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从规范化走向主体性:中职学校德育创新探索实践

时间:2021-04-11 11:11:34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论从规范化走向主体性:中职学校德育创新探索实践

 

论从规范化走向主体性:中职学校德育创新探索实践

 论文关键词:中职 德育创新 结合 六层推进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解析当前中等德育的困境,提出倡导学生人格、体现职业特色的主体性模式,并基于深圳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的实践,结合“工学结合、六层推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为中职德育提供具有意义的理念和实践。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就业、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其深层原因在于主体性德育的缺失或扭曲。笔者认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应在要求接受规范化德育的同时,结合中职生的生源特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尊重、理解和认同个体差异为前提,大力开展主体性德育创新实践。
本文通过解析当前中职德育的困境,提出倡导学生道德人格、体现职业特色的主体性模式,并基于深圳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实践,结合“工学结合、六层推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为中职德育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理念和实践。

 一、规范化德育:中职德育异态审视

德育异态,顾名思义,就是异常化状态,作为完整职业人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理应得到重视并充分发挥影响力的内容却在当前职业院校实践中遭遇尴尬境地,这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德育的形式化和程式化。
(一)学校德育形式化为脱离生活的智力训练。
学校德育的形式化表现为:多年来德育在整个学校体系中实际上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常常被形容为“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费时多又总是出力不讨好、效果差。究其原因,主要是灌输给学生的德育观无主体性、德育教学方法脱离实践、德育内容远离学生生活现实。人们在德育的理论和实践中存有误区,认为德育是一种单独的教育,可以脱离学生的整体生活来培养人的德性。这造成学校德育单纯重视促进道德认知能力的提高,但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不能激发学生的道德思维,也就无法养成道德行为习惯。这导致认知与情感、知德与行德的脱离。这只算是德育的智力训练,而非“生活德育”。换句话说,知识训练式德育无法使学生养成基本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更无法使其懂得道德背后的社会意义。
(二)学校德育程式化为单纯压抑个性的工具。
传统德育历来是以“听话” “遵从”作为评价孩子的重要尺度之一,甚至是惟一尺度。听话的就是好孩子、好学生,不听话的就不是好孩子、好学生。学生在教师面前只须“遵从”,无须“对话”、交流。这主要是基于一种潜意识: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学生的一切理应由成人作出决定、安排。只要学生学会了遵从,就算是最大的教育成功。这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教育方式,否定了人作为认识主体对客体存在能动认识的巨大潜能,它不仅妨碍了学生富有批判精神的独立自由意识的形成,而且扼杀了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更重要的是,这种陈旧观念以牺牲人的个性和人格的正常发挥、发展为代价,非常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二、主体性德育:中职德育的必然出路
  
(一)学校德育的价值要用它的社会价值来衡量。
所谓德育的社会价值,就是德育对社会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学校德育的社会价值是由教育的社会价值决定的,而衡量教育的价值尺度,则是以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标准的。如果教育培养出来的人能够为社会做贡献,推动社会的前进和的发展,那么,教育的社会价值是肯定的,德育的社会价值也是肯定的。学校德育的主体是学生,德育的`效果取决于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德育的社会价值也要通过学生的思想、行为来体现。实际上,许多学生接受德育教育远没有接受智力教育更为自觉。究其原因是多面的,如德育没有具体的规定,从而难以形成差别,难以形成约束机制,学生因而感到德育没有用。除了制度方面的原因外,学生对德育的社会价值缺乏深刻认识也是其不能自觉接受德育教育的重要原因。如有些学生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有了知识和能力就能在将来的工作中做出成绩,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
(二)学校德育的品质要通过个体态度的改变和素质的提升来体现。
德育的全部使命是促进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成长。德育是一个需要智慧、也呼唤智慧的领域,是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倾听、理解和尊重,是一种既顾及当下,也顾及未来的对生命个体的唤醒。基于这种理解,德育的品质必须立足于完善学生成长,坚持不懈地通过肯定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和人性的方式,千方百计促进学生稳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的重建及良好习惯的养成。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是传授思想道德知识的主体,学生是学习思想道德知识的主体,教师主导德育的方向、内容和进程。虽然教师和学生在德育的教与学过程中分别是主体,互为主客体,但是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应予以重视。这是因为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最终是要靠学生自觉、自主、能动地去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将教师的作用提升到主导地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提倡并强调在德育过程中既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由外在“要我学”变成内在“我要学”。循序渐进地给学生以一个一个小目标并用暗示性的,帮助学生找到自信,帮助他们在多方面找到自己的优点,处处留心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用适宜的方式对其肯定、激励,才能促使他们在多方面得到发展。

