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习型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研究论文

时间:2022-03-10 10:49:34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论学习型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研究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学习型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研究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学习型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文章基于核心竞争力概念和国内高职院校的发展,设计了学习型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模型,继而提出培育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策略,并进行了案例证实分析。同时,指出培育核心竞争力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基础,服务终身是核心竞争力的表现,扎根行业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论文关键词]职业院校 核心竞争力 终身教育

  随着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高职院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是高职院校制定必须思考的关键课题。提供职业教育,并为在职人员提供终身教育是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根本办学使命。这决定了高职院校在培育核心竞争力和塑造竞争优势的过程中应该致力于职业教育能力的提升。

  一、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模型

  C.K.Prahalad和G.Hamel在分析日本企业如何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超过美国企业时,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如果将企业比做一棵大树,核心竞争力则是树的根基,发挥着提供养分和支撑全树的作用;由核心技术所制造的核心部件如同树干树枝;用来满足目标顾客需要的各种最终产品正是依赖核心部件所生产的,如同树叶、果实和花朵。

  基于以上的核心竞争力理论,我们可以设计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模型。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表现为一种独特的教育优势,能同时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和技术型人才对终身教育的需求。这种核心竞争力保证培养的人才比其他院校的毕业生更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在行业中有更多发展机会,并且这是一种其他院校很难模仿的能力。对于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这棵大树,树叶、果实和花朵就是被学校培养出的满足企业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高技术人才;树枝就是学校用来培养学生的软件和硬件,包括品牌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教学科研团队、深度参与和紧密合作的企业等,这些都是人才培养的直接条件和内涵所在;树干则是确保学校有效运营的组织结构、组织、领导能力和制度保障;根基就是使学校各项办学资源能被有效整合和运用的独特能力。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表现为四个基本特征:

  第一,差异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差异性表现为行业背景和特色,体现的是依托于某一行业的资产专用性,资产专用性越强,差异性越高。这是高职院校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区别于竞争对手的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所轻易模仿、复制的独特优势。这种核心竞争力是学校与行业中龙头企业长期合作,建立互惠双赢而积累起来的联系,是经过漫长的过程而逐步建立和形成的独特能力。

  第二,整合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不仅是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能力显示,而且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是学校对不同资源(如资源、物质资源、精神资源)、不同专业和各种教学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后,在综合竞争力基础上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核心能力。它体现了一种整合性,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有效整合,有机结合。

  第三,扩展性。从系统论的视角看,高职院校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应该具有前瞻意识,准确预测系统内外部的变化,适时推动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和发展,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转换,并且能够不断向横向、纵向延伸,扩展到学校的科研、教学、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等一系列环节上,促使高校不断与时俱进,调整与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满足社会的需求,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第四,价值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应该为学校的办学使命服务,即培养出为企业所认可和重视的技能型人才,其核心价值在于提供优质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以满足职业技能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需求,帮助学生实现回报率的期望。这种价值是需要通过高职院校的办学职能和办学目标来实现让渡,并且是经过学生和社会的予以认可的。

  二、高职院校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依托行业是培育和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高职院校的办学优势必须依托行业,这是与普通高校相区别的关键。高职院校以有发展潜力的行业为背景,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整合各种办学资源,将行业中龙头企业的技术优势融入学校事业的各个方面,形成学校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专业、课程建设是培育和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抓手。专业和课程是体现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载体,专业优势与课程特色是高职院校办学优势和特色的核心。高职院校要从服务地方经济和区域发展的需要出发,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地缘优势、产业优势,结合本校的办学与发展成就,利用自身资源,着力培育自己的特色专业,努力打造精品课程和优秀实训基地。

  办学声誉是高职院校的无形资产。塑造声誉的过程,也是学校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的过程。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力争使学校的品牌特色专业在为行业服务的过程中赢得良好的声誉,由此带动学校办学水平和层次的提高,带动相关专业群的发展。

