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三个核心模式

时间:2021-04-11 09:45:00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三个核心模式

  论文摘要:

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日新月异,我们要突破语文教学简单化、文本化之藩篱,而将语文教学延伸到敦育、,并以开放的课堂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自觉地感知美、热爱关、鉴赏美,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的影响和要求,所以在开放、互动的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审关情感;激发其想象;挖掘文本背后所蕴涵的手国内涵;鼓励学生进行有价值阅读。

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三个核心模式



论文关键词:大学语文;关学教育;文化教育;开放式教学


高职语文是大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切合于高职学生的职业特征和综合水平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教育部制定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充分发挥语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高职语文毫无疑问应该是高职院校人文精神重要的传承基地和宣讲平台,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系列工程中最为厚实的元素,是人才素质与能力培养的“倍增器”。它超越功利性的课程规划,不依附于任何其他课程,但它是隐藏在所有专业背后的“超级航母”。近年来,围绕高职语文教学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这些教学改革模式中,美学教育、文化教育和开放式教学最值得关注。

  一、美学教育成为启动高职语文“动力航母”的“芯片”

词有三境之说,语文教学也有三境之论:一是文本教育,即课文本身的教学;二是美学教育,即审美主体对文本的审美观照和审美体验;三是文化教育,即教学主体潜移默化地接受民族文化的阐释,并进而接受民族文化的影响和约束。美学教育是达到文化教育这一最终目的的方法和手段。每一次主体对文本客体的审美观照和体验,都是主体思想的一次掘进和境界的升高。久而久之,学生的思想认识和水平将大大提高,有利于学生对周围世界的感受和创作实践的投入。
高职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热爱美、追求美的感情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这是语文教学对人文精神传输的重要发力点之_二。美对人作用的一个最基本的特点,就是美不是直接诉诸人的理智,也不是的灌输,而是作用于人的情感和,通过反复的情感、心理的浸染陶冶,积淀审美感悟,并形成一种直接看待周围世界的美感直觉,使人从中得到某种教益,获得人格的升华。中国近代美学家蔡元培十分重视美学对人的重要作用。他说:“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作美育。”他指出,美的作用还在于“破人我之见,去利害得失之计较”,即审美的超功利性。“人们在审美中获得的情感自由,却超越了个别、具体实践的有限自由而成为一种普遍的自由。它是在个别、具体实践中体现出来的人类普遍形式力量,是在有限的、暂时的实践目的(功利目的)中体现出来的人类无限的永恒的自由本质。所以,审美是人类对自身有限存在的超越和解放”-2 J。美育对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载体。
高职语文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的媒介,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宣扬美、培育美和凝聚美的重任。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苟子在《臣道》中说:“崇其美,扬其善。”谈的都是文学所带给人的美学社会功能。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体验文字所蕴涵的情感和美感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情感的舒张和心境的自由,突破定式思维,培养他们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品味洋溢在对象形式中的更深一层的生命活力和人生意蕴,把握不朽和永恒的价值。教师在引导同学欣赏文本时,要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心灵、人生阅历等极富个性化的角度去解读、感悟,并与文本所蕴涵的审美情感相融合,在融合过程中感受美的共鸣,体验思想的本真。我们要拒绝标准答案式教学方式,代之以主体自身体验后的批判性接受,只有尊重欣赏者的主观异性,欣赏主体才能在此基础上完成一次美的历程和美的感悟,思想才能得到真正的洗礼和飞跃。
