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文化改革的思考

时间:2022-11-25 06:07:58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文化改革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人文化改革 教学方法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文化改革的思考

  论文摘要: 要使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和改革教学中存在的某些呆板、单一的教法,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二乐”“二化”“一结合”,用人文化教学理念启迪大学生成长成才,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带向成功的彼岸。

  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如果采用问题式、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就会感到心情愉快、思维活跃,师生心灵产生碰撞,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得到十分明显的发挥;如果采用呆板、单一的教学方法,学生就会感到精神萎靡不振、思维呆板,教学效果就得不到发挥,甚至出现负效果。同样是一堂课,为什么教学效果会不相同呢?问题很显然,它与教育者个人的教育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还存在的某些呆板、单一的教法,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二乐”“二化”“一结合”,用人文化教学理念启迪大学生成长成才,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带向成功的彼岸。

  一、认真研究和改革教学中还存在的某些呆板、单一的教法

  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启发诱导,循循善诱,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到“魏书生六步教学法”,都是教育界先驱和同仁们所创立的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都是人们熟知的成功教法。但是,在高等教育教学中,或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还存在着个别不太成功的教法,显得呆板、单一等,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改革。

  那么,什么是呆板、单一的教法方法呢?所谓“呆板”,是形容死板;不灵活。如人们常说“这篇文章写得太呆板”、“这个画面太呆板,没有灵气”。所谓“单一”,是指只有一种模式或一种体制等。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呆板、单一的教法,其表现如下:

  一是教师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动性,把受教育者的内化过程视为单一的被动接受过程。其主要表现为教师在讲台上只是一味地、头也不抬地(设想一下,上课时老师不抬头,学生抬头吗?)、自顾自地、津津有味地大发宏论,而很少注意学生在台下的想法和感受(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大堂课时,会出现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台下却昏昏欲睡的场面),很少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如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等)。课堂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以教学为中心,学生围绕着教师转,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怎么教就怎么学,教师怎么要求,学生就怎么做,结果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二是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一些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以教材、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仍停滞在传统的单向的灌输式教学上。这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注入式”,对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够,甚至使学生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没有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窒息了其创造思维。教学手段陈旧,仍停留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间教室、一份教案、一本教材,既使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也有部分教师不能很好地处理多媒体内容设计与教师讲授内容设计的关系,教学效果亦不尽如人意。

  三是教法还是传统的“学生视听为主”的封闭式教学,教师授课时忠于自己的教案,按“套路”引着学生亦步亦趋地前行,诱导学生回答出老师早已准备好的“最好的答案”。这中间,往往有多处学生可以展现自己思维过程,可以争论、讨论的地方,也就是有多处学生可以创新、应用知识的时机,却都被教师的“教案”给挤掉了。我们都知道,教案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它经常与授课时学生的实际表现或状况产生矛盾,如果不根据学生的需要及时调整,死死地“忠于”自己的教案,随着课堂的进程,学生学习的热情就会逐渐减弱。

  四是教师用不同的方法讲授,主要是使学生更快掌握所学的知识,并能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老师把要讲的讲了,就是灌输,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就是填鸭,给学生简单的回答权就是问答,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进步就是启发,加上复习和巩固就是五段教学。其目的就是掌握单一的知识,以应付考试。因此,这些方法都是呆板的教学方法。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是极为不利的。

  呆板、单一的教学方法之所以盛行,与我国的教育制度有关。中学教学的指挥棒是高(中)考。高考考什么,高中就教什么;中考考什么,初中就教什么。当然,教也好,学也好,考也好,其内容都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规定的。在此种教法的长期影响下,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是从老师的老师那里学来的”,这就是产生问题的根源。

  呆板的教法“封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呆板的教法“埋没了学生的创造性,在这种呆板的教学方法的严重束缚之下,学生的创造之树将枯萎凋零,想象之鸟将被折翅而不再高翔。那么,它留给教育者的思考是什么?答案可能是一致的:变“呆”为“乐”,实行教法改革。

  二、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二乐”“二化”“一结合”,用人文化教育理念启迪学生成长成才

  什么是人文化教育理念?即“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如前所述,呆板、单一的讲授法以教师为主,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此,我们必须在树立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的前提下,更新教学观念,认真进行讲授法的改革与创新,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二乐”“二化”“一结合”。

  (一)所谓“二乐”,即讲述通俗有趣能使学生乐学,讲演概括有序能使学生乐学。

  1.讲述通俗有趣能使学生乐学。

  讲述的方式有叙述式和描述式两种。前者语言简洁明快、朴实无华,后者语言细腻形象、生动有趣。两者的常用方法有:课文简介法、举例说明法、提炼词语法、数字概括法、分类归纳法、编制歌诀法、谐音替代法、编讲案例的细节逼真法、刻画人物的角色造型法、渲染气氛的场面特写法等。

