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消极影响与自我调适

时间:2022-04-29 12:24:30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消极影响与自我调适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逐步显现出来,这一问题给高职院校,学生,教师以及社会带来了诸多消极影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消极影响与自我调适,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消极影响与自我调适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消极影响与自我调适 篇1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逐步显现出来,这一问题给高职院校、学生、教师以及社会带来了诸多消极影响。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消极影响,并从教师自身角度提出了调适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

  论文关键词

  高职教师;职业倦怠;自我调适

  职业倦怠对教师而言是一种隐形的职业伤害,不仅影响教师的工作,而且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而有关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这种形势下,对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职业倦怠的定义

  “职业倦怠”这一概念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费登伯格(Freudenberg)于1974年提出,主要是指助人职业工作者由于长期从事“人际工作”而产生对服务对象漠不关心,对工作无热情、倦怠等负性态度的现象。此后,广大学者对职业倦怠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并提出了很多定义。其中最常被引用的是马斯乐(Maslach)和杰克森(Jackson)关于职业倦怠的定义:“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情感耗竭是指个体情感资源过度消耗、疲乏不堪、精力丧失。人格解体是指个体对待服务对象的负性、冷漠、过度疏远的态度。个人成就感降低指个体的胜任感和工作成就感下降,消极评价自己工作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

  二、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消极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学校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高职教师随时要面对新的挑战。如果高职教师不能妥善处理各种问题,长期累积的压力便会损耗他们的工作热情,导致职业倦怠的产生,使他们以消极的态度面对学生、同事和工作。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对学生的消极影响。教育家德沃肯(Dorkin)曾说:“且不论教师职业倦怠对教师个体及学校组织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些教师的学生才是最终的牺牲者。”职业倦怠往往使高职教师产生急躁、疲惫、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他们对学生的关注必然会减少,对学生的管理也会变得松散。同时,职业倦怠所带来的人格解体也会使高职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变得冷漠和疏远,甚至可能对学生采取粗暴的教育方式。

  2.对教师的消极影响。职业倦怠对高职教师的消极影响表现为四个方面。首先,职业倦怠会导致高职教师经历较多的焦虑、自卑、抑郁等消极情绪,同时,悲观、责备他人、自我贬损、抵触新事物等状况也会经常发生。其次,在认知层面上,职业倦怠产生的去个性化使高职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降低,对学生失去关爱和耐心。再次,职业倦怠往往造成高职教师的人际关系紧张。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容易导致教师被负面情绪主导,严重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由于情绪上的敏感多疑,在出现人际冲突时,教师往往倾向于对他人的言行做出负面解释。对工作的不满和失望常常会使教师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回避和退缩。最后,职业倦怠直接影响高职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职业倦怠所导致的社会生活功能受损严重影响着教师的工作,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活动,由此带来教学效率的降低、绩效下降,调岗、降级等惩罚也会随之而发生。

  3.对教学的消极影响。职业倦怠往往导致高职教师的观察力、决策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弱,由此,高职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也会下降,甚至可能产生漠视学生的状况。与此同时,对学生缺乏关注会使师生的沟通出现问题,影响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最终导致教学效率的降低。同时,教师的职业倦怠会引发职业意识淡漠,在职业行为上体现为工作投入减少、不备课、不写教案、上课照本宣科,对学生缺乏耐心,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4.对社会的消极影响。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最终会落实在教育质量上。教师的素质必然会影响到教育质量,进而影响国家的竞争力。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往往使教师的人际关系受损,进而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另外,如果高职教育培养出的学生无法立足职场,就必然会给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三、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自我调适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现象,而是社会、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和教师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预防和解决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需要从多方面加以思考。从教师自身来看,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对职业倦怠加以防范和缓解:

  1.正确认识职业倦怠。高职教师应正确地认识职业倦怠。首先,教师应认识到职业倦怠是一种不良的病症,会影响他们的教学质量、工作效率甚至身心健康,绝不能听之任之。其次,由于职业倦怠在教师行业中的发生率比较高,因此,教师必须清楚什么是职业倦怠,职业倦怠的典型症状有哪些。有了这样的认识,教师就可以以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措施去缓解职业倦怠带来的消极影响。最后,教师应该意识到职业倦怠并不是只在一生中发生一次,“它可能一次又一次地潜进我们的生命。如果我们学着识别自身职业倦怠的症状,并在危害产生之前捕捉到它,那么我们就能很快地恢复平衡,而不需要一个较长的恢复时期。”