  3.“双师”队伍建设是培育和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前提。“双师”队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是学校培育核心竞争力和长期竞争优势的原动力。高职院校应以教学梯队建设为中心,以提高学历层次、优化企业背景为重点,完善学校吸引、遴选、培养和使用人才的机制,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首先要着力于专业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支持骨干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提高其能力和服务能力。其次要着力于企业技术专家的引进,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的高级工程师、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逐步扩大外聘教师的比例,建立起“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人才使用机制。再次要着力于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健全的师德制度,把师德作为任用、考核、奖惩与晋升的依据,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4.学习型组织建设是培育和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方向。学习型高职院校具有能够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战略以应对社会需求变化的品质,因此,善于学习是高职院校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必备素质。学校的学习不只限于教职工个体的学习,而是学校层面的学习。因此,建立和完善信息共享机制,既能保证教职工的个体学习有效转化为学校的学习,也可为教职工创造良好的学习的平台。

  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只有同时具备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的资源才有可能成为学校的核心能力,共享型信息能够带来高附加值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每一所高职院校由于其自身特点,所掌握的信息尤其是默会信息很难被其他院校所模仿。教职工知识信息专业化方向与程度的差异,以及信息与教职工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不同,直接影响到各高职院校最终集聚信息的差异性。同时,高职院校竞争性合作战略思想的形成,使学校与外部组织的竞争性合作显得必要且可能。尤其是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高职院校与企业结成各种松散程度不同的网络组织,利用外部技术资源并积极创造条件以实现内外资源的优势相长,借助与联盟企业的技术人员合作,相互传递技术,锻炼教师能力,共同完成项目。

  5.价值观管理是培育和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保障。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高职院校必须善于将专业优势、人才优势、资源优势以及校企合作优势等进行整合,使各类资源要素发生功能上的耦合、裂变,形成系统化的、强化的、异于竞争对手的比较优势。而有效整合离不开和谐的氛围,因此,加强高职院校的价值观管理,是学校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在学校内部形成全体成员共享的价值观体系,已成为高职院校建设的关键要素。开展学校价值观管理,首先,要提炼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体系,需要通过各层次教职员工的共同参与来提炼核心价值观。其次,要将文化变革转变为人才培养态度、人才培养活动和人才培养任务的改变。再次,要让所有教师致力于持续学习、不断改进、定期检查价值观和使新成员融入这种文化。

  6.服务、创新是培育和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动力。高职院校的发展受社会、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和国际环境的影响。如产业结构调整会对某些专业的学生数量和知识能力结构提出新的要求,学校间的竞争会对生源质量和数量形成直接的影响。高职院校专业布局不能只是被动地适应社会需求,而应该立足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利用所拥有和控制的资源,抓住各种机会进行教育服务,并在服务中持续创新。服务终身教育和持续教育创新是高职院校维持和创造竞争优势的动力。作为培养技术型、创新型人才的高职院校,自身必须是技术领域创新的源头。唯有致力于优良的服务和持续的创新,才能创造和保持学校竞争优势。

  三、结论

  1、培养核心竞争力是高等职业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石。高等职业院校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提供者,面临着来自生源、用人单位、同类院校等现有竞争者的制约。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自学考试、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社会培训等的发展,学生获得教育机会的渠道越来越广,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使企业有了更多的挑选余地,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潜在竞争者的角度看,《2007企业大学白皮书》公布的对企业大学主要功能的,87%的企业大学选择为企业培养人才,58%选择了传承,47%选择推动企业变革,13%选择了整合产业链,19%选择企业品牌,只有4%选择将企业大学作为集团利润来源之一。随着国家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政策的推行,企业大学对高等职业教育将会形成极大的潜在威胁。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只有集中有限的资源,致力于塑造核心竞争力,才能在竞争中占有明显优势。

  2、服务行业和终身教育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价值体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指出:“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加大对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可见,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继续教育并不局限于学历教育领域,而更多的是接受行业新技术的继续教育培训。因此,高职院校只有借助核心竞争力,才能为满足人的终身教育需要提供更好的服务。

  3、校企合作是培育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平台。现阶段,高职院校主要依靠校企合作模式努力使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与社会需求相一致。但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学校又难以控制企业资源,在“双师”培养等方面过高且缺乏可行性。为此,国家也积极思考如何通过制度、手段来发挥政府作用,政府应该鼓励和引导学校扎根行业,使学校不仅充当人才的培养者,还要充当人才的需求者、人才发展的推动者、人才创新的动态培养者等角色。高职院校只有扎根行业,与行业融为一体,才能保证提供行业所需的人才,这是培养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拓展内容】

