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的论文

时间:2020-11-29 11:22:13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审计风险的论文范文

  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下面是关于构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管理机制的分析,欢迎阅读!

审计风险的论文范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在我国生根、发芽并日趋成熟、完善。这一趋势变化,极大的推动了我国企业的全面发展。国有企业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随着全球经济多元化、国民经济一体化等趋势的发展,国有企业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及潜在风险日益增多。内部审计是国有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路径。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制定和实施的内部审计制度,不仅可以有效的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监督,更能够通过对企业运营中所遇到的或然事项的识别、判断和处置,帮助企业有效的管理风险,提高企业的价值和效益。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重点探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和应用,以期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管理;机制

  企业的发展不可避免的要遇到权属关系、产品质量、需求容量、市场竞争、地方保护、自然灾害等多方面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国有企业会因为其在我国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及其自身组织架构、管理系统的复杂性等因素而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和挑战。实践证明,绝大多数的不确定因素是可以通过系统分类和评价被合理的管理预先感知和有效应对的。而对于这些不确定因素的感知和应对就是风险管理。在管理实践中,我国国有企业风险管理的水平及效能有待提高。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没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效能,没有从企业全局出发通过内部审计的规范评价形成贯穿企业经营全过程的风险管理机制。

  一、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企业对内部审计部门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大都依据相关法规设置了内部审计部门或承担类似职能的部门,但这些部门的设置往往形式大于内容。企业决策者并没有将内部审计提升到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层面,而仅仅把内部审计视为企业内部的传统职能部门,所承担的工作职能也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事项审计和检查监督等工作。笔者认为,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国有企业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并未完全释放现代企业制度、公司治理结构的效能;二是企业管理者虽对企业风险管理有认知,但缺乏构建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能动意愿和具体措施;三是企业管理者对内部审计功能认识不足,甚至担心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等职能会削弱企业内部控制的权威。

  (二)内部审计部门自身缺乏执业能动性和主动性

  虽然我国的内部审计准则已经较为全面的定义了内部审计的工作范畴,但大多数情况下,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并未能动的跳出传统内部审计的框架和工作模式,主动的在工作中争取、确立自己的职能定位。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一是由于企业管理者对内部审计的轻视,使得内部审计队伍素质不过硬,难以承担新形势下企业风险管理的相关工作;二是内部审计工作在企业管理体系中的定位弱势,内部审计部门缺乏主动变化适应市场形势发展的动力;三是内部审计部门在日常工作,不愿意主动担当和坚持原则,难以树立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

  (三)内部审计缺乏体系化的发展规划和工作目标

  当前,许多国有企业仅仅将内部审计工作限缩于企业的财务审计工作,不可能体现企业的整体战略以及识别、管理风险的系统需求,更不可能形成与企业战略管理动态契合的内部审计体系。而真正意义上的内部审计要充分发挥效能,恰恰需要企业决策者从企业发展的长期战略考量,在企业整体管理系统中,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体系化的长远规划和科学安排,使内部审计工作能够围绕着企业活动的全过程有序开展。

  (四)内部审计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容涵盖了企业业务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诸多方面,其所承担的职能是给企业决策者提供咨询,以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如此繁复的工作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具备较为复合型的能力素质。但从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人员的配备来看,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问题有:一是企业对内部审计部门不够重视,优秀人才不愿意到内审部门工作;二是内部审计人员大多是从财务部门调配而来,缺乏识别、管理、处置风险等事项的能力;三是内部审计部门的业务培训较少,且不够系统,不能够有效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

  二、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一)工作体系的构建

  我国陆续颁布的`内部审计准则和相关的财税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共同构建起了内部审计运行的法律依据。在上述制度框架下,国有企业的决策者应从企业发展的长远战略及现实环境出发,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保障内部审计活动贯穿于企业运行的全方位和全过程,进而为内部审计向决策层、管理层提供独立、客观的风险识别、评估、处置报告提供信息基础。企业决策层、管理层应从如下方面构建工作体系:一是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紧紧围绕企业运行的全流程监控,科学划定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二是以提升内部审计的组织架构层级为契机,突破部门壁垒和业务程序的阻隔,明确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三是以系统管理、循环运行为方法,将内部审计的常规审计、事项审计、过程审计等审计模式进行充分结合,形成系统、稳定、高效的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的工作体系。