  2.树立高标准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信念。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需面对多种复杂的社会关系,无论是宏观的社会制度还是学校的行政管理制度都对这些社会关系的处理有着外在性制约,这种制约必然会导致教师对制度产生抵触情绪。同时,任何外在的制度都不可能监督教师的所有行为,如果没有内在的约束机制起作用,外在监督的效果也未必明显。因此,强制性的管理制度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教师的行为需要有“自我监督”的机制,这种机制实际上主要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作为一个职业群体有了良好的道德,就会形成良好的心理和舆论氛围,也会以职业良心和信念的形式形成“我自监督”机制。这种内在的心理机制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的良心,另一方面是教师的责任感。实践证明,规范教师的思想行为是强化教师的良心和责任感的重要手段,它可以促使教师在内在力量的推动下,在外在社会舆论的鞭策下,成长为优秀的教育人才。

  3.提高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许多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并非来自业务方面的压力,而是来自于自身知识的枯竭。由于大部分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较为薄弱,这使得教师不自觉地放松了对专业的学习。高职教师可以通过专业知识进修,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有效地预防止职业倦怠。

  4.学会管理消极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在心理健康中具有核心作用。积极的情绪对身心健康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长期积累的消极情绪则很可能导致人的身心受损。在繁重的工作、复杂的教育对象和变化莫测的世界面前,个体势必会表现出消极情绪。对待消极情绪,不要回避,更不要压抑,而要学会正视它、管理它,积极采用各种情绪管理方法。只有将消极情绪及时宣泄出去,高职教师才能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

  5.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类的心理适应主要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如果一个人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他往往同时拥有高水平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在社会生活中就比较容易成功。由此可见,教师应该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将自己和谐地融入社会,保持健康的心理。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消极影响与自我调适 篇2

  摘要:

  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是多方面作用的共同结果,同样,预防和摆脱教师职业倦怠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学校、社会要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工作环境,努力让教师走出职业倦怠,远离职业倦怠,激扬起工作的热情,焕发出生活的激情,迸发出生命的活力,奏响人生课堂中最优美的交响乐。

  关键词:

  职业倦怠;原因;对策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长期工作在压力情境下,由于工作持续的付出及在与他人相处中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的加剧,最终导致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神疲劳和紧张状态。

  一、引起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1、教师职业本身的工作特点是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首要原因。首先,教师工作具有明显的辛苦性。整天忙忙碌碌,上课、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有时甚至要加班加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其次,教师工作具有周期循环性。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教材是几年前教过的,可以创新的大多只是形式,而形式的创新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条件的限制,因此对于教学工作的激情便一点点地被消磨殆尽。再次,教师工作极其琐碎。教师工作大到学生打架斗殴小到学生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都需要操心,有时还需要处理一些成人眼中微不足道的事情。在教学工作中,教师性格中的棱角被一点点磨平,而对教师职业的倦怠也日益增加。

  众多的研究发现,学生问题是教师工作负荷增加的最直接的原因,也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最强势的压力源。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中小学班额普遍在50—70人左右。班额过大,使得教师在很多情况下不得不例行公事和超负荷劳动,维持学生学习纪律和管理学生的困难正在耗尽教师的心力。另外,除学生人数多以外,我们的教师还面临着一个现实的问题,那就是由于独生子女带来的问题。独生子女的脆弱和安全问题、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家长过高的期望等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2、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第二个因素是学校。首先,用人方面缺乏激励机制。为了成绩,出现了把关教师,使一部分教师永远处于幕后,而缺乏成就感;有时候在评优选先时遭遇不公平待遇,从而使教师产生挫折感;外出学习、讲课只是一部分教师的专利,而另一部分教师永远只能留守,外出的人累,留守的人烦。其次,不能为教师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由于资金限制,不能为教师提供更好的教学条件,不能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使教师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这一现象在农村学校尤为普遍。再次,学校对于教育行政部门安排的一些事务性工作的无奈,使教师处于一种疲于应付的状态,从而加剧了教师的职业倦怠。