高职语文教学仅仅立足于文本本身是不够的,只有站在更高处,才能看得更远,才能知道我们所肩负的使命。没有历史使命的教学是平庸的教学,是不称职的教学。我们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嵌入这一核心“芯片”,启动大学语文这一“动力航母”。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曾感叹“美是难的”。黑格尔也曾说:“乍看起来,美好像是一个很简单的观念,但是不久我们就会发现:美可以有许多方面,这个人抓住的是这一方面,那个人抓住的是那一方面;纵然都是从一个观点去看,究竟哪一方面是本质的,也还是一个引起争论的问题。”主体对美的体验千差万别,美学研究千头万绪,美学教育更是难上加难。但是,这些不能成为我们不进行美学教育的借口。只要我们充分认识美学教育的重要作用,就会迎难而上,不断充实自我,提高教学质量。就美学教育的内涵及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1.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美感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它带有浓厚的情感因素,浸染着强烈的主观情感色彩。它是审美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广泛地渗入到其他心理因素之中,成为触发其他心理因素的一种诱因,而审美的各种心理因素及其综合运动过程,最终都要化成审美情感表现出来。从审美感知开始,情感就介入各种心理因素之中。而在感知基础上进行的想象活动,更推动着情感体验的自由扩展和抒发。
作家在编织文学作品时,更是以情感为纽带,可以说没有情感也就没有艺术作品。《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刘在《文心雕龙》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情者,文之经。”“繁采寡情,味之必厌。”艺术家对所反映对象的情感体验是极重要的。艺术作品浸透了艺术家对所反映的生活和人物的情感评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作品文本的阐释,设置特定情境,发掘文字间所蕴涵的作家审美情感,让学生的主体情感体验和对象的感性形式紧密相连,从而产生带有主体自我色彩的情感体验历程和情感积淀。经过多次的情感洗礼,让主体寻找出并确定审美情感的临界点。陆机在《文赋》中说:“遵四时以叹逝,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刘在《文心雕龙》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动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谈的都是情感的萌发离不开外界感性的对象,而从另一角度来看,具有高度审美情感的人对外界感性对象会更加敏感。另外,在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过程中不可追求整齐划一,应强调个性化体验;也不可急于求成,应强调循循善诱。
事实上,学生的主观体验是永不满足的磁石,他们有能力进行美的感悟和体验。教师要帮助学生挖掘文本内在的意蕴,寻找触发美感的原动力。教师通过反复的引导,让学生体验《哈姆雷特》凝重的悲剧美、《浮士德》崇高的理想美、《登幽州台歌》旷世的孤独和悲怆、《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破涕而笑的喜悦。在各种情境的渲染中,体验出各种美的感受。同样是写愁绪,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美的表达和个人感悟,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写出愁的恒长和诗人的无可奈何;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出国愁家恨的永恒和宏大,更具悲剧意义;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写出愁的廓大和缠绵;而李清照的“载不动许多愁”,却独辟蹊径刻画出愁的沉重和悲哀。同样是愁,却各具情态,深含不同的美的感悟,让我们在体验愁绪的同时,也感受到人创造力的伟大和想象力的无穷。
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联想和想象借助于情感的推动,把感知和思维联结起来,使审美感知得以超越当下对象的时空限制。正如刘所说:“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从而既取得了对审美对象感受的相对自由,又取得了更为深广的理解了的感受内容,所以,就审美认识来说,联想和想象是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深入。
联想和想象是语文教学的翅膀。在语文教学这个互动的平台上,在欣赏作品过程中,只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才能穿过眼前的文字载体,幻化出引人入胜的美妙天地,才能真切细致地体验出作者的情感历程,才能完整地实现一次美的体验历程。
教师在教学中主要通过文学扩展文本的意境内涵,要求学生联系自我的生活阅历、情感的沉淀以及个性化的体验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审美想象力,填补文本所留下的想象空间,突破文本这一方寸之地,体味人世间的真情。
相对于的外向形式,古人的诗词韵赋,从情感伸展方向来看是内敛的。如果我们不能通过想象和联想将内在的审美意境和审美情感转化为更清晰的外在形式,就无法真正体会作品的内在之美。例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全诗只有二十二个字,文本本身描述不多,对于这样的诗歌,如果我们不能想象出诗人登上幽州台时那种独立苍茫、怆然涕下的人物形象,如果不能想象出广袤无的空间背景和无止无尽的时间背景,就无法体验作者高阔的视野、宏大的取象、深远的托意,就无法理解诗人穷通古今之变,尽阅人世沧桑后的见识,就无法体验诗歌所表现出的雄浑博大、沉郁悲壮的美感。清朝人黄周星在《唐诗归》中评价道:“胸中自有万古,眼底更无一人。古今诗人多矣,从未有道及此者。此二十二字,真可泣鬼。”对这首诗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就该评论本身来看也是一次审美想象和鉴赏过程。
文学语言潜移默化的滋养胜过任何枯燥的说教,它在塑造学生人文精神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高职语文课堂中的美学既是语文教学的深化,也是语文教学回归本位的正确方式。
  
二、高职语文课堂成为中国传统教育的“传道者”
  
