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高师院校课程体系改革对策

时间:2020-10-01 20:18:44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简析高师院校课程体系改革对策


论文摘要: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对高师院校的师范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高师院校的师范教育应该主动地应对基础教育新课改,努力培养基础教育改革所需的、能迅速适应新课程、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师资,使高师院校在更好地服务基础教育的同时发展自身、完善自身。

论文关键词:新课改;高师院校;师范教育;课程体系改革

一、基础教育新课改对高等师范教育的挑战

第一,新课改强调多元化的课程目标。新课程培养目标强调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在品德、才智、审美、体质等方面分别构建认知、情感、技能目标,甚至更深层次的目标,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第二,新课改强调多样化的课程结构,强调各科之间的沟通和综合。新课程明确规定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使课程从整齐划一走向了多样化,保证学生有机会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给学生充分发展留有时间和空间。
第三,新课改强调灵活多样的课程实施,强调创造性的教和创造性的学。在课程实施中,知识的传递是双向交流和驱动的过程。课堂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
第四,新课改强调更新教师的发展观和成长观。

二、师范课程体系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课程理念落后,培养目标模糊
现行师范教育课程从培养目标来看,高师课程体系忽视学生个性发展,不尊重学生多元化的价值取向,课程设置太过专业化,重深度,轻广度,不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二)课程结构不合理,比例失调严重
1.公共基础课程、师范教育专业课与学科专业课比例失调。学科专业课占到总学时的60%一70%,而教育专业课程、基础课程相对薄弱,前者不到总学时的10%,后者也只占15%-25%;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窄、旧、杂、空”;文化知识课程缺乏人文性,尤其缺少综合性交叉课程,难以适应中小学课程改革的需要。
2.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失调。根据相关调查。公共必修课占总课时比例的30.4%,专业必修课为49%,而选修课只占20%。必修课一统天下,选修课开设较少,学生没有自主权,整个课程体系缺乏灵活性和弹性。
3.实践课程明显不足。教育实习时间只有6—8周,甚至更短。实习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教学的时间很短,难以达到实习的真正目的。
(三)课程内容陈旧,脱离实际
1.师范教育课程内容相对固定,缺乏时代感、针对性,不能体现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不能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理念。
2.缺乏综合性课程,忽视学科之间的横向联合。
3.内容空洞,缺乏务实性,理论与具体教育实践相脱节,学生难以适应基础教育发展要求。

三、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应对新课改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师范教育专业课程比重
1.拓展师范教育专业课程,提高师范专业素养。师范教育专业课程是将学术性和师范性有机结合,强化学生职业理想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课程,它是师范教育的重要标志,目的是增加学生教育教学理论、方法、技巧等教师专业化的内涵。为此,在师范教育课程设置过程中要加大教育学科课程的比重,改革其内部结构,强化教师职业技能与方法课程,要把师范教育课程提高到25%左右,形成由下述四个模块组成的课程结构:
一是教育类必修课程。主要包括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学科教学论,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研究方法等。
二是教育研究和学科拓展类选修课程。主要包括简明中外教育史,学校发展规划,教育心理学,学校心理学,心理辅导,校本教研,课堂教学策略,学科教学研究与设计,学科学习心理,学科实践与综合应用,学科教学评价,课程与教学评价专题,新课程学科教学专题,研究性学习专题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等。
三是教师职业技能课程。主要包括书写技能,教师语言技能,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技能等。
四是教育实践课程,构建“专题见习、课题研习、实习支教”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2.增设选修课程,奠定学生自主发展的个性空间。
第一,要大力开发课程资源,大量开设选修课程,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让学生能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特长选学课程,为他们的自主发展和个性张扬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的划分应该考虑师范生培养的专业内在结构的相对完整性,即教育理论、教育理想、教育理念的相关知识和事实;教育技术、教育方法、教育控制的手段和操作性程序;教育体验、教育态度、教师的专业精神等三个方面。
第三,必修课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最低要求的师范生训练课程体系。限定选修课与任意选修课是在必修课最低要求基础上的拓展,同时也要充分考虑不同性质的课程在教师专业结构培养中的功能与分布。

(二)拓宽通识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人文和科学素养
通识教育课程是培养教师整体素质的基础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知识平台。大量事实表明,狭隘的知识视野不仅仅会影响教师对所教内容的.理解、拓展和迁移,还会使教师的讲解和分析难以做到深入浅出、举一反三,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加大通识教育课程的比例,增加通识教育课程的门类。通识教育课程旨在让学生具备广博的知识、宽广的视野,以适应中小学课程日益综合化的趋势,提高通识教育课程的综合性,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课程交叉设置,这既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要摆脱传统课程的羁绊,涉猎广博的知识领域,并把通识教育课程增加到30%左右。
2.强化人文课程的作用,提升教师的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基于教师的特性,通识教育要通过人文课程的学习和人文知识的熏陶,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要选择一批有影响的教授授课;要培养学生全面的引领能力,特别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领等。

(三)开发师范教育课程资源,更新师范教育课程内容
1.统整课程内容,以适应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第一,要加强学科之间的知识融合。实行学科之间的整合,强调知识体系的集约化和结构化,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整体性和探究性,培养学生洞察、选择、剖析和迁移的能力,也是从“经验型教师”到“研究型教师”培养的重要转变。
第二,教育专业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的整合。打破学科界限,沟通课程之间的联系,使学科专业课程充分地体现教育理念和现代教学方法与教育技术的应用,同时也使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研究方法支撑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学和研究活动。
第三,教育专业内部的知识整合。一个层面是加强教育理论课程的整合;另一层面是加强教育理论课程与教育实践课程的整合。
2.及时捕捉学科前沿和基础教育发展前沿的最新研究成果、发展动态。在课程设置上将反映科学、技术、文化等最新知识和发展动向添加到师范教育基础课程之中,充分反映基础课程的最新进展,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为此,要多开设一些丰富、短小、精练的微型课程,以讲座研讨形式专门为学生举办学科领域的专题报告,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并思考基础教育发展的前沿和动态。
新课程改革不仅仅是课程体系的改革,更是一种观念的改革。面临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积极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确立新的师范教育理念,对现行师范教育进行改革,是当前师范教育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高师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论文相关查阅:毕业论文范文计算机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格式行政管理论文毕业论文       

【简析高师院校课程体系改革对策】相关文章:

1.简析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2.简析金融学基础教学改革与课程创新思考

3.简析机械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探究

4.简析析企业管理创新的要点和途径

5.双元制工商管理简析

6.简析电子商务与物流

7.简析农村财务会计管理

8.简析孟子道德修养学说

9.关于山区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建的简析论文