  3、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第三个原因是社会。自从《未成年人保护法》颁布实施以后,教师的权益在很大程度上就不再受到保护,学生“可以”辱骂教师,家长“可以”殴打教师,媒体舆论“可以”指责教师……大多数情况下,学校出现一些问题以后,教师就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了学生的权益,但教师的权益却没有得到《教师法》的保护,就权益保护而言,教师已经接近于社会的最底层。因此,有人指出教师行业已经成为新兴的高危职业。

  教师职业倦怠不仅仅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长期累积与发展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教师出现的职业倦怠不仅影响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也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那么,面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究竟该怎样来缓解和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呢?

  二、如何走出职业倦怠已经成为教师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1、从教师自身来说,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具有指导学生进行心理调节的能力。因此,教师本身就应该具备一定的心理调节能力,依靠自身的努力缓解职业倦怠。教师要努力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敬业乐业的心态保持自身的教育追求,以自己对工作的激情、对学生强烈的爱、对社会高度的责任感克服短暂的“倦怠”,及时地调整自己,使自己处于积极进取的状态。

  2、从学校管理来说,建立良好的教育支持体系是帮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的必要措施。学校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要关注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为每一个教师提供发展的机遇,帮助每一个教师体验发展的乐趣。同时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综合考察教师工作,建立较为客观的评价制度,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防止懈怠情绪的产生。在此基础上,可适时开展文体活动,使教师身心得到放松,从而缓解工作压力,更加有效地抑制倦怠情绪。

  3、从社会角度来说,对教师过高的要求与很大的权益损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已不再是教师头顶上的光环,而是牢牢地罩在教师头上的“紧箍咒”。教师是人,不是神,因此也会犯人的错误,那么就应当用评价人的眼光来评价教师,放他们走下神坛,按照正常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要给教师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让他们轻松地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潜能,得到更大的收获。

  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是多方面作用的共同结果,同样,预防和摆脱教师职业倦怠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学校、社会要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工作环境,努力让教师走出职业倦怠,远离职业倦怠,激扬起工作的热情,焕发出生活的激情,迸发出生命的活力,奏响人生课堂中最优美的交响乐。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消极影响与自我调适 篇3

  20xx年9月,教育部公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在这种政策背景下,中学的教学组织、学生学习状态乃至校园文化都将发生深刻变化。高中教师的工作环境不仅不会得到显著改善,还将面临着新的挑战。例如,如何做好学术引导和升学指导的结合?以前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学术引导,只要使学生取得较好的成绩即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现在还需要升学指导,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职业与专业关系,帮助学生选课和进行生涯规划。其次是教师也要面临被选择,专业化水平要求更高,竞争压力更大。新高考使本已经疲惫不堪的高中老师们感到更加焦虑和手足无措,年龄越大者问题越是突出,不容我们回避。

  对于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已经提出了很多好多理论和建议,发表了许多研究成果。本文侧重从心理学角度谈一下对于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了解教师发展需要,促进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

  按照马斯洛五个层次需要理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每当前一种需要满足之后,后一种需要便会取而代之。首先,学校要通过增加教师进修、参与学校决策等,加强教师对单位的自信心和责任感,这些都有助于防止职业倦怠的产生。其次,校长要实行开放民主的行政管理,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与更大的自由度,并且为教师提供更多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这将有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动力,从而使教师具有更强的责任感与归属感。第三,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山东省东营市教育局20xx年8月出台的骨干教师梯级培养方案,为全市教师搭建了 “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教育名家”五级培养平台,也为学校有效降低教师的职业倦怠,调动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二、陪护教师心灵,将幸福密码送给教师

  一些研究者将职业倦怠的成因分为两大类:一是工作环境等外部因素,二是个体的人格、态度等内部因素以及某些人口统计学变量。面对相似甚至相同的工作环境,个体间发生职业倦怠的情况存在较大差异。毕淑敏认为,幸福首先是一种情绪,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幸福是一种感觉。

