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旅游者的道德问题研究

时间:2021-04-09 16:24:27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我国旅游者的道德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从宏观的层面、社会学、心理学和外部刺激等方面分析旅游者道德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试图从技术和理论两个层面上来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旅游者       道德      原因

一、 问题的提出
     旅游活动是一个社会现象,它既是经济进步的表现,也是人类回归自然的一个重要途径,是人与人沟通及人的自我实现的重要方式。旅游涉及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我国是从80年代中期开始兴起旅游热的,1999年实行“黄金周”之后,旅游已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生活方式,大众旅游日渐兴起。 据《世界经济年鉴》统计,2001年全世界有9.63亿人进行了国际旅游,而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居民的出游率不断提高,2002年的国内旅游人次达到8.78亿人次,2003年在“非典”的影响下国内旅游人次也达到8.7亿人次。如此众多的人加入旅游队伍,不但带来了高额的旅游收入,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旅游的道德问题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之一。20世纪90年代中期,旅游伦理研究已经在旅游的生态问题、营销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人文和社会问题、旅游教育问题等方面广泛展开,此后又有旅游职业伦理、性旅游、旅游经营者伦理等方面的研究。而国内关于旅游伦理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并且多集中于研究旅游生态伦理、旅游职业伦理和旅游企业的经营伦理,而本文集中关注的是旅游者的伦理问题。
1999年世界旅游组织制定了《全球旅游伦理规范》(WTO,1999),我国旅游者的道德素养问题令人担忧,因游客的不道德行为而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景观质量下降,这一点在节假日旅游活动中表现得尤为集中。游客的不道德行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游客在景区内随意丢弃废弃物,如:随意丢弃果皮、塑料袋等,二是游客在景区内随意乱刻乱画、乱攀乱爬等不文明行为。这些不道德行为给旅游带来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造成环境污染,降低环境质量;缩短旅游景区的生命周期。
2. 影响景区的形象,破坏其他旅游者的兴趣。
3. 易于诱导其他旅游者的不道德行为。
4. 会引起当地居民的不满,形成与接待地民众的对立。
二、 旅游者道德问题的原因
通过对中国旅游者群体的构成与行为分析,现代旅游者具有大众性的特征,www.zlunwen.com/ 任何年龄、职业、地域、文化程度的人均不同程度加入旅游者行列;另一方面,旅游具有异地性、暂时性的特点;旅游者是一个具有求新求异、高消费的群体。旅游者的上述特征对旅游者道德的表现产生直接影响。根据旅游者的特征分析,旅游者道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从宏观层面来说,由于受我国传统习惯的影响,以现代西方道德标准来衡量我国国民的整体道德修养显得不足,素质偏低。这些只不过是传统的不拘小节的生活习惯,在与世界接轨时出现了不同地域文化间的冲突所致。是缘于深层的国情背景和文化、道德环境。这类“不文明”是要打引号的,并不是真的不文明。我国传统形成人们喜欢热闹,喜欢在宽敞的大厅里和朋友们高谈阔论的习惯,其实所有的不文明习惯都是长久的积聚而来的,而不是一天来的。
    2、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由于旅游具有的异地性和暂时性,旅游者离开了日常的生活环境,离开了原有的工作和生活世界,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这需要一个角色转换的过程。多数旅游者离开原有生活世界的同时也把原有的道德抛之脑后,而进入新的旅游世界之后又没有及时融入到新的道德环境之中,这样的旅游成为了一个道德“断点”。另一方面,即使有旅游者认识到角色转换必要性,但很多旅游者在角色转换过程中出现“错位现象”。实际上,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实际扮演着一个整体形象的角色。比如:你是一个大连旅行团中的一员,这时你不仅仅是你个人的代表,旅游目的地的接待者更是把你看作大连的代表。在国际旅游中这一点表现的更为突出,当你跨出国境的那一刻,你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的一个形象大使,不管你是否愿意,是否认识到了这一点。如果每一个出国旅游的中国人认识到自己的角色问题,相信我们国家的旅游者也不会在出国旅游中受到歧视。
3.一些外部环境刺激了旅游者不道德行为的发生。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些旅游广告语的刺激作用,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不到长城非好汉”,这一广告语刺激大家都有一种去长城的愿望与冲动,给长城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源,这是好的一方面。但是,另一方面它也刺激了“旅游者留下点东西”或“带走点东西”的冲动。这种冲动可以表现为拍照留念、买纪念品、乱刻乱画、摘花折木等。前两种行为我们还可接受而后两种行为我们就不能接受了。所以,在旅游广告宣传时也应该考虑到这样宣传的负面影响。二是旅游本身纯消费的刺激作用,旅游不是一个赚钱而是一个花钱的活动。这些花费包括吃、住、行、游等方面,消费者都有一种心理,即我花钱就应该得到点什么,我已经花钱了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心理。比如:每一个景区都要收取一定的门票,游客付完门票之后就自己把自己奉为“上帝”,认为付钱之后景区的一切都属于自己了,我喜欢怎样就怎样,完全不理会别人的感受,总是在景区内乱刻乱画。这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旅游不是个人的行为,它是一个在公共场所发生的行为,自己的一些行为会影响到其他的游客。同时,这样的游客也没有认识到在整个服务行业存在着一种潜规则,即是你可以享受服务企业的人员和设备给你带来的服务,但是你不能带走或占有为你提供服务的.设备。谁违背了这一潜规则就会被视为是不道德行为。
4.从游客的心理来说,游客的好奇心和解放感促使游客的感性自我占据上风,而理性自我居于下风。人有三个“自我”,即“感性自我”、“权威自我”、“理性自我”,感性自我就像内心世界长不大的孩子,也称为“儿童自我”;“理智自我”也称为“成人自我”。在旅游过程中三个自我会不断的交替出现,在多数情况下,旅游者的感性自我会占据上风,这时旅游者会忽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约束,表现出许多不理智的行为。如:自我管理能力和效率下降。一方面,旅游者的目的就是逃离现实生活中工作和人际关系的压力,寻求一种解脱,由于脱离了原有的日常生活环境,也就脱离了原有生活世界条条框框的束缚,旅游者自然会生出一种解放感、放松感。 另一方面,旅游者进入一个与原来生活世界不同的另一个城市或国家,这种陌生刺激了旅游者的好奇心——可以说是像孩子一样的好奇心。好奇心促使旅游者不但用眼睛去捕捉,还用手去感觉。比如:摘取自己以前没有见过的花。同时,旅游过程中的旅游者会产生一种像孩子一样的逆反心理。比如:导游告诉游客应该从这块石头下爬过去,从上面爬过去会有危险的,但是很多游客却像孩子一样硬要从上面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