高职语文是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重要一环,它通过对五彩缤纷的文本的审美观照和审美体验,在形象的感知和体验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国的阐释与诉求,并进而在处世、交友、学业及工作等方面自觉地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准绳和审美标准,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约束。语文教学中的最高境界就是文化教育,高职语文要肩负起中国传统文化的“传道者”之重任,在有限的课堂空间里,宣扬和中华五千年深厚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内涵。
中国古典文学一直非常发达,时有奇峰叠现,代有高峰矗立。历代统治者都将文学作为“载道”的重要媒介和体现对象。《诗大序》中指出:“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教化,厚人伦,美教化,易风俗。”文学被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称为“千秋之盛事,不朽之伟业”,成为科举考试、选拔精英的必要手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宗教、历史、教育等方面的主张和内涵常常以文学的形式得以展现和阐述,或珠矶毕现,或云蒸霞蔚,或含蕴通幽。就文化教育的内涵及表现形式,主要注重以下内容:

1.以文本为切入点,提示形象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中国古典文学以其跳动的文字、精美的韵律和五色斑斓的历史画卷,犹如无数只漂泊在历史长河中的彩舟,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风格和内涵。所以,以文本为切入点,更能体现文学的审美特质和包容性质,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但是,体验文学的审美形象不是目的,只是手段。高职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师要引导教学主体向形象背后的文化内涵延伸和渗透,完成古人与今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与交流,完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高职语文课堂理应成为帮助同学踏上彩舟,采撷文化精华的船坞和码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在体验文本审美形象的同时,有意识地提炼、提示蕴涵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并比较完整地介绍与之相关的宗教、哲学、、教育、审美情趣等方面内容,并以此作为开启中国传统文化大门的钥匙。这是大学语文教学最本质内涵之一,理解并掌握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潮流,也就更接近人性的本身,也就更容易建立自己独特的评审世界的人生思想体系。
《孔孟语录》是语录体散文,十则语录把十条人生最真挚的体验形象生动、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深深地震撼于两位哲人的智慧和伟大的思想。教师要以此为契机,向学生介绍的思想文化内涵,学生因而能更好解后世仁人志士的总体思想特征,并成为解读后世许多不朽文学作品的钥匙。因此,才有了杜甫一生坎坷,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依然要“穷年忧黎元”;陆游一生受排挤受打压,临终前依然表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辛弃疾终生命运不济,杀敌难酬,依然表示“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还有王夫之的“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这些伟大的不朽诗篇都从儒家思想文化中汲取了力量。
《秋水》探讨的则是存在与认识的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思想的思辨性和哲理性。道家思想博大精深,它是通向人生终极的另一条蹊径。在人生关怀和心灵思辨上最具特色,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后花园。通过教师对道家思想文化的提炼与宣讲,学生更易理解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淡泊和悠闲,以及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洒脱和旷达。这些思想文化的揭示与引入大大丰富了课堂的内容,让学生在感悟文学魅力的同时,接受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有助于突破思维定式,强化思维的变通性,激发他们想象的空间。
2.鼓励学生进行有价值阅读
所谓有价值阅读,就是要求学生将自我的阅历以及体验方式与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当时的感受、创作风格与潮流相融合,深入地欣赏作品本身的特质,提取作品所蕴涵的价值。这是达到、文化教育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途径。我们知道,离开孕育作品的时代背景,离开作者当时的感受孤立解作品,就不能正确解构作品的真正内涵和作者真正的意旨,更不能正确体味作者真实的情感。同时,我们学习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学习古代的文化知识和审美情趣,这是学习古代人文精神最直接也是最形象的一种方式。另外,对作品文学性的强调,又保证了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阅读的正确方向,使它有别于庸俗的文化学和文学形式主义。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童庆炳先生曾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文化诗学”理论,他特别强调要把文学作品放在原有的语境中去解读,以获取原汁原味的历史精神文化。他以杜甫《羌村三首》中“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为例,阐述了一句普普通通的大白话,在“安史之乱”特定背景下,却能显得如此宁静、安祥和温馨。如果我们能更深入地解读,就会更深入地体会诗人那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穷年忧黎元”“济时肯杀身”的思想,这种思想激励了后世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充分了解文本发生的时代背景的基础上,进行细致的有价值阅读,展开丰富的审美想象和联想,体验文本本身所蕴涵的审美情感,汲取其中所包容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取值。
文化教育是大学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它以文本为依据,以美学为滋养,三者融为一体,并没有十分分明的界限。如果画地为牢,以本为本;则难免割裂高职语文教学的延展性和融合性,与当今高职语文教学改革趋势相背逆。