  在运用这些方法时,讲述的内容要对教材原文进行略、增、改,即略去一些次要的内容,增加必须补充或更新的内容,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把教材语言、教案语言转换成讲述语言:化繁为简,变深为浅,变抽象为具体,变呆板为生动,变书面语言为口头语言,变一般交际语言为学科讲述语言。口头语言不像书面语言那样可以多次阅读、反复思索,它诉诸听觉,稍纵即逝。因此,讲述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保证说话明白、通俗易懂。

  第一,从语音上保证学生听得清,做到根据微观教学环境确定音量大小。使听力差、坐位远的学生也能清晰感知(注:高校80人以上的大班应当尽可能备有扩音设备);科学发声,缩小音域,通过停顿使声带休息,防止用嗓过度而声音嘶哑;用普通话讲述,字正腔圆;语音高低适度,语速快慢适中;用语音语速的变化引起学生的定向反应,使其听、看、想同步,大脑保持积极思维的状态。

  第二,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语义的深度和广度,口语规范化,从语义上保证学生听得懂,做到不用生造词语,不用方言土语,不用废弃的陈言旧语,不用生僻的行业述语,不用难以理解的事例,不用文白夹杂的语言,不用附加成分太多的长句,不用病句,不用“嗯嗯啊啊”、“这个那个”之类的口头语(或语病),讲述用语要随学生智能的发展而逐步提高难度,这样才能使学生完全明白,彻底弄懂。任何系统只有通过信息反馈才能实现有效控制,防止出现系统运行的目标差。

  讲述也需要及时的反馈信息,方法是通过“望”——看学生的表情变化,“闻”——听学生的小声议论,“问”——课堂提问,及时掌握学情。看学生表情要注重眼神:目光呆滞表示不懂,目光恍惚表示似懂非懂(或不感兴趣),目光闪烁表示已经弄懂(或感兴趣)。学生不懂和似懂非懂处要慢讲或用变式讲,学生已懂的内容要加速讲或略而不讲。在根据学情调整语音和语速的同时,要注意变换语调和语气,力求抑扬顿挫、和谐变化、悦耳动听,使学生喜闻乐听,产生审美的愉悦。

  在学生感到倦怠时,教师要通过对授课内容的形象描述或语言要素的变异出奇,使讲述幽默诙谐、生动有趣。教师讲得有趣,学生就会听得入神,就能由厌学变为乐学。脑神经生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大脑皮层处于优势兴奋中心时,建立和恢复条件反射联系的效率最高,神经暂时联系突然接通的可能性最大,此时学生听课的效果最好。

  但是,讲述的通俗化不是庸俗化,不能进行无聊的戏谑逗趣。讲述任何学科知识都要使用该学科的专业术语,用有确切涵义的专业术语讲述才能准确地传递信息,不致产生歧义和出现错误。即使是幽默风趣的讲述也应服从和服务于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避免与专业术语相矛盾,做到真善美统一,而不是荒唐失真、轻薄失态、份量失重。

  2.讲演概括有序能使学生乐学。

  针对大学生讲演概括,一般应用于每门课程的开头或每篇课程内容的开头或结尾,有两种方式:

  一是浓缩式,提纲挈领,以简驭繁。常用的方法有:数字概括法、特点归纳法、串点成线法、以点带面法、纲举目张法;二是综合式,总揽教材全局,交叉综合知识。常用的方法还有概念链条法、模块拼合法、分类比较法、学科交叉法、单元总结法。

  讲演重在概括。既要单维度地概括,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又要多维度地概括,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如果只有前者就会形成思维定势,压抑学生的创造潜能。而后者可以弥补其不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每个单元学完后注重概括、讲演就能恰到好处地避免机械重复,消除学生由厌学产生的心理疲劳(听腻了,不想再听了)或者生理疲劳(听累了,不能再听了)。心理学和生理学中的报酬递减规律揭示:在适量范围内学习的次数和保持量正相关,但在超量学习时,重复学习的频率越增加,保持的效率越减少。系统科学认为:系统的发展变化既有“量”(要素数量)的变化,又有“序”(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和联结方式)的变化,是从量变到序变再到质的变化。要素的有序化程度如得到提高,系统的质量就上升,反之亦然。按照这一原理,讲演通过概括来突出重点,固化基点,攻破难点,澄清疑点,以点带面,多面一体,形成概念体系,学生就容易掌握学科基本结构,把学科知识有序化;其大脑中就能更好地贮存和检索知识,保持长时记忆,实现质的飞跃;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产生学习的成就感,增强学习的积极性,由学会到会学,再到乐学。