  地区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研究

  摘要:地区主导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产业的竞争力、带动力、创新驱动力和绿色性,并依据产业集聚、比较优势和新经济增长点等不同起点及不同路径,形成地区特点鲜明的竞争优势。本文以安徽为欠发达地区代表,通过其与长三角沿海地区的主导产业发展数据比较,进一步探讨不同经济水平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差距所在。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

  依靠主导产业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主导力量和主导方向的发展战略,在仍以工业规模扩张为发展主旋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是加快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水平提升。问题是主导产业确定的依据是否科学,基础是否扎实,产业关联是否合理,这些都直接影响着产业核心竞争力能否形成及其作用程度。

  一、地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路径和特点

  地区主导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产业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发展带动力、创新驱动力和可持续发展力。这些要素是在主导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积聚,并以其不同的特点表现出来。

  (一)地区主导产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路径分析

  从西方国家和发达地区的发展经历看,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种路径。

  1、以产业集聚为起点的发展过程

  2、以比较优势为起点的发展过程

  (1)比较优势形成阶段。比较优势一是来源于产业在人才、技术和市场的长期积累;二是来源于外部环境赋予,包括自然资源、生态和政策环境等。不论何种原因形成的比较优势都能获得超额利润,它可为产业加快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4)产业体系完善阶段。产业的良性发展,有利于在内部构筑完整的运转体系,在外部树立良好的市场影响力。首先是专业化生产体系加强,产业链条更加完整;其次是产品的品牌效应逐步体现,增强了产业的竞争优势;最后是地区产业的整体形象被市场广为接受,消费者把产品与地区紧密相连,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不言而喻了。

  3、以新经济增长点为起点的发展过程

  (二)地区主导产业特点及其对核心竞争力影响

  地区主导产业的特点由本地区影响产业发展的多种因素集合而成,其中地区的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起决定作用。

  经济水平,通常是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水平升级的基础和结果。它对主导产业确立和划分的影响,一是表现在产业层次上,即产业结构优化和水平升级的程度越高,主导产业的层次越高。二是表现在行业细化程度上,经济水平低的地区由于产业规模小、总量低,在主导产业选择上行业划分范围较大,往往会把相关产业统统归为一个主导产业。如电子信息产业在我国中西部一些地区,可能是已经细分且层次较高的主导产业;而在沿海一些地区,电子与信息可能是两个完全独立的主导产业。市场进一步细分还会使电子产业进一步分化为集成电子、机械电子、汽车电子等独立产业,信息产业也会分化为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电子商务、云计算等多个独立产业。市场细分的结果,将使生产性服务业从制造领域分离出来,进入现代服务业领域。

  主导产业的不同特点对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同的资源禀赋可能会带来不同的产业层次;但不同层次的产业也可能以同样的.成本竞争优势,有效地占领不同市场。同样,主导产业的行业划分范围较宽,虽然不利于产业向高端发展,难以走向市场前沿,却有利于吸收各种投资扩大规模,也可以成为产业快速占领市场的有效途径。

  二、地区主导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比较

  同样的主导产业,在经济水平不同地区的竞争力强弱和市场作用范围有所不同。我们以长三角地区数据为样本,通过以下几组有代表性的主导产业数据比较,探讨地区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差距所在。

  (一)电子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比较

  如果把电子信息划分为制造业与服务业两个不同领域,从安徽与长三角沿海省市比较看,经济水平不同,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在两个领域的表现也截然不同。

  1、在电子信息制造业领域,欠发达地区呈发展上升态势

  2、在电子信息服务业领域,欠发达地区呈明显落后态势

  而安徽的电子信息服务业虽然在某些领域有发展雏形呈现,但是能成为独立产业的几乎没有。因此也没有可与发达地区比较的数据和发展内容。

  (二)汽车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比较

  综上,在社会化协作程度较高的现代产业体系中,地区经济开放度所带来的市场化水平极大地影响了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在市场繁荣条件下,这种影响还不明显;而当市场不景气时,欠发达地区产业整体实力不强的表现,有可能进一步加大地区发展的差距。

  (三)现代服务业核心竞争力比较

  进入工业化社会后的第三产业比重变化,大致经历三个时期:因二产规模化发展的挤占,三产比重下降时期;二产发展放缓,三产恢复性上涨后稳定时期;在现代服务业发展加速的带动下,三产比重大幅提升时期。“十二五”以来,安徽第三产业比重经小幅回升后一直处在较稳定状态,说明地区工业规模扩张的速度已经放缓,加上作为农业大省,一产比重仍有一定的释放空间;另一方面,现代服务业还没有真正得到发展,不足以带动地区的三产比重走高。与此同时,沿海发达地区的第三产业在现代服务业发展带动下,各项指标提升明显。

