式及影响等进行阐述。

  一、中国传统尊老文化的产生

  人类社会还处于狩猎阶段时,男女老少一齐出动,共同围捕野兽,力量是族群求得生存的关键因素,老人因力量不如青年人而不受重视。同时氏族部落为追随野兽群而发生大规模的迁徙,老人身体衰弱,行动迟缓,被视为累赘。由于生活条件艰苦,能生存下来是最重要的法则,基于上述原因,侮老倾向普遍存在。《史记》记载古代匈奴“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贵健壮,贱老弱”。

  中国进入了社会后,老人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由于生产力水平相对于狩猎时期有了很大的提高,农业收入较稳定。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尊老有了物质基础。相伴而来的是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衰老是人生必经的阶段,尊老自尊。同时,受人类自然情感因素的影响,出于人类敬老扶弱的本性,人们表现出对老者生理功能减退、功能衰竭的深切同情,尊老观念的产生有了情感基础。加之农耕时代是依靠经验而生产的,老人历经生产生活,将生产知识、生产经验和生产技能集于一身,在只能依赖口耳相传的情况下,老人德高望重,成为了受人尊敬的对象。老人还是部族内部维系血缘关系的纽带,使整个族群部落团结凝聚。

  二、中国传统尊老行为及其表现

  从某一方面而言,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是一部尊老史。尊老文化自从产生后,延续不断,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从统治阶级到人民大众,都体现了中国文化是孝文化的特征。人之行,莫大于孝。中国传统观念中“孝”的观念的产生,当是随着传统家族制度的父家长专制的形成而确立的,时间可推溯到夏商周三代,随着个体家庭和私有制的产生,小农的出现,逐渐形成了一家之长在生活、生产上的权威。由子女尊敬、侍奉家长的义务观演化而成的“孝”的思想,早已深深根植于中国的土壤之中。[4]孝观念在行动中的体现,便是尊老行为。

  (一)统治阶级的尊老行为及其表现

  统治阶级在尊老的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是因为统治阶级不但控制社会的经济、而且控制社会的舆论导向。其尊老的政策及措施有:

  1、实施优抚政策。包括赐物(给予老者一定的义务、器具、食品等,表示关怀或优待)、免征税赋(有“八十者,一子不从政”等规定,“不从政”指免去赋役)、给侍(派专人服侍老人)、授衔(有“八十以上赐爵一级”的规定)等。

  2、给老人以特权。包括赐杖(以示尊敬年高老人)、科举优老(表现为科举不设年限和嘉奖年高考生)等。

  3、推行“举孝廉”制度。对广为赞誉的孝子,由地方长官向上举荐,极大促进了尊老风气的盛行。

  4、皇帝厉行尊老行为,以起到鲜明的示范作用。

  5、在上对老人采取法律上的宽容,对辱老者施以苛刻的处罚。

  6、树立孝子典型,倡导尊老的社会风尚。比如广泛宣传二十四孝子的故事,促进了尊老传统道德的发展。

  (二)人民大众的尊老及表现

  1、教育中的表现。最早的学校叫庠(养老之意)、序(按年龄排序之意)。在《礼记·礼运篇》中广为宣传“大同社会”的理想,说:“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们在宣扬思想,推进教育时所体现的养老尊老风尚,大都有据可查,不胜枚举。

  2、节日中的表现。春节是最重要的综合性节日,在崇“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文化影响下,只要父母在,新年之前总会义无返顾的回家看望父母。清明节是祭祀祖先与已逝去的长辈的节日。阳节是敬老日,充满吉祥安宁、敬老祝寿的愿望。这些都体现了中华尊老文化精神。

  3、饮食中的尊老表现。年长者居上席,尊卑有别。每餐有汤,以润老人,不至于因唾液减少而哽咽。饮食味重,以刺激老人食欲,不至于因年老味觉衰退而食之无味。甚至养猪养鸡,以保证老年人日常的肉食,满足其对蛋白质的更大的需求。

  4、文学中尊老。文学是人生的反映。无视老年,其文学也极少反映人生的老年阶段,而中国的老年文学极其发达,并名为“老境文学”:抒发老人情感,反映其心理的文学。另外,文学中也有教诲晚辈尊老的作品,如班昭专书《女诫》七篇,对行孝者之一的广大女性提出了严格的行孝要求,劝戒诸女“不渐教诲,不闻妇礼”而“失容它门,取耻宗族”,希望她们能以母为范,以诫为则,善为人女、人妻、人媳、人母。

  三、我国传统家庭尊老文化的变迁及影响

  养老制度的建立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文化是社会经济状况的集中反映,受制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但作为意识形态,它具有相对独立性、继承性,并会反作用社会经济——或促进或延缓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养老模式也一样,尊老文化对其起着强化和弱化的作用。

  (一)我国传统家庭尊老文化在传统社会系统中的历史地位

  在我国传统社会中,家庭养老作为一种养老的文化模式,不是独立与整个社会系统之外的,其运行与整个社会系统的运行是相互交融的。在我国表现为:第一,我国传统社会中养老是一种国家主导型家庭养老,具有国家性;第二,我国传统社会中养老即家庭养老具有深厚的社会根基,在社会中普遍认同并广为推行;第三,传统尊老文化与传统三大社会子系统呈现一种密切的整合关系。小农经济奠定了家庭养老的经济基础,家庭养老也为小农经济提供必须的劳动者。所以说,传统尊老文化与这个社会系统的稳定和变化息息相关,其间的整合关系体现为互相作用、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