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师徒制看职业学校的师生关系

时间:2017-09-30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论文摘要:

针对职业学校的师生关系呈现出紧张、冷漠、疏远、冲突多、情感距离大等诸多不良现象,从探讨传统师徒制师生关系的特点及形成原因入手,提出了师徒制师生关系对我国职业学校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传统师徒制;职业学校;师生关系;启示

师生关系是指师生在教学活动和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作为学校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这一关系处理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效果和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的健康和全面发展。有人曾形象地比喻:“师生关系对于教育质量、教学效益和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丝毫不亚于空气对人的价值。”所以,师生关系是教育系统的核心,其他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这种师生关系。然而,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职业学校教师的爱生观念淡薄,学生的尊师心理削弱,师生关系逐渐趋于淡化。特别是近年来职业学校招生困难,生源素质日益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指挥不灵,教学效果差,增加了工作难度和对学生的成见;学生则觉得上职业学校没出息,自暴自弃,对学校的纪律约束、教师的批评教育存有抵触心理,加深了厌学情绪和对教师的不满,师生感情产生隔膜。这些因素严重扭曲了正常的师生关系,使得现在职业学校的师生关系呈现出紧张、冷漠、疏远、冲突多、情感距离大等诸多不良特征。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试图从分析传统师徒制师生关系的特点及形成原因入手,谈谈其对当今我国职业学校建构师生关系的启示。

  传统师徒制及其师生关系
  传统师徒制是一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以师傅的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职业技能教学形式。师傅“手把手”地教,徒弟在师傅的和影响下学习知识和技能,经过一定年限的学习以后,徒弟可以出师成为正式的技工。
传统师徒制中的师徒关系不仅是一种私人关系,也是一种关系。它通常被视为仅次于直接亲属关系的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并且往往会维持一辈子。传统师徒制在早期都是父子相传,然后过渡到师傅收养子作徒弟,最后才扩展到一般的师徒关系,这种关系难免保留着父子般的亲密感情。传统师徒制中学徒对师傅的尊崇往往是心甘情愿的,师徒间的对立并不明显,师徒情感距离小,很少发生冲突。师徒关系非常亲密,徒弟视师如父,师傅视徒如子,有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傅是徒弟的衣食父母”之说。这种“情感效应”对当时知识技能的授受和学徒人格的培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传统师徒制师生关系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四个:
  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传统师徒制是在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中发展的,孕育着浓厚的“师徒情结”。学徒从小生活在重礼教的传统中,师傅虽然与学徒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对学徒而言,无师则不懂礼仪,无师则不能成人,师傅有教育造就之恩,当学徒的就应对师傅唯命是从、十分尊敬并感恩回报。“尊师”是至高无上的准绳。
时空距离小传统师徒制没有学校那样设置成隔离的、特殊的课堂,只有师傅的实际工作场所,学徒可以直接看到师傅的活动并参与其中。平时学徒常常跟着师傅一起工作、生活,在实践中学习,师傅手把手地教。师徒朝夕相处,长期合作,交往频繁。一个师傅往往只带几个学徒,人数较少,互相交流的时间和机会较多,师生之间的熟悉程度相应提高,因而彼此之间的感情容易加深。
全程教育与爱生意识传统师徒制是全程教育而非分科教学,师傅在指导徒弟的过程中负有全面教育的责任,包括职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读、写、算等文化知识教育以及为人处事等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即教书与育人集师傅于一身。此外,传统师徒制一般没有教师的更替,每个学徒只接受一个师傅的教诲,师生关系具有专一性。“爱生”是传统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之一。师傅自收徒弟之日起,就具有很强的责任感和爱生意识,视徒如子,对其全权负责,从而师生间易于建立深厚的感情。
教师权威在传统师徒制中,由于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专业操作能力强,掌握了技能和资源,学生对教师有很强的依赖性,教师成为师生关系中的权威,这增强了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控制力。另外,传统师徒制的师生关系带有灵活的双向选择性,学生拜师主要是为了谋生或改变个人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更多的是私人性质而非社会义务。但一旦学生选择了学习和教师,就已经承认了对教师、教师权威的认可。学生往往慕名拜师,他们信任、尊敬自己所拜的师傅,自愿配合师傅,听从师傅的教导,从而减少了师生间的冲突和隔膜。

从传统师徒制看职业学校的师生关系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