  所以,学校不可漠视教师的心理状况,按照毕淑敏的观点,首先应积极进行心理指导和干预,使教师对自己形成一个良好而恰切的评价,对于自己的期望值恰如其分,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有条不紊地工作、学习、生活。其次,应该积极主动地关心教师生活,协助教师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因为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一种情感的社会交流,社会支持是预防职业倦怠的必要因素。第三,在3月、5月、9月和10月教师职业倦怠的可能高发期,学校更应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可以邀请专家进行咨询或组织培训,让教师学习一些积极的应对策略,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支持和关怀,有条件的学校可安排教师参加一些活动,这样既帮助教师释放累积的消极情绪,又给他们创造了相互交流、互帮互助的机会。

  三、培育良好的校风,发挥环境的积极影响作用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中会产生不同的心境。就一个教书育人的团队而言,幸福应该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只有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才能从各自不同的角色定位中找到幸福感,而且这种幸福感是可持续的、影响深远的。一所学校的组织文化与人际网络往往很复杂,包括各种有形无形的、正式非正式的组织结构与人际关系,而这种学校文化会影响到教师的专业行为与工作士气。学校应积极改善办学条件,针对不同教师的情况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平台。

  我们通常强调校风班风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影响,却忽略了校风对于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影响。我们通常强调教师的身正为范作用,却忽略了校长对于教职工的榜样示范作用。只动嘴不动腿的校长是无论如何带不出良好校风的。教师的工作动机和积极性只有靠领导的有效激励和带动,才能变成教师的工作动力,才能使教师在身心愉悦的心情中成长和发展。2009年,山东省广饶一中高欣华校长的“抓干部带政风,以政风带校风”的做法获得了巨大成功,使一个新组建的万人学校迅速走出磨合期,营造了“和而不同、合作共赢”的和谐学校文化,用三年的时间实现了创建齐鲁一流名校的前期目标。

  四、区别对待不同年龄,改进学校评价方式

  我们通常强调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却往往忽略了教师也存在个性差异问题。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性格的人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学校的绩效评价必须考虑到这一点,不恰当的评价不仅不会评出积极性,还会有很大的副作用,甚至产生消极对抗。例如,新高考改之后,许多老教师一方面担心自己的专业水平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另一方面担心成绩不如年轻人面子上不好看。对此,笔者有两点建议:一是划分两个年龄段进行考核,譬如以50岁为分界线。二是根据教师的身体精力状况和经验水平适当调整工作,引导老教师扬长避短,重点在德育、关心下一代、培养年轻教师等方面发挥自己的组织和经验优势,让老教师们焕发第二次青春。给年轻教师适当压担子,在教学科研、个人专业发展、教育管理等方面做出突出成就。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消极影响与自我调适 篇4

  摘要:

  教师职业价值观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对职业地位、作用及其个人生活意义的看法。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相当数量的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职业价值观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只有建立合理的职业期待,建构坚实的职业认同,激发高度的职业热情,提高发展的职业能力,从而全面提升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才能有效地预防教师职业倦怠。

  关键词:

  职业价值观;教师职业倦;预防策略

  职业价值观是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是个体对职业的认识态度以及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对于教师职业的地位、作用及其对个人生活意义的看法,它包括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评价和对自身工作岗位的看法。由于教师职业价值观是一种具有明确目的性、自觉性、坚定性的职业选择态度和行为的体现,对教师职业动机和目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教师职业往往被赋予强烈的社会情感和文化重任,似乎教师只有竭尽全力地做好本职工作,才能担负起社会的厚望。现实中,教师虽然安于辛苦的现状,视忙碌的工作为获取幸福的过程,却丝毫不能摆脱繁忙工作和社会压力带来的职业倦怠感。在追求目的性观念的影响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逐渐更多地关注教育工作的结果而非其意义和价值。李超平博士在调查统计中发现,造成中国教师生存状况不佳的主要因素可以划分为薪酬与回报、管理制度与体系、绩效管理和社会环境。教育管理体制的变革和竞争机制的实施,使教师这个职业不再是“铁饭碗”,教师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压力,很多教师不得不为自己的生存与发展而紧张和担忧。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越来越多的教师承受着超负荷的心理压力,“高压”使相当数量的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

