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高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质量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11-27 21:48:48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对提高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质量的几点思考

  【论文关键词】 高校 基础 质量 实践模式 思考

  【论文摘 要】 本文就如何提高高校计算机质量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从分类教学、分层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模式等方面改进的思路和措施。

我国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普及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计算机基础教育是指面向大学中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教育,这部分学生占全体大学生的95%以上。因此,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实际上是面向所有大学生的计算机教育。这就要求在中,应进一步加强计算机知识的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跨学科、综合型、具有创新开拓精神的人才。本文就如何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作一探讨。
  一、教学过程中应实施分类教学
根据不同专业对的不同需求,实行分类教学。比如:理工类、文科类、体育类。针对不同类别的专业制定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不同,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对学生进行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基本素质与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
基本素质与能力是在信息技术方面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例如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信息表述能力、信息搜索能力等。应用能力是将计算机技术作为一种基本工具应用于本专业领域工作中的能力。创新能力是学生能自主学习,深入研究,努力开拓,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开发能力,能灵活自如地把计算机技术用于专业研究课题。这种能力是对部分优秀学生的要求但应当是我们十分注意的重要问题。
  二、教学过程中应实施分层教学
  针对入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操作技能差异大的现象,采取分层教学。根据基础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学时不同,对学生进行的计算机教育应有所不同。全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的显示;入学时已掌握大学第一门计算机课要求的约占14%;已学过一些但达不到大学第一门课要求的约占36%;根本未接触过计算机的约占49%。一般大城市的大学中,未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比例约在5%-30%之间,边远、少数地区约占70%-90%。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再加上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在今后一段时间,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会呈现出更大的差异。这就给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同时也对大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不同的高校应根据自身学校学生的特点制定合理分层次的教学任务,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三、教师要重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
计算机基础教学所面向的学生专业不同、基础不同、应用方向不同、学习需求不同,因此不能采用完全统一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应区别对待,按专业、学生能力、学习爱好、实用价值、教学模式等进行教学大纲的设置及教学内容的安排。
1、根据专业分类确定教学内容
由于各类教学内容都不尽相同,而且即使是同一模块的内容,在各个类别中的教学内容深浅也不相同。比如可在理工类中强调公式的插入及应用技巧,在文科类中可强调分节、制作目录等应用,在艺体类中可强调图形、艺术字的使用等。此外,理工类可介绍Matlab的使用,文科类可介绍一些软件的使用,、摄影等专业课介绍一些图像处理软件的使用,专业课介绍一些音乐制作及剪辑软件的使用。充分做到教学内容来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修改课程计划、调整教学内容应本着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创新意识,使之具有能够继续学习新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和应用能力的理念。
2、重视基础教学
目前,学生上网十分踊跃,学习热情非常高,但普遍存在对部分常用技能掌握较好而对网络应用的全面知识掌握不够,以及基础不牢固,对于将来应用的发现变化缺少牢固的应变和拓展能力等问题,因此,有待加强网络应用教学的力度。
3、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各专业普遍开设有后继计算机课程如CAD辅助制图、C程序设计、Foxpro数据库应用、电算化等课程,但由于各专业开设课程的目标,大多是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一种软件的使用方法,缺少对学生潜在创新和开拓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只限于应用特定软件,而较少具备针对实际问题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并利用自己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有必要加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4、特别注意加强基础知识教育
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普遍认为在掌握基本应用技能后开设一门程序设计课程(如C语言、Fortran等)已经足够了。但事实上,学生要提高应用技能,还必须掌握一些数据处理和算法处理的知识,才能有利于毕业后长期应用能力的提高。如、等专业的学生在一些计算问题方面,目前只知道用某种软件来处理得到结果,但缺乏分析处理结果的能力,原因是对软件的处理方法(即算法)不清楚。这样势必造成学生对软件过分依赖,而缺乏对解决问题应有的认识深度,不利于将来的发展和专业方面更深的造诣。因此,有必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
四、做好实践课的课前准备工作
  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上机实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1、课前充分准备
根据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的不同要求认真备课,做到全面。上机内容,重点突出,学以致用,使学生每节课有所收获。强调实践能力的强化训练和全面掌握。在教学安排上改变传统教学中强调理论教学的做法,加大实践应用课时比例,强调基本应用能力的强化训练,同时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接受强化训练的同时能够全面掌握各领域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提前布置任务,使学生做好充分准备
要求学生做到目的明确,思路清楚,不懂的问题不要上机。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等,要规范实验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并有精心设计的不同层次的计算机课程实验。这些都应建立在网络平台上,给学生提供一种较宽松的自主学习的教学。通过这些措施,引导学生在计算机上学习计算机技术,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计算机的知识、技术及其应用,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3、做好课后工作,针对学生实践情况找出存在问题
采用学生讨论,互相交换,互帮互学的教学方法,这样既可以弥补学生多,辅导不足,又提高了学生之间的互动积极性。
4、对学生实践中的优秀课题进行教师学生一起定期讲评,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过的知识运用归纳和比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上机实践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多角度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结语
  计算机基础是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专业多、学生多,为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目标,需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师资队伍等设计出好方案。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从提出到成熟还有一个过程,需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改进。通过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的改进,考核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合理等,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通过学习能真正地掌握计算机的知识,提高信息技术素养及信息处理和利用的能力,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术解决与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增加高校毕业生的适应性和竟争力,从而较好地解决毕业生的就业出路,为社会各领域培养更多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屈会芳,王忠华.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未来探讨.计算机教育,1009-3044(2007)01-10244-02.
[2] 谭浩强.高等学校计算机改革的新阶段[J].计算机教育,2003.01.
[3] 寸仙娥.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9(24):13-15.
[4] 李 璇.试论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教育与职业,2009.21-0108-01.
[5] 陈传明.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方案.计算机教育,2011.01-0082-04.
[6] 汤志贵.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改革思路.安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0125-02.

对提高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质量的几点思考

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查阅更多的毕业论文致谢    相关毕业论文格式       查阅更多论文答辩

【对提高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质量的几点思考】相关文章:

高校影视教育的几点思考论文06-10

对高校体育教学观念转变的几点思考08-08

关于当前国内高校油画教学的几点思考08-26

试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措施的几点思考08-23

基础医学教学质量提高思考的论文06-26

浅谈加强高校公共选修课管理的几点思考08-06

谈对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思考08-10

对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05-09

浅析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06-12

谈对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思考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