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教育问题新论

时间:2017-11-30 我要投稿

  论文摘要:通过对近现代以来我国科学发展的比较研究,发现在进行新的教师队伍建设、学科结构设计及人才培养模式和组织等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已经成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国家现代化根本大计的一个基础。在科学教育专业教学模式、课程内容安排以及如何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科学素养一系列教学过程等问题上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论文关键词:科学教育;素质教育;科学素养

  一、科学教育的新策略
  
党的十五大强调教育体制与科技体制改革的协调性和一致性,以实现教育与科学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完美结合,共同服务于建设。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的改革目的主要是服务于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科教兴国战略作为实现经济振兴和国家现代化的根本大计,它的基础在于教育。而作为教育事业基础之基础的科学教育,它可以传递、和发展科学知识,既以科学为媒介,又以科学为内容,所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时,一定要重视科学教育,通过实施科学教育,才能保证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不能因为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出现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把所有的希望寄托于科学教育短时间的人才培养上,所以正确的科学教育观应是把人的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作为其根本任务。它是面向大众的科学教育,而不是只培养少数的“科学家”。过于强调特定学科的知识结构,造成学科之间隔膜的静态模式,必然要被现代科学发展中各学科综合、交叉、渗透的动态趋势所取代。
科学教育的宗旨在于提高科学素养、培育科学精神,进而提高全的科学水平。要求我们不但在自然科学学科教学中,而且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教学中都要重视实施科学教育,并且使自然科学素养的培育与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培育相互渗透与结合,这是培养当代高层次科学人才的要求。而近现代科技的发展总是受制于我国重人事、轻科学,重技术、轻思想,重实用、轻理论的传统,导致我国科学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基本上停留在两个方面:一是狭隘的理性主义价值观,二是单向度的工具主义价值观。急功近利往往导致对教育行为的毒害,而科学教育既然作为一种教育行为是直接与学生相联系,进而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毒害的是未来一代。科学教育的新策略着眼点应是体现育人需要。
我们以前科学教育的教育方针是重结论而不重过程,最终形成的是绝对化的科学知识观。表现为科学课程编制采用“成功模式”,即选人教科书作为例证的只有部分科学家的部分工作,只有与教科书中提到的科学结论或科学影响紧密相关的历史才能被关注到,而忽略了其中很大一部分科学家所走的弯路和所犯的错误。也就是说,教科书在反映科学结论及意义时很少考虑全部的历史,抛弃了科学发现与进步的真实背景。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扭转了这一状况,力图实现科学课程的整合。实施策略是以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联系为中心,强调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有关的实际问题组织教学内容,把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知识当做一个有机整体,进而提升每一位学生所必须具备的科学素养。《科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教育课程的目标规范在4个维度: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通过解读,我们可以得出新标准的重点目标是以下几个方面: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兴趣培养、学习方法的锻炼与学习能力的提高;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注重实现科学的大综合,从整体和历史全局的眼光出发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确立教师与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科学教育的发展瓶颈
  
随着认识的进一步深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整合的趋势越来越强烈,所以我国科学教育的发展主要突出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的新问题:
1.分科为主的科学教育课程设置。从到,数、理、化、天、地、生等学科课程内容设置上都普遍存在知识陈旧,分化现象严重,这是一个一直以来始终没有解决好的问题。问题在于20世纪分科教学的课程设置,使每门学科的研究对象、理论深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兴趣,有助于学生掌握自己求知的方法,从而促进个性的发展,但同时也阻碍了学生全面地认识世界。我们面对的是同一个世界,只有通过综合课程学习才可以向学生提供整体的科学观念,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处理当代社会问题。

我国科学教育问题新论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