  比较表4数据可见,不同经济水平地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十分明显。我国欠发达地区仍处在工业化规模扩张阶段,因此二产比重难以下降;而发达地区已经进入工业化与城市化互为带动的发展阶段,地区的二产比重呈明显下降走势。[13]工业的规模化发展对三产发展的影响,一方面从挤占发展空间上影响三产规模;另一方面,对发展规模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专业化分工,使生产性服务业不能从制造业中分离,难以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所必须的基础。

  发展现代服务业,既不能从传统服务业升级而来,也不能单纯依靠投资形成产业基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都是以工业化为基础和带动的。工业化水平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影响,首先是市场分工逐步细化,交易成本不断下降,使大批生产性服务业可以从制造业独立分化出来,由此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其次,产业水平升级所驱动的技术创新能量,构建了大批产、学、研服务平台,催生了科技服务业发展;再次,高端工业化成果的应用,使高水平、个性化、远距离等符合现代特点的服务需求和供给成为可能。因此,没有一定工业化水平为基础,或不以加快生产和科技类服务业独立分化为重要路径的现代服务业,即便有某种形态存在,也是毫无产业竞争力的。

  表4显示,安徽在服务业上的投资增速很快,但三产比重和服务业贡献率并没有因此改观。问题来源,一是在依靠投资拉动经济的思维模式惯性作用下,因缺乏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支撑,投资更容易流入传统服务业领域。二是除合肥、芜湖等极少数城市有现代服务业雏形,其他城市传统服务业的三产主导地位毫无改变。区域内产业发展极不平衡状态,造成投资效率较低。三是刻意投资建设的一些电子商务基地、云计算中心等,因各方面配套欠缺及网络综合运用效果差,作用难以显现。[14]

  三、结论与建议

  仍处在转型期内的我国市场,呈多层级和多元化特征,不同经济水平的地区,可以在不同层级的市场取向上构建自身的竞争优势,并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不论产业的起点和内容如何,都不可能绕过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带来的市场占有水平,而直接拥有产业核心竞争力,因此地区产业发展要循序渐进,适时调整产业结构,才能在水平不断升级过程中赢得产业核心竞争力。

  为此,在地区产业发展政策上,一是要以规模化发展为基础提升产业水平。只有在产业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建立较完善的配套体系,才有条件提升产业水平。因此如何扩大规模,仍是此类地区多数主导产业发展的首要问题,而实现途径更多要依靠承接产业转移。二是在产业发展上要防止盲目追高追新。没有产业低水平发展奠定基础,是不可能直接进入产业高端的。因此要将政策和资金更多用于产业由低端向高端进发的关键环节或瓶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工业园区要定位明确,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各级政府要不断细化产业引导和扶持政策,通过加强政策扶持和考核的针对性,促使园区发展走上特色化道路。四是集中力量解决主导产业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在新能源、新材料,甚至一些农副产品加工领域,往往因为某一技术难题缺乏解决能力,而使一个新兴产业或好产品夭折。因此要加强调研,摸排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掉链”问题;在产学研平台建设中,侧重重点项目的帮扶力度;加强对攻关项目的阶段目标考核,并建立项目资金使用效果的责任考核和追究制度。[15]

  注释:

  参考文献:

  [2][美]保罗·克鲁格曼.地理和贸易[M].张兆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34-36.

  [3][英]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周洁,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91-100.

  [5]范太胜.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研究: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J].科技和产业,2006,(6):31-34.

  [6]Prahalad.C.K. Hamel,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68(03):91-99.

  [8]梁本凡,熊娜,齐国占.论低碳城镇化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J].江淮论坛,2013,(6):81-87.

【论学习型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我国保险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论文10-17

论高职院校珠算课程教学模式论文08-09

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论文08-28

高职院校财务会计微课程研究论文09-06

论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方法的改善论文09-06

论如何通过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论文10-24

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改革研究论文06-21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论文08-15

会计核心竞争力初探毕业论文10-17

最新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论文提纲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