  据国外和国内研究表明,教师职业倦怠直接影响其身心健康状况。教师职业是需要个体身心有极大付出的行业,职业倦怠状态下的教师在工作中体会不到成就感,对工作的意义、价值及自我效能的评价下降,工作没有成效,对自己的消极评价增多,对职业价值产生怀疑。教师职业倦怠使得教师的教学水平得不到正常发挥,同时对学生的健康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费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认为,“教师职业倦怠不是对某一特定事件的即时反应,而是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工作中所遇到的压力在情绪上产生的一种低强度递进的反应过程”。一些研究者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付工作压力的一种反应,是教师伴随着长期高水平压力的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近年来,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教师职业倦怠已成为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难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巴利A法伯教授将教师的职业倦怠称为“教育中的危机”。

  二、职业价值观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

  我国正经历着社会转型期,教师职业价值观也必然出现变化,以往坚定的职业价值观受到强烈冲击,并导致一系列的职业倦怠倾向。

  1、教师职业价值的功利性和个体化

  与以往相比,教师职业的社会声望与社会贡献等社会性因素在职业评价中的重要性明显下降;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教师的个体价值目标已出现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当前,教师在职业评价标准上较为重视个人的经济收入、实际权力、人际交往、受人尊重和稳定性等因素,而对职业的“社会声望”、“社会贡献”则考虑较少。可以说教师在对职业价值评价时,首要考虑的是经济利益和自我价值实现等因素,正因为这样,教师很容易陷入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不相一致的情境中,对自身工作意义的审视也就出现了不可避免的心理困惑。

  2、教师职业价值的规范性和务实性

  作为社会个体,教师要受到社会对其职业的期望和要求的约束。教师虽能认同社会有关教师职业的基本价值规范,但又无法抗拒市场经济的冲击,他们开始认识到教师的价值目标再也不是脱离物质利益空谈个人价值的实现了,而是实实在在的需要和利益的满足。“这样在职业价值认同上就出现了很多教师并没有把教师职业当成是促进社会与个体发展的神圣的社会职业,而仅把教师职业当做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因为热爱教师事业而选择教师职业的仅占18.4%,并且有48%的教师只关注学习好的学生”。

  这种矛盾处理不好,就会使部分教师在工作中出现态度消极与被动的现象。

  3、教师职业角色期待趋于理想化

  研究人员向祖强认为,职业倦怠的产生是教师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社会比较产生心理上的不协调的表现,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在倦怠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对自己工作的过高期待也容易引起消极的情感体验。在我国,长期以来过分强调教师“身为人师”的角色,赋予教师职业太多的道德伦理色彩,教师真实的自我、多样化的个性受到压抑甚至无法显现与张扬,这样一种不真实的生活自然会引发教师的心理冲突与厌倦感。从个体而言,教师主观上希望其职业应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但事实上教师在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处境并不理想。“教师和科研人员一样,在社会地位的排位上有所降低。教师职业与经贸、金融和企业管理等有较好经济收入和较高社会地位的行业相比,越来越失去其对社会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使教师的尊严感和荣誉感大大降低,进而影响教师职业的稳定和发展”。这些都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教师的职业积极性,弱化其职业的成就动机。

  4、教师职业研究和创造意识的钝化

  教师职业是一种创造性的职业,但就其劳动形式和内容而言,带有很大的重复性。在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中,教师的激情和期望在一点点减退甚至消磨殆尽。研究者王秋绒认为,教师角色不明确、角色过度负荷及角色冲突是促使教师感到压力的主要原因。为提高教学效率,很多教师与学生纠缠于升学、考试、作业之间无法解脱;随着学校班级学生人数的不断膨胀,过多的授课量和考试增添了教师工作的负荷;教学过程和内容的单一重复使得教师工作缺乏新意并逐渐钝化了教师的研究意识和创造精神,从而引发职业倦怠;教师本人的学历提高和各种继续教育培训、职称评定前的各种达标要求等也使教师身心疲惫,并逐渐表现出对职业的无奈和厌倦。信息社会背景下,教师随时可能面对没有学生知道得多的尴尬,许多教师幸福感的获得进程逐渐被阻断,从而导致心理的高度紧张与焦虑。

