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会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思考

时间:2017-11-15 我要投稿

  论文摘要:结合我院专业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提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当注重教学设计、校企深度合作、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提供资源保障四个方面的工作。



论文关键词:创新人才;高职;资源
  
  1 引言

  高等作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加强素质教育,发展学生个性,这种教育理念的转变与实施结构必须通过重新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来实现。我院会计专业从2008年开始实行“2+1”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利用前两年的时间在校集中学习会计基本理论,理论课主要包括实用、、军事理论等共17门基础课,其他均是会计专业或跨专业课程,共1624个学时;实践课共45.5周,其中32.5周毕业综合实践在单位完成,论文设计在校完成。现在,2008级会计专业学生已经顺利毕业,我专业在该人才培养模式下,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存在一些不足,笔者结合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2 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不足分析

2.1 专业课程没有突显创新能力
当前,会计专业已经进行了大幅度的教学改革,核心专业课程都进行了整合和重组,教学大纲重新按照岗位设计了教学情境,学生对会计工作岗位有了直接的感知。会计专业的理论课程如会计基础、企业经济业务核算等都配套有1~3周实践课程,这些课程的实践都是结合理论课程内容设置,一般在教室或实训中心完成。这样的课程安排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学生在理论讲解和课程实践过程中,对会计工作的每个环节如何操作,主要还是由教师完成,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形成一种主体惰性,有问题总是依赖于教师或其他已完成任务的学生,这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普遍的锻炼和提高。学生毕业以后,面对千变万化的岗位工作,无法迅速应对,并且无法体现会计的职能。

2.2 校企合作没有深度合作
高职院校的目标就是为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学生要求能够在毕业以后直接上岗操作,并且利用所学的最新专业知识对企业中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和创新,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应该与企业一线接触,真实地进行岗位锻炼。所以,校企实现深度合作对高职毕业生尤其重要。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只有在真实岗位实践过程中把握当前行业会计处理的特点,对单位的制度了解和熟悉,才能提出企业管理制度的改进意见,尤其是对会计核算方法、内部控制等的创新意见和做法。但是当前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浅层合作,包括行业专家来校的讲座、学生去企业短期的认识实习、教师为企业财务人员进行培训等。会计专业的特点是学生在企业中必须要经过三个月至两三年的锻炼,才能对企业的生产步骤、工艺流程、管理要求熟悉和精通,校企如果没有实现深度合作,停留在参观、讲解等层次,无法达到这种要求,学生也不可能发现企业中的深层次问题,更无法提出解决的方案。

2.3 学生综合素质没有得到全面培养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基于综合素质的提高,包括学生的科学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学生个性的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修养的培养等。高职教育注重技术培养,往往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校生在这些方面能力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大学生社团和院系举办的各种活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一般表现为班干部工作能力的提高、性格的外向发展、与同班同学之间关系的和谐等,但是在主要的教学过程中没有明显的体现,没有形成明确的培养体系,所以,综合素质的提高仅限于小部分有机会、乐于参加团体活动的学生,而大部分的学生游离于活动之外。学生在校期间这些能力得不到提高,会阻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为创新能力是基于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尖端能力。

2.4 创新资源没有得到有力保障
要在专业教学模式中贯彻和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有力的资源保障体系与之相匹配。一方面,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全面提高,目前我院会计专业的教师绝大多数已经取得“双师”资格,但是教师的创新教育理念没有全面化,教师与企业的合作不够紧密,教师的企业一线工作经验不够广泛和深入;另一方面,创新能力的提高应当在实践的过程中实现,大部分高职会计专业已经配备了相关的财务软件实训室、手工记账模拟实验室等,但是这些软硬件资源的利用主要还是进行模拟和仿真训练,而企业全真的财务部门处理流程实训实验室很少配备。

高职会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思考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