  (二)工作机制的构建

  根据内部审计工作实施的具体要求,笔者将内部审计工作机制分为四个阶段:预备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跟踪阶段,具体如下:预备阶段:

  一是“全方位照镜子”,即对企业的内、外环境进行评估,从总体上客观描绘出企业风险的轮廓,测算出企业的风险容量。而企业期待目标的上下限基本可以被视为企业风险容量的偏好和限度。

  二是“勾勒靶环和靶心”,即在明确企业风险容量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具体目标,逐层设置企业内部审计的总体系统及系统目标内容下的各子系统、子项目的目标和内容。

  三是“设置靶环、靶心刻度”,即根据内部审计内容、目标的不同,制定具体的内部审计计划,而这一计划的主要内容应包含针对审计事项和对象的风险指标体系。实施阶段:

  一是“全面张网、精确覆盖”,即严格按照企业事先制定的内部审计程序和计划开展工作,确保内部审计工作在预设框架下有序开展。

  二是“敏感反映、客观记录”,即具体选择运行合适的审计方法组合对审计对象进行全面审查,对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记录。

  三是“系统评估、形成对策”,即将审查、评价出来的疑似风险因素,与之前测算的企业风险容量以及企业目标等指标进行系统的比对评估,以此确定企业对该疑似风险因素的风险偏好、容忍程度,进行形成贴合企业价值的的风险管理对策。报告阶段:该阶段的核心是形成内部审计报告。而形成内部审计报告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内部审计报告应客观记录风险识别、风险评估的具体过程,体现内部审计工作的连贯性和严谨性。

  二是内部审计报告应对所识别风险的性质、等级等要素进行充分描述,这部分内容是内部审计工作发挥风险管理效能的体现。

  三是内部审计报告应详细论述风险管理对策,并论证对策的可行性,为企业决策层、管理层研究应对风险的具体方案提供参考。跟踪阶段:内部审计风险管理机制的运行是系统开展和循环开展的。具体工作包括:

  一是“落实反馈跟踪”,即将企业决策者、管理者对风险因素的处置,通过既定的工作机制传递到各职能部门、岗位,并对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反馈。

  二是“机能调整跟踪”,即对于影响企业整体价值实现的风险因素,企业决策层、管理层进行了相应管理系统机能的调整,内部审计应通过跟踪反馈确保系统机能调整的有效到位。

  三是“风险管理效能的再评价”,即企业通过具体的内部审计工作,对风险进行了识别管理,内部审计应就上述风险管理的效能进行再评价,确保内部审计工作与企业价值的高度契合。

  (三)内审队伍的强化

  一是强化现有内部审计人员的系统培训,切实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二是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聘用要求,从企业内部和外部选拔专业技能较强、综合处置能力较高的人才。三是强化内审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以内部审计准则为依据,以企业战略风险管理需求为导向,打造综合素质过硬的内审队伍。四是培养和提高内审队伍的管理和工作创新意识,增强内审队伍对或有事项、不确定因素的敏感感知、处置能力。综上所述,内部审计是国有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路径,而风险管理也是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范畴,两者可以统一于企业的长远战略。因此,国有企业要想达到防控风险、提高效益的目标,应科学构建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的系统运行机制,并使之与企业运行的全部流程建立紧密联系和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刘焕皎.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研究[D].暨南大学,2016(21).

  [2]刘虹艳.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分析及防控策略探讨[J].南方论刊,2016(10).

  [3]贾海波.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构建[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01).

【审计风险的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内部审计论文范文11-17

审计风险毕业论文11-18

内部审计中的风险导向审计经济论文08-19

论审计风险的毕业论文11-18

审计风险论文答辩问题08-13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毕业论文11-18

透视计算机审计风险的成因的论文11-16

我国保险公司风险管理论文范文10-14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及其控制毕业论文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