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育转型期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哲学解答

时间:2017-11-08 我要投稿

  论文关键词:转型期 教师职业倦怠 解答

  论文摘要:本文将着力探讨中国转型期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并尝试对此问题作以哲学视界的解答。

  关于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研究始于1979年。1979年,美国国家教育协会(NEA)首次关注并专门提出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同年NEA把教师职业倦怠作为当年年会的研究主题。本文将着力探讨中国教育转型期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并尝试为此问题作以哲学视界的解答。

  一、教育转型期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及研究现状

  1.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研究采用MBl—教师版(MBl—Educator Survey,简称MBl—ES;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简称MBI),以分层抽样的方法对某省省会城市的教学一线教师进行测量。测量结果表明:该城市的教学一线教师近80.5%存在职业倦怠的问题。关于职业倦怠的具体表现,梳理和提炼上述研究结论,从职业倦怠理论的情绪衰竭、非人性化、低个人成就感三个维度综述成四个方面:职业情感长期处于冷淡状态;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出现隐性不和谐;普遍认为工作强度过高、工作压力无法承受;普遍认为工作中没有成就感。

  2.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研究现状

  1979年以来,国外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理论的研究主要是运用学的研究方法,以“马乐诗职业倦怠问卷”(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为蓝本,美国、加拿大、德国、荷兰、西班牙等国家都编制了“本国版本”的马乐诗职业倦怠问卷,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如城市教师、郊区教师、教师倦怠状况的比较;教师职业倦怠和课堂的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教师自我概念评价标准的发展等。心者们还应教育研究的需要编制了 MBl-教师版(MBI-Educator Survey,简称MBI-ES)。同时,对易导致职业倦怠的教师类型、教师职业倦怠的过程两个问题取得了目前学术界公认的较成熟的理论。

  我国对教师职业倦怠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成果也比较少。通过清华同方CNKl论文数据库检索到的国内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理论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关于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研究还仅仅停留在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引介、对国内教育实践中该问题的初步探讨上。在关于教师职业倦怠致因及对策的研究中,从心理学和的视阈研究的较多,而从教育学的视阈,特别是教育哲学视阈的研究还不普遍。

  二、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哲学视界的“解”

  以哲学的视角,运用马克思的人学思想理论透视问题,从教育哲学的视阈为教育转型期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求证一个哲学视界的“解”,得出以下四个维度:

  1.因素——宏观的制约条件

  在哲学观念里,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是人是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那么,作为社会存在物的人,社会因素对其的影响应该是首位的。在考证社会因素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中,有两个因子的影响尤为重要:一是社会发展对教师提出的“高”期待;二是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的“高”要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崛起,作为承载复兴希望的教育事业受到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教师也在这种关注中被寄予前所未有的“高”期待,甚至已经上升到关乎人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责任都期待教师担起来的程度。

  在西方各种教育思潮的影响下,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的改革可谓是大刀阔斧。随之而来的“新教学观”、“新课程观”、“新人才观”等等。在这种种新的“观”中,教师成为了践行这种新的观念的行为主体。既然是全新的实践,就难免是“摸着石头过河”,更难免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的“高”要求却丝毫不让步:为适应教育改革,教师要“勇于”接受知识总量几何级数的增长,教师要“勇于”摒弃已经习惯多年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勇于”承担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责任,等等;为了教育改革的成效,这些是毫无疑义的。但是,教师对教育改革是需要一个适应过程的,立竿见影,是不科学的,急功近利,是不现实的。

  反思这种“高”期待,一种哲学视阈中的“公正”赫然发出了“呐喊”。公正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公正作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称”或“平衡”的关系,力求强调社会赋予其成员“相称”的赋予[2]。那么,不难看出:在民族崛起、民族复兴的国情需要下,教师被社会赋予了与其客观能力“不相称”的赋予。这种“不相称”使教师陷入了痛苦的压力。这痛苦的、无形的压力使不能承受“高”期待的教师的自尊心和自信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使他们的工作热情一点一点被蚕食掉,使他们的工作士气一点一点被消磨尽。

  反思这种“高”要求,在意义引领的层面使教师在一个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更加重要的东西——体验参与的过程的愉悦感,或许追求比结果更重要。我们的改革真正的取向应该是以教育改革为契机,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倡导教师深入到学生层面,注重学生的参与、教师的参与,注重体验过程,并在这种体验的过程中成长。只有这种在价值取向上更取向于“体验过程”的教育改革,才能吸引和激励教师努力地在过程中去改变或调

谈教育转型期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哲学解答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