  三、开放式教学成为高职语文课堂新的亮点与特色

  开放式语文教学这一概念虽然已经提出很多年了,但真正成为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宠儿,还是近年的事儿。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学主体的思想日益个性化,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需要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需要将自身肩负的历史责任与教学主体的需求、教学文体及时代精神与文化潮流相结合,需要将课堂内容与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相联系,将教学客体的基础性与前沿性相联系,将教学主体的差异性与自主性相联系,需要将大学语文课堂变成思想文化交流的互动性平台。
在此过程中,高职语文教师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语文教师部分教学功能退隐。学生通过自身的终端设备,能很轻易地查到所需求的文学作品和资料,不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相应的介绍或板书,甚至不需要教师对一些方言作品逐句逐段地,教学主体需要教师对搜索出的文化典籍进行深入的阐述;另一方面,语文教师自身学术修养、学术研究能力需要不断地提高,不能仅仅满足于比学生多懂得一些文学知识,还需要涉猎更多的文化典籍,需要有更高学术研究能力,需要相当高的文学创作的能力与水平。
开放式语文教学的内涵与表现形式有如下特征:
1.文本链接的无限延展性
这是开放式语文教学向人展示的最醒目的新特征。绝大多数课文关于思想内容与特色等的解说,都能通过搜索方式找到,并加以学习消化j搜索与文本相关的内容,比如作者趣闻、相似主题的作品、相似创作方法的作品、时代背景与创作潮流等,也是轻而易举的事。由文本之一点,链接出浩如烟海的文本。当然,互联网的开放性,决定其搜索内容的差异性,有的甚至完全错误。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及时有效地增加课堂新鲜内容,并进行内容疏通及范式赏析,扩大课堂容量;另一方面,还需不遗余力地帮助学生提高甄别、鉴定网络材料的能力,找到正确的文本材料,缩小阅读范围,学习并吸收有益的内容。
2.作业布置的全新模式
高职语文中的课后习题在互联网面前已无任何秘密可言,教师无权不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查找答案,所以,语文教师需要革新作业布置模式。对于传统的知识性作业形式,比如字词理解、主题评说、艺术阐释,可根据学生自身语文素质情况,量力而行,灵活处理。在作业中要加大思考的深度,延展思考的广度,引入研究性任务,增加作业的难度,比如将相似作品进行比较性阅读及评说、阐述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创作自己的一些文学作品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文学水平,量体裁衣,布置一些与其水平相适应的挑战性作业,以适应当前高职语文教学发展趋势。
3.教学方式的开放互动性
当今学生的差异化越来越明显,自我表达的诉求越来越强,标准答案式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大学语文课堂需要教师放下身段,尊重学生的主体差性,与不同的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互动交流。这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提问与回答,而是双方平等的交流,学生根据自身的经历及相关资料说出自己对作品的独特理解和看法,教师进行相应的评说,有不同看法时,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讨论,甚至可以进行争论。除非极端有害于社会的言论,教师对于此类讨论,可以进行引导,但一般不设标准答案。教学方式灵活多变,既可以是文学欣赏、美文诵读,也可以是话题讨论、诗歌创作。开放互动性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教学主体对大学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参与度越深,学习中国的热情越高,教学效果越明显。
如果说美学教育和文化教育是高职语文教学两大境界,那么,开放式教学就是达到这两大境界的最佳教学方式,因为它最能体现时代的发展与要求,也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它们构成当前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模式的三大核心,这也是语文教学回归本位趋势的真切体现。我们要突破语文教学文本化之藩篱,将高职语文教学延伸到美学教育、文化教育,并以开放的课堂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自觉地感知美、热爱美,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的影响和约束。

查阅更多相关论文范文:电子商务毕业致谢信范文调研报告毕业论文范文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三个核心模式】相关文章:

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探索论文08-19

高职汽车营销教学改革方向10-23

高职素描教学改革策略的教育论文11-01

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措施的论文10-03

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论文10-03

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论文08-16

探讨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10-22

浅析高职金融学教学改革09-18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教学改革10-03

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研究论文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