  三、主体性德育的实践

由此可见,主体性德育观的确立契合了以学生怎样做人为中心实施德育创新的时代要求。职校德育工作在复杂多变的新形势新情况面前的种种不适应也呼唤着主体性德育的弘扬。因此,笔者所在的深圳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在长期的中职德育探索中逐渐形成了自己“三个鲜明”的德育创新模式,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特别”的德育目标,结合“六层推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体制、管理手段、德育内容和德育等方面大力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和声誉。
(一)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三个鲜明”德育模式。
中等的培养目标是为企业培养合格的技能型、应用型的生产管理领域的一线实践人才,中职学校在专业建设、专业教学、技能培训等方面都要符合企业技术岗位的标准。于是,学校提出了“鲜明的职教特色、鲜明的专业特色、鲜明的校本特色”的德育模式。首先,学校训练学生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技能大赛,让他们在比赛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树立信心,增加自我认同感。其次,学校的德育内容也根据企业的用人岗位性质及要求,有针对性地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不同的专业教育。如专业“诚信”是从业人员最重要的,商务专业的学生更要注重“礼仪教育”,这就是中职德育工作的专业特色。再次,学校在 “结合,六层推进”人才培养模式下,提出了具体的德育培养目标,即待人特别有礼、身心特别健康、技能特别过硬,形成了鲜明的校本特色。
(二)以人的充分发展为导向,树立“三个特别”德育目标。
学校“工学结合、六层推进”办学模式的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职业公民,围绕这一总目标,学校创造性地提出了促进学生“待人特别有礼、身心特别健康、技能特别过硬”。待人特别有礼,也可以说是待人特别有、有体养、有品位,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恰当好处。身心特别健康,也可以说是能树立健康观念,拥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强。技能特别过硬,指的是职业素质特别过硬,它既包括了专业技能特别过硬,也包括职业道德素质特别过硬。总之,在职业技能学习提高的同时,学校更重视学生养成诚实守信、敬业合作、自主管理、创业精神等良好素质,并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提高职业适应能力,为成功的、就业和创业奠定基础,提升人生意义和生活幸福感。
(三)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在企业校区中实现从“学校人”到“职业人”的转变。
为了实现“三个特别”的德育目标,除了传统的德育课程,以及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现场教学、社会、社会实践等方式以外,学校提出将“六层推进”中的其中三个层次作为学生在企业接受“企业训”时期:一年级第一学期有一个月在企业,为“职业体验”;二年级的第二学期四个月在企业,为“专业”;三年级的第二学期在企业,为“顶岗实习”。企业实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技能水平,能培养出适合要求的技能型人才。学校不仅针对学生在学校、企业某个阶段中会遇到德育的问题,提前疏导、提前教育,还介入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环节,辅导、学生解决学习、工作中所遇到的思想难题,使学生走出困境,并积极开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德育工作研究,确定每个时期的德育重点内容,建立完善的德育管理制度。总之,就是在实训、技能训练、工作实践中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在技能训练与生产工作中真正学到需要怎么样的职业道德,从而使学生自觉内化并形成诚信、敬业等良好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杜时忠.当前学校德育面临的十大矛盾[J].当代教育论坛,2004,(12).
[3]尚久悦,孙述斌.正确认识德育的社会价值及其意义[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8,(1).
[5]许亚琼,徐国庆 .职业道德的发生基础及其培养理念[J]. 职教论坛,2009,(10).
[6]于丽.主体性德育观与职校德育创新[J].中国研究,2009,(6).

论文相关查阅:毕业论文范文计算机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格式行政管理论文毕业论文       

【论从规范化走向主体性:中职学校德育创新探索实践】相关文章:

论民法课堂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11-06

财务体制创新探索与实践论文07-23

企业战略管理创新探索07-31

论企业管理创新分析08-14

论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综合改革的创新与实践11-09

论哲学理论创新11-11

中职生道德教育的心理探索的论文10-19

析生态伦理建构的哲学基础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07-30

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改革探索论文07-17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探索论文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