  (二)所谓“二化”,即实现教学原则的科学化和实现教学方法高效化。

  1.实现教学原则的科学化。

  实现教学原则的科学化,是优化教学(尤其是根除呆板、单一的良药)的根本前提,也是优化教学的指导思想。

  坚持教学原则的科学化,就是选择科学的教学原则。现在的教学原则各种各样的表述都有,关键是我们如何选择符合实际的教学原则。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是古为今用。要善于继承古代一些好的教学原则,比如说学以致用的原则、学思结合的原则,我们都可以继承下来。古为今用还有一点就是善于扬弃。比如《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知反也。”这话我们说了多少年了,但对其中一些内容需要扬弃。为什么呢?因为它虽然比较透彻地表达了师生的这种纵向联系,而没有表达横向联系,我们现代化的教学很强调师生的横向联系,所以对这条原则我们需要扬弃一部分,对没有表述的要把它补充上。

  二是洋为中用。要善于分析国外那些教学原则,如赞可夫的高难度、高速度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我认为经过多年的实验对现代化社会、新技术革命发展非常有价值。但是,运用这个原则时,必须分析本班或本校学生的基础达到这个水平了没有,否则,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质量。

  三是要善于融合。即把国外的那些好的东西融合起来,如布鲁纳的四项原则和赞可夫的五项原则,可以选择些我们能用得好的原则,融合到一起,为我所用。

  四是要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什么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呢?就是要重视科学发现式的研究,因为教学原则的问题,需要有科学发现式的分析和研究去解决,同时要学习哲学和逻辑性的分析和研究。另外,我们要有模式意识,要倡导模式意识,领导者的思想模型、理论模式和教学模式,要不断地提炼一些有价值的原则。

  2.实现教学方法高效化

  教学方法高效化,是实现教学优化的根本保证。教学方法的设计与选择,要与教材的知识体系一致起来,并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如何实现教学方法的高效化呢?

  第一,从现实出发去研究方法。当前的现实是什么呢?就是学校学科教师之间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不平衡。中学“应试教育”的模式对大学生课堂教学的影响根深蒂固,面对这个现实,我们要研究和它针锋相对的一些教学方法。

  第二,从理论出发去研究方法。当代关于教学方面的理论指导,从国外来看,有夸美纽斯提出的发展论、巴班斯基提出的最佳论,还有学习论,就是发现学习,这是教学领域三大理论。根据这三大理论,特别是最佳论和学习论来研究我们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教学的高效化。

  第三,从选择出发来研究方法。选择的前提是什么呢?有些方法是现成的,我们把它拿过来就是了。拿过来要有拿过来的原则,即要有利于调动学生,有利于提高质量,根据这样一个原则,把方法拿过来选择。

  (三)所谓“二结合”,即理论学习与课内、课外实践教学相结合。

  1.增加课堂内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兴趣。

  在理论教学中采取因材施教(如文科、理科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度、接受度是不一样的;音、体、美专业学生和其他学科的学生对理论的学习要求应当是有所区别的)、互动式与启发式教学方法,具体运用问题讨论法、合作辩论法、分组讨论法、每堂课安排一到两名学生进行三分钟演讲、小课题作业、主题班会等教学法,结合学生中的思想热点或时政热点问题,进行教学,注重实效。在实践教学中注重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等多种互动式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改革传统教学手段,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起来,以弥补课堂教学方式中语言表达单一的不足,通过播放一些教学影碟来增强教学效果,如《南京大屠杀》、《开国大典》、《毛泽东》、《邓小平》等教学片;如果有先进教学设备的系、院,亦可通过制作PPT教学课件、召开电子班会,提高学生掌握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查找学习资料,利用电子信箱发送作业,创建自己的博客平台(该项要求适应于文科学生),提高写作能力或进行调研报告解读,等等。

  2.增加课堂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兴趣。

  在实践教学中注重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等多种互动式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就近参观文物古迹、烈士陵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到当地民营企业进行参观、实践。

  在假期以自己的家乡为中心对一些热点问题进行调查,至少写出一篇符合要求的社会调研报告,经考核后,将成绩记入学分等。

  充分利用寒、署假时间进行多方面的社会实践,如参加生产劳动、做家教、公益劳动服务、科学实验等,深入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为毕业后能顺利就业、创业奠定基础。

  概言之,讲授有法,但无定法,妙在变化,重在得法。“得法”就是符合教学原理,取得教学效益。认真研究和改革教学中还存在的某些呆板、单一的教法,用人文化教学理念培养大学生顺利成长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一个灵与肉协调、情与理均衡、言与行统一的人,不但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个性,而且能实现人文化教育的首要目标。否则就背离了教育的本质,偏离了人的本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2004)16号》.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课的意见》(2005)5号.

  [3]谢盛圻,王华敏.教学的艺术[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

  [4]刘显国.开讲艺术[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8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文化改革的思考】相关文章:

浅谈高校的思想政治专业教学改革06-1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路径08-18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05-11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艺术08-11

浅谈关于高校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04-30

关于高校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05-11

对于高校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05-11

高校英语教育的文化教学途径思考06-06

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管理08-24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管理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