  三、提升职业价值观,有效预防教师职业倦怠

  1、建立合理的职业期待

  由于教育对象的独特性、主体性及教育背景的不断变化性,对教师很难实行严格的程式化、制度化、技术化和数量化的管理。教师只有认识到自身职业对社会和学生健康发展的重大作用,才能对工作持有果敢与刚毅的态度,才能从琐碎的工作中获得幸福的感觉。作为教师应了解到自己事业的可能性与局限性,不要因为自己的现状与预期目标相差太远而产生消极情绪;教师要热爱学生,多看其优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这样不但有助于师生关系的改善,也有益于师生的心理健康。

  2、建构坚实的职业认同

  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的心理过程。职业认同既是教师从自己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的教师角色的过程,又是教师对自己当前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教师职业倦怠的克服和幸福感的激活正依靠这种坚实的职业认同。而建构职业认同的基本前提就是教师的教学欲望,即教师能把教学视为自己的内心渴望和自觉倾向,在这一过程中享受到教书育人的乐趣、自由创造的喜悦和自我价值的升华。所以教师对自身的职业要正确定位,积极评价,实现快乐从教。

  3、激发高度的职业热情

  研究表明,对待“奉献与索取应是平等的”这一观点,75%的人表示“同意”,15%的人表示“完全同意”,7.6%的人表示“极不同意”,2.4%的人表示“不同意”。从以上数字看,可以认为追求奉献与索取的平衡和统一已成为现阶段教师主要的职业价值取向。国家要尽可能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学校要建立科学、公正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从定性到定量对教师全面考核,实行目标管理,严格奖惩兑现,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和住房条件;政府也要采取切实措施,逐渐缩小教师职业与其他行业以及行业内教师之间在待遇上的差距,逐渐解除教师们因贡献与待遇不匹配造成的心理失衡状态。

  4、提高发展的职业能力

  为了能使人们尤其是教师认识到教师职业对社会和个人的全面价值,提高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业者的幸福感,教师应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工作并善于发现工作的价值和快乐,努力提高处理学生问题的能力,使教学得以在有组织、有纪律、有针对性的情境下进行,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倦怠往往源于自己所遇到的压力,而一个具有自信和耐压能力强的人是不容易倦怠的;教师应以进取的态度不断学习,提高自己解决问题和选择策略的能力,使自己通过学习、内省、立志和实践等方法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学生观;教师还可以通过写教学心得、观摩示范课、参加教研活动等形式提高职业的自我发展能力。

  “高‘自我’的教师,倾向于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能够准确地、现实地领悟他们自己和所处的世界,对他人有深切的认同感,具有自我满足感、自我信赖感、自我价值感”琜11]。只有将教师的职业价值提升到与个体对生命价值追求相一致的高度,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才能使教师从职业倦怠的困境中走出并充满激情地投身于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李超平.教师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教师生存状况分析[EB/OL].2005-09-09.

  [2]刘晓明,王文增.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4).

  [3]Farber.B.A.Crisisinoducation:stressandburnoutintheAmericanteacher[M].SanFrancisc0:Josscy-Bass,1991.59~61.

  [4]梁云芳,王秀华.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概说[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2).

  [5]伍新春,张军.教师职业倦怠预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6]檀传宝.论教师的幸福[J].教育科学,2002(1).

  [7]向祖强.论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克服[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

  [8]杜时忠.教师道德从何而来[J].高等教育研究,2002(5).

  [9]王以仁,林本乔.教师心理卫生[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社,2003.

  [10]杨秀香,应全方位突出对师范生的职业理想教育[J].道德与文明,2000(5).

  [1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消极影响与自我调适】相关文章: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论文08-15

关于高职院校课程库建设的探索与思考论文07-16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路径11-12

高职院校讲坛文化构建的论文10-18

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探索论文08-19

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的路径依赖与路径调整教育论文11-17

论构建吴文化传承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交融的途径与方论文08-21

谈谈高职院校汽车保险论文09-20

高职院校后勤工作绩效管理11-08

高职院